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宅茲中國」新解

2020-12-20 澎湃新聞

這裡,其實涉及到「中國」的本意。講個當代的事。

1963 年的8 月,陝西寶雞市東北有個賈村,賈村有個陳姓人家,屋後有個丈來高的土崖,雨后土崖有塌。陳家恐怕崖上面塌下來砸著人,就搭了個梯子挖上面,就有土塊落下來。沒想到落下的大土塊裡包著個銅器,陳家就把它擺到樓上盛糧食了。這當然是最現實的用法了。到了1965 年的8 月,這時正是全國鬧四清運動的時候,陳家錢緊,就把這個銅器連同其他廢銅爛鐵,一麻袋扛去寶雞的廢品收購站,賣了三十塊錢。這在當時是一筆大錢,相當於一個技術員的一個月的工資,可見這個銅器斤量兒不輕。到了9 月,寶雞市博物館有個幹部佟太放,來這家廢品收購站,站裡說最近收了個青銅器,老佟一看就斷為周代的,回去報告了館長吳增昆,吳館長馬上派保管部主任王永光看看,隨即三十元買下,這個青銅器就歸了寶雞市博物館(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圖5)。

絕的是,到了1975 年,這個青銅器要去日本參加一個中國青銅器展。出國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覺得這麼大個尊,應該有銘文吧,就伸手到尊裡摸它的底,覺得有,就叫人清理。清理之後,果然有銘文。拓出來一看,有一百二十二個字,一個叫「何」的宗族小子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事,於是命名為「何尊」(圖6)。事情大了,何尊也就不去日本參加展覽了。後來的事情更大,銘文中含有「宅茲中國」,成為文字記錄「中國」的最早證據。寶雞博物館說這是我們鎮館之寶啊,馬承源先生說哪裡啊,這是鎮國之寶!

「宅茲中國」自此成為一個大題目,專家學者立論無數。

圖5 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圖6 何尊內底銘文

「太一」與天極

根據古文字學家的整理釋讀,我們來看看這一百二十二個字的內容。一般周代銘文的開始,常常有一個「唯」,是呼喚,而何尊的銘文裡,有四個「唯」,是四次呼喚,所以它明明白白是一篇禱文。「唯」的金文字形,是鳥,相當於四靈中的朱雀。呼喚靈鳥,是請它帶著人間的禱告,上升到天極神那裡。我把內容按「唯」字做了分段:

唯!王初雍,宅於成周,復稟武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令。敬享哉!(武王說的宅茲中國)

唯!王恭德裕天,順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

公寶尊彝。

唯!王五祀。

好,我們先不管是如何斷句的,且來直觀這篇銘文的拓片(圖7),把它當做一個圖像。問題開始顯現了。

圖7 何尊銘文拓片

有四個重複的人形的字,立刻被我們注意到,這是一般解做「天」的金文字。但是我們在以前的課上,見過大量的天極神符,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天」,是天極神,上帝,因為它的頭,是個圓疙瘩,那就是北極星,天極,是一,太一。《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指天極無聲,無形,而不是現在一些藝術家說的什麼「最大的聲音是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是沒有形象」,好像玄得很,其實是不知道「大」是「太」。但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卻是有人形的「太一」,《老子》講錯了?我講過,我非常認同李零先生的考證,《老子》成書在戰國。天極神符,是從遠古的巫傳續下來的神符,呈人形,而《老子》表達的是一種相對於巫時代的覺醒,不言怪力亂神,將巫的宇宙觀整理為道生成太一,太一生成天,天再生成地,地則生成萬物。相對於當時巫的宇宙觀,《老子》表達的是一種虛神的宇宙觀,是道生成了神,也就是一,是很了不起的覺醒狀態。

何尊銘文表達的是西周初年繼承商的巫觀。在這個天極神的巫觀裡,誰祭祀天極神,誰就擁有合法性。所以何尊裡的這個天極神符,不應該釋為「天」,而應該是太一神,天極神,上帝,才符合當時的情境。

