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 與天久長 - 人民日報海外網

2020-12-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上展出的鎏金鐵芯銅龍。新華社記者 吳建路攝

西周何尊展覽主辦方供圖

12月17日,「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閉幕。99天的展期吸引觀眾十幾萬人次。這在高校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中可謂現象級。

展覽結束前夕,一場名為《周秦漢唐文化和藝術的密碼》的學術講座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講。冬日的嚴寒也擋不住聽眾的熱情。周六早上9點,報告廳已經來了不少人。9點半講座正式開始,200人的報告廳已座無虛席,後排和兩側還擠滿了站著的聽眾。

主講人談晟廣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3個小時中,他圖文並茂地分享了自己的策展理念和學術研究成果,試圖解開中華文化「與天久長」的密碼。講座之後,記者與他進行了對話。

「與天久長」的深層含義

記 者:為什麼選擇周、秦、漢、唐這四個朝代來做展覽?

談晟廣:我們都知道,周、秦、漢、唐等幾個朝代是古代中國最為重要和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周上承夏商,下開秦漢,以「制禮作樂」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範,使「禮制」成為此後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秦統一六國,開創中央集權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設郡立縣、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傳統。漢代推尊儒術,有效統治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文化藝術多元繁榮,國力盛極一時,在多個方面為後世中國奠定基礎。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代,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頻密和深入,與漢代並稱「漢唐盛世」。

這4個王朝的一個共同特徵是,政治中心長期建立於陝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帶。近代以來,陝西境內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作為現身說法的實物證據,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最能激發我們的文化自信。

記 者:能否解釋一下主題「與天久長」的含義?

談晟廣:這個展覽意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主題「與天久長」,典出漢代吉語,以此祝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運昌隆、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漢唐盛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薪火永續、與天久長。展期99天,也是與此相呼應,寓意「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和「九九大運,與天終始」。

事實上,「與天久長」並不只是寓意豐富。它包含著中國先民根深蒂固的哲學觀和價值觀,構成了這次展覽的核心。

中國古人對「天」這一概念有獨到的理解。《文心雕龍》中說:「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上古先民,敬畏自然,仰首即見星空。人們在「觀象授時」的過程中,自覺地遵循星宿的秩序,根據「北天極」和「北鬥」的運行規律,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文為核心的人間秩序和信仰傳統。

所以,這個「天」,說到底就是星星運行的規律,也就是自然規律。

為什麼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綿延至今?因為中國古代制度是根據「天」這個自然規律制定的,本身就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所以中華文化始終是綿延不絕、與天久長的——在我看來,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

「中國」概念的起源

記 者:展覽中有哪些值得特別關注的文物?

談晟廣:這次展覽調動了陝西省43家文博機構,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精選300餘件展品,包括一級文物189組件。其實,我不太願意強調這些文物的品級,因為每一件文物都有它在歷史長河中的代表意義。觀眾應該著重於文物本身,而不是人為賦予的品級。

如果說特別關注的文物,首先可以看看1963年發現於陝西寶雞的這件何尊。它是貴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何尊內底部銘文「宅茲中或(國)」4字,大意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這段銘文是已知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這裡就涉及到「中」的概念。

記 者:可否闡釋一下「中」的概念?與「中國」是什麼關係?

談晟廣:近年發現的「清華簡」《保訓》篇是極為重要的先秦文獻,主要內容是商朝滅亡前的周文王五十年,文王臨終前向太子發公布政治遺囑的一篇實錄文字。

《保訓》記載,文王將「中」授予武王。這裡的「中」就是天命。周公建都洛邑(今洛陽),是為成周。洛邑所在的區域,被認為是與「天中」(天的中央)對應的「地中」(大地的中央)。也就是說,周王只有在「天下之中」的洛邑接受「四方」諸侯朝拜,才能像北天極一樣形成同心圓結構。

可見,「中」是由「天」衍生出來的。同心圓的結構,正是周人「制禮作樂」的核心內容。「中」慢慢擴展成了「中國」。「中國」概念的起源,是中國先民對「天下之中」的理解。

藝術即歷史

記 者:我們參觀展覽時,如何去體會「天」「中」這些概念?

