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將蕪」,人類終將無所立足於自然之間

2020-12-15 浮生歸來超少年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十幾歲少年時朗朗上口的句子。

教科書挑選的古文典範影響了一代人的思想、情感、生活賴以進退取捨的依據。但是,十幾歲的少年,稚嫩單純,生命才剛開始,什麼也沒有經歷過,可以領悟了解陶淵明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高唱「歸去來兮」的深刻意義嗎?如今,青少年時背誦琅琅上口的記憶還在,讀起來卻是完全不同的領悟了。

陳洪綬《陶淵明畫卷》

很多人寫陶淵明故事,我最喜歡晚明清初畫家陳洪綬(老蓮)畫的一個以陶淵明一生為故事的畫卷,其中也有「歸去來」一段。這個卷子收藏在夏威夷的檀香山藝術博物館(Honolulu Museum of Art),三十年前曾經為了看這個卷子,特別飛去檀香山。

這個卷子依據蕭統〈陶淵明傳〉為藍本,把淵明一生繪成十一段故事:「採菊」、「寄力」、「種秫」、「歸去」、「無酒」、「解印」、「貰酒」、「讚扇」、「卻饋」、「行乞」、「漉酒」。

陳洪綬曾經活躍於民間畫像的製作,他擺脫了宋元以來文人太過潔癖清高的限制,親近許多可能被文人看不上眼的民俗造像,像廟宇畫工的壁塑剪黏土、,像民俗年畫稚拙諧謔的表情,不求寫實,卻在晚明清初獨樹一幟,在一片僵化的文人窠臼中開闢出新的美術格局,創造出極具個人特色的美學風格。

明亡之後,陳洪綬有短暫的消沉,自號「悔遲」,但很快似乎看破興亡的政治騙局,又恢復他旺盛活潑的創作。

我喜歡清人毛奇齡〈陳老蓮別傳〉說的故事,清朝入關,大軍南下,在浙江抓到陳洪綬,脅迫他畫畫,「刃迫之,不畫」,刀架在脖子上,不畫,但是「以酒與婦人誘之,畫。」

陳洪綬真實活著,畫真實的街市百姓,他筆下的陶淵明也真實活著,愛菊花,愛酒,即使「歸去來」,也毫不作態。

寫〈陶淵明傳〉的蕭統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貴族,身為太子,侍母至孝,濟助刑餘貧苦人,熟讀《金剛經》,做出「三十二分」,編《昭明文選》,影響後世巨大。而他著述的〈陶淵明傳〉更是提綱挈領勾勒出南朝一個特立獨行人物的生活面貌。

陳洪綬依據蕭統的文字,一段一段做成繪本,陶淵明的事跡,有了畫面,更為鮮明活潑。從陶淵明到蕭統到陳洪綬,一千年間,恰好貫穿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不與世俗平庸妥協的獨立傳統。「獨立」不是作態,「獨立」是內在世界有足夠的自信,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不蠅營狗苟,自然活出自己的真實面貌。

採菊

我喜歡陳洪綬筆下陶淵明的「採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名句,說的不過是家邊籬笆下的菊花,心境悠閒,山水就在眼前。

「採菊」更依據蕭統的文字描述:「嘗九月九日出宅邊叢菊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這裡說的「弘」是江州刺史王弘,王弘一直想結交陶淵明,淵明不太搭理,王弘還是徹底「陶粉」,照樣常送酒給淵明。

畫裡的淵明真的是「滿手把菊」,像要把菊花的香塞進身體裡去。陳洪綬筆下,淵明梳了奇怪的頭,很時髦,人物造型可愛活潑,不迂腐,不道貌岸然,充滿現代感。淵明手持一束菊花,湊到面前聞嗅,神態可愛。他脫了鞋,坐在磐石椅上,旁邊有一張琴。淵明不解音律,但有無弦琴一張,沒事就彈彈弄弄,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比起附庸風雅者,淵明更懂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吧。

「田園將蕪」

「田園將蕪」,歸去來兮後的第一句,中學考試時不假思索知道這句怎麼考試,怎麼回答。現在重讀,重重疑問,不斷問自己:「我的田園在哪裡?」我無法回答。

生於戰亂的一代,離鄉背井,沒有土地,成年後,在許多大城市流浪,腳下從來沒有一塊自己的土地。

再回看四周,現代城市居民,有幾個人擁有「田園」?

