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五重含義——兼談何尊銘文「宅茲中國」

2020-08-23 都城歲月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民國時期的國號「中華民國」也簡稱中國。再之前的歷朝歷代中,並無哪一個政權把「中國」當做正式的國號,而「中國」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語境下,其含義也各不相同。

京師、首都

民亦勞止,汔 (qì) 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經 · 大雅 · 民勞》

意即"人民已經很辛苦,也該求得小康生活了。施惠於京師百姓,也同時安定四方諸侯」。《詩經》注釋:中國,京師也。事實上該詩第三段即以「京師」代替了中國。另外「小康」一詞即出自這裡。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詩經 · 大雅 · 民勞》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孟子 · 萬章》

大意是堯死後,舜避讓堯子丹朱到了黃河以南,但天下人都敬仰舜而不趨丹朱,說明是天意,舜這才到中國即王位。 這裡「中國」也是指的「帝王之所都」。

京畿、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

文王曰諮,諮女殷商。如蜩 (tiáo) 如螗 (táng),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 (bì) 於中國,覃 (qín) 及鬼方。 ——《詩經 · 大雅 · 蕩》

文王說:可嘆啊殷商!百姓如蟬一般哀嚎,心裡像沸羹一樣不安。大小官吏都已背叛,你還是不走正道。對內激怒於中國人民,一直擴散到偏遠的鬼方部落。

這裡「中國」指畿內之地,後來由此引申到凡是天子或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稱之為「中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司馬光《資治通鑑 · 赤壁之戰》

諸葛亮遊說孫權時把曹操一方稱為「中國」,是因為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佔據漢庭的地位。

又如:

「夫佛者, 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韓愈《上佛骨表》

國內、國中、內地

中國不存公」 ——《穀梁傳 · 昭公三十年》

是魯國季孫氏不允許魯昭公在魯國國內存身。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史記 · 孝武本紀》

是指天下名山三座在少數民族地區,五座在內地。

中原地區

中國之在海內, 不似稊 (tí) 米之在大倉乎? ——《莊子 · 秋水》

這裡的中國是指黃河中下遊一帶的中原地區,上文意即:想想中原在四海之內的大陸上,不就像大倉庫中的一粒米那麼微不足道嗎?

類似用法又如:

陳良, 楚產也, 悅用周公、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孟子 · 滕文公》

陳良本來是楚國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習。北方的學者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

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 。 ——《史記 · 南越尉佗列傳》

形容秦末亂世:中原侵擾混亂, 不知道什麼地方是安定的, 豪傑紛紛背叛秦自立一方。

諸夏之國、諸夏居住之地

周代尤其是東周把華夏族居住地建立的大小國家稱為諸夏,相對於周邊夷狄之國,就稱為中國。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公羊傳 · 僖公四年》

是分析齊桓公時期的嚴峻形勢:南夷和北狄佔據的地盤已經要連起來,諸夏的中國命懸一線。

中國稱齊、宋,遠國稱江、黃,以為諸侯皆來至也 ——《 穀梁傳 · 僖公二年》

江國、黃國是位於河南南部的嬴姓國,也未列入中國。

《何尊》——宅茲中國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的青銅器何尊由於出現「最早的中國」銘文而聞名於世。

何尊及銘文中的成周、中國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 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勞子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順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這段銘文大意:

周成王開始遷都成周,並按照武王的禮制舉行了福祭。祭禮從天室開始。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對宗小子們發布誥命說:「當初你們的父親曾輔佐文王,為文王效勞。因此文王接受了上天之命。武王克商以後,曾向天卜問:』我要住在這天下之中的地區,在這裡來治理四方的民眾!』你們這幫宗小子,那時還是不懂事的孩子。現在你們要學父輩公氏的榜樣,為上天立功,完成使命就會受到後世的祭祀!」成王是謹慎、按上天意志行事之人,發布誥命後,還賞賜給何貝幣30串。何做了一個祭祀 口公的祭器留念。這件事發生在成王五祀之年。

