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眠在嶽麓山的開國上將,富貴不忘糟糠之妻,去世35年後終合葬

2020-12-19 靜思齋

「嶽麓尋墓」系列第3篇:開國上將陳明仁夫婦合葬墓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歷史照片除外),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尋訪時間:2020年10月16日

今日得暇,更新一篇嶽麓山尋墓。原打算寫黃興、蔡鍔這兩個國保級,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張老照片,趕緊買了下來,如今正在途中,那就先來另外一個短篇吧。

那天我在瀏覽嶽麓山景區地圖時發現有陳明仁墓,感覺挺驚訝。因上大學時我多次登臨嶽麓,印象中並沒有此墓,此前我也的確不知陳明仁是葬在嶽麓山的。陳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東徵惠州之役,日後的這些黃埔將星們當時還都是連排長,犧牲頗多,經過一番苦戰,連長陳明仁率敢死隊奮勇登上城頭打破僵局。戰後,蔣中正親令陳明仁立於城牆之上,接受全軍將士敬禮!這場面,想想就讓人血脈賁張。

1947年陳明仁將軍在四平

陳明仁將軍一生戰功赫赫,在國軍中官至中將兵團司令,主持湘省軍政,後來在1949年與程潛領銜起義,又成為57位開國上將中的一員。他有血性、講正氣、真性情,堪稱軍人之楷模,是我極為景仰的一位黃埔名將。我本一直收藏研究黃埔,此番既得悉他的墓在山中,自當前往拜謁。

如果是從東門登山,沿公路登頂便會經過半山坡的陳明仁墓附近,這是最順路。但我們去的那天正好趕上東門這邊斷交施工,只能從湖大那邊的南門登山,離它便是遠了。輾轉了一大圈子,直到午後在電視塔那邊吃完飯,才得以下來。不曾想最後這段路異常難行(見下圖虛線,其與公路交匯處亦無路標),只有最初十餘級是石階,餘下就全是土路,也不知是原來有臺階給扒了,還是尚未來得及修好。那天還一直下著雨,這路坡度挺高,溼滑無比,走起來是苦不堪言。

陳明仁將軍之墓方位圖
極為難走的一段下坡路
走完這段土路才看到路牌

當我來到墓前,登時也就明白它的來龍去脈了。原來,這裡最初是陳明仁夫人謝芳如女士的墓。陳明仁13歲就與同鄉謝芳如結婚了,東徵之後陳明仁發跡,多有人為他介紹達官顯貴人家的女兒,但均被他堅定拒絕,陳明仁富貴不棄糟糠之妻的事,一時成為佳話。謝芳如後來也苦學文化,從一個目不識丁的童養媳,成長為一個知書達理識大體的將軍夫人。在這段美談中,除了陳明仁的一身正氣之外,謝芳如的付出同樣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1946年陳明仁夫婦於瀋陽合影

陳明仁夫婦情感甚篤,只可惜謝芳如在解放前夕就已身患重病,1951年便去世了。當時陳明仁任21兵團司令員,率部在廣西剿匪,聞訊急忙趕回,卻未能見到夫人最後一面,悲痛欲絕。最後也只能親題輓聯墓碑,將她葬在嶽麓山中。此處大概叫做赫石坡,是嶽麓山中較偏僻的地方,看起來平時應該人跡罕至,倒也是個安靜的所在。1972年大年初一,陳明仁最後一次來墓前祭掃,不久之後他就查出了癌症,被接到北京治療,終在1974年與世長辭。

陳明仁為亡妻題寫的墓碑

陳明仁去世之後,骨灰一直安放在八寶山,不過那地方進出都不甚容易,直到2009年才遷回湖南與謝芳如合葬,此時距他去世已有35年了。而這也是在我畢業之後的事,難怪當時沒見過標誌。也許是最初未做規劃,合葬後原來陳明仁手書的「吾妻謝芳如墓」的墓碑也不便移去,最終只能在墓冢前,另立了一塊「陳明仁將軍之墓」的石碑,這也讓整個墓的形制看上去頗為古怪。

如今陳明仁夫婦合葬墓之全景

不過我覺得在地圖標識上,此墓還是應作陳明仁夫婦合葬墓為宜,這才是尊重歷史的表現,不能說將軍遷來之後,就把人家夫人的名字給忽略了。所幸在文保立項上是這樣寫的(此墓在2014年被列入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只是在介紹中卻把謝芳如的去世日期寫錯了……

最後安利一本書,如果想了解陳明仁更多的生平事跡,可參閱我的好朋友胡博與將軍後人前兩年校注出版的《陳明仁日記》(jd自營連結見下)。不過此書畢竟不同於傳記文學,它是一本嚴謹的史料,更適合想要研究歷史的朋友,如是偏重可讀性,則去找本傳記可也。

