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豔萍 記者 任紅娟)這幾年,我國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逐漸上升,如何做到早防、早診、早治?如何進行規範化治療?11 月 28 日上午,由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承辦的 "2020 南京整合消化內鏡學高峰論壇 " 開幕。在此次論壇為期三天的時間,來自國內外的眾多消化界大咖聚焦消化道腫瘤的防治新進展和新方法,同步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深度探討消化道腫瘤規範化、精準化診療理念。
消化醫學出現多學科融合、微創化趨勢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季國忠
在開幕式上,南醫大二附院黨委書記季國忠指出,整合消化內鏡高峰論壇已經堅持多年,對於提升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有著積極意義,今年的會議吸引了眾多省內外專家參加,採取線上線下、內外科相結合的方式,既有理論授課又有實踐操作,可謂亮點多多。
△江蘇省醫學會會長王詠紅
江蘇省醫學會會長王詠紅指出,隨著消化內鏡及配件的更新迭代,為內鏡下各種治療手段的創新以及複雜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了可能,也為不願採取傳統手術方式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79 歲的張阿姨,2018 年因為胃癌做了全胃切除和食管空腸手術,近期出現了黃疸發熱,到南醫大二附院就醫,醫院消化醫學中心為她做了消化道重建術後 ERCP,患者的病痛得以解決。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繆林教授
中國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委、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繆林教授介紹,消化疾病內鏡治療進入 "3E" 時代,其中包括 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US(超聲內鏡)和 ESD(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它們不但可以確診消化系統的各種疾病,還可以在不開刀、也不在腹部打洞的前提下,只需經過人體天然的生理通道完成疾病的治療。而且對於消化道腫瘤的準確分期、診斷黏膜下腫物、診斷胰腺及膽道腫瘤和其他病變,其診斷準確率優於大多數其他影像學檢查。
專家建議 40 歲以上的人做胃腸鏡檢查
" 內鏡檢查,在消化道癌症的早防、早診、早治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繆林教授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近年來大家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能認識到內鏡檢查的重要性,會主動要求進行胃腸鏡的檢查。
不過還是有一部分老百姓認為," 我現在能吃能喝的,也沒有啥不舒服的,為什麼還要檢查呢?" 繆林表示,做好早癌篩查非常重要,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再去就醫,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他強調說,胃腸鏡檢查可以說是發現消化道腫瘤的最好手段。在無痛的狀態下,醫生能夠清晰地發現病人的早癌病灶,而且早階段的腫瘤只存在胃腸道黏膜層,如果確定為惡性,就可以在消化內鏡下去除。
胃腸鏡究竟需要多久做一次?對於老百姓的疑惑,繆林建議,年齡超過 40 歲,而且從來沒有做過胃腸鏡的人,最好做一次,如果沒有問題,胃鏡可以隔一兩年再做一次,腸鏡可以三年做一次;如有萎縮性胃炎等或腫瘤家族史,一年左右複查一次。
據了解,此次會議歷時三天,會議期間同時舉辦了 " 江蘇省消化內鏡分會清洗消毒協作組年會暨消化內鏡專科護理年會 "、" 江蘇省醫師協會微無創分會內鏡學組年會 " 、"2020 南京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年會 "。(通訊員張穌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