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系列微視頻《帶孩子走近世界名畫》。我們希望通過對世界名畫的鑑賞,能豐富孩子的審美體驗,讓孩子在感悟美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美、熱愛生活。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弗美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來,認識一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請點擊全屏觀看
記者 | 白樺 湯曄
攝像 | 雷昊
畫作解讀
揚·弗美爾(荷蘭)
(Jan Vermeer 1632-1675)
創作於1665年
44.5cmX39cm
畫布 油畫
現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時代畫壇巨匠弗美爾(也譯為維米爾)的代表作。
這一幅小小的油畫,比八開紙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幹得開裂。但就是這樣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畫,卻使得許多文人墨客、遊人看客在畫前欲走不能。
這是一種怎樣的魔力?
少女側身回首的一剎那,那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的明暗變化,那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眼神,那富含深意、捉摸不透的微笑……
這幅畫問世三百多年來,衍生出太多猜測和幻想,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
全黑的背景中,少女卻仿佛發著光。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亦如蒙娜麗莎一樣,是一個千古之謎。
弗美爾作品《老鴇》的局部,被認為是弗美爾自畫像,1656年
同很多藝術大師的命運相似,弗美爾生前鬱郁不得志,他的畫在當時並不被認可,生活窮困潦倒,離世時才43歲,傳世之作也就三四十幅。
直到十九世紀中期,弗美爾才被藝術評論家們重新「發現」,從此名聲日隆,給了他應有的地位。
弗美爾的風景畫《代爾夫特的風景》曾經打動過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在海牙博物館看到這幅畫以後,普魯斯特寫信給朋友,說他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後這段經歷也被寫入文學巨著《追憶逝水年華》。
弗美爾繪畫的藝術特點之一,就是他無意於情節上的引人入勝,而是著力從平凡、普通的生活場面中發掘詩意。他的畫簡單、樸素,含有平民真實生活的質感,多數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女性。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電影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眼神到底意味著什麼?帶著這個疑問,美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展開了她的想像,創作了一本同名小說。
小說名句:
我愛你 與你無關 我的悲傷 你不需要管
導演彼得·韋伯看過這本根據名畫改編的書後,又立刻將其改編為愛情電影,並大獲好評。2003年同名電影上映,不到二十歲的斯嘉麗•詹森扮演少女葛裡葉。
和原作相比,斯嘉麗還原得非常相似,但依然無法復刻出那意猶未盡的豐富神態,可見靜止的畫作中藏著永恆的價值。
博物館小知識: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位於海牙市中心,這裡本來是荷蘭駐巴西總督、荷蘭王子約翰·莫瑞泰斯於1636-1641年間為他自己而建的宮殿,後來蛻變為美術館。
館內藏品精緻,主要為荷蘭「黃金時代」以來的傑作,包括弗美爾、倫勃朗、哈爾斯以及無數大師的繪畫作品。鎮館之寶為弗美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倫勃朗的《杜爾博士的解剖課》等。
內容來源:央視新聞 優畫網
往期回顧 點擊圖片賞畫
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李偉
策劃/王元
實習編輯/曾麟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