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8日下午,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科聯聯合邀請深圳大學教授,文學與文化研究專家吳俊忠老師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市民朋友做了一場題為「深圳文化創新與現代城市文明建設」的精彩講座。
深圳文化創新經歷三大階段
深圳是以改革創新而著名的一座新興城市,文化創新是深圳改革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特區建立40年來,文化創新到現在大致有這樣幾個不同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80年代特區初創時期。那個時期的深圳處於「三無狀態」——無像樣的文化設施;無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無本土主流媒體。當時深圳的東門老街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和一家電影院,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文化設施;那時特區剛剛創辦,探索改革開放之路,促進經濟體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所以還沒有文化名人到來;當時深圳閱讀的報紙、聽的廣播、看的電視都是香港的,不僅都是繁體字,而且都是粵語。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少數人就給深圳戴了一頂「文化沙漠」的帽子。雖然有點冤,倒也是情有可原,畢竟當時的文化狀況確實比較薄弱。
第二時期是90年代至世紀之交。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深圳進入了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新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深圳文化創新主要是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第三個時期是從2001年到現在,這段時間是深圳文化創新的大發展時期,也是關鍵時期。「文化立市」戰略、「深圳十大觀念」等新思想新觀念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簡要回顧這40年的深圳文化創新曆程,可以驕傲地說,深圳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絕非偶然。深圳不僅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和「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的國際性榮譽稱號;也被世界知識城市高峰會議授予「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人民日報》評論員稱讚「深圳文化發展進入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第一方陣」,成為中國南方的文化重鎮。我們現在可以說,深圳的文化創新曆歷在目,成就非凡!
1
從城市特徵和城市風格看深圳文化創新
深圳的城市特徵
深圳的城市特徵主要體現為角色的雙重性——既是我國創辦最早的經濟特區,又是一個現代化的新興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總書記的這段話實際上就概述了深圳的城市特徵。
作為經濟特區,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擔負著先行先試和先行示範的歷史使命。改革創新是深圳完成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文化創新是其題中之意和應有內涵。作為一座新興城市,深圳必須通過文化創新去塑造城市形象,鑄造城市之魂,要有特色鮮明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品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圳無論作為新興城市還是作為經濟特區,它的發展目標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如何解讀城市範例?國家發改委一位領導同志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用了這麼一句話:「以一城服務全局,以一城影響全國」。這就是說,深圳要擔當起以一座城市來服務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以一座城市來影響整個中國的發展的重任。由此可見,深圳的使命多麼重要。
深圳的城市風格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在發展進程中自然形成的城市風格:北京的大氣和豪放;上海的洋氣和精緻;廣州的重商和務實;成都的閒適和安逸......深圳的城市風格可概述為開放和現代。開放表現為城市型態的開放和市民心態的開放;現代表現為文化設施的現代和文化觀念的現代。
深圳的城市風格對於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我們可以相對比較瀟灑的生存,不需要過多的去考慮別人如何看待我們。有人說,以前上海小弄堂裡進來一對年輕男女,周圍的群眾看他們的眼光比派出所人員還要仔細,他們晚上是幾點進來的,有沒有住宿,第二天早上幾點離開的......而若是深圳來了一對男女,隔壁鄰居瞅一眼,問都不會問,那是別人的事情,跟他毫無關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因為深圳這座城市的開放風格,讓市民形成了一種尊重他人隱私權,不幹預別人私生活的觀念意識。這就是開放,這就是現代,這就是深圳的城市風格。
2
深圳文化創新的邏輯起點與持續推進和不斷提升
破除「文化沙漠論」是深圳文化創新的邏輯起點