前文連結:嶽麓山中鮮為人知的一座國軍抗戰陣亡將士墓,藏於荒草,境遇悽涼

靜思齋 於嶽

2020年11月6日

有底蘊、有乾貨、有價值、可信賴的歷史文物遊記!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去世後安葬在八寶山,為何8年後骨灰被請出八寶山?
    建國之後,謝富治不僅被授予了開國上將的軍銜,後來還擔任了副總理。1972年,謝富治因病去世,去世後骨灰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享受人民的瞻仰,不過,他去世後八年,也就是1980年,他的骨灰卻被請出了八寶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大將、上將、中將分別是誰
    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都已經不在人世了。那麼在這些革命先輩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分別是誰呢?最後一位去世的元帥是聶榮臻。大革命失敗後,聶帥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並擔任第十一軍的黨代表,為人民軍隊的創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戰爭中,聶帥創建了晉察冀根據地,解放戰爭中,聶帥發展了華北野戰軍,指揮解放石家莊,參與指揮了平津戰役,建國後,聶帥在兩彈一星的研究中貢獻也是十分突出。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 「獨臂將軍」賀炳炎——第一個去世的開國上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只有在戰場上立下顯赫戰功,並享有一定聲譽的死者才能進入公墓安葬,許多開國將軍都葬於此地。著名的"獨臂將軍"賀炳炎1960年逝世後,就長眠於此。60年來,賀炳炎將軍墳前一直香火不斷,後世人始終記得這位威風凜凜的將軍,曾經為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 第一個去世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是誰?多少歲了?
    建國後,國家也沒有忘記這些英雄所做的貢獻,1955年舉行了授銜儀式,對那些有突出貢獻的英雄們進行了授銜,共有一千多位將領被授予了軍銜。那麼在這些開國將軍中,最早逝世的將帥都有誰呢?最早辭世的開國元帥在十帥當中,第一個去世的是羅榮桓。他曾畢業於抗日紅軍大學,在革命年代為我軍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這位開國上將去世後,王震誦讀悼詞,讀到最後泣不成聲
    1988年12月26日,開國上將陶峙嶽去世。同為開國上將的王震聽說後,痛哭失聲,對家人說:「我和陶將軍認識四十年,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王震與陶峙嶽認識的時間,是在1949年,那一年,王震41歲,陶峙嶽57歲。
  • 魯迅在上海萬國公墓長眠,原配朱安和許廣平,誰與他一起合葬了?
    在魯迅先生去世之後,他被安葬於上海萬國公墓。魯迅在上海萬國公墓長眠,原配朱安和許廣平,誰與他一起合葬了?中國人從古至今,講究夫妻應「生同寢,死同穴」,但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和他喜歡的女人許廣平,都沒能與魯迅合葬,這是為什麼呢?
  • 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中,最長壽的分別是誰
    比如開國大將陳賡,雖然性格樂天幽默,淡泊名利,建國後主要在軍事工程學院做院長,很少從事臺前的工作,但依然在1961年即去世,年僅58歲。 再比如有著獨臂將軍之稱的賀炳炎,因為在戰爭歲月中多次負傷,甚至因為受傷失去了一條手臂,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在1960年年僅47歲就去世了。賀炳炎驍勇善戰,精通軍事,他的過早去世,實在是人民軍隊的一大損失。
  • 唯一被特許土葬的開國上將,為陪伴母親,生前曾50元自備一口棺材
    河南信陽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是共和國開國上將許世友的故裡。這裡是將軍出生之地,也是將軍埋骨之所。許將軍的戎馬一生立下過赫赫戰功,其特殊的個性、「忠國孝母」的情懷和傳奇的人生經歷,深受世人敬仰。他是我國倡導火化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特許土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
  • 評選打仗最厲害的開國上將,無論怎麼排名,這五位上將必在其中
    1955年授予的57位開國上將,算得上是建國後具有作戰經驗,同時又年輕的一批開國將領。因為到了1955年,在解放戰爭時期,優秀十大軍事統帥都被授予元帥軍銜,他們的平均年齡都達到了60歲以上,不年輕了,如果讓他們在戰場上指揮戰鬥,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在大本營參與策劃,出主意可能還行。  而在解放戰爭時期,戰場上出色的指揮員都授予了大將軍銜,而他們的平均年齡也達到了50歲以上,加上他們在革命戰爭年代辛苦半輩子,在建國後也是該想想清福了。
