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歷史裡程碑—陝西涇陽茯茶

2020-12-09 蘭臺說

"自古嶺北不植茶"。

這話是說,秦嶺是我國地理、氣候的南北分界線,而茶樹適宜在溫暖溼潤的氣候中生長,在秦嶺以北地區難以成活,當然也就不產茶葉。

然而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唯有涇陽出磚茶。"

是說秦嶺以北的涇陽(今屬陝西省鹹陽市)出產茯磚茶。

涇陽茯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興於宋,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

數百年來,它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它還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物資,遠銷中西亞國家。

這是茶界的一朵奇葩。

涇陽茯茶與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關係

茶,原產於中國蜀地。傳說發源於神農時代。

中國西南地區是重要的茶葉產地,因而也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形成了交通要道及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源於唐宋時期西南邊疆的的「茶馬互市」,盛於明清時期。

在中國內陸腹地,民間社會役使和軍隊徵戰都需要大量騾馬,供不應求;而藏、川、滇的邊地產良馬。於是,具有互換性的交易--「茶馬互市」應運而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有三條主要路線:陝甘線、陝康藏線(民間稱為蹚古道,川藏線是其一部分)、滇藏線,連接川滇藏地區,延伸入南亞,直抵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當然,中國歷史上的茶馬交易方式、中國茶葉向海外傳播,也並非僅西南地區獨有。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的淵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中亞地區輸出茶葉。

從唐代開始,統治者積極採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年間,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茶馬交易的先河。

北宋時期,為了國防需要,在盛產馬匹的西北地區開展茶馬貿易,換取戰馬。

"茶馬交易"牽涉到漢族和諸多少數民族的關係,而且貿易過程中必然產生差價和利潤,也即與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聯。

因而,這就使得"茶馬交易"受到北宋統治階層的高度重視,「以茶治邊」的政策應運而生。

《宋會要食貨》記載:"袒宗設互市之法,本以羈摩遠人"。

通過"茶馬交易",邊民、朝廷均可從中獲利,朝廷也可藉以安撫邊民,統治邊民、安定邊境。可謂一舉多得。

涇陽,正好位於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陝甘茶馬古道的樞紐位置。

陝甘茶馬古道是陝西商人在西北進行茶馬互市的線路,從長安、漢中到甘肅、寧夏、新疆。

到唐朝時,陝甘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相連,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

古絲綢之路外銷的貨物,主要有三大類也是最能代表中國的特產:絲綢、瓷器、茶葉。

而茶葉,正是以涇陽茯磚茶為主。

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涇陽茯磚茶也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黑金"。

南茶北上的必經之地,成為涇陽茯磚茶的催生素

涇陽位於秦嶺北部,本不植茶。

涇陽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

位處關中腹地,靠近古都鹹陽、長安,自古就是三輔名區、京畿要地;

自古因秦嶺天塹阻隔,陸路難行,於是南北貨運主要靠水路運輸。涇河下遊水面寬闊,加之涇陽縣上遊有秦時開浚的鄭國渠首。因而交通位置重要;

涇陽不但在東西走向的絲綢之路的起點上,也處於中國南北地區的中間地帶,因而也就成了東西南北貨運貿易的必經之地。

從漢代始,涇陽就成為"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

在漫長的集散、加工、製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偶爾發現,加工的茶中長出"金花"(即茯茶中的"金黃色星狀斑點")。衝泡後,茶葉口感、功效明顯改善。

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發酵中生長繁殖、代謝作用,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質。

在此基礎上,人們不斷探索、總結、完善製作工藝、定型,從而形成了涇陽獨有的茶品。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在四川設置"茶馬司",將四川年產茶葉的大部分運往甘肅、青海,並設置數以百計的賣茶場和數十個買馬場。並規定名山茶只許只能買馬而不得它用。

茯茶(散茶)在涇陽出現,也正好是在這一時期。

涇陽是南茶北上必經之地,到涇陽後必須轉水路為陸路。為方便運輸,就必須在涇陽另行檢做、加工,壓縮體積製成茯磚茶後再外銷。

因而涇陽也就形成了茶葉的加工製作輸運樞紐地位。

茯茶西運,主要靠駱駝馱、馬載,換回來的主要是蘭煙,甘、寧、青的毛皮、藥材、香料、珠寶等;

