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1◆鎮海樓夜宴:「照單復原」民國粵式名菜
10月23日晚,鎮海樓之夜——「留住鄉愁」金秋詩會暨「消失的名菜」首發儀式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舉行。
首發儀式現場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攝
活動中公布的一批覆原粵式名菜,是挖掘於民國時期粵菜酒家的老菜單,讓人們重溫上世紀繁華的廣州市民生活和飲食文化。
其中,民國時期廣州四大酒家文園享譽羊城的招牌名菜「江南百花雞」、集中體現粵菜「繡花」功夫的「金銀雞蛋糕」、寓意明清羊城八景之一的「菠蘿浴日」等一道道廣府名菜輪番呈現。
2◆天價手稿後續:胡適嫡孫主張繼承權
10月16日,備受關注的民國五大日記之一的《胡適留學日記》以1.3915億元成交,創下了「最貴日記」的世界紀錄。
10月20日,胡適孫子胡復通過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邵東方投書澎湃新聞,稱其對包括這份手稿在內的胡適遺產擁有繼承權,「對任何以非法手段取得先祖父胡適先生之手稿及相關文物,並予販賣拍賣之行為,保留法律追訴權,敬請查察。」
胡適孫子胡復郵件截圖 來源:澎湃新聞
記者聯繫到拍賣方華藝國際相關公關工作人員,表示已經將情況上報,正式答覆仍需要經過內部流程。
3◆東山口巨變: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故居將被徵拆
近日,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政府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中心發布通告,為推動廣州地鐵十號線署前路站建設,將對相關區域的房屋進行連片徵拆。通告顯示,從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到廟前直街北邊沿線房屋,都在徵拆範圍之內。
陳樹人紀念館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陳樹人的故居將被徵拆。陳樹人故居原名「樗園」,為一簡樸的竹塔居室,抗日戰爭時期樗園毀於戰火,近年,其家人將其地獻給政府,新建了陳樹人紀念館,於1988年陳樹人逝世四十周年建成開放。
紀念館佔地面積480平方米,建築面積578平方米,前二層為展廳,面積300平方米,首層為畫廊式展室,作為舉辦美術作品展覽的場所,二樓展室為常設性展覽。
4◆學術詞語出圈:人類學家項飆談「內卷」
2020年,可能沒有第二個人類學術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
一個本來是人類學家用於解釋社會或組織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發明。現在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盡全力,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
項飆 來源:騰訊視頻《十三邀》
日前,人類學家項飆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用詞是個社會現象,如果大家覺得『內卷』這個詞表達了他們的焦慮,應該是學者認真聽大家的,然後去分析,不是說告訴你們不能用這個詞。」
項飆認為,當前「內卷」沒有退出的機制。「因為整個社會的穩定,整個社會的所謂發達都是靠這種白熱化的競爭維繫起來的。成功者要失敗者一定要承認自己是失敗的。你不僅是在錢上少一點,物質生活上差一點,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頭,一定要去承認你是沒有什麼用的,是失敗的。」
5◆「後疫情」文學論壇:文學的內容和情感是不變的
10月17日,「秀峰文學論壇」系列文學活動在桂林舉行。李敬澤、韓少功、周曉楓等近四十位作家、文學評論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後疫情」時期文學創作、研究、出版和傳播的新可能。
「秀峰文學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王蒙在視頻演講中指出,文學是思維的藝術,美好的經歷會逝去,但文學裡有永恆,它能激活人的思維,挽留時光,記憶生命的遺存,就像小說裡的人物能永遠年輕一樣。
而韓少功認為,網際網路時代,文化生態出現了劇烈變化,人在變化,工具在變化。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讓文學變得更多樣化了,但是文學的內容和情感是不變的。
6◆《慶餘年2》發布:影視還是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嗎?
10月19日,閱文宣布整合騰訊影業、新麗傳媒、閱文影視,並發布了一批影視作品項目,其中包括令人矚目的《慶餘年2》。
《慶餘年2》發布儀式
近年來,閱文這家以網絡文學為概念的公司,如今業務主導權與發展方向高度集中於影視。但有評論認為,免費閱讀衝擊下,影視本身不是股價的救命稻草。守住網絡文學的內容生產,滿足用戶娛樂需求,才是在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站得住的根本。
7◆廣佛共建圖書館:雙城圖書自由借還
10月18日,首家廣佛共建圖書館——「閱讀家」(廣州圖書館南海天河城分館)正式啟用。
廣州圖書館南海天河城分館書牆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哲 黃宙輝 攝
新晉圖書館實現了廣佛兩地讀者系統對接、雙城圖書自由借還,讓廣佛兩地市民同時同步享受免費、便利、標準統一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該館為該分館配備圖書逾3萬冊,涵蓋少兒、文學、經濟、休閒、健康養生等類型的圖書,並將結合讀者需求、服務情況等定期更新文獻信息資源。此外,廣州圖書館還將為該館配送相關活動。
8◆楊之光誕辰90周年:紀念作品展在廣州開幕
為紀念著名藝術家、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得主楊之光先生誕辰90周年,10月23日,「赤誠之光——紀念楊之光誕辰90周年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出。
浴日圖(國畫) 楊之光
展覽以楊之光人生經歷、創作脈絡為主線,呈現了其「與時代同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理念與創作成就。新中國每一重要階段的歷史行進,在楊之光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體現。
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認為,楊之光暮年遠渡重洋,更是走出了一條突破中國畫筆墨表現方式與西畫造型構成之間隔膜的最佳路徑。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闊落
審籤|鄭宗敏
實習生|李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