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或是一首詞,其中表達的情感、體現的心態往往與作者所處的環境、所生存的境遇有莫大的關係,比如被貶,作品中自然而然就有種落寞之感,哪怕詩人表現得再豁達,也避免不了那一瞬間的難過;又或是心情舒暢、前途明媚之時,那麼輕鬆而悠閒的心情就是無論如何也遮蓋不了的,它總會在一字一句中透露出來,使得讀者也不禁被詩人愉悅的心情感染,不知不覺間忘記自己的煩惱。
宋神宗元豐七年,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終於在時隔近五年之後「東山再起」,被任命遷往汝州做團練副使。雖然不是升遷,但卻意味著蘇軾政治生涯的破冰,說明他最困頓的時期已然過去了,對於蘇軾來說,這自然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情,其心情自然是輕鬆而愜意的,頗有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感覺。
元豐七年四月,蘇軾離開謫居四年多的黃州趕赴汝州,一路遊山玩水,好不快活。在這期間,他暢遊了廬山、探視了在江西筠州任職的胞弟蘇轍,又前往金陵和王安石見了個面,順道和朋友買田江幹,定了個相攜歸隱的約定,最後終於在年底來到了泗州。然而長途跋涉,旅途勞頓,汝州又過於遙遠,錢財耗盡,蘇軾就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準備返回常州休養,在上奏期間,蘇軾就和泗州的劉倩叔一起遊南山,寫了首《浣溪沙》紀念,該詞的最後一句也成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
《浣溪沙》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雲霧和稀疏的柳樹使初晴後的沙灘更美麗了,上遊清澈的洛澗匯入渾濁的淮河以後,水勢就變得一片茫茫了。野餐時,一盞乳色鮮白的好茶,一盤翡翠般鮮嫩的春蔬,味道著實美妙,大概人世間真正富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吧!
在詩的上闕,蘇軾先描寫了冬日早晨微寒的山間美景,這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最初是帶著細雨斜風的涼意,說是涼意,放在臘月來說,其實是很冷的,可詩人只是隨筆帶過,並不以為意,何故?或許人生的困境都過去了,困難也經歷了不少吧,所以寒冷的天氣對於詩人來說,也不算什麼,不但不覺得難熬,反而帶了份不一樣的情趣。
時間往後推移,在遊玩之中,雨停了,太陽出來,河灘邊的疏柳在煙霧的襯託之下格外具有詩意,一個「媚」字,既表現了風景的美麗,也展現了詩人愉快地心情。暮冬之後又是新春,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希望,蘇軾又通過自己的想像展開了一段虛寫,清洛北流至懷遠,與淮水匯合,這麼遠的景象,詩人自然是看不見的,但在蘇軾的想像中,那大概是浩茫一片了吧。
天氣放晴時已到正午,也該是野餐的時間了,於是在下闕,蘇軾就午餐展開了描寫。一盞茶、一盤時蔬,清清淡淡,卻別有風味,茶香菜鮮,在這樣清麗的風景裡品嘗清香的美食,心情也變得無比清爽。樸素的生活裡體現的是蘇軾怡然自得、高雅曠達的人生態度,而人世間最令人回味無窮的也正是這樣淡淡而舒適的生活了吧,柴米油鹽是最本質而平常的生活,也是最有滋有味的歡愉!
整首詞的精髓莫過於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富有情趣,卻帶著哲理性的思考。著名作家林清玄就曾以《人間有味是清歡》為題寫過一篇文章,他說「清歡」是「清淡的歡愉」,可「清淡的歡愉」又該是什麼樣的呢?「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而「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回歸到這首詞來說,「清歡」或許更趨向於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就像林清玄所說,「清歡」的境界其實是很高的,許多人終其一生或許也達不到這種境界,原因何在?不過是早在這紛雜的社會裡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心智而已,在這個渾濁的社會裡起起伏伏,早就練就了一顆世故的心,又有誰能夠真正地捨棄名利,拋去身外之物,只享受最自然的生活呢?我們早就被這繁華的大千世界迷失了雙眼,沒有了清澈明朗的心,又談何「清歡」?
其實不只是心境,包括風景,也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很難再去找到一處「清歡」之所,忙碌的人群、熙熙攘攘的世界、渾濁的空氣以及令人煩躁不已的各種事物,我們早已將「以濁為歡」過成了自己的常態,物質世界裡,要去哪兒講究精神的高度呢?我們本也就是這個世界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一員罷了,只能在夜深人靜回想起自己這一生的時候感嘆,似乎生命少了那麼些讓人舒適的歡愉,人間似乎越來越無味而已。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蘇軾的審美情趣,也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當他享受這自然山水中的一切之時,當他在清淡的飲食裡尋找到人間美味之時,當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時,或許他就達到了「清歡」的境界了吧!畢竟「人生看得幾清明」?蘇軾可能早已通透的看淡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