「宅」意新解

銘文裡四次籲請靈鳥中的第二次籲請,出現了被當代中國學者高度重視的「宅茲中國」。這確實非常重大。但在我看來,這個解讀為「中」的字,表達的不應是地理概念的「中」。

我們來看這個象形文字。它的圖形是一個圈,被一豎線貫通,圈的上下,還有飄揚的四條曲線。(圖9)這明明白白是「建鼓」的象形文字。

圖9 何尊銘文拓片(局部)

在漢代墓葬裡的畫像石上,擊打建鼓的造型幾乎是必有主題(圖8、10、15、16、18),穿鼓而過的建柱上有飄帶,有飛羽,就是何尊銘文裡「中」字的「飄帶」。最為可貴的是,苗族至今保持著建鼓的上古制式傳統(圖14)。苗族的建鼓只用於祭祀祖先和喪禮儀式,儀式過後,就收藏起來。擊建鼓時同時有吹笙舞蹈,儀式過後,同建鼓一樣,蘆笙也是要收藏起來,不再動用。像我們在旅遊中看到的擊鼓吹笙的表演,苗族人很不認同,認為不敬,但是沒有辦法。擊打建鼓時吹的笙,排列的竹管模仿鳥翅,合音則是模仿鳥鳴。畫像石中建鼓之上的鳥,屋頂的鳥,通天樹上的鳥,無處不在的鳥,就是那個金文字「唯」,它們引導上升的亡靈,達於天界。有四條飄帶的「中」,是擊建鼓,使聲達於太一,同時祈使靈鳥將人間更多信息達於太一。

圖12 透雕蟠龍建鼓復原 上海博物館藏圖13 曾侯乙墓建鼓底座 戰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圖14 苗族鼓笙 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 貴州河灣苗學研究院安紅提供

建鼓後來演變成直到現在還在用的大鼓。這種大鼓,兩面各繃整張生牛皮,塗些石灰在牛皮內面,牛皮不會腐敗。牛皮幹縮後,會繃得很緊,有風吹過,都產生嗡嗡的低顫音。響鼓不必重槌敲。擊打這種大鼓的要點在於力量先不必大,但提槌要快,讓鼓皮「蕩」起來,之後借「蕩」的力量,不必費力敲很快就非常大聲了。

鼓皮一定要用牛皮嗎?對,不可以用羊皮、豬皮等等,因為只有牛皮的聲音,天才會聽到,做鼓的人和巫師都這麼說。上古之祭,王用太牢,太牢,即是太一之祭,是用牛做犧牲的最高級的祭祀,我們在過去的課裡見到過苗族祭祀時用有額頭旋兒的牛頭,旋兒的形狀正好與漫天星宿圍繞天極星旋轉相應。而此時擊打的建鼓,是用牛皮所制之鼓,聲響可達於天。所以,建鼓是溝通地、天的鳴響之禮器。裘錫圭先生在《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裡,考證庸是鍾,豐是建鼓(《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 年)。我們可以在銘文裡看到這個豐字(見圖7)。

我們再看這篇銘文裡的 「宗」「室」「宅」「寶」,都是在裡的字,這四個字,都有寶蓋頭「宀」,這個宀,象形都是類似宗教建築。「宗」不必說了,「室」也不必說了,「寶(寶)」是執玉、貝之所,「宅」的意思也應通此。如果我們考察金文裡所有以宀組合的字,都含有祭祀的意思。青銅器銘文結尾用「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句套詞,意思是要子子孫孫永遠用玉、貝祭祀天極神與祖先啊。

這篇銘文,看下來,一是講成王「宅」,祭武王,又在「室」說到何的先祖與文王的關係。二是強調武王克商之後,宅,祭天,天命革到周這一邊,取得周的合法性。三是講成王順天命,何用成王賜貝的資格,鑄了尊。《尚書》中《周書》的部分裡,有《召誥》和《洛誥》兩篇誥文,都是反覆在講營建洛邑王城之前、之中、之後不斷祭天,何尊銘文的禱文內容與它們屬同一情境。我在之前的造型課裡,其實不斷在講的是上古宗教範圍裡的造型。到甲骨文、金文象形文字出現時,仍然從祭祀、禱告去辨析解讀宗教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所以這個「宅」,可不是我們現在遮風擋雨的住宅,也不是豪宅,而是宗教場所。通篇銘文的情境,都在講一個主題,即,擂建鼓(豐、中)通於上帝,我們於「茲」祭祀你!