談晟廣:中國古代器物多有對稱、同心圓的結構,這其實就是「天」「中」概念的一種體現。

這次展覽中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器物——西漢鎏金銀銅竹節燻爐。這件器物是漢武帝初年由內官為未央宮製造,呈高柄竹節豆形。這件器物上的竹節並不只是簡單的裝飾,而具有隱秘的象徵意義。

我們都知道,「禮」在古代中國非常重要。什麼是「禮」?事實上「禮」就是秩序、制度、規則等。節令的節(節)是竹字頭,《說文解字》說,節字的本義就是竹節,約束之義,所以有「節約」一詞。西周時期的「制禮作樂」,也稱「制節作樂」,「制禮」就是「制節」,因此「禮」就是「節」,這是我們「禮節」一詞的來源。

我們知道,北京天壇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地方。這種制度定型始於漢武帝。他造甘泉宮以祭天,設紫壇,建竹宮。竹宮就是他具體禮天的場所。這就是《三輔黃圖》中所說的:「以竹為宮,天子居中。」為什麼造「竹宮」來祭天?因為《禮記》裡說,最大的「禮節」就是祭天。由此,竹體現了天子的概念。器物上的竹節,實際上是「天」「中」概念具體化物象化的展現。

現在再看展覽就會發現,不止這件竹節燻爐,非常多的古代器物上都有節的紋飾。古人講「制器尚象」「器以藏禮」,絕非空話。

記 者:你在講座上說「藝術即歷史」,如何理解?

談晟廣:《禮記》裡說:「無節於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意思就是,如果我們觀察一件器物不從「節」「禮」的角度出發,就不能真正理解它。所以我們說,器物背後皆為禮。

就藝術層面而言,大量古代文獻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雙重證據表明,早期中國的藝術,是天道演進與人文成化的結果,不僅反映了統治階層、藝術家和工匠對於宇宙時空的理解方式,還具備呈現出一種「非文獻的歷史」的功能。這就是我的老師方聞先生一生都在強調的——藝術即歷史。(記者 賴睿)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17日 第 07 版)

