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肯定很多人都聽過:
你太內向了,要多出去跟不同的人接觸。你看你,從小就這麼內向,長大可怎麼辦?對不起啊,這孩子就是太內向了,也不太叫人。我不想跟你去那個聚會,太無聊了,我想在家裡呆著。從小被貼上「性格內向」這樣的標籤成長,內心很自卑,很想改變。被說內向,多半會感覺不光彩,似乎內向就是不好,內向就是能力低、呆板、木訥的代名詞。
內向性格真的這麼糟糕嗎?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性格沒有好壞,認為內向性格不好,其實是對內向者的一種偏見和誤解。任何一個社會,任何單位,任何職業,內向性格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內向和外向一樣有著自己的閃光點。
「你可能是一個羞澀的外向者,就像有著比生命還偉大的性格卻怯場到會暈倒的芭芭拉·史翠珊,又或者你可能是一個毫不怯場的內向者,就像據說不愛交際卻不為他人意見所左右的比爾·蓋茨。」
接下來,我會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內向和外向到底指的是什麼?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到底是哪些因素決定了內向外向性格?如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性格優勢?
01、內向和外向到底指的是什麼?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內向的字面含義就是「傾向於內在」,與此相對應,外向就是「傾向於外在」。內外向的概念是榮格提出來的,榮格認為,內向性格者的精神流量流向內部,而外向性格者的精神能量則流向內部。
內向者往往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於關注外部的生活和活動;
內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們身邊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者則會投身到事件當中;
內向者會在獨處時為自己充電,而外向的人則會首選社交活動;
外向的人傾向於速戰速決,他們習慣迅速做決定,所以更適合處理複雜和帶有冒險性質的任務,而內向者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步調更緩慢而且更有目的性,他們更喜歡在一段時間內致力於一件事情。內向者在面對金錢和名利的誘惑時,往往表現得相對淡泊。
雖然內向者和外向者差異很大,但是內向和外向並不是相互對立的,更不是截然相反的兩種類型。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內向和外向的成分,只是大多數情況下更傾向於某一端而已。
內向和外向之間的明顯差異表現為:
①對刺激的敏感度不一樣,內向者喜歡安靜,外向者喜歡熱鬧
外向者更擅長應對外界環境的影響,也就是感覺器官接收到的所有刺激,外向者會從與外界與他人的交流和環境的推動力中獲得能量和生活的樂趣。
大腦中的不同結構是造成內向和外向差異的根本原因。外向的人著迷於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的刺激,而內向的人更偏愛內心世界、思考分析的過程。
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善於處理感官上的刺激,外向的人喜歡自己的運動。
與之相反,內向者喜歡給自己保留一些安靜的空間,他們不喜歡太吵,哪怕沒有人也沒關係。他們不需要從外界獲得刺激,在安靜中就能夠獲取力量。
②神經遞質含量不一樣,外向者多巴胺含量高,喜歡追求風險;內向者乙醯膽鹼含量高,尋求安全
有研究表明,在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中,神經感覺中樞的活躍區域不相同。內向者大腦中負責恐懼的區域更加活躍,而外向者大腦對獎勵的渴望更加強烈。內向者喜歡安全,外向者渴望獎勵。
這是由於身體內神經遞質分泌不一樣。內向者體內的乙醯膽鹼相比外向者含量更高。乙醯膽鹼有助於集中注意力,促進記憶學習的活動。
外向者的大腦中含有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能夠促進肢體活動,促進好奇心,讓人更喜歡追求變化,追求興趣愛好,獲得獎勵。
生物構造的差異使得內向者和外向者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來愉悅自己,而這種差異反過來也影響著內向者和外向者的性格傾向。
乙醯膽鹼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人們對安全感的渴求,比如我們身邊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發生意外狀況的概率相對比較低,通常他們會比較謹慎,但是那些外向性格的朋友剛剛相反,在多巴胺的作用之下,他們喜歡挑戰,喜歡冒險。
