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成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業要把握機會,成功要得到垂青,就必須先做好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
成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自聖人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的論說。表面看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是幹工作、做事情的謀略之術,實則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為人、做事和從政,豈非人生之要務?為人之利器在於學,為事之利器在於乘,政治之利器在於因。
為仁成人,當利於藉由學。
做人,先要為仁。為仁由己,先要知性。「知者利仁」(《論語·裡仁》)。對於常人來說,知己之人性必藉助於學。為仁成人之利器,莫甚於學。學而不厭,學無止境,則人生就會是另一種活法。
事賢者、友仁者,無非為學。「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說苑·建本》)學為知性成仁之捷徑,得良師益友,又豈非人生之利器?
要想成德而成人,豈可不以學為利器?博學而善學,就是成就自己人生價值的利器。「近而逾明者,學也。」可以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可以聞四方而昭於人者,其惟學乎!
人不可以不學,不學則不知道,不知道何以成人以立於世?人生若想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莫善於利其學之器:學思相益,博約一貫,知行合一。
為事修業,當利於乘人資。
成功立業之利器,在於「乘」,亦即是要乘勢、乘時、乘資。「善用道者,乘人之資以立功,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也」(《文子·上仁》)。立功在於成就事業,以他人之能託己之不能,用眾人之能,則事半功倍。
功成事遂者,必得益於「事知所乘」(《文子·微明》)而善利其器。「事知所乘」,就在於若「乘輿馬不勞致千裡,乘船楫不遊絕江海」(《說苑·談叢》)一樣,善於「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文子·道原》)。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亦即是把資源利用最大化。
善以「乘人之資」為利器者,就在於發揮團隊和集體的力量,使人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能。「有一功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 (《文子·自然》)人力勝其任,則舉者不重;才能勝其事,則為者不難。人人盡心竭力,何事不成,何業不就。
猶如「順風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眾;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說苑·建本》)一樣,順勢而為,則舉重若輕。古代的文武之道,就是善乘於民心歸順之勢,而成其文治武功。
為治從政,當利於用人力。
為治從政有器,而政器之本在得於人心,治器之要在於「用人之力」。善利用政治之器,就在於:一方面要得民心而用人力,一方面要虛心下賢而用人智。
得道以治國者,當「因民之欲,乘民之力,為之去殘除害」(《文子·自然》)。之所以視「乘民之力」為政之利器,乃在於「乘時勢,因民欲,而天下服。」 (《文子·下德》)在古聖賢看來,能成霸王者,必是得勝而強者。「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只有「以天下之力爭」(《文子·上仁》),方能無不得,而天下無敵。
為治從政之利器,還在於「善乘人之資」,用人之智。「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心慮」(《文子·上仁》),就能明智而無蔽。猶如「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裡;乘舟楫者,不遊而濟江海」 一樣,「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勝也。」(《文子·自然》)為治從政,非用人之智力則不可勝任。
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乃是做好政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資助和憑藉。善利其政治之器,就要選賢與能,用其所長,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為事修業、為治從政,不能乘勢、乘時、乘資,則事不舉,業不廣,功不著。
做一個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智慧之人,就要:不荒怠學業而學無止境,不自恃己能而用人之能,不自是己知而乘人之智。如此,則事業必成,人生必將精彩。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願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