這裡即是「中國」一詞的濫觴。其意指天下之中的地區,兼有上面中原和國都兩層意思。也就是指新營建的成周洛邑。

何尊銘文「中國」

由於西周時期是否曾遷都於洛邑,史料記載較為模糊,之前史學界頗有爭議。《何尊》的出現圓滿解決了這個問題。

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一則「遷」字有不同認讀;一則有人認為既然「中國」早期可以做國都講,所以成王訓誥的地點也可以是在鎬京,更何況何尊出土之地即在陝西。

其實有兩點足以反證:

成王在洛,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 ——《史記 · 周本紀》

文中明確 "復營洛邑", 並且周公(或引武王語)以天下之中來形容,與何尊之「中國」相呼應。並說遷都洛邑的一個原因是四方諸侯來此進貢,路途大致均勻。

另外文中明確訓誥具體地點「京室」,結合作冊令方彝、甲戌鼎記載,此乃成王在成周新建的宗廟公室名,而成周指洛邑無疑。

作冊令方彝與銘文

相關焦點

  • 何尊:「宅茲中國,這裡有中國」中國二字最早的銘文記載
    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後,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釐米、口徑28.6釐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後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 |何尊銘文中「宅茲中國」的中國所指何處?是洛陽還是寶雞?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 「宅茲中國」展覽巡禮
    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配合舉辦了以甲骨文為主題的「證古譯今——甲骨文文化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甲骨文和金文都屬於早期古文字,並且後者文字體系更成熟,涉及內容更深入、更廣泛,取得的成果也更豐富。從介紹古文字,並利用古文字對中國早期古代文明進行解讀、闡釋、展示方面,「宅茲中國」展可視為該項工作的延續。
  • 阿城:「宅茲中國」新解
    絕的是,到了1975 年,這個青銅器要去日本參加一個中國青銅器展。出國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覺得這麼大個尊,應該有銘文吧,就伸手到尊裡摸它的底,覺得有,就叫人清理。清理之後,果然有銘文。拓出來一看,有一百二十二個字,一個叫「何」的宗族小子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事,於是命名為「何尊」(圖6)。事情大了,何尊也就不去日本參加展覽了。
  • 國博偶遇宅茲中國青銅文物展,無條件為大洛陽感到驕傲
    這次在國博,遇到的最值得參觀的展是「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毫不誇張地說,僅僅是看了何尊,都讓我覺得此行超值!出土於寶雞的何尊,是目前發現的首次出現「中國」二字的文物,也因此何尊被國家列為嚴禁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
  • 【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陝西寶雞石鼓山中國青銅器博物館裡,珍藏著一尊青銅器何尊,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在其內膽底部有一篇12行、122字的銘文,其中有「宅茲中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銘文曰:「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
  • 這件青銅器上有「中國」,讓你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國
    何尊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之所以稱之為「何尊」,因為鑄造者是西周的貴族「何」,它的花紋華麗繁複,主圖案是饕餮,裝飾蕉葉紋和蛇紋,是尊貴和威嚴的象徵。成王的誠懇,使何十分感動,為此,他專門鑄造了一件青銅器,通過銘文,在尊底有限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記載了父輩們和成王的功績,以及成王對自己的勉勵與告誡。當時的何,一定不知道他的寥寥數筆,對於後世有著怎樣的意義。當考古學家在這122個字的銘文裡發現「宅茲中國」四字的時候,無異於看到了一封來自三千年前的信。這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
  • 「宅茲中國」:為您講述不一樣的中國!
    1963年陝西寶雞出土的何尊,內底銘文證實了周武王滅商後籌遷銘文右起第七列前四字即「宅茲中國」。當然,西周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肯定與現在不同。我們根據這個放大的「中國」來理解當時人的思想觀念。
  • 中國為何叫中國?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陝西寶雞出土的一個青銅器上
    這是已知的「中國」一詞最早的銘文記載。 同時何尊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何尊銘文:「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
  • 國博再啟大展,「宅茲中國」展覽不可錯過的四大理由
    何尊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中展出>【引子】「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昨日在國家博物館拉開大幕你是否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這一展覽不可錯過的四大理由請查收~「宅茲中國
  • 周武王豈敢僭越歷史宅茲中國?做研究沒文化真可怕