當年所謂的「文化沙漠論」實際上是套在深圳人頭上的一個緊箍咒。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把深圳說成「文化沙漠」,深圳人就沒有底氣,就會感覺比別人矮一截。其實說深圳是「文化沙漠」,完全是一個誤區。西方人關於文化的定義有二百多種,但大都比較囉嗦。我國《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是人類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關於文化的定義講得最好的是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餘秋雨先生說:「文化是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如果理解了餘秋雨先生的這個概念,那麼再說深圳是「文化沙漠」,就是無知了。凡是有人類生存的地方都有文化,因為人類怎樣生存,生存的狀態如何都是文化的體現。
深圳被說成「文化沙漠」,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對深圳歷史的無知或知之甚少,過於誇大文化積澱對文化發展的作用。深圳並不是沒有歷史,當你去參觀完大鵬古城和南頭古城,就會感到深圳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在中國封建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有些人對深圳歷史文化的積澱看得過重,總以為這座城市沒有文化積澱就是空心的,就缺乏文化發展的基礎,要想文化大發展幾乎沒有可能。這種觀念意識是完全錯誤的。原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同志曾說過,「文化積澱論它有很大的弊端」。弊端是什麼呢?就是它束縛了文化創新的思想。所以王京生提出,文化有存量也有增量,原來的積澱叫存量,現在創新的叫增量。增量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改變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形成新的文化結構。所以說為什麼許多新興城市文化能夠快速發展,恰恰是衝破了文化積澱論的思想束縛。
第二,對深圳特區創建初期的文化狀況缺乏科學認識,形成了想像與現實的心理落差。把它做個比喻,就像把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夥子跟一個六七十歲的的老頭相比,顯然是沒有可比性的。深圳就是一個小夥子。它本來是個邊陲小鎮,剛開始起步沒幾年,就要讓它馬上有很多像樣的文化設施,有很多文化名人,這本來就是不切實際的。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特區初創時期的這座新興城市,而不是急於給它扣上一頂什麼帽子,這是不科學的。
第三,不屑一顧的看客心態和別有用心的惡意貶低。少數對創辦特區不認同不理解的人,對深圳初創時期的文化狀況看不慣,甚至別有用心的惡意貶低,這也是「文化沙漠論」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後來深圳通過提出「十大觀念」和「文化流動理論」等創新舉措,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證明深圳不僅有文化,而且有現代新型文化,這種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足以證明這座城市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在文化的整體態勢上絲毫也不弱勢。
提出「文化流動論」是奠定文化創新的理論基礎
要破除「文化沙漠論」,必須在理論上找到依據。王京生提出的另一個觀點叫「文化流動論」。文化產品的流動,文化思想觀念的流動,甚至包括移民人員的流動,都是文化流動的表現。這種流動有什麼好處呢?它可以把不同的思想觀念帶到深圳這座新興的城市,進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思想文化觀念體系。
那麼「文化流動論」到底有哪些理論貢獻呢?
首先,批判對「文化積澱論」的固守和盲目崇拜;
其次,闡明文化存量和文化增量之間的關係和作用;
此外,揭示文化流動對文化創新與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給深圳文化的超常快速發展一個令人信服的理論解釋。
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是高度的文化自覺
深圳文化創新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文化立市」就是把城市發展戰略和文化發展戰略有機的統一起來,通過文化的發展和提升,讓這座城市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
本世紀初,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戰略,旨在增強深圳的城市競爭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實施「文化立市」戰略,表明深圳在國際城市競爭中決心「以文化論輸贏,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敗」。
後來提出建設「兩城一都」,目的是為了打造深圳城市名片,形成城市亮點。實際上這也是「文化立市」戰略的一個立足的基點。「兩城」——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一都」——設計之都。這座城市總不能老叫特區吧,總得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所以只要實現了「兩城一都」中的其中一項,深圳這座城市就有了一個非常鮮明的標誌和符號。後來「設計之都」稱號的獲得,很好地例證了這一點。
建設新型文化彰顯文化自強
破除「文化沙漠論」,是深圳文化創新的邏輯起點,目的是增強文化自信;提出「文化流動論」是打造文化自信的理論依據,正視和推進文化創新;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是增強文化自覺,強化城市競爭意識;打造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新型文化,是為了彰顯文化自強,推進城市文化的系統創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高度。
