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深圳40年:為現代文明之城培根鑄魂 為先行示範區夯基立柱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和新中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在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年份,深圳經濟特區迎來了40歲生日。
「深圳的經驗就是敢闖!」回望來路,40年來,深圳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摸著石頭過河,奮力殺出一條血路。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深圳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闖關奪隘,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攻堅克難,與時俱進謀求創新驅動發展,引領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40年來,深圳的文化建設以其超常的文化「加速度」,造就了宏大的文化「淨增量」: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2009年被世界知識城市峰會授予「傑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稱號;連續4次獲評「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連續5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每年在深圳舉辦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深圳在文化領域取得的殊榮和成果無不令世人矚目。
從文化立市到文化強市,深圳一路破冰前行
40年前,寶安縣只有一臺鋼琴、一間劇院、一支宣傳隊。現在,深圳有7座超級書城、600多家公共圖書館,在全國最早實現「每1.5萬人擁有一個社區圖書館」的目標,一年有16萬場公益文藝活動在全市各地開展。
從2003年在全國率先確立文化立市戰略,到確定文化在發展戰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再到2012年樹立文化強市目標、2015年發布並實施《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深圳始終把文化發展作為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之一,努力當好文化改革發展的領頭羊,尋找更可持續的發展動力,使文化成為城市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自特區建立起,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體旅遊發展,先後出臺了促進文體旅遊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加大文體旅遊投入,推進了文體旅遊事業和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助推文化旅遊工作後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在一片「文化沙漠」上書寫了文化奇蹟,華麗轉身為生機勃勃的「文化綠洲」。回顧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一直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示範先行,率先在全國提出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支柱性產業,明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通過不斷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深圳文化產業已走上質量型、內涵式發展之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逐步完善,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日益豐富。在「深圳製造」「深圳創意」「深圳設計」的加持下,深圳的文化產業穩步前行。
文化因改革而興。40年來,深圳把握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在文藝院團改革、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推動公共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自2003年被列為全國首批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以來,深圳文化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先後4次榮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此後10年,深圳文化改革創新不斷突破。在這期間,深圳打造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深圳文交所、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三大國家級平臺,發展了「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
文體設施是城市公共服務的基礎陣地。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曾三度掀起文體設施建設高潮。20世紀80年代,在地方財政收入僅有2億多元的時候,深圳就大手筆規劃建設了深圳博物館(老館)、深圳圖書館(老館)、深圳大劇院、體育館、科技館、電視臺、新聞中心、深圳大學八大文化設施。2000年以來,深圳陸續開展第二批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深圳音樂廳、深圳圖書館新館、深圳博物館新館、大運中心體育館、深圳灣體育中心等重大文體設施陸續拔地而起。為補齊短板,2018年底,深圳出臺《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掀起第三次文體設施集中建設高潮。此次重點規劃建設的項目是包括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國深博物館(暫名)、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在內的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預計2024年前後,這批具國際一流水準、能代表深圳城市形象的文化新地標將基本建成。
2015年,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下,深圳市文化館牽頭,聯合各區文化館成立了「深圳市文化館聯盟」。聯盟以「共享文化資源、共建人才隊伍、共創活動品牌、共抓文藝精品、共謀事業發展」為宗旨,以「共建共享、普惠發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多元共治、可持續發展」為原則,設品牌活動、理論研究、培訓輔導、藝術創作、數位化建設5個專業委員會,探索出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館總分館體系。憑藉精心服務、精準供給、精彩品牌,深圳市文化館行業建設和服務形成「深圳特色」「深圳模式」「深圳標準」,為全國文化館行業提供了經驗和示範。
過去40年,深圳經濟特區作為中國經濟由封閉走向開放的窗口,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華麗蝶變。進入新世紀,深圳率全國之先,創辦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這個獲得UFI(國際展覽業協會)認證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承擔起加快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同時,深圳致力於同全球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為了提高自身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文化的對外輻射力,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推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友城、創意城市網絡、世界文化名城之間的交流合作,舉辦「深圳國際文化周」等重點活動,積極參與世界城市文化論壇,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文化建設步履鏗鏘,文化藍圖逐一實現