    「宅茲中國」的何尊青銅器作為新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因其銘文中記載有「宅茲中國」文字,成為考古中國與夏文化研究中的最重要文物與文字史料。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皆以此為中國歷史研究與夏文化研究的依據。主流學界雖然以此創造了最早的「中國」,產生了「宅茲中國」的學術研究項目,但卻沒有任何學者能完整地解讀「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的具體含義,是為了「中國」而附庸的斷句,曲解了周武王原話的實際意義。
  • 中國的名字從何而來呢?
    何尊銘文上「宅茲中國」四個字是「中國」一詞出土最早的見證「中國」一詞始見於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出土的西周銅器何尊銘文中。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青銅器,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銘文全文為「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
  • 這就是中國,探秘東方熱土的起源,從一尊青銅器開始
    當時負責展覽籌備工作的馬承源先生在清除這尊青銅器的蝕鏽時,在青銅器內腹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計122字的銘文。銘文的內容記錄了周成王在「成周」營建西周王朝的都城之事。在銘文中,首次出現了「中國」一詞,也因此被馬承源先生稱為是「鎮國之寶」。因為製作這件器物的貴族姓何,便將這尊青銅器正式命名為「何尊」。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刻有銘文的青銅器珍貴的原因。
  • 什麼是「中國」?這才是中國!
    「中國」一詞,出自何尊「中」「國」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一詞,最早見於西周青銅器何尊。何,人名,應該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貴族。何尊,是何受到賞賜之後,鑄造的青銅器(圖一)。重要的是,在何尊底部,鑄造有一大段銘文,這段銘文共有12行,122字:這段銘文是: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
  • 收藏:廢品站發現的國寶,銘文驚現「中國」二字最古老記載!
    「西周饕餮紋尊」高39釐米,圓口方體,有四道大扉稜裝飾,口沿下裝飾著蕉葉紋,尊的頸部以蠶紋作為裝飾,腹部裝飾著高浮雕卷角饕餮紋,圈足飾有饕餮紋,雲雷紋襯底。1975年,國家文物局調集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覽,「西周饕餮紋尊」被陝西文物部門選送到了國家文物局。
  • 「中國」在古代只指中原?原來是個誤會!古代「中國」含義解析
    「何尊」實物這件青銅器現在被稱為「何尊」,因為它是一位姓何的貴族用於祭祀的酒器。這件器物1963年在陝西省出土,不久之後人們就發現在它的內底刻有122個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提到: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武王滅商之後以後來西周的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因為何尊是目前已知的「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因此它的價值也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 來國博看最早的「中國」!何尊等國寶級青銅重器盡數現身
    餘冠辰 攝中新網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最早的「中國」哪裡?《封神演義》中的牧野之戰存在嗎?西周天子如何傳承?這些都可以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中一窺究竟。該展14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143件展品中65件是一級品,以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為代表的青銅重器盡數現身,豪華陣容由此可見一斑。
  • 宅茲中國 與天久長 - 人民日報海外網
    「與天久長」的深層含義記 者:為什麼選擇周、秦、漢、唐這四個朝代來做展覽?談晟廣:我們都知道,周、秦、漢、唐等幾個朝代是古代中國最為重要和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周上承夏商,下開秦漢,以「制禮作樂」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範,使「禮制」成為此後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
  • 中國日記·8月15日|來這裡,看最早的「中國」
    我們是中國人,這裡是中國日記……中國,無疑是我們最常用的詞語、最深沉的情結之一。那麼,它究竟有何意蘊,是如何根植民族血脈的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尋得答案。8月14日,「宅茲中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遴選143件青銅器精品。其中,有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利簋,有記錄周王世系、承載家族榮寵的牆盤、逑盤,還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此次展覽的題目,就源自何尊。何尊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尊內底鑄有一篇12行、122字的銘文,其中出現「宅茲中國」四個字。
  • 宅茲於家 憂患安樂
    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出土了一件文物,據考證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這件文物被稱為何尊。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有四個字「宅茲中國」,意為在中國這個地方居住的意思,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