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洩天機:佛家道家誰的境界更高?恐怕這才是最公正的答案

2020-11-08 仙翁洩天機

現在在網上有很多講解佛法的覺者和大師,幾乎是已經達成了某種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儒釋道三家之中,佛家最高,道家其次,最後是儒家。

理由基本上就是佛家在心性上的探究,最為究竟和全面,而道家則是重視性命雙修的,有點兒捨本逐末,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說過的:「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所以,三家之中,佛家最高,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不過大家也別誤會,我沒有要開始炮轟佛家的意思,我個人也很喜歡佛家的理論,對其也是有比較深入的研究的,只是現在在網絡上講解佛法的人很多,我也確實是聽到了這樣一個幾乎很一致的聲音。

而道家出來說話,出來講法的人又很少,甚至幾乎沒有,而且基本上都是那種你說啥就是啥,我也不反駁,這種很無為的態度,所以我才想站出來說兩句,表達一下我的見解和觀點,僅此而已。

談起佛家對心性的探究,那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什麼八識轉四智啊,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啊,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啊,等等不勝枚舉,浩如煙海。

但是,有一個基本上沒有人會注意,但卻很關鍵的問題,少有人會去思考,那就是為什麼佛家在心性上的探究會如此究竟?

其實,這關係到佛教的創教根基,其最深層次的底層邏輯,釋迦牟尼當初之所以出家修行,並在修行有成之後入世傳法,是因為他看到了人間疾苦,所以他才想要帶領眾生脫離苦海人間,五濁惡世

那麼應該如何去脫離呢?這就是佛法了,戒定慧,通過這三種方式,持戒律、修禪定、修心性,那麼經過長時間的精進修行,最終你就可以如願離開了。

再層次高點的可以解脫六道輪迴,覺悟更高的可能還會乘願再來,然後再啟悟與度化眾生,最後帶走更多的人,這就是佛教的底層邏輯。

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關鍵,因為佛家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引領眾生出離輪迴,而這其中心性和智慧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所以它心性上的探究必然會極其精微玄妙。

但是道家不是這樣,道家它並不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可救藥的,是渾濁的,是苦的,相反它還追求長生久視,鼓勵你去通過順應自然規律,來感受這個世界可以帶給你的各種美好,去親證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後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來加持這個世界,去提升這個世界的維度,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不是出離這個世界,所以如果佛家是引領你出離,那麼道家就是在鼓勵你面對,鼓勵我們共同面對。

其實,道家也不是不重心性,只是它沒有那麼的突出與強調,一部《道德經》其實已經把心性的至高境界,描述的登峰造極了,只是我們對這部經的理解千人千面,所以少有人能真正的體悟到老子所描述的境界,如果能全悟透,那麼你就是聖人了。

道家他更多的是在闡述這個世界與宇宙運行的規律,所以道家給人的感受是冷冰冰的,反正大道就擺在這裡,你願意學就學,不願意學就拉倒,沒有人會強求你,但是只要你想學了,你就要先過心性這一關,如果你沒有通過考驗,那麼很多東西,寧可失傳,也不會錯傳。

但是,道家它的缺點也在這裡,一是很多東西就因此而失傳了,二是道家五術,山、醫、命、相、卜,這些東西容易讓很多後進,執於術而失於道,如果他用這些精力去修習佛法,那麼他可能會有不錯的境界提升,但是研究道術可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學著學著就走偏了

那麼它的優點呢也很明顯,就是兼容性極強,不排外,結合中華文明史,你會發現,道家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兼容佛家的理論,但是如果反過來,可能就不行了,尤其是易學術數這套東西,在佛家理論中根本找不到立足點,所以中華文明能如此演進,也是一種上天的眷顧吧。

實際上,中華文明的根在道家,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道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可開始出現,但是實際上自上古時期黃帝時代,道家就已經存在了,它是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史記》和《莊子》中不都記載了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故事嗎,廣成子不就是道家人物嗎?而且黃帝也是求道修道之人,這都說明了這個問題,只是因為那時候整個社會都信奉道家,所以也就不需要刻意強調道家了。

只是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整個社會私慾的膨脹,人們對道家原始理論的理解出現了差異,這才分出了諸子百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華文化其實是道統文化。

當然這些也僅僅是我個人之見,可能也不夠嚴謹和全面,所以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也不必爭辯,求同存異就好了。

有句話叫做,聖人求同,就是當一個人的境界到了一定高度的時候,他不再會去製造矛盾,而是努力找出矛盾的結合點,然後化解矛盾。儒釋道三家都是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們只是側重不同,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比一個高低。