淵明高唱「歸去來兮」的時候,很篤定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田園。但是,現代人的「歸去來」,一開始就是困境,「田園」究竟在哪裡?

「田園將蕪」,是氣候的變異,是巴西、澳洲的森林大火,是北極的融冰,是各種動物昆蟲的瀕於滅絕,是各處豪雨不斷,土石流氾濫,是印尼的洪災,是島嶼日復一日解決不了的霾害,是海平面上升,危及許多三角洲城市居民生存……

「田園將蕪」,深層思考,是不是工業革命快速發展,剝削自然,惡性資本市場無節制開發,物種不能延續生存。沾沾自喜於經濟指標,結果是「田園將蕪」,人知識分子離開了土地,像陶淵明,走向職場,有一天,發現土地荒蕪了,有了回歸土地的嚮往,高唱「歸去來兮」,那是今天重讀「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深沉意義嗎?類終將無所立足於自然之間。

「胡不歸」,問得好,我們還有回頭的可能嗎?我們還找得到回歸自然的路嗎?

也許應該好好看看陳洪綬筆下的陶淵明如何「歸去來」,「歸去來」自是有來去的因果。

相關焦點

  • 田園將蕪,我卻無家可歸
    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胡不歸? 陶淵明,把山水田園作為自己最後的精神家園,在捐棄一切名利紛爭之後,最後的精神歸宿。 田園已蕪,我卻無家可歸。 我還有童年印記留在故鄉嗎? 我曾千萬次的夢回故鄉,在故鄉的石板路上漫步,微風細雨拂面,追尋童年足跡。
  • 田園將蕪,吾歸來
    田園將蕪,胡不歸?另一方面,厭倦商戰、衣錦還鄉的一批浙江人,因為不忍糧田拋荒,於是做回農民,悉心伺候起土地。他們把在外積攢的資金、智慧和人脈,注入那片荒蕪多年的土地,希冀產出更多純白的稻米。離開或回來,他們的選擇,無關對錯,卻關乎浙江農村的未來。因為當農民遠離土地,便遠離了耕作,遠離了田園,農村也遠離了農村。
  • 田園將蕪胡不歸我們的漫遊與還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幾千年前,當陶淵明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或許已經預見了後來的無數個世紀裡人類與自然不斷分離又不斷親近的故事,早就知道放逐自己的人們終有一天會懷念一塊安靜的土地。  我們曾在不同的意象中漫遊,但漫遊的盡頭都是回歸。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如何用陶淵明的心境解讀《歸去來》
    這句話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開篇引語,「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翻譯為白話:回去吧!(家裡的)田園即將荒蕪了,怎麼還不回去呢?劇中有四次出現「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或許是指書澈因拒絕成偉暗中賄賂投入的風投資金,而使田園科技停擺。反其道而用之確實比較貼切。而且這時書澈也在自家房間黑板上寫下了「田園將蕪」四字板書(順便說一句,這板書水平,真的不敢恭維了)。
  • 光明日報:田園將蕪胡不歸
    作為一種新型的遺產類型,農業文化遺產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它更加注重人地和諧的活態的、複合型遺產,它主要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   自2004年開始,中國成為最早積極參加的國家之一,農業部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攜手合作,加強了對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護工作。
  • 《歸去來》中的「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是何意?看完想哭
    《歸去來》中的「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是何意?看完想哭電視劇《歸去來》已在前幾天大結局了,這樣的結局好或者不好,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標準。今天小編不討論結局而和大家深入解讀劇中核心的一句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看完忍住別哭!
  • 【黑膠黨】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Beethoven: Symphony No. 6 / 伯姆 Karl Bohm》★貝多芬耳力逐漸衰弱之際將心靈託付自然美景之作,樂聖最具心靈療愈功能的交響曲作品! ★伯姆帶領維也納愛樂遵照貝多芬手稿奏出輕鬆閒適的田園風情,公認為千古名曲的經典銘錄。
  • 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至於熟背過的那些,關於詩歌的流派以及更多延伸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更遑論理解何謂「田園」?何謂「山水」?「二」若說,山水田園詩還能背出個幾首,粗通些微末。至於其他,如山水畫,山水與音樂,山水與園林設計,山水與盆景和盆栽,乃至山水與風水,更是知之甚少。