什麼叫做智慧型文化?就是要形成一種崇尚知識、崇尚科學、崇尚理性的城市文化氛圍。崇尚知識就是有知識、有品位的人能夠得到人們的高看,得到人們的尊重。崇尚科學就是用科學的眼光,科學的思想理論來看待我們的社會,看待我們的人生和生活,不會相信某些胡言亂語奇談怪論。崇尚理性就是人不能完全靠感覺,得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什麼東西都要問一個為什麼,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什麼叫包容型文化?移民城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別人要包容。上海的老市長汪道涵講過這樣一句話,「上海如果不能去除那種小市民習氣,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大都會」。在深圳不會有以貌取人的現象,哪怕你穿的很簡單、很樸素,人家只覺得你不講究穿著而已;拎個普通的塑膠袋,也許是腰纏萬貫的人。在深圳不管你來自哪個地方,英雄不問出處。就因為有這樣的包容性特徵,才有「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樣的新觀念,才讓所有到了深圳的人都感到舒服和自在。
80年代的文化創新有一件事非常了不起,那就是用普通話統一深圳語言。深圳地處廣東粵語方言區,但特區是全國的特區,深圳是全國的深圳。早在80年代特區剛剛創辦的時候,來了一個外賓要配兩個翻譯,一個把英文翻譯成普通話,另一個把普通話翻譯成廣東話,非常麻煩,所以當時的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就明確講,深圳特區一定要用普通話統一語言。要讓各地的移民來到深圳,馬上有一種親切感、認同感。有人說城市的表象有兩個突出的東西,一個是城市建築,一個是城市語言,建築是看得見的,語言是聽得見的。當你看得見的、聽得見的都是比較現代的,那麼心情當然舒暢。所以用普通話統一語言,讓地處南粵的深圳這麼一座城市,顯得「很深圳」,而不是「很廣東」。這是當年深圳文化創新的一個突出亮點,也是深圳包容型文化的重要體現。
什麼叫力量型文化?就是文化要激發創新創業、奮發向上的激情。在深圳,首先一條就是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不要祈求別人的同情和憐憫。有一句話非常生動:「不是猛龍不過江,過了江必須當猛龍」。沒有本事別來深圳,來了深圳必須要有本事。在深圳,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英雄崇拜心理,不管你以前是幹什麼的,只要你在深圳有所作為,當了大官、或者成了大亨、大學者,人們對你就會高看一眼,敬你三分,這就是這座城市快速發展的潛在精神動力。
總體而言,打造新型文化,是為了豐富和提升城市精神文化,凸顯文化自強。選擇創新型文化,是為了實現城市文化的全面創新;打造智慧型文化,旨在形成崇尚知識、崇尚科學、崇尚理性的城市文化氛圍;打造包容型文化,是讓移民城市深圳形成多元文化並存的開放特質;打造力量型文化,就是要激發創新創業、奮發向上的激情。
3
文化創新對建設深圳現代城市文明的推動和促進
在當下文化語境中,現代城市文明集中體現為三個高:高品位文化;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深圳的這三個高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又是怎樣通過文化創新去體現的,三者之間是怎樣的邏輯關係?這些都是我們要解答的問題。
設計新穎的城市文化設施建構了現代文明城市的文化形象
設計新穎的城市文化設施,構建了深圳現代化大都市城市形象。一個城市若是沒有一些特色鮮明的標誌性城市建築,那麼它就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現代化大都會。
案例一:深圳市民中心大鵬展翅建築。它的造型設計是面向全球設計師招標的,後來中標的是一位日本設計師。這位設計者的設計被採納之後,在施工過程中因為一開始沒有成型,顯得黑不溜秋,當中還插兩根柱子,沒有美感。所以當時老百姓想像力非常豐富,說這位日本設計師不懷好意,這不叫大鵬展翅,這叫插翅難飛。兩根柱子外面一插,還飛得起來嗎。實際上到後來,施工完成後搖身一變,成型之後大鵬展翅的形象就出來了。
案例二:南山的「春繭」。春繭意在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生氣勃勃,朝氣無限。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從造型上也非常獨特。在人才公園它是標誌性建築,若是缺少了它,那人才公園好像也缺少些什麼。
所以這些新穎的城市文化設施,包括平安金融大廈等,都是構建了深圳大都市的城市形象。
「特區精神」凝練城市文明的精神支柱
「特區精神」與「新時代深圳精神」是凝鍊城市文明的精神支柱。「特區精神」就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敢闖敢試的精神讓深圳人衝破了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銳意改革。深圳的改革創新舉措數以百計,有的讓國家憲法因此而修改,有的讓文化市場因此而建立。
事例一:土地拍賣和土地使用權的問題。當年中央對深圳特區,只提供優惠政策,不提供財力,因為中央沒有那麼多錢。到80年代中期,深圳的發展就遇到了經費不足的問題。當時香港人講了這麼一句話:「深圳人為什麼抱著個金娃娃喊窮,你有那麼多土地為什麼不能變成錢」。後來在橫崗有個鎮的黨委書記做了一件事:蓋了幾間廠房租給香港老闆辦工廠。但是馬上就有人給市委領導寫信,檢舉這個書記的行為,說這樣不好、那樣不行。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市委領導同志不僅沒有批評這位鎮黨委書記,反而由此受到啟發,於是形成了新的概念——土地有償使用,比出租的說法更科學。有了這個土地有償使用的概念,到後來敲響土地拍賣的第一錘,再到修改國家的憲法。這都是深圳敢闖敢試、走出來的關鍵一步。
事例二:文稿拍賣。90年代,當時《十五的月亮》這首歌響遍了祖國大地,但這首歌的詞作者才拿了16塊錢的稿費。所以就有一個「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後來深圳有一批文化人提出要給文人造一個「海」,要讓文化人下海有用武之地,要讓文化產品變為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才有了文稿拍賣的創舉。當時文稿拍賣有兩個突出的事例:一個是報告文學《深圳傳奇》,被深圳天虹商場有限公司拍賣得到,拍賣價是80萬元;第二個是劉曉慶的自傳《億萬富姐》。劉曉慶是著名演員,這本書最後拍賣價是100萬。從此以後,文人開始下海,文化產品變得有價值;從此以後,中國的文化市場越來越寬廣。這都是深圳當年敢闖敢試留下的重要精神財富。
