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網上有很多講解佛法的覺者和大師,幾乎是已經達成了某種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儒釋道三家之中,佛家最高,道家其次,最後是儒家。
理由基本上就是佛家在心性上的探究,最為究竟和全面,而道家則是重視性命雙修的,有點兒捨本逐末,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說過的:「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所以,三家之中,佛家最高,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不過大家也別誤會,我沒有要開始炮轟佛家的意思,我個人也很喜歡佛家的理論,對其也是有比較深入的研究的,只是現在在網絡上講解佛法的人很多,我也確實是聽到了這樣一個幾乎很一致的聲音。
而道家出來說話,出來講法的人又很少,甚至幾乎沒有,而且基本上都是那種你說啥就是啥,我也不反駁,這種很無為的態度,所以我才想站出來說兩句,表達一下我的見解和觀點,僅此而已。
談起佛家對心性的探究,那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什麼八識轉四智啊,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啊,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啊,等等不勝枚舉,浩如煙海。
但是,有一個基本上沒有人會注意,但卻很關鍵的問題,少有人會去思考,那就是為什麼佛家在心性上的探究會如此究竟?
其實,這關係到佛教的創教根基,其最深層次的底層邏輯,釋迦牟尼當初之所以出家修行,並在修行有成之後入世傳法,是因為他看到了人間疾苦,所以他才想要帶領眾生脫離苦海人間,五濁惡世。
那麼應該如何去脫離呢?這就是佛法了,戒定慧,通過這三種方式,持戒律、修禪定、修心性,那麼經過長時間的精進修行,最終你就可以如願離開了。
再層次高點的可以解脫六道輪迴,覺悟更高的可能還會乘願再來,然後再啟悟與度化眾生,最後帶走更多的人,這就是佛教的底層邏輯。
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關鍵,因為佛家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引領眾生出離輪迴,而這其中心性和智慧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所以它心性上的探究必然會極其精微玄妙。
但是道家不是這樣,道家它並不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可救藥的,是渾濁的,是苦的,相反它還追求長生久視,鼓勵你去通過順應自然規律,來感受這個世界可以帶給你的各種美好,去親證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後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來加持這個世界,去提升這個世界的維度,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不是出離這個世界,所以如果佛家是引領你出離,那麼道家就是在鼓勵你面對,鼓勵我們共同面對。
其實,道家也不是不重心性,只是它沒有那麼的突出與強調,一部《道德經》其實已經把心性的至高境界,描述的登峰造極了,只是我們對這部經的理解千人千面,所以少有人能真正的體悟到老子所描述的境界,如果能全悟透,那麼你就是聖人了。
道家他更多的是在闡述這個世界與宇宙運行的規律,所以道家給人的感受是冷冰冰的,反正大道就擺在這裡,你願意學就學,不願意學就拉倒,沒有人會強求你,但是只要你想學了,你就要先過心性這一關,如果你沒有通過考驗,那麼很多東西,寧可失傳,也不會錯傳。
但是,道家它的缺點也在這裡,一是很多東西就因此而失傳了,二是道家五術,山、醫、命、相、卜,這些東西容易讓很多後進,執於術而失於道,如果他用這些精力去修習佛法,那麼他可能會有不錯的境界提升,但是研究道術可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學著學著就走偏了。
那麼它的優點呢也很明顯,就是兼容性極強,不排外,結合中華文明史,你會發現,道家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兼容佛家的理論,但是如果反過來,可能就不行了,尤其是易學術數這套東西,在佛家理論中根本找不到立足點,所以中華文明能如此演進,也是一種上天的眷顧吧。
實際上,中華文明的根在道家,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道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可開始出現,但是實際上自上古時期黃帝時代,道家就已經存在了,它是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史記》和《莊子》中不都記載了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故事嗎,廣成子不就是道家人物嗎?而且黃帝也是求道修道之人,這都說明了這個問題,只是因為那時候整個社會都信奉道家,所以也就不需要刻意強調道家了。
只是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整個社會私慾的膨脹,人們對道家原始理論的理解出現了差異,這才分出了諸子百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華文化其實是道統文化。
當然這些也僅僅是我個人之見,可能也不夠嚴謹和全面,所以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也不必爭辯,求同存異就好了。
有句話叫做,聖人求同,就是當一個人的境界到了一定高度的時候,他不再會去製造矛盾,而是努力找出矛盾的結合點,然後化解矛盾。儒釋道三家都是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們只是側重不同,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比一個高低。
佛教發展到今天,分化成了八大宗派,道教也有全真和正一之分,如果再細分,那就沒邊了,所以在各大宗教如此式微的今天,如果還要去執迷於爭一個高下,那就有點兒小家子氣了。佛道同源,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在山頂上相遇,而不是在山腳下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