「宅茲中國」乃為祭祀太一

因此,「宅茲中國」,無論在宗教儀軌上,還是精神內涵上,都不是一個地理概念的「中」。周人的三次遷都,如果是地理概念,就講不通了。「中」的意思是不管遷徙到哪裡,就在那裡建「宅」祭祀太一神,保證合法性,就是中國歷代王朝要遵循的「王道」與「道統」。

中國,從本質講,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在宇宙觀或者世界觀,再或者從哲學觀上來說,是星象崇拜的概念。也就是,北極星,太一,這個唯一,才是「中」,只要是祭祀它的「國」,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各代王朝不斷遷徙自己的首都,從地理上說,這個中,漂移得厲害,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不管政治中心遷移到哪裡,只要權力者在那裡祭祀太一,天極神,上帝,那裡就是中。

宅茲中國,祭祀太一,就必然會按照星宿與北極星的關係,調整九州的位置,所謂仰觀垂象。你們還記得以前講過的洛書符嗎?九宮格?它是表達中與八方的關係的,也就是中州與其他八州的關係的。秦始皇建立統一政權,首都在鹹陽,於是重新定位九州,歷史記載得清清楚楚。我到山西大同去,和朋友說起大同是昴宿,沒問題,人人都知道。明清定都北京,按紫微垣的星宿位置,天津也就定下來了。所謂紫禁城,就是對應紫微垣,紫微星就是太一,太和殿為什麼有個「太」字?很清楚;為什麼有個「和」而不是「合」字?

也很清楚。在老一輩人那裡,這都是常識。

圖19 北京中軸線(紅線)與子午線(黑線)的偏差示意圖(翟智高製圖)圖 20 北京中軸線實景

所以,北京的中軸線,並非是對應正午時陽光的正射,所謂子午線(圖19),而是這個中軸線的北端,是北極星,它與正午時陽光正射有一個偏角。有專家認為這是古人使用指南針時磁偏角導致,其實中國科學史家戴念祖先生在70 年代就證明磁極是漂移的,11 世紀宋朝時,地球的磁北軸偏向西伯利亞,而現在磁北極停在格陵蘭島有二百年了(《我國古代的極光記載和它的科學價值》,《科學通報》1975 年第10 期),不能做軸線依據。之所以有北極星,是因地球自轉軸對應出來的,而地球自轉軸和子午線並不嚴密同軸。歷代王朝之所以在自己的朝代名前加一個「大」,例如什麼大魏、大齊、大唐、大宋、大明、大清,這個大其實是「太」,以太一為中的意思,所以中軸線對準的是北極星。只有以北極星為一端,才能克服長距離測量的困難,例如元上都與元大都(北京)的精準同軸線。

