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上展出的鎏金鐵芯銅龍。新華社記者 吳建路攝
西周何尊展覽主辦方供圖
12月17日,「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閉幕。99天的展期吸引觀眾十幾萬人次。這在高校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中可謂現象級。
展覽結束前夕,一場名為《周秦漢唐文化和藝術的密碼》的學術講座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講。冬日的嚴寒也擋不住聽眾的熱情。周六早上9點,報告廳已經來了不少人。9點半講座正式開始,200人的報告廳已座無虛席,後排和兩側還擠滿了站著的聽眾。
主講人談晟廣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3個小時中,他圖文並茂地分享了自己的策展理念和學術研究成果,試圖解開中華文化「與天久長」的密碼。講座之後,記者與他進行了對話。
「與天久長」的深層含義
記 者:為什麼選擇周、秦、漢、唐這四個朝代來做展覽?
談晟廣:我們都知道,周、秦、漢、唐等幾個朝代是古代中國最為重要和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周上承夏商,下開秦漢,以「制禮作樂」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範,使「禮制」成為此後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秦統一六國,開創中央集權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設郡立縣、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傳統。漢代推尊儒術,有效統治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文化藝術多元繁榮,國力盛極一時,在多個方面為後世中國奠定基礎。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代,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頻密和深入,與漢代並稱「漢唐盛世」。
這4個王朝的一個共同特徵是,政治中心長期建立於陝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帶。近代以來,陝西境內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作為現身說法的實物證據,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最能激發我們的文化自信。
記 者:能否解釋一下主題「與天久長」的含義?
談晟廣:這個展覽意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主題「與天久長」,典出漢代吉語,以此祝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運昌隆、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漢唐盛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薪火永續、與天久長。展期99天,也是與此相呼應,寓意「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和「九九大運,與天終始」。
事實上,「與天久長」並不只是寓意豐富。它包含著中國先民根深蒂固的哲學觀和價值觀,構成了這次展覽的核心。
中國古人對「天」這一概念有獨到的理解。《文心雕龍》中說:「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上古先民,敬畏自然,仰首即見星空。人們在「觀象授時」的過程中,自覺地遵循星宿的秩序,根據「北天極」和「北鬥」的運行規律,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文為核心的人間秩序和信仰傳統。
所以,這個「天」,說到底就是星星運行的規律,也就是自然規律。
為什麼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綿延至今?因為中國古代制度是根據「天」這個自然規律制定的,本身就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所以中華文化始終是綿延不絕、與天久長的——在我看來,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
「中國」概念的起源
記 者:展覽中有哪些值得特別關注的文物?
談晟廣:這次展覽調動了陝西省43家文博機構,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精選300餘件展品,包括一級文物189組件。其實,我不太願意強調這些文物的品級,因為每一件文物都有它在歷史長河中的代表意義。觀眾應該著重於文物本身,而不是人為賦予的品級。
如果說特別關注的文物,首先可以看看1963年發現於陝西寶雞的這件何尊。它是貴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何尊內底部銘文「宅茲中或(國)」4字,大意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這段銘文是已知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這裡就涉及到「中」的概念。
記 者:可否闡釋一下「中」的概念?與「中國」是什麼關係?
談晟廣:近年發現的「清華簡」《保訓》篇是極為重要的先秦文獻,主要內容是商朝滅亡前的周文王五十年,文王臨終前向太子發公布政治遺囑的一篇實錄文字。
《保訓》記載,文王將「中」授予武王。這裡的「中」就是天命。周公建都洛邑(今洛陽),是為成周。洛邑所在的區域,被認為是與「天中」(天的中央)對應的「地中」(大地的中央)。也就是說,周王只有在「天下之中」的洛邑接受「四方」諸侯朝拜,才能像北天極一樣形成同心圓結構。
可見,「中」是由「天」衍生出來的。同心圓的結構,正是周人「制禮作樂」的核心內容。「中」慢慢擴展成了「中國」。「中國」概念的起源,是中國先民對「天下之中」的理解。
藝術即歷史
記 者:我們參觀展覽時,如何去體會「天」「中」這些概念?
談晟廣:中國古代器物多有對稱、同心圓的結構,這其實就是「天」「中」概念的一種體現。
這次展覽中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器物——西漢鎏金銀銅竹節燻爐。這件器物是漢武帝初年由內官為未央宮製造,呈高柄竹節豆形。這件器物上的竹節並不只是簡單的裝飾,而具有隱秘的象徵意義。
我們都知道,「禮」在古代中國非常重要。什麼是「禮」?事實上「禮」就是秩序、制度、規則等。節令的節(節)是竹字頭,《說文解字》說,節字的本義就是竹節,約束之義,所以有「節約」一詞。西周時期的「制禮作樂」,也稱「制節作樂」,「制禮」就是「制節」,因此「禮」就是「節」,這是我們「禮節」一詞的來源。
我們知道,北京天壇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地方。這種制度定型始於漢武帝。他造甘泉宮以祭天,設紫壇,建竹宮。竹宮就是他具體禮天的場所。這就是《三輔黃圖》中所說的:「以竹為宮,天子居中。」為什麼造「竹宮」來祭天?因為《禮記》裡說,最大的「禮節」就是祭天。由此,竹體現了天子的概念。器物上的竹節,實際上是「天」「中」概念具體化物象化的展現。
現在再看展覽就會發現,不止這件竹節燻爐,非常多的古代器物上都有節的紋飾。古人講「制器尚象」「器以藏禮」,絕非空話。
記 者:你在講座上說「藝術即歷史」,如何理解?
談晟廣:《禮記》裡說:「無節於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意思就是,如果我們觀察一件器物不從「節」「禮」的角度出發,就不能真正理解它。所以我們說,器物背後皆為禮。
就藝術層面而言,大量古代文獻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雙重證據表明,早期中國的藝術,是天道演進與人文成化的結果,不僅反映了統治階層、藝術家和工匠對於宇宙時空的理解方式,還具備呈現出一種「非文獻的歷史」的功能。這就是我的老師方聞先生一生都在強調的——藝術即歷史。(記者 賴睿)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17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