佛教發展到今天,分化成了八大宗派,道教也有全真和正一之分,如果再細分,那就沒邊了,所以在各大宗教如此式微的今天,如果還要去執迷於爭一個高下,那就有點兒小家子氣了。佛道同源,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在山頂上相遇,而不是在山腳下廝殺。

相關焦點

  • 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按理說,禪宗留下來的文字應該最少才對,可是縱觀佛家流派以及佛教發展史,你會發現,禪宗留下來的文字和公案卻是最多的,這又是為什麼呢?通常意義上講,喜歡談經論道的人不是智者,是還沒有明白的人,真正的智者都是沉默的,這是沒錯的。
  • 關於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就是人與自己的心的關係。見仁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智者樂。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仁。道家剛好就跟這個相反,因為道家源自於黃老之術,所有全中國最厲害,智商最高的全是道家。無論是孫子、張良、範蠡或者管仲,道家就是當天下太平他就隱,天下大亂才出來,出來以後做完事,不居功,功成,名遂,身退。就像範蠡,當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就一定要走,越王不放他,留了一封信就走了。然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文仲,說狡兔死,走狗烹,鳥盡弓藏。
  • 食物語道家佛家齊出動翻江越海各顯神通題庫答案大全
    食物語道家佛家齊出動翻江越海各顯神通答案是什麼?「道家佛家齊出動,翻江越海,各顯神通」是食物語華燈盛會猜燈謎活動中的一個燈謎,很多玩家都不知道這個燈謎的謎底是什麼。接下來就讓優遊網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這道題的答案吧!
  • 金庸筆下,《九陽真經》是佛家的武功還是道家的武功?答案很意外
    小編非常的好奇,這本《九陽真經》究竟是佛家的內功心法還是道家的內功心法?很多人都認為《九陽真經》在藏經閣是佛家的內功心法,但凡是都要講證據。小編以為,佛家和道家有別。還是要從《九陽真經》的思想起源、內功特點、所包含的武功等諸多方面來論證。首先,從思想起源來看。金庸在後面改編的《九陽真經》是出自一位與王重陽鬥酒的僧人。咱們都稱呼他為鬥酒僧。
  • 金庸筆下道家與佛家的對撞!張三丰遇到掃地僧,誰才是天下第一?
    二人的武功,分別在倚天和天龍當中,是最厲害的隱世高手。雖然平時不出手,但是一旦出手,卻是無敵於當時的江湖的。張三丰作為道家最強的存在,而掃地僧作為佛家最強的存在,若是二人遇到一起,誰的武功會更強一些?蕭峰雙掌打向掃地僧,掃地僧用左掌應對,用右手引開蕭峰的一掌之力,這一動作是為減輕推向自己的掌力,結果被蕭峰右掌打斷了肋骨,掃地僧贊蕭峰「好俊的功夫,降龍十八掌果然天下第一」,然後噴血。這裡看出,掃地僧是無法做到既對付蕭峰雙掌降龍又打向蕭遠山的,也就是說,蕭峰的雙掌降龍掌力,掃地僧是無法分心應對的。
  • 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當國家戰亂、社會動蕩的時候,道家就像一劑良藥,為社會療傷。人在社會中遭遇不順的時候,也需要去藥店逛逛,療療傷,舒緩一下緊繃的心。以道家的廣闊視角看我們生活的人世間,實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煩心事,更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暫時放下塵世的事務,體會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大逍遙境界。
  • 孔子學說,與道家佛家、諸子百家孰優孰劣?一言以蔽之,萬法歸一
    所以,認真閱讀他,理解他,去蕪存菁、去偽存真,才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所應該做的;而非空口大言,或無端嗤之以鼻。下面,嘗試通過閱讀和分析,一窺聖人孔子的真面目。2.論語之珍《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語錄集。
  • 道家的四重境界,豁然開朗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關於儒家、佛家、道家的一點思考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教我們向人學習之道。 還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說對待工作,對待上下級的。 這裡面講,佛教中的開悟就是擺脫使人受苦的兩種幻覺,一種是外在的幻覺,一種是內在的幻覺。最根本的就是你能夠看破那些煩惱、那些痛苦、那些感覺是你大腦的誤報,你沒必要對此作出那麼強烈的反映,這就是你開悟了。
  • 金庸小說:道家武功和佛家武功誰更強?理性分析下,竟是這樣的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總是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的小說比較複雜,但是過程描述得非常的清晰,但是很多武功都是出自於道家或者佛家。拿你覺得是道家武功強,還是佛家武功強,我們來對比一下。道家的有很多武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就是王重陽的全真教,還有武當派。很多武功都是沒有歸入門派的,但是很多是屬於道家的。比如道家最出名的就是九陰真經,還有降龍十八掌,我們先看一下道家的代表功夫。九陰真經是由黃裳編制而成的,主要是道家的內功,還有怎麼破解敵人的招式,裡面還包含了移魂大法等,可以說九陰真經包含了很多東西。