本文摘錄自《曇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 著,中華書局2019年1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宅茲中國」展覽巡禮
    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配合舉辦了以甲骨文為主題的「證古譯今——甲骨文文化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甲骨文和金文都屬於早期古文字,並且後者文字體系更成熟,涉及內容更深入、更廣泛,取得的成果也更豐富。從介紹古文字,並利用古文字對中國早期古代文明進行解讀、闡釋、展示方面,「宅茲中國」展可視為該項工作的延續。
  • 宅茲於家 憂患安樂
    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出土了一件文物,據考證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這件文物被稱為何尊。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有四個字「宅茲中國」,意為在中國這個地方居住的意思,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
    8月1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青銅器是我國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存,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吉金文或金文,代表了中國文字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見證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重要物證。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在京開幕
    8月14日,觀眾在欣賞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8月14日,觀眾在欣賞「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中國日報8月14日北京(記者 姜東) 2020年8月14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何尊銘文中「宅茲中國」的中國所指何處?是洛陽還是寶雞?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 「宅茲中國」:為您講述不一樣的中國!
    銘文右起第七列前四字即「宅茲中國」。當然,西周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肯定與現在不同。我們根據這個放大的「中國」來理解當時人的思想觀念。
  • 西周3「中國」一詞的由來—周成王營造洛邑、定鼎中原、宅茲中國
    誰也沒有料到,這件廢品堆裡花30元撿出來的破銅器會成為「國之重寶」,且破解了困擾無數專家「中國」稱呼由來之謎。這件青銅尊上刻有「宅茲中國」四字,是「中國」一詞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記載,「宅茲中國」即「住在天下的中央」之意,據考古學家分析,這與歷史記載的周成王「營造東都洛邑」有關。
  • 何尊:「宅茲中國,這裡有中國」中國二字最早的銘文記載
    ,作為周文化發源地,陝西寶雞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何尊、大克鼎、銅浮屠、牆盤、逨盤、折觥、胡簋、衛鼎等諸多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中國最大也是中國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國博再啟大展,「宅茲中國」展覽不可錯過的四大理由
    何尊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中展出>【引子】「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昨日在國家博物館拉開大幕你是否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這一展覽不可錯過的四大理由請查收~「宅茲中國
  • 周武王豈敢僭越歷史宅茲中國?做研究沒文化真可怕
    「宅茲中國」的何尊青銅器作為新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因其銘文中記載有「宅茲中國」文字,成為考古中國與夏文化研究中的最重要文物與文字史料。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皆以此為中國歷史研究與夏文化研究的依據。主流學界雖然以此創造了最早的「中國」,產生了「宅茲中國」的學術研究項目,但卻沒有任何學者能完整地解讀「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的具體含義,是為了「中國」而附庸的斷句,曲解了周武王原話的實際意義。
  • 古代「中國」的五重含義——兼談何尊銘文「宅茲中國」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民國時期的國號「中華民國」也簡稱中國。再之前的歷朝歷代中,並無哪一個政權把「中國」當做正式的國號,而「中國」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語境下,其含義也各不相同。京師、首都民亦勞止,汔 (qì) 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國博偶遇宅茲中國青銅文物展,無條件為大洛陽感到驕傲
    這次在國博,遇到的最值得參觀的展是「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毫不誇張地說,僅僅是看了何尊,都讓我覺得此行超值!出土於寶雞的何尊,是目前發現的首次出現「中國」二字的文物,也因此何尊被國家列為嚴禁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
  • 成周洛陽:國博「宅茲中國」陝西西周青銅器精品展!
    國博「宅茲中國」陝西西周青銅器精品展!何尊特展——成周洛陽!武則天跟她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很早就營建東都洛陽了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並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
  • 展覽預告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將在國博展出
    展覽海報(設計 | 王倩)【展覽信息】展覽:宅茲中國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展覽緣起】青銅是銅與其他金屬的合金,因器物表面氧化而生成的銅鏽多呈青綠色而得名,又稱吉金。青銅器是我國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存,其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吉金文或金文,代表了中國文字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見證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重要物證。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寶雞是著名的「青銅器之鄉」,出土了大量有代表性的重要青銅器。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來源:寶雞新聞網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羅君)8月1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據了解,本次展覽分為金文的藝術、金文中的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個單元,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導大家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青銅器與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
  • 「聊城地名文化故事」張長城:阿城和它的陽穀
    大家有所不知,在上古時代,陽穀卻是阿城的附屬,它們有著唇齒相依的文化關聯,並且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源頭祖地窮桑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名文化之古老,人文齊天。這些地名文化符號,本人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論證,得出結論可謂石破天驚:以阿城為中心的方圓百裡區域,就是上古窮桑古國。「阿城」和「陽穀」的關係,就是後來皇城與朝陽門外日壇的關係。中國歷代帝王,都是於春分日在皇城朝陽門外日壇祭日,阿城與陽穀就是其文化源。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將在國博開展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 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 寶雞市文物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承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 》, 經過工作人員幾個月的精心籌備,即將和大家見面啦!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將在國博開展啦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 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 寶雞市文物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承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 》, 經過工作人員幾個月的精心籌備,即將和大家見面啦! 展覽分為金文的藝術、金文中的 故事、金文中的智慧三個單元,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在國博開幕
    8月1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宣布展覽開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和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分别致辭,陝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牛一兵,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洪武,陝西省政府副秘書長、駐京辦主任石憬玫,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任宗哲,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等出席開展儀式。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寶雞是著名的「青銅器之鄉」,出土了大量有代表性的重要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