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秋夜,明月高照,風平浪靜,或家人團圓,或月下獨酌。一輪明月,一方小桌,一壺好酒,怎能沒有幾首好詩。同一片月光,同一片大地,不同的詩詞,不同的意境。讓我們跟著古詩詞,一起品味千年的情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前兩句大氣磅礴,千古名篇。不管你什麼時候品,依然拍案叫絕。寥寥幾個字,寫出了宏大的場面,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寫出了動態的美,寫出了意境的美,張九齡原是大唐宰相,遭奸人陷害被罷免後,這首詩寫於那個時期。
全文沒有一字抱怨,渾然天成,不露痕跡。從大氣磅礴,寫到孤獨感傷,滿腹心事,寓情於景。借景抒發,中年失意,仍心存希望。
也許還不是最壞的時候,至少我們還可以做個好夢。我當朝宰相張九齡不會輕易被打倒,在高位時鞠躬盡瘁,在低處時不哀怨墮落,世事難料,也許很快就有東山再起之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朗朗上口,流芳千古。隔著屏幕就能感受到大詩人蘇軾飄飄欲仙的豁達,皓月當空,登高望遠,遺世獨立。
明月是從什麼時候有的?這個問題就像我從哪裡來一樣,這是一個高深的哲學天文學問題,把詩上升到一個高度。
當年,蘇軾和弟弟蘇澈,同時考中進士,父親蘇洵的文章得到文壇大佬歐陽修的稱讚,父子三人同朝為官,名滿京都,何等風光。然而朝堂風雲變幻,福禍相依,因為和王安石政見不一,不支持變法,蘇軾和弟弟一路貶官流浪,人生起起伏伏,往事如煙,怎能不心生感慨。
高處不勝寒,五字意境深遠。想大展拳腳,匡扶社稷,又擔心鬥爭旋渦,波及家人。人生處處無奈,只好借詩抒發。
在抬頭看月亮的這個中秋夜,蘇軾借這首詩,想明白了。工作的事情暫時想不明白就先放一放,不應該去怨恨,人生走一步算一步,但願所有人家庭美滿。 樂觀的人即使一時失意,最終還是會灑脫豁達。強大的內心,讓他從滿腹惆悵到雲淡風輕,這就是蘇軾。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千古名句,想到月亮就會想到的一首詩。詩仙李白果然是非同凡響,豪放和失意結合的非常完美。對影成三人,月下的影子,杯中的影子,自己的影子,身處寂寞卻自得其樂。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最懂我的人,還是我自己。我一個人喝酒,我孤獨寂寞冷,但是我有月亮相伴,身影相陪,3人喝酒,我就是整條街最亮的仔,我何其瀟灑自在?豪放之中有著些許悲涼,這就是李白。
酒和月,是李白詩中的常客。月亮是李白的知己,是他的內心世界,每次和月亮對話,就是在和他的內心對話。飄逸浪漫,豪放大氣。後來有此意境的也只有蘇東坡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戍鼓秋雁,滿目悽涼。戰事頻繁,民不聊生。杜甫的偉大在於,
別人在戰亂中逃亡,他能在戰亂中寫詩。
別人奔走哭號,顛沛流離,他能把這亂世之中的悲苦,化成詩一字一字記錄下來,這是在逆境中的堅持,這是一個文人對生活的接納和反擊。有時候我們不能改變生活,但我們能決定我們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戰亂,內心還能從容平靜,這是一種偉大的內在。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看似平淡的敘述,朗朗上口,直擊心靈。每個戰亂下的人民,都思念故鄉,盼望和平。親人團聚,共話中秋,這是一種期盼,是苦難中的一絲美好的願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詩人張若虛,初唐詩人,在整個唐代寂寂無名。1000多年後的明朝萬曆年間,在選編唐詩時,這首《春江花月夜》才被學者發現,驚為天人,被讚譽為「孤篇壓全唐」。
學者聞一多曾評價這首詩「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在他面前,一切讚嘆都是饒舌,幾乎都是褻瀆。」
這首詩裡,你讀得到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天地清澈,萬象更新,場面宏大,字字珠璣。大海潮起潮落,綿延萬裡,人生起起伏伏,波瀾壯闊。
一個官場失意的文人,歷史上留下他的生平資料寥寥數語,我們無法探知他的詩裡如何擁有如此大的胸懷和境界,他心中有一輪明月,照耀著更為廣闊的天地和人生。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大江岸邊,是誰先看見了第一縷月光?又是什麼時候有了第一縷月光照耀世人?這兩句充滿了哲理和智慧,人類看似偉大,在大自然面前,都如此渺小。時間沒有盡頭,宇宙沒有盡頭。一切如同詩人名字,若虛。
一輪明月寄相思,中秋之夜,你在哪裡,品著怎樣的月亮,有著怎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