40年滄桑巨變,深圳經濟特區從一個邊陲農業縣蝶變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各個行政區文化建設全面發力,文化藍圖逐一實現。
文化福田,城市文明典範的創新發展樣本。2002年,福田區僅1個公共圖書館、3萬冊藏書。自啟動「全國文化先進區」創建工作以來,福田區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基本建成了小而精、多而全、星羅棋布、遍布社區的「一公裡文化圈」,2005年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區」榮譽稱號。2013年11月,福田區獲得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通過大力完善公共文化硬體設施和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動,2016年10月,福田區正式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行政區。
深圳市南山區承歷史之厚重、開文化之新篇,有承載著3000年嶺南文明史的屋背嶺商代遺址,有見證著深圳1700年城市史的南頭古城,也有記錄新中國40年改革開放史的蛇口。作為深港文化原點和改革開放先鋒,南山區始終以堅定鏗鏘的步伐緊隨特區脈搏,從深圳灣畔的邊陲小鎮一路高歌,迅速成長為科技強區、創新高地、「中國百強區」第一名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做精做優文化事業,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為城市發展帶來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創新力。
深圳市寶安區是文脈源遠流長的千年古邑、邊陲重地,乘改革開放的東風,迅速崛起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城區。寶安區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四季之聲」音樂會、文化「百千萬」工程、「明日之星」才藝大賽、「文化春雨行動」「十一月的某一天」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對標國際大力完善文體設施,建深圳寶安新橋影視產業小鎮、寶港電影城、寶安中心區演藝中心等……寶安積極參與國際一流人文灣區建設,爭當先行示範區排頭兵。
13年歲月積澱,成就海洋文化之品牌陳釀,深圳市鹽田區正全力打造海洋文化傳播平臺,全力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海洋文化已成為鹽田閃亮的文化名片,區內文化地標鹽田區圖書館有著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探索出「智慧+海洋」模式。垂直一體化管理的各個分館、智慧書房,AI互動、人臉識別、虛擬辦證、個性化導讀等觸手可及的智慧服務手段,正發揮著引領培育城市文化的核心引擎作用。從2007年開始連續舉辦13屆的「海洋文化論壇」,已成為「深圳讀書月」重點品牌活動。
位於深圳北部的光明區是2007年深圳設立的第一個功能新區,2018年正式建區。從邊緣地帶躍升為創新發展主戰場,光明區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文化事業也實現跨越式發展。「尋找光明記憶」項目組走遍轄區每一個村落、社區,先後採訪了200餘位口述者,累計收集本地文獻、特色文獻資料過萬份,深度全面地溯源了獨屬光明的珍貴記憶。光明區正以「光明」之舉加速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光明」之筆記錄光明故事,持續書寫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涵的新時代華章。
2019年,龍崗區新增公共文化場地10萬多平方米;建成31個圖書館分館,全年接待讀者146萬人次,開展讀者活動737場;文化館總分館共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活動6607場次,直接惠民598萬人次,初步建成「1+11+111+N」的總分館體系;文化公益培訓累計辦班達1.3萬課時,直接惠民16萬人次;累計安排高雅藝術進基層活動近250場次……龍崗區創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中期成果出爐,轄區百姓深受鼓舞。龍崗區委、區政府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凝心聚力建設深圳東部文化高地,將高品質的文化活動送到市民家門口。
立改革開放源頭,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繪文化惠民新篇。羅湖區文化館作為深圳最早建立的區級文化館,現為國家一級館、廣東省十佳文化館,在深圳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文化館精心培育的戲劇主題公益文化活動品牌09劇場《軍哥劇說》,在2016年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資格,2019年2月被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是深圳成功創建的首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鋪就了特區群文事業基底。2006年,羅湖區文化館成立了文化志願者服務隊,2012年8月註冊成立的羅湖區文化體育志願者協會是國內第一家文體志願者協會,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服務理念。羅湖區文化志願者總隊網上註冊人數達9128人,文藝社團志願者1萬餘人,合計1.9萬餘人。
深圳市龍華區位於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發展中軸。從客家山歌的餘音嫋嫋到波瀾壯闊的版畫藝術,深圳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時尚文化等文化在此交融匯聚,形成五彩繽紛的現代文明。「閃亮龍華」成為深圳文化建設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這個由龍華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於2018年創立的文藝品牌,通過文藝創作,以美術、書法、攝影、文學、歌曲等作品集中謳歌龍華區新時期的美好現實。
位於鵬城之東、成立3年多的深圳坪山區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樣本,正在文化創新發展的潮頭中燦然蝶變。周末,圖書館有周國平等文化名家的講座、美術館有劉曉都細細解讀國際藝術大展……每周都有高品質文化活動的坪山吸引著八方四鄰。經過3年的飛速發展,坪山高標準建設文化強區,公共文化面貌日新月異。坪山文化智庫、坪山文化聚落、坪山城市書房等文化圖景瑰麗錦繡,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揭牌,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為深圳第「10+1」區。如今,深汕合作區正舉全區之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一切工作,以世界眼光、世界標準,按照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具有國內標杆意義、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別新城,助力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走過40年風雨,新時代再譜華章。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今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歷史和時代再一次聚焦深圳。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再度鼓起奮進的風帆,在邁向全球標杆城市的徵程上,抓住「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朝著第二個一百年奮鬥。
(本版文字由甘利英整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