  • 「老祖重生記24」鬼羨當著藍湛與澤蕪君勾肩搭背,簡直是自找苦吃
    鬼羨十分自然地將手搭在澤蕪君的肩上,拉著澤蕪君向大廳走去,留下含光君一人呆在原地,邊走邊問道:「澤蕪君,含光君都對你說了我什麼壞話呀?」澤蕪君極為不適的將鬼羨的手從自己的肩上挪開,笑道:「來日方長,我定好好說與鬼公子聽。」
  • 田園將蕪胡不歸,返鄉過一個陶淵明的生活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這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也是現今許多文人想追尋的田園夢。
  • 歸去來中的田園將蕪,出自於陶淵明的小賦,選擇權在我們自己
    書澈寫下田園將蕪相信大家看到《歸去來》書澈寫下這四個字的時候,都有一個疑問,這四個字什麼意思?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
  • 「青森田舍館村」的田園藝術大變身!
    大家知道將田園比作為巨大校園藝術的「田園藝術」嗎?每年從6月上旬到10月上旬左右的這段期間,會在日本各地舉辦,其中特別受到大家注目的是,田園藝術發祥地的青森縣田舍館村。藝術設計每年都有變化,過去也有以「星際大戰」或是「羅馬假期 」為藝術主題。
  • 「田園將蕪胡不歸」?
    (本版圖片由市委組織部提供)  製圖 金雅男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陶淵明留下的名句,表達的是回歸田園的決心。而今,一些昨日寄託著詩人美好願景的田園鄉村,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卻面臨著一些難以適應的困窘,面貌陳舊、軟弱落後、青黃不接,急需一批能幹事、能擔當的帶頭人,來振臂一呼,來力推發展。
  • 將科幻變成現實,谷歌百度用神經機器翻譯踐行人類的「巴別塔之夢」
    1954年,計算機科學家第一次公開發布了一款可以翻譯人類語言的機器。後來這被稱為喬治城-IBM實驗:一個能將句子從俄語翻譯成英語的「電子大腦」(electronic brain)。 當時,科學家相信,一旦通用翻譯器被開發出來,不僅可以讓美國在國家安全上領先蘇聯,還能消除語言障礙,從而促進世界和平。
  • 田園將蕪胡不歸——寧折不彎陶淵明?一個不稱職的老農民
    而狗吠深巷,雞鳴桑樹這樣的田園之景才是自然常態。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 自然當然美,可是順應天道便有了不確定性,比如「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從歸田園的那一刻開始,「五鬥米」便掌握在了自己手裡,吃穿全靠自己「種」。可是這樣就沒有憂心的事了嗎?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
  • 大師兄是反派:東方蕪穹為何喜歡雙修?元嬰期大圓滿要勾三搭四!
    其一,是結成鴛鴦道侶二人共同修煉,說白了就是修真者之間結為夫妻而已,就像之前劇情中三師妹「逍遙星河」想和男主大師兄「東方纖雲」結成道侶那樣。其二,就是單方面的「採補」了,這種雙修方式非常殘酷、一方會被當成「爐鼎」被另一方採補,被當作爐鼎的一方會變得非常短命,但採補的一方則會功力大增。「東方蕪穹」元嬰期大圓滿!但為何風流成性?
  • 什麼是圓教的「自然」?
    「三緣斷故」就是前面的「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所以「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是不是通教破相見真啊?那這裡是不是還是不究竟?《楞嚴經》就是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不是生滅心滅了?在這個時候是一切相都破掉了。「而生其心」是不是「菩提心生」啊?所以這裡是不是生滅法呀?好好想,為什麼是開悟的楞嚴?
  • 家鄉風景獨好:田園將蕪,胡不歸?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田園將蕪,胡不歸」?
  • 「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四時田園雜興》《小池》《觀書有感》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詞賞析」小學生必讀《四時田園雜興》《小池》《觀書有感》第一篇:《四時田園雜興》作者:「宋」範成大全文: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他的詩歌創作以田園詩為主,洋溢著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秀篇章。他與陸遊、楊萬裡、尤袤齊名,被稱為「南宋四大家」。第二篇:《小池》作者:「宋」楊萬裡全文: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若單純就動物世界而言,其實是無「善惡」問題可供討論的。比如在自然世界中,獅子會殺害較為弱小的動物,我們也沒辦法說獅子是「惡」的;而長頸鹿一輩子吃草維生,我們也沒辦法說長頸鹿是「善」的。「善惡」問題,是純屬於人類社會之判斷,且作為一個人類在社會上存活,不可能完全不辨善惡——這是人性問題必扣緊「善惡」進行討論之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