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民國時期的國號「中華民國」也簡稱中國。再之前的歷朝歷代中,並無哪一個政權把「中國」當做正式的國號,而「中國」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語境下,其含義也各不相同。
民亦勞止,汔 (qì) 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經 · 大雅 · 民勞》
意即"人民已經很辛苦,也該求得小康生活了。施惠於京師百姓,也同時安定四方諸侯」。《詩經》注釋:中國,京師也。事實上該詩第三段即以「京師」代替了中國。另外「小康」一詞即出自這裡。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詩經 · 大雅 · 民勞》
又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孟子 · 萬章》
大意是堯死後,舜避讓堯子丹朱到了黃河以南,但天下人都敬仰舜而不趨丹朱,說明是天意,舜這才到中國即王位。 這裡「中國」也是指的「帝王之所都」。
文王曰諮,諮女殷商。如蜩 (tiáo) 如螗 (táng),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 (bì) 於中國,覃 (qín) 及鬼方。 ——《詩經 · 大雅 · 蕩》
文王說:可嘆啊殷商!百姓如蟬一般哀嚎,心裡像沸羹一樣不安。大小官吏都已背叛,你還是不走正道。對內激怒於中國人民,一直擴散到偏遠的鬼方部落。
這裡「中國」指畿內之地,後來由此引申到凡是天子或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稱之為「中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司馬光《資治通鑑 · 赤壁之戰》
諸葛亮遊說孫權時把曹操一方稱為「中國」,是因為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佔據漢庭的地位。
又如:
「夫佛者, 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韓愈《上佛骨表》
「中國不存公」 ——《穀梁傳 · 昭公三十年》
是魯國季孫氏不允許魯昭公在魯國國內存身。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史記 · 孝武本紀》
是指天下名山三座在少數民族地區,五座在內地。
計中國之在海內, 不似稊 (tí) 米之在大倉乎? ——《莊子 · 秋水》
這裡的中國是指黃河中下遊一帶的中原地區,上文意即:想想中原在四海之內的大陸上,不就像大倉庫中的一粒米那麼微不足道嗎?
類似用法又如:
陳良, 楚產也, 悅用周公、仲尼之道, 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 未能或之先也。
——《孟子 · 滕文公》
陳良本來是楚國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習。北方的學者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
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 。 ——《史記 · 南越尉佗列傳》
形容秦末亂世:中原侵擾混亂, 不知道什麼地方是安定的, 豪傑紛紛背叛秦自立一方。
周代尤其是東周把華夏族居住地建立的大小國家稱為諸夏,相對於周邊夷狄之國,就稱為中國。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公羊傳 · 僖公四年》
是分析齊桓公時期的嚴峻形勢:南夷和北狄佔據的地盤已經要連起來,諸夏的中國命懸一線。
中國稱齊、宋,遠國稱江、黃,以為諸侯皆來至也 ——《 穀梁傳 · 僖公二年》
江國、黃國是位於河南南部的嬴姓國,也未列入中國。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的青銅器何尊由於出現「最早的中國」銘文而聞名於世。
何尊及銘文中的成周、中國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 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勞子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順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這段銘文大意:
周成王開始遷都成周,並按照武王的禮制舉行了福祭。祭禮從天室開始。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對宗小子們發布誥命說:「當初你們的父親曾輔佐文王,為文王效勞。因此文王接受了上天之命。武王克商以後,曾向天卜問:』我要住在這天下之中的地區,在這裡來治理四方的民眾!』你們這幫宗小子,那時還是不懂事的孩子。現在你們要學父輩公氏的榜樣,為上天立功,完成使命就會受到後世的祭祀!」成王是謹慎、按上天意志行事之人,發布誥命後,還賞賜給何貝幣30串。何做了一個祭祀 口公的祭器留念。這件事發生在成王五祀之年。
這裡即是「中國」一詞的濫觴。其意指天下之中的地區,兼有上面中原和國都兩層意思。也就是指新營建的成周洛邑。
何尊銘文「中國」
由於西周時期是否曾遷都於洛邑,史料記載較為模糊,之前史學界頗有爭議。《何尊》的出現圓滿解決了這個問題。
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一則「遷」字有不同認讀;一則有人認為既然「中國」早期可以做國都講,所以成王訓誥的地點也可以是在鎬京,更何況何尊出土之地即在陝西。
其實有兩點足以反證:
成王在洛,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 ——《史記 · 周本紀》
文中明確 "復營洛邑", 並且周公(或引武王語)以天下之中來形容,與何尊之「中國」相呼應。並說遷都洛邑的一個原因是四方諸侯來此進貢,路途大致均勻。
另外文中明確訓誥具體地點「京室」,結合作冊令方彝、甲戌鼎記載,此乃成王在成周新建的宗廟公室名,而成周指洛邑無疑。
作冊令方彝與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