「新時代深圳精神」是深圳最新概括提煉的新時代深圳城市精神。「深圳精神」最早是80年代提出的六個字:開拓、創新、獻身;後來在90年代改過好幾回,前不久把「新時代深圳精神」歸納為十六個字: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務實,就是要崇尚實幹,要有務實的科學態度。能夠提出發展中的短板和不足的人,就是有務實態度的人。尚法就是要增強法制觀念、法制意識。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既要遵法守法,也要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追求卓越就是深圳永遠不能滿足,因為擔負著的歷史使命太重大,先行示範、城市範例,所形成的經驗不是放在報紙上的,是要可複製、可推廣的。如果不追求卓越,拿不出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那深圳還談不上是先鋒城市,談不上先行示範,所以追求卓越是深圳骨子裡的使命,它必須要這樣去做。
「十大觀念」為城市文明鑄魂
看一個地方的城市文化品位,要看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崇尚什麼、追求什麼。而「十大觀念」就把我們崇尚和追求的內涵體現的非常明確。十大觀念的精神內涵體現為四個崇尚:崇尚有為,拒絕平庸;崇尚實幹,排斥空談;崇尚創新,蔑視守舊;崇尚包容,反對排外。這四個崇尚把深圳的城市精神和老百姓的精神風貌非常形象的顯示出來了。
進入新世紀以來,深圳文化創新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出了「十大觀念」,對「十大觀念」價值內涵的解讀可以用三句簡短的語言來說明。
「十大觀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解讀和生動體現
「十大觀念」讓深圳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市民實現「人的現代化」
「十大觀念」是觀念創新,也是「改革開放的生動註腳」
「關愛行動」讓深圳充滿愛心
我們生活在深圳,面臨的是高度的競爭,而競爭最本質的內涵就是資源競爭。沒有高學歷就是缺乏學歷資源;沒有人脈關係就是缺乏社會關係資源。因此當你缺乏資源時在競爭上就會變成弱者。但這個社會客觀來講始終是強弱並存的。所以要建設和諧社會,要使弱勢群體能夠得到應有的幫助,能夠感到心情舒暢,過的比較好。
深圳大學有一位校長曾講過:「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有些人邁大步,有些人邁中步,有些人邁小步,但是大家都進步」。你有100萬存款,我有20萬存款,他有5萬存款,大家都過得不錯,這樣的社會才能和諧。
「關愛行動」就是讓那些相對弱勢的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通過捐助或者通過其他一些形式,讓他知道在這個社會上是受到別人關心和同情的。「用愛擁抱每一天,用愛關心每一個人」,這兩句口號在這座城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深圳現在有14000多個義工,甚至有人講,在深圳沒有當過兩天義工會感覺到臉紅。這句話恰恰體現了深圳這座城市的溫暖。
「關愛行動」從價值意義上來講,它使和諧社會建設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它使構建和諧社會從一種理念變為一種溫暖的現實;它讓每一個市民都活得比較舒坦、比較開心。這就是「關愛行動」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讀書月」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
現在深圳正處於「讀書月」期間。有人說讀書是個體行為,在家裡捧著一本書讀就行了,幹嘛要搞個全社會的活動。其實不然,因為深圳是座年輕的城市,它需要有一個新的傳統,就像中秋節、五一勞動節一樣,到了11月份想到的就是「讀書月」,這是一個新的傳統;另外它需要有一種氛圍,當你走進「讀書月」的講壇,走進「讀書月」的書展銷售現場,你會感覺到書香氣撲面而來。即使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走在那種環境下也會情不自禁的拿起一本書認真的翻看起來。世上可做的事情很多,我認為最有意義的就是閱讀。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煞費苦心,其實除了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可以試著讓你的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深圳的閱讀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個人成長的層面,閱讀和「讀書月」讓我們這座城市獲得了「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成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這些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國際性的城市稱號。
讀書有一個問題——讀什麼書?一般意義上要多讀經典,但是經典大部分內容比較多,書也比較厚,讀起來可能會感到時間不夠,那怎麼辦呢?我認為經典要讀,但不要讀多,挑選一兩本經典從頭至尾把它看完。現在認真讀完一本書的人不多,大多是拿兩個觀點來用一下就放下了,這是不行的,要從頭至尾讀完一兩本經典。還要讀一些社會文化和關於人的文化的書籍,了解社會是怎麼發展變革的,了解人應該怎樣生存、怎樣發展,這些書都是必讀的。
總之,「讀書月」讓深圳市民多了一點追求理想的崇高,少了一點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了一點人文素養的提升,少了一點庸俗習氣的蔓延;多了一點理性意識的自覺,少了一點盲動蠻幹的衝動。
「十大願景」描繪現代城市文明的理想藍圖
王京生同志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城市文化十大願景》。這十大願景包括哪些方面呢?包括這樣十句話:
●讓「深圳觀念」成為時代精神的領航者;
● 讓城市包容溫暖每一個人;
●讓媒體成為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和代言人;
● 讓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邊;
● 強大的文化產業保證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 用法治陽光照耀文明成長;
●以弘揚國家文化主權拓展國家利益和城市利益;
●為文人造個海;
●城市文化要給學術以神聖地位;