對刺激的敏感度和神經遞質的不一樣,是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差異所在。雖然不同的性格傾向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特質,膽小或活潑,保守或冒險,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所謂更好的性格。內向或者外向只能說明他們擅長的領域不同,或者說,在不同的時刻,面對壓力和挑戰表現得不一樣。
02、為什麼人的性格有內向和外向之分,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們的性格總是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意識的探尋。我們來一一分析。
①生物遺傳
簡單的說就是從出生就具備,從娘胎裡就有的,也就是平常說的基因遺傳。
有研究顯示,4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表現出不同的性格傾向,科學家們甚至可以推斷出這個嬰兒會發展成外向型還是內向型的性格,其中最重要的區分標準就是嬰兒對外部環境刺激的敏感度。
與外向嬰兒相比,內向嬰兒的神經系統對於強光、噪聲、氣味的刺激更加敏感,反應更加強烈。
當他們長大以後,他們對這種過度刺激也會更加敏感,所以可以大膽推斷這樣的嬰兒大概率屬於內向型的性格。
②社會環境
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強調環境的重要性。古代成語故事裡的孟母三遷,還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都是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同一根苗上的西瓜種子,最終長多大,長成什麼形狀,甜度多少和這顆種子播在哪裡,什麼樣的環境,息息有關。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基因包含了多種的可能性,而環境選擇了其中的一種可能性來表達,從而形成不同性格的人。
遺傳基因影響著人們和周圍環境交流的行為方式,與此同時,周圍的環境也改變著我們的大腦。我們的一生都在不斷地積累各種各樣的經驗,一直在變化。所以每個人都需要經過第二自然的繼續改造。第二自然就是我們的社會環境。
每個人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群體和文化背景中出生的,所以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巨大。它影響著我們的大腦發育,影響著語言表達,興趣愛好,甚至於影響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簡而言之,一個人的大腦塑造不了性格,然而性格的形成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我們都知道,嬰兒大腦的神經元連接是出生之後才發育完成的,因為神經元的發育必須經過與撫養人的交流才能完成。
如果嬰兒一出生就把他扔到一個陌生的託兒所裡,每天只是機械性地給他吃喝拉撒睡,不對他說話,那麼這個孩子的神經元發育,和那些由自己的母親或家人親自照料的小嬰兒相比,差異非常大。因為後者的撫養人會跟小嬰兒有更多的交談,愛和撫摸,這些都會促進小嬰兒的神經元發育和發展。
總之,社會環境和生理構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我們影響著環境,環境也改變著我們大腦的結構和物質代謝。生理構造和社會環境共同影響著性格的形成,也影響著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特徵的發展。
③個人意識的探尋
這是影響性格形成的第三個因素,同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
什麼是個人有意識的探尋?就是通過自由意志作出決定的能力,選擇對自己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
維也納精神科醫師維克多·弗蘭克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那裡他失去了妻子、兄弟和雙親。當他從集中營出來之後,曾經的悲慘遭遇讓他深思:為什麼他能夠倖存下來?後來他發現,求生意識和生存概率,取決於當事人是否看到未來生活的意義。
於是弗蘭克創立了「意義療法」,其治療的核心就是要求人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他認為,只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一個人才能夠活得充實、自在。
個人意識的探尋,為我們的性格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只有當我們擁有自主決定的能力,我們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因為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自己的生理特徵,也沒有辦法完全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們卻可以做到自主地作出選擇,選擇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
什麼才是重要且有意義的事呢?