南茶北運涇陽後,回去主要帶有在涇陽改制的蘭州水煙和在涇陽加工好的皮貨、中藥材和涇陽產的硝鹽及棉布。

後來,隨著商品生產和貿易的進一步擴大,過涇陽的茶葉量不斷增大,使得茶葉西去的運輸問題凸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加運量,茶商們就設法改進茶葉包裝,壓縮茶葉體積,築制磚茶。於是誕生了"涇陽茯磚茶"。

而涇陽茯磚茶形成定型,則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前後。

於是,也就有了"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之說。

明清時期,是涇陽茯磚茶發展的鼎盛時代。

《涇陽縣誌》載:"清雍正年間,涇邑系商賈輻輳之區"。

在涇陽的商號有131家,其中經營茯磚茶的商戶門店達86家,每年每家的平均銷量約300--500噸。

據盧坤《秦疆治略》記載:"涇陽縣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餘。"

當時涇陽縣城及周邊的茶行、茶莊、作坊、茶商號林立,熱鬧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車水馬龍,夜晚燈火通明,歌舞昇平,一派繁榮景象。

涇陽茯磚茶--「地利」和「人和」的完美結晶

涇陽茯茶工藝複雜,多達29道工藝。

它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

居住在西北的沙漠、戈壁、高原等寒涼地區的遊牧民族,主食牛肉、羊肉、奶酪。在缺少蔬菜水果的自然情況下,茶則成為重要的日常飲品。

我國西北地區自古就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而涇陽茯磚茶,就與糧、奶、肉一起,自古就成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被譽為"生命之茶"。

現代科學證明,涇陽茯茶很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的人群飲用。它能改善人體對油脂類食物的吸收利用,達到消脂減肥、健脾養胃,改善血壓、血脂、血糖的功效。

中國茶按基本分類,有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涇陽茯磚茶屬黑茶類。

在全國一千多種茶品中,唯有涇陽茯磚茶品中生長繁殖有一種有益麴黴菌--"金花菌"。現代生物學家則定名為"冠突散囊菌"。

"金花菌"是涇陽茯磚茶的獨特之處,也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涇陽茯茶還有一個神奇的說法--「三不制」:"離開涇陽水制不了、離開涇陽人制不了、離開涇陽氣候制不了",也即三大無法複製的條件。

究其原因:

一是涇陽的水質酸鹼度和水中礦物質,正好適合"金花菌"生長發育的條件。

二是涇陽地處關中平原腹地,位於冶峪河和涇河兩河下遊之間,北有嵯峨、北仲兩座山系,南有終南山,地勢低洼,形成了一種既具有關中氣候特點又具有溼地氣候特徵的獨特自然環境。這也正好適宜"金花菌"生長、發育、繁殖。

三是技術因素,也即人為因素。包括製作工藝,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發花的溫度,築制磚體的鬆緊度等。古時沒有溫度計和乾濕儀,全憑工匠的經驗和感知來把握。

涇陽是歷史上唯一的茯磚茶加工基地。

千百年來,有很多人想把涇陽茯磚茶製作技術引進到外地,都未成功。

雖然沒有種植茶葉的天時,但是涇陽具有茶葉中轉地的優勢。

而且,它更是充分發揮了「人和」的優勢--中國勞動人民勇於發現、總結、孜孜探索的進取精神。

古代勞動人民克服「天時」的自然缺陷,充分發揮「地利」和「人和」的疊加效應,並把它放大,從而使得涇陽這個不產茶葉的地方卻以茶聞名中外,成為世界茶界的一朵豔麗奇葩。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

它們在中華民族的孕育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增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和發展,也向世界傳播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成果,展示了燦爛的魅力。

它們也承載著中國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豪邁情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的載體,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永遠綿延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相關焦點