●讓創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文化助力中華文化復興。
「十大願景」描繪了一座文化的「理想城」,它所顯示的城市文化發展目標,就是要把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視野、中國氣派、區域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而這座城市的歷史使命和核心價值,就是要「在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版圖上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提供示範借鑑」。
4
小結
深圳文化創新的重要啟示
第一,文化創新體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關係:精神文明之花植根於物質文明的沃土。深圳有宣傳文化基金,是深圳市政府設立的,數字規模也比較大。現在拍的電影或者像這種講堂,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都得到了宣傳文化基金的資助,沒有物質基礎,很多事情都沒力量去做,這就是植根於物質文明的沃土。比如深圳即將要建設的新十大文化設施(深圳歌劇院等),無一例外都是要花錢的,而且金額不在少數。如果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那麼就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精神文明之花植根於物質文明的沃土,這是一點啟示。
第二,文化創新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是總書記的話。所謂不忘本來,就是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所謂吸收外來,就是要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所謂面向未來,就是要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深圳正在努力做的,並且已經初見成效。
第三,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激發改革創新的精神動力,真正做到:文化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不是靠要素驅動,而是靠創新驅動。深圳為什麼能夠有各種各樣的創新,主要在於文化觀念的現代化,在於先進文化觀念引領改革創新。
第四,文化創新不僅僅是為了一城一地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而是致力於當代新型文化建設,為國家貢獻可參照、可複製、可推廣的文化創新理念和創新路徑。搞文化創新,起因可能是給自己增加點底氣,破除「文化沙漠論」,但發展到今天已經跟原來不是一回事了,這不僅僅是為深圳,也是為這個國家文化的發展去探索一條新路,為國家的新型文化建設探索一種模式。在這樣的意義下,深圳的文化創新才顯的更加重大,更加了不起。
第五,文化具有可引導性和可塑造性,文化創新貴在自覺和有為。深圳的文化創新實際上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完美統一,很多城市文化發展理念都是由市委市政府提出來的,但是基層的一些文化創新的好的做法、好的觀念也得到決策者的重視,最後形成了政策文件。這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很好的結合,它對於全國來講也是個非常成功的經驗。
第六,文化創新要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重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今天談的這個話題看起來比較大,但實際上是大家能深切感受到的我們身邊的文化現象。生活在深圳,感受現代新興文化是我們的幸運和福氣;生活在深圳,每一個深圳人都有一份責任,要為文化創新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當深圳承擔先行示範的歷史使命之後,我們對於深圳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相信未來的深圳一定會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更多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世界奇蹟,深圳必將創造新的輝煌!
嘉賓簡介
吳俊忠:深圳大學教授,文學與文化研究專家。歷任深圳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學院黨委書記、社會科學處處長、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長期從事俄蘇文學、文學鑑賞和深圳文化研究,曾獲得廣東省「南粵教書教育人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在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做各類社科普及專題講座300多場。出版《俄蘇文學通觀》《文學鑑賞論》《深圳文化十論》《深圳文化三十年》《讀懂深圳》等各類著作15本,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主辦單位: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 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承辦單位 :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 深圳圖書館
網絡與微信運營:深圳市科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嘉賓現場演講內容
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聲明:本公眾號的開設是為了服務公眾,屬公益非營利性質。本公眾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運營團隊已盡最大努力標註信息(含圖片)來源,如版權所有者有異議,請聯繫運營機構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