相關焦點

  • 「宅茲中國」展覽巡禮
    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配合舉辦了以甲骨文為主題的「證古譯今——甲骨文文化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甲骨文和金文都屬於早期古文字,並且後者文字體系更成熟,涉及內容更深入、更廣泛,取得的成果也更豐富。從介紹古文字,並利用古文字對中國早期古代文明進行解讀、闡釋、展示方面,「宅茲中國」展可視為該項工作的延續。
  • 阿城:「宅茲中國」新解
    後來的事情更大,銘文中含有「宅茲中國」,成為文字記錄「中國」的最早證據。寶雞博物館說這是我們鎮館之寶啊,馬承源先生說哪裡啊,這是鎮國之寶!「宅茲中國」自此成為一個大題目,專家學者立論無數。王初雍,宅於成周,復稟武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令。敬享哉!(武王說的宅茲中國)唯!王恭德裕天,順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書畫收藏頻道正式上線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王詠富致辭中國網訊 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書畫收藏頻道今天在人民日報社舉行正式上線儀式。出席此次活動的有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王詠賦、劉曼軍、李建興、人民日報海外版編委沈興耕、人民日報機關黨委常務書記許宇勇、安徽定遠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子非、河北灤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永新,以及中國書協領導、著名畫家、新聞媒體以及各界嘉賓逾二百人。
  • 宅茲於家 憂患安樂
    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有四個字「宅茲中國」,意為在中國這個地方居住的意思,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不過,這個假期,必須宅在家裡。飯店關門了,宅在家每天幾乎吃著相似的東西,想去換換口味也變成了奢望。不僅飯館,早餐點也找不到了,記憶中的豆漿、油條、小籠包、火燒好久沒有吃到了。頭髮越來越長,對著鏡子自嘲變成山頂洞人模樣。路上的行人、車輛稀少,偶有車輛或行人駛過,也是行色匆匆,不願久留。
  • 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正式上線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張勇)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海外網6日正式上線,邁出人民日報海外版數位化轉型的重要一步。    本社記者6日從海外網上線儀式上獲悉,海外網(www.haiwainet.cn)是人民日報海外版數位化轉型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平臺,定位為「當代中國的權威解讀,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 |何尊銘文中「宅茲中國」的中國所指何處?是洛陽還是寶雞?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
    8月14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陝西省文物局、寶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青銅器是我國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遺存,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吉金文或金文,代表了中國文字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見證中國古代歷史事件的重要物證。
  • 何尊:「宅茲中國,這裡有中國」中國二字最早的銘文記載
    ,作為周文化發源地,陝西寶雞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何尊、大克鼎、銅浮屠、牆盤、逨盤、折觥、胡簋、衛鼎等諸多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中國最大也是中國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 凝心聚力戰疫情 -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武漢歌舞劇院的演員們在家創演手勢舞。武漢歌舞劇院的演員們在家創演手勢舞。曲藝演員鄧慶貴創演四川金錢板《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廈門湖裡區嘉福韻藝術團創演答嘴鼓《這場戰役會勝利》。其中,音樂作品長於抒情,因此讚頌一線醫護人員及解放軍戰士、民警、工程人員等奉獻者的歌曲在作品中佔比較高,如《愛是橋梁》《等你回家》《生命線上的守護者》《沒敢告訴媽媽》……而進行防疫知識普及則是語言類作品的優勢,無論是宣傳某個具體措施的快板《洗手繞口令》、岔曲《贊口罩》、京韻大鼓《在家呆著好》,還是指導生活方式的曲藝說唱《雨過天晴》《勸告》,都通過藝術化的生動表達
  •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在京開幕
    8月14日,觀眾在欣賞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8月14日,觀眾在欣賞「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中國日報8月14日北京(記者 姜東) 2020年8月14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古代「中國」的五重含義——兼談何尊銘文「宅茲中國」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民國時期的國號「中華民國」也簡稱中國。再之前的歷朝歷代中,並無哪一個政權把「中國」當做正式的國號,而「中國」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語境下,其含義也各不相同。京師、首都民亦勞止,汔 (qì) 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 成周洛陽:國博「宅茲中國」陝西西周青銅器精品展!
    國博「宅茲中國」陝西西周青銅器精品展!何尊特展——成周洛陽!武則天跟她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很早就營建東都洛陽了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並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
  • 周武王豈敢僭越歷史宅茲中國?做研究沒文化真可怕
    「宅茲中國」的何尊青銅器作為新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因其銘文中記載有「宅茲中國」文字,成為考古中國與夏文化研究中的最重要文物與文字史料。何尊銘文原文為:唯王初堙(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臨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 人民日報海外網旗幟頻道啟動暨「東方之謎」文化研討會在京舉行
    12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網旗幟頻道啟動暨「東方之謎」文化研討會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舉行。會議就媒體融合與品牌傳播、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等議題進行廣泛研討交流。來自中央相關部委、研究機構、媒體和企業的代表近百人與會。
  • 國博再啟大展,「宅茲中國」展覽不可錯過的四大理由
    何尊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中展出>【引子】「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昨日在國家博物館拉開大幕你是否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這一展覽不可錯過的四大理由請查收~「宅茲中國
  • 海外網介紹
    一、海外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於2012年11月6日正式上線,是人民日報海外版官方網站和新媒體平臺。海外網第一時間向讀者提供關於中國熱點、國際時政,特別是涉華國際新聞事件的權威解讀,致力於發展成為中國在海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媒體。
  • 「宅茲中國」:為您講述不一樣的中國!
    銘文右起第七列前四字即「宅茲中國」。當然,西周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肯定與現在不同。我們根據這個放大的「中國」來理解當時人的思想觀念。
  • 人民日報海外網旗幟頻道啟動暨東方之謎文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本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網旗幟頻道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正式啟動。  一直以來,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海外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牢記新聞輿論工作者肩負的職責使命,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圍繞國家主權和核心利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新舉措新成就,統籌包括海外版在內的全社外宣資源,採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努力闡釋好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不斷增強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 西周3「中國」一詞的由來—周成王營造洛邑、定鼎中原、宅茲中國
    誰也沒有料到,這件廢品堆裡花30元撿出來的破銅器會成為「國之重寶」,且破解了困擾無數專家「中國」稱呼由來之謎。這件青銅尊上刻有「宅茲中國」四字,是「中國」一詞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記載,「宅茲中國」即「住在天下的中央」之意,據考古學家分析,這與歷史記載的周成王「營造東都洛邑」有關。
  • 年俗出海,年味更濃 - 人民日報海外網
    拜年、貼春聯、剪窗花……這些傳統春節習俗在2019年春節期間飄向海外,成為國家領導人一種新的拜年方式,成為外交領域的一大盛事。在春節期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美國總統川普等國際政要相繼向全球華人拜年,送上新春祝福。杜拜哈利法塔、日本東京塔和紐約帝國大廈也為春節亮燈,披上鮮豔的「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