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嶺北不植茶
唯有涇陽出茯茶
源源不斷的涇河水造就了涇陽茯茶
涇陽茯茶也造就了絲綢之路上
陝西茶商的財富傳奇
千百年來
茯茶猶如一朵金花
在歷史長河中歷經命運沉浮
演繹出前世今生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
涇陽茶商:締造陝商財富傳奇
隨著茶馬互市和絲綢之路的開啟,可以換取巨大財富的茶葉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物資。
茶葉的售賣需要票引或茶引,商人憑藉茶馬司發放的茶引和票引提茶,買茶,賣茶。
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於「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茯茶的興盛也造就了陝商的財富傳奇和品牌形象。
「駿馬快刀英雄膽,幹肉水囊老羊皮」,是陝商走南闖北,闖蕩四方的形象寫照。
陝甘茶馬古道是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陝西商人就在這條古道上開創了天下第一商幫的先河。
西秦會館
康定,舊稱「打箭爐」,傳說是諸葛亮製造弓箭的地方,去康定經商的陝西商人被稱為「爐客」。
康定因為陝西商人大量湧入,就形成了一條陝西街。
當時康定還流傳一首歌謠「老陝豆腐狗,走進天下有」,說明當時陝商之多,佔領著西南邊茶貿易。
爐客
茶馬互市期間,陝西商幫得到了迅速崛起,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曾位居我國明清十大商幫前列。
他們在秦嶺巴山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陝甘茶馬古道,使陝茶道通天下,輸往西北的陝西茶葉最多時達到每年一千一百萬斤。
在明清兩代,涇陽茯茶商號林立,品牌眾多,本地有劉義興、社樹姚家、王橋於家等大茶商,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涇陽吳家。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精彩演繹就還原了陝商涇陽吳家的風貌。
「裕國便民亨,興隆萬年通,重義聲譽長,茶香自留名」的「裕興重」,創於明代末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餘年的歷史,曾是陝商代表周瑩麾下商業帝國中的一員,規模和影響為當時86家涇陽茯磚茶茶莊之首。
民國涇陽茶葉商號資本額
歷史上的周瑩出生名門世家,17歲嫁到吳家,18歲就守寡了,周瑩與她的管家鄧監堂一起撐起了吳家,並創立了吳家的商業帝國。
慈禧太后逃難西安時,路經涇陽,周瑩曾以茯茶接待,被慈禧認作乾女兒,並封為一品誥命夫人。能夠接待皇親國戚,陝西茶商家底之厚可見一斑。
茶背子:茯茶背後的「產業鏈」
茯茶豐厚的利潤搭建起了陝商財富的金字塔,金字塔的頂層是富可敵國的陝西茶商。
在金字塔的底層,一個個「茶背子」用血肉之軀築起了陝商茯茶的百年品牌。
「茶背子」是茶店僱傭的背茶人,他們從二郎山出發將茯茶送至康定,背著100-300斤的茶要走550裡路,步行需要十五天,途中要翻越大雪山,每年累死的、跌下懸崖摔死的、被大風吹死的不計其數。
康定城外有個萬人坑,山門對聯上寫著「滿眼蓬蒿遊子淚,一盂麥飯故鄉情」,這裡不知道埋葬了多少死去的陝西夥計。
這是一條生死未卜的路,也是一條充滿生機的路,若能活著回來,收入頗豐。
茶背子們走一趟所得工錢往往足夠全家半年花銷,可以說茯茶養活了許多人。
茶背子是一項繁重勞累的體力活兒,當時有的女性為了養家餬口也從事著茶背子的工作,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擔。
圍繞茯茶形成的上下遊產業鏈給涇陽深遠的影響,至今人們仍能在涇陽的大街小巷中找到茯茶的痕跡。
涇陽古城
涇陽古城的駱駝巷和麻布巷就是茯茶在此留下的痕跡。
當時,茶商趕著駱駝將茯茶從涇陽運往西北,路邊常停有駱駝,後人因此稱為「駱駝巷」。
茶商為了減少馬背、駱駝背的磨損,通常採用麻布袋子裝茶。由於茶葉需求量大,後來家家戶戶都生產麻布袋子,就有了「麻布巷」。
麻布袋子和駝架
高原情歌:一個茯茶引發的愛情故事
茯茶傳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長久以來也維繫著漢藏之間的民族情誼。
據說,新疆、青海、甘肅、寧夏一帶的居民,曾以得到「涇陽官茶茯磚」為榮,甚至將之視為一種財富的象徵,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視作珍品收藏。
涇陽茯茶博物館展廳中微電影《高原情歌》以茯茶加工為主線,以明朝至民國時期,涇陽茶商遠赴康定、雅安一帶從事茶葉貿易為歷史背景,講述茯茶而結緣、跨越幾代人的茯茶故事和新時代茯茶文化和技藝的傳承。
影片中,主人公的爺爺奶奶開了家茯茶加工作坊,生產製作茯茶茶磚,踏實勤勞的爺爺奶奶在不斷努力之下從茯茶小作坊發展成了大茶商。
父親也在自幼耳濡目染中學習茯茶制茶工藝,並且在成年之後負擔起家族重任,和商隊一起踏上茶馬古道。
經過康定時,父親認識了美麗善良的藏族姑娘卓瑪,並且對她一見傾心。
父親留在康定分管商號生意,也有了更多時間和卓瑪相處,父親向卓瑪介紹茯茶金花的秘密。
自幼喝著茯茶長大的卓瑪也在和父親的交往中重新認識了茯茶。微電影結尾處的康定情歌昭示了兩人的美好結局。
取材真實歷史材料的微電影也讓人們看到了千百年來,在和邊疆少數民族的交往中茯茶起到的聯繫民心的重要作用。
茯茶
是福氣之茶
是財富之茶
也是友誼之茶
茯茶背後有太多
令人感慨的歷史故事
來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
品一杯茯茶
聽一段往事
西安市旅遊信息諮詢中心原創
編輯:王思任 審核:王舒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