武志紅老師說,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應該是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探測各種可能,然後長成自己的樣子。
我們的性格發展和演變最終是通過生理、社會環境和自我決定的共同作用完成的。
03、性格沒有好壞,但是每一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應該如何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
面對這個難題,西爾維亞·洛肯在《性格拼圖》這本書中給了我們答案。我們可以根據下面三個步驟來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拓展自己的舒適圈。
第一步,認識差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障礙。
你必須清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性格,你應當知道自己性格中有哪些特點,有怎樣的優勢和障礙。
認識到與自己性格相關的優勢,優先級和需求,這樣你才能判斷哪些生活領域和活動對自己是有意義的。
心理學家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在1990年到1995年期間研究了91名藝術界、科學界、商業以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他發現,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階段處於社會的邊緣,「因為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對同齡人來說都太不可思議了」,但也正是這樣,他們得到了更多的獨處時間來做感興趣的事情上。
如果沒有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認識,你不會知道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哪裡,更不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磨練從而取得成就。
對於外向者,要學會把自己巨大能量投入到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上,它會賦予生活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些是金錢名望,聲色犬馬,充滿感官刺激的生活,無法給予你的深度。
對於內向者,為了去做那些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要敢於冒險。有的時候,真正的危機反而來源於固步自封。改變雖然需要付出代價,但也是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步,適當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適當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包括以下兩種:
①利用自己的性格特徵,完成對自己來說重要或者有意義的任務
歌德曾經在信中描述洪堡,「他一個小時的演講內容,人們用八天的時間也無法從書本中讀完。」
亞歷山大·馮·洪堡是一個天生的科學家。他在宮殿中生活,可是這種生活讓他覺得奢華乏味。父母過世後,他辭去官職,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成為一名獨立的科學家環遊世界。
相比傳統的人文教育,他發現實地考察、鑽研科學更適合他。對新事物的探索讓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他還有意識地利用自己的外向優勢,爭取到了重要的支持者和資助者,享有很高的聲望。
洪堡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利用自己的性格特徵,完成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生活。知道自己擅長的領域,將自己的性格特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然後只需要極少的能量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取得輝煌的功績。
②從事陌生工作,在必要時,接受任務中與自己性格相背離的工作
某個領域更適合另一種性格類型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利用自身的性格優勢。這時候,你可能會從事與自己性格相背離的生活。可能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形,外向性格在某些情況下會做出內向的行為,內向性格會做出外向行為。
這並非壞事。根據需要,有時候你需要輕輕地推自己一把。
安靜的革命家聖雄甘地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記得我們前面說過嗎?內向者更重視安全,不喜歡冒險。但是聖雄甘地不得不經常策劃數千人的冒險活動。
生活在陌生的領域的確需要耗費很多的能量,並且由於自身性格的障礙,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風險和副作用。但是當你能夠克服這種障礙,你會發現,等著你的是另一種更偉大的獎勵。
第三步,進行能量管理。
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最好只在必要的時候去探索陌生的領域,採取與自己的性格、內心相反的行為,然後儘快回到自己的舒適區。之前揮霍掉的能量可以在舒適區得到補充。
榮格曾經指出,持續遠離舒適區的生活會令人精疲力竭,甚至引發疾病,因此尋找自我定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想要找到這種定位,你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性格優勢。比方說,外向者也會有自己的內向領域,科學研究,工程學,寫作;而內向者也會有自己的外向領域,比如政治,教學,銷售等等。
在不違背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觀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來適應不同的領域,以取得特殊的成果。
如果你需要不斷地遠離自己的舒適區,那麼一定要有意識地定時用舒服的方式進行自我修復,恢復能力。比如外向的科學家可以不定時地進行高強度運動以獲取平衡,內向的作家西爾維亞·洛肯可以參加同事的訪談節目。歸根結底,性格的舒適區域就是我們重獲能量的地方。
總結
清楚地認識自己性格的優勢和障礙,適當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定時進行能量管理,按著這三步,充分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內向和外向沒有好壞之分,它僅僅只是為我們提供了看待事物的特殊視角,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特殊途徑。我們的性格類型塑造了我們,但並沒有鎖定我們。
愛默生說過,不要試圖去改變自己,也不要試圖讓每個人都像自己一樣,一個你就足夠了。性格內向無須自卑,無須道歉,做自己就好,別人已經有人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