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作家文摘》2019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終評選結果近日在北京揭曉,《戰上海》等10本圖書入選。
本屆評選自2019年11月啟動,廣邀近百家出版機構推薦非虛構類作品(每家限3部),綜合一年來所推介、選摘過的非虛構作品,篩選出200多本書目,在此基礎上精挑細選,推出初選書目30本。12月21日至26日,《作家文摘》微信公眾號對30本候選圖書進行網絡投票,10多萬用戶參與投票。
終評委陣容強大,由著名黨史專家、文史學者、知名作家、評論界和學界翹楚組成。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認為,本次入選作品風格多樣,有歷史的回顧,有人物的掃描;傳記類作品應注重文體和藝術性,以及在對歷史的把握中體現思想性。
附:《作家文摘》2019十大非虛構好書
《戰上海》
劉統 著 學林出版社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重現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計劃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國民黨軍從舟山群島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不僅有主體戰役,還有反特務、反封鎖、反轟炸,以及「銀元之戰」「物價之戰」。
《羈絆與歸來:錢學森的回國曆程(1950-1955)》
張現民 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
本書利用檔案及相關文獻資料,力圖全面準確地敘述錢學森從1950年回國受阻到1955年成功回國的艱難歷程,展現了錢學森克服阻礙、不畏艱難歸國的歷史過程。
《大橋》
何建明 著 灕江出版社
本書以非虛構寫作手法和現場採寫的一手資料,帶讀者走進港珠澳大橋以及創建它的中國工程師和工人們,揭秘這座「海上長城」是如何建成的。
《路遙的時間》
航宇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是路遙生命最後的時光。在《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這位風光無限、雄心萬丈的著名作家,卻突然患上嚴重疾病。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不僅承受著病痛折磨,還接連經歷了經濟拮据、婚姻破裂、兄弟失和等人間痛苦。作者航宇是路遙的同事、朋友,在路遙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如親人般陪伴照顧路遙,也見證了路遙最後的沉重、抗爭和無奈。
《南京傳》
葉兆言 著 譯林出版社
在這部集其40年寫作大成的《南京傳》中,葉兆言以史為綱,爬梳剔抉南京歷史:從公元211年孫權遷治秣陵,到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歷史上的南京如何一步步走來?南京的各種古名稱有何歷史意義?城市建制怎樣演變?那些不朽人物在南京留下了怎樣的傳奇?
《成長初始革命年》
王安憶 著 譯林出版社
這是一部小說家的思想漫遊之書,從革命年代寫到21世紀,一路穿過紹興、徐州、上海,飛躍維也納、巴黎與美國西部,以不同時空的表達,敷衍故事、編排邏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呈現思想的材質。
《我和于是之這一生》
李曼宜 著 作家出版社
于是之是中國話劇的領軍人物,94歲的夫人李曼宜記錄下了風波迭起、世事滄桑中的相依相傍。本書起筆自1949年,有愛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憂傷,更有于是之此後60多年在話劇表演事業和個人命運上的艱難跋涉。這本回憶錄質樸平實,細膩動人。不論是研究于是之本人,還是中國當代話劇,這本書都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致江東父老》
李修文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本書書寫的對象依然是人民:落魄的民間藝人、與孩子失散的中年男人、過了氣的女演員、流水線上的工人、不得不拋棄自己孩子的女人……是在今天敘事中越來越安放不下的典型中國式面孔。作者選擇寫下他們,加入他們的行列,用自己的筆墨,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紀念碑。
《新中國極簡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
陳晉 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本書以編年體的形式,以年份主題詞為著眼點,以講故事、述歷史為敘述方式,全景式描繪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偉大曆程。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樊錦詩 口述 顧春芳 撰寫 譯林出版社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首度直面讀者,親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宿白、蘇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學往事,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50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
(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