  • 陝西涇陽絲路茯茶今天在京推介
    央廣網北京4月12日消息(記者黃立新 沈靜文)陝西涇陽絲路茯茶產業推介會今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涇陽縣政府縣長楊隆豐在推介會上介紹,在歷史上涇陽茯磚茶曾沿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銷往西北,並遠銷俄國、波斯等40餘個國家,被譽為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黑黃金、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 陝西商幫與涇陽茯茶的故事…
    茶馬古道地嵌雕塑、茶馬和鹽馬古道景觀雕塑、"一品夫人護國"幻影成像,哈達鋪毛主席決策去陝北場景復原、老商號木牌雕刻、互動秦腔戲樓、涇陽古街微縮景觀等場景,充分展示了"厚重質直,忠義仁勇"為核心價值觀的陝商精神。
  • 茯醇香:金花閃閃耀古道——涇陽茯醇香茶業傾力打造茯茶傳統品牌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當歷史的指針走到今天適逢改革盛世,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正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架構,作為古代絲綢之路起始端的涇陽再次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蕩去歷史的塵埃,古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涇陽茯磚茶,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茶馬古道上的茯磚茶名望後裔——田家代表人物田歲慶和馬家代表人物馬君,原本兩家就是世交,順應歷史潮流,實現戰略重組、強強合作,在秉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收現代元素,傾力打造出了茯茶中的珍品——茯醇香,一經投放市場立刻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陝西涇陽茯醇香茶業有限公司——這個茯茶製作中的後起之秀,一躍而起,成為茯茶中的佼佼者。
  • 清晨6點的涇陽茯茶小鎮沒有人山人海
    當我來到陝西涇陽茯茶小鎮的時候,剛剛清晨6點。這一天,我4點半就起床,5點從西安出發,看著天色一點點亮起來。所以我到達這座大門的時候,沒有看到一個人。陽光灑在朱漆大門的獸頭裝飾上,一個喧囂小鎮的早晨開啟了。日出的時候,街道上的石板路一片金黃,是那種古鎮的氣質。
  • 陝西省涇陽,中國茯茶之都,茯茶鎮
    茯茶鎮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茶馬大道與高涇中路交匯處,佔地約2200畝。突出涇陽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特色,完善茯茶文化體驗幫助了文化旅遊及茯茶產業聯動發展,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成為區域新型城鎮化範例和建設優美小鎮的項目。
  • 涇陽茯茶的歷史概括
    1.時代背景: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利用茶來安邊治邊。從宋朝時起就有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涇陽茯磚茶正是歷朝歷代用於【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
  • 陝西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跨大洋,湖南表示不服
    一首《少年遊·千兩茶》道盡人們對磚茶的無限鍾愛,那麼現在就由筆者講述一下茯磚茶的悠悠歷史。茯磚茶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採用陝南,四川等茶為原料,手工築制,因原料送到陝西涇陽築制,稱「涇陽磚」;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茶」。以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為「茯茶」或「福磚」。
  • 歷史回眸:涇陽「茯磚茶」百年輝煌!
    茯磚茶出自陝西涇陽,有「天下第一磚」的稱號,茯磚茶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以散茶的形式出現,隨後經過定型形成了現在的茯磚茶,茯茶距今也已經有649年的歷史了,因為在伏天加工製成,因此被稱為「茯茶」。因為茯茶大火之後,明清和民國時期,政府大力發展貿易,這也讓茯茶走上了興盛時期。關於茯茶我們都知道有三不離說「離不開涇陽人,離不開關中氣候,離不開涇陽水。」因此也有「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名茶」,在茯磚茶中生長著一種「金花」的益生菌,這也是茯磚茶之所以備受大家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
  • 陝西「茯茶」驚豔西洽會 絲路元素一枝獨秀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的起點。這兩條古道上運送的主要商品是茶葉,陝西茯茶作為其中佼佼者,曾遠銷俄國、波斯等40餘個國家。」正在此間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之企業家精神與絲路經濟帶發展分論壇上,陝西省茶葉協會會長紀曉明25日如是說。  第十八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暨首屆絲綢之路博覽會共有77個國家和地區、674個團組參展。
  • 絲綢之路名品——陝西涇陽茯茶