  • 道家的「坐忘」是一種什麼境界?怎樣才能做到坐忘!
    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其實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道家講忘記,佛家講放下,儒家講釋懷。雖然各自的重點不同,但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廣而言之,「坐忘」就是忘記、放下、釋懷的智慧,這是一種大境界。簡單地講就是全身放鬆,拋棄後天思慮,身心兩忘,物我兩忘。這就是坐忘。非悟道之人難以得其用。
  • 佛家 儒家 道家 三家深層次的關係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語出《清靜經》這裡講的心,與佛家講的心同源同流,實是三教同源,實是三家是一家。但若是對三家的認識和了解有不同見解,這也無可厚非,實是三家的經典浩如煙海,非一人一生所可全覽,有些不同的見解,對應的就是有些朋友,在此時此刻的認識和境界,沒有對錯,只需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即可。
  • 《西遊記》中,道家和佛家誰更厲害?
    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比較晚,直到漢朝時才傳入我國,在唐朝才得到真正的發展和壯大。小編這兩種書籍都看過,道教書籍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行;道家講究了無牽掛,追求出世;佛家講要為今世超脫,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追根截底來說,它們都是一種修行,所以沒有什麼分別。
  • 蘇軾:儒家的執著,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圓融
    道家注重自然,將儒家的視野從社會人生延展到浩渺宇宙,讓心靈徜徉於天地萬物之間。蘇軾吸收了道家順應自然的基本思想,曾在詞中寫道「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即使在逆境無可奈何,也持心寧靜,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 儒釋道的命運觀:儒家最喪;佛家最正;道家最牛
    順天而行,盡力而為,死得其所,才是正命。若逆天行事,自不量力,白白送死,就只能是死於非命了。儒家這種命運觀,且不論對錯,至少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讓人看不到希望,用現代的話就兩個字「很喪」。儒家佛家講究出世,人人平等,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因此,也最是中正平和。
  • 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這其實就是王陽明「四句教」中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漢代鄭玄也說:中就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便是中和之用。無論如何,中庸都關乎天地人的大本大源,並且有著大用。所以《中庸》中才又說:致中和,天地立焉,萬物育焉。宋代程頤的解說最有意味: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和原則。
  • 樂說西遊:玉皇大帝VS如來佛祖,道家和佛家之爭誰勝誰負?
    樂說西遊:玉皇大帝VS如來佛祖,道家和佛家之爭誰勝誰負?文|一葉末知秋樂說西遊,其樂無窮,西遊趣事,樂在其中!本期為大家分析一下道家和佛家的爭鬥,到底誰輸誰贏?樂說西遊道家和佛家是兩個一直都是對立關係,儘管如來為臣,玉帝為君,但這只是兩個人的官級地位,如來臣服與玉帝,並不能代表佛家也臣服於道家。而他們之間的爭鬥,在凡間是展現的淋漓盡致。
  • 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做人,說的太經典了!
    而佛家講究傾心般若,主張在自覺的基礎上上覺他,自度的基礎上度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道家則崇尚自然,主張通過天人合一的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對比三家,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老。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諸多思想學派中,道家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
  • 仙翁洩天機:為什麼很多大科學家,晚年迷戀神學,上帝存在嗎?
    西方人因為有基督教的文化底蘊,所以他們大多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而在以道家文化為主軸,同時有著淡淡佛教底蘊的東方,基本是不相信的。就拿佛家來說,這個體系它不講創世主,而是講緣起。有道是,緣聚則生,緣離則散,所以拋去其中的層級和次第,佛家在根本上講,是無神論。
  • 仙翁洩天機:如此來理解,佛道兩家的區別及其功用,讓人耳目一新
    經常有人問,如果存在神,那麼神的上面又是誰?應該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高之上是本源,道就是超越一切神的最高造物主。然而,隨著出離本源的距離越來越遠,後面誕生的小生命,基本上都是處於無明的狀態,不明白宇宙遊戲的真相,所以處於輪迴之中,不能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