  • 在開國將帥中,第一位去世的元帥、大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的時候,國家為了表彰那些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巨大貢獻的將領們,授予一千多名將領將帥軍銜。這些將帥避免不了的也是遵循自然規律,生老病死。那麼在這些將帥中,第一位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呢?第一位逝世的元帥新中國的開國十大元帥,我們都很熟悉,第一位逝世的元帥是羅榮桓元帥。
  • 解放軍戰士救下老人,被組織要求退伍,數月後得知老人是開國上將
    趙保群是一位退伍回鄉的普通老兵,在他的家中收藏著二十多份書信,這些書信都是他與我我國開國上將張愛萍往來的書信。眾所周知張愛萍是我國開國上將,而要說他與趙保群這位老兵的關係還得從一次看護任務說起。經過幾天的相處後趙保群看到張緒對照顧他的醫護人員和身邊的戰士態度都非常友好,因此趙保群判定張緒是一個好人。在之後的日子裡趙保群無微不至著照顧著張緒的日常起居,這讓張緒很是感動。1972年7月28日趙保群突然得知張緒病情惡化甚至出現昏迷,他下令稱「在主治醫生沒有到來之前,外人不得進病房一步。」
  • 朱姓唯一開國上將,來自湖南;驍勇善戰,被譽為「軍中良才」
    他驍勇善戰,三次負傷,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而就在此時他急流勇退,建國後他第一個下野。朱良才上將人如其名,毛委員稱之為「軍中良才」。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朱姓唯一的開國上將,在朱姓23位開國將軍中,江西人最多,因為朱姓兩位開國中將,如朱明,朱輝照都是江西人。朱姓的元帥是四川人,而唯一的朱姓開國上將就來自我們湖南。
  • 麓山合葬墓掩貞魂 想祭掃辛亥革命志士快報名
    今日上午,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會長饒懷民向記者透露,歸葬嶽麓山的55名辛亥革命英烈中,有6位英烈是2人合葬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少為人知。如果您也知道他們之間的革命故事,可撥打本報熱線電話0731-84326110。    為喚醒國人而自盡    1905年,陳天華和姚宏業一同在日本留學。
  • 國民黨起義將領被授予開國上將的都有誰?一人是蔣介石的嫡系
    其中軍銜最高的是以朱總司令、彭副司令為首的十大開國元帥,他們功勞最大,資歷最老,僅次於開國元帥的是以粟總、徐海東、黃克誠、陳賡等為首的十位開國大將,接下來就是第一批授銜的55位開國上將,其中國民黨起義將領被授予開國上將的有三位,他們是誰?授銜後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 截止2020年7月24日,開國少將還有多少在世?2019年已去世五位
    這也是我國首次大規模的授銜,有元帥十人、大將十人、上將五十五人、中將175人以及少將798人。本來還想在元帥之上設置一個大元帥,最後被委婉地推辭了。後來,還進行過幾次補授儀式。1956年,王建安補授為上將,聶鶴亭補授為中將;1958年,李聚奎補授為上將,賀誠補授為中將。
  • 楊姓1955年開國將軍大全:四位上將、三位中將、少將兩位數!
    根據2015年人口普查數據:楊姓總人口有4000多萬,楊姓是繼陳姓後排名第六的人口大姓。楊姓將星雲集,1955年有20人被授予將軍軍銜,江西老徐將信息整理如下:楊姓開國上將四人一、楊勇上將楊勇,原名楊世峻,湖南長沙市瀏陽縣人,曾任軍委常委(副國級)。
  • 安徽的開國將軍有多少?有2上將才能特殊,2中將是王牌戰將
    洪學智上將是金寨人,於1955年和1988年兩度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解放軍唯一的「六星上將」(上將是三顆星,兩次授銜加起來就是六星)。洪學智的才能比較特殊,因為他是解放軍現代後勤工作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但在建國前,洪學智一直是軍事將領。他16歲參加商南起義,紅軍時期,從班排長開始,在槍林彈雨中一級一級升到紅四軍政治部主任。
  • 喬冠華去世後,妻子為他獨居25年,還寫書懷念他,但始終不願合葬
    例如章含之和喬冠華的愛情,章含之不顧一切為喬冠華守寡25年,並且出書4本用來懷念喬冠華。但讓人奇怪的是,章含之去世以後,並沒有同喬冠華合葬。 至於其中的原因,還要追溯到章含之的成長經歷。
  • 57名開國上將中的六個「唯一」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由此誕生了一千多名開國將帥,十大元帥十大將作為國家軍隊的領導人,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關於他們有許多讓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作為大將之下的高級將領,57名開國上將中(1955年授銜55人,後又陸續增補兩人),有哪些讓人難忘的話題呢,本期我們來看看57名開國上將中的六個
  • 宋氏三姐妹和三兄弟去世後都埋在了哪裡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去世後,倪桂珍帶著兒女們,將他葬在了新建成的虹橋路萬國公墓。不僅如此,倪桂珍當時一次性買了22塊墓穴,除了安葬宋耀如之外,剩下的墓穴是她為自己和宋家後人們準備的,她希望將來宋家人還能都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