    陝西涇陽,位於中國地理中心,涇陽茯茶歷史悠久,通過絲綢之路,除銷往西域各地外,更遠銷至俄國、西番、波斯等四十餘國家。因其湯色橙紅透亮,清澈紅濃,茶香持久,口感香醇,回甘,綿滑。也有助於「消惺肉之膩,解青稞之熱」的功效,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 陝西涇陽:傳承千年歷史 茯茶萬裡飄香
    其中,陝西茶企抱團出擊,首次打造「絲路陝茶館」(B3館),展覽面積10000平米,設國際標準展位425個,規劃「各地市品牌展區」、「茶文化及相關產品展區」、「陝茶品牌推介區」三大主題區域,集中宣傳展示陝茶取得成果,擴大陝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推動陝西茶企與國內外企業合作交流。
  • 來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有好茶也有故事
    源源不斷的涇河水造就了涇陽茯茶 涇陽茯茶也造就了絲綢之路上 陝西茶商的財富傳奇 千百年來 茯茶猶如一朵金花 在歷史長河中歷經命運沉浮
  • 中國茯茶博物館續寫秦商與茯茶古今情緣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茯茶。」一個從沒栽過一棵茶樹的地方,怎麼就成就了茯茶的不朽傳奇?誕生在涇河沿岸的茯茶可以用「根」「正」「遠」「精」四個字概括其特點。「根」說的是茯茶產地在涇河水畔,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是中國茯茶的歷史元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中國茯磚茶歷史元年。
  • 來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有好茶也有故事
    >涇陽茯茶也造就了絲綢之路上陝西茶商的財富傳奇千百年來茯茶猶如一朵金花在歷史長河中歷經命運沉浮演繹出前世今生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茶葉的售賣需要票引或茶引,商人憑藉茶馬司發放的茶引和票引提茶,買茶,賣茶。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於「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茯茶的興盛也造就了陝商的財富傳奇和品牌形象。
  • 探訪涇河新城文化名片——陝西商幫和茯茶的那些事兒
    地處大西安中軸線北段、古絲綢之路起點、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涇渭分明的涇河穿城而過,中國第一高磚塔——崇文塔、天下第一商幫——陝西商幫、蘊含「神秘金花」的茯茶……這是西鹹新區涇河新城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本和優勢。
  • 開採絲綢之路「黑黃金」 陝西涇陽茯磚茶走上復興之路
    4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涇陽茯磚茶產業推介會,重現了涇陽茯磚茶品牌影響力。   涇陽縣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腹地,位於冶峪河和涇河兩河下遊之間,這裡特有的水質、獨特的氣候和獨有的加工製作工藝,恰好適宜涇陽茯磚茶中金花菌(冠突散囊菌)生長、發育和繁殖,它具有消食減肥、養脾健胃、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是人類健康飲品。
  • 走近涇陽茯磚茶——古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
    涇陽茯磚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興於宋,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4月12日,以「涇陽茯茶·現代生活·健康之飲」為主題的涇陽茯茶產業推介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把茯磚茶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特色產業。 涇陽茯磚茶,歷史悠久 涇陽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的商貿集鎮,茯磚茶就發源於此。
  • 陝茶發展新亮點:涇陽茯茶產量達1萬噸 產值12億元
    史料顯示,到北宋神宗熙寧年(公元1068年)茯茶在涇陽問世,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涇陽茯茶經過二次發酵、擠壓,形成「磚茶」,適宜長途販運、長期保存,沿古絲綢之路銷往西域各地,遠銷中亞、歐洲數十個國家。直至清代,涇陽茯磚為官府製造,由官府控制經銷,稱為「官茶」。 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忠厚道義的涇陽籍茶商,常年奔走在茶馬古道上,生意做得很紅火。
  • 陝西近幾年最火的民俗村,茶馬古道的繁華茯茶小鎮,靠賣茶葉聞名
    關中有上百種特色小吃,一系列「福茶」佳餚,如福茶酸奶、福茶雞,讓人慾嘗不可。正如涇陽將茶與靈北結合一樣,富茶鎮的風格也將關中的豪放樸素與江南的美麗結合在一起。在這裡,你不僅可以看到雞、鴨、孔雀和羊駝在籬笆邊漫步,還可以靜靜地坐著享受伏茶。
  • 借「一帶一路」春風——神秘涇陽茯茶再放異彩
    茯茶鎮位於西安市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茶馬大道與高涇大道交叉處,佔地約2200畝,已獲批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在這裡工作、經商的多數是當地居民,他們的家與飛角重簷、店鋪林立的景區僅一牆之隔。 2013年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西安作為新絲路經濟帶的起點城市,再次受到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