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的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和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批准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試點。這意味著中國的農業遺產正在引起更多專家的關注。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項目,旨在建立一個全球水平的農業景觀及其有關的生物、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體系,使之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並使其成為地方可持續管理的基礎。作為一種新型的遺產類型,農業文化遺產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它更加注重人地和諧的活態的、複合型遺產,它主要體現的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與大自然所達成的一種和諧與平衡。
自2004年開始,中國成為最早積極參加的國家之一,農業部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攜手合作,加強了對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護工作。
農業遺產更多地展示了自然之間令人讚嘆的循環和人類對於自然的發現與遵從。以中國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為例,這一系統既可使水稻豐產,又能充分利用田中的水、有害生物、蟲類養殖魚類,綜合利用水稻田的一切廢棄能源,提高生產效益,不用或少用高效低毒農藥,以生物防治蟲害為基礎,生產優質魚類和稻米。這一系統至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目前還保留有傳統的稻魚共生農業生產方式,稻田內放養本地特有的「田魚」,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後挖坑鑿塘,飼養田魚,形成了「有水有田魚」的奇特景觀。
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是馬鈴薯的主要起源中心。在秘魯南部距離著名的馬丘比丘不遠的庫斯科和普諾河谷,艾馬拉人和蓋丘亞族人世代馴化的作物品種多達177個。燦爛的印加文明和豐富的農業寶藏,數百年來被很好地保護並不斷得到發展。他們發明了可以控制土地退化的梯田系統。當地人在陡峭的坡地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進行耕作,從海拔2800—4500米,有3種主要的農業子系統:玉米主要種植在低海拔地帶,馬鈴薯主要種植在中海拔地帶,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主要用作牧場,但也可以種植高海拔作物。農民們在農田的周圍挖掘溝渠。當這些溝渠放滿水後,陽光的照射使水溫上升。當夜間溫度下降的時候,水就釋放出溫暖的蒸汽用以預防馬鈴薯及當地其他作物遭受霜凍危害。這種智慧來自千年的實踐,更值得保護與發揚。
值得一提的還有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綠洲農業系統。這個在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充滿生機的綠島,發展出一套複雜而精密的灌溉結構,確保了相當公平的水資源分配,成為該綠洲長期維持的一個關鍵因素。綠洲內植被群落以椰棗為主,間作著樹木和作物。這些古老的農業系統生產出多樣性的水果和蔬菜、糧食和飼料、藥用和芳香植物,而椰棗葉子的遮蔭作用則降低了環境溫度,使其成為撒哈拉地區最好的居住點和重要的休閒娛樂勝地。
比如藏紅花是世界上最昂貴和最珍貴的香料。藏紅花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藏紅花只在秋天開花,且花期短暫,人們必須搶在陽光普照花朵之前把花朵採摘下來。每朵花的六片紫色花瓣中心只有3根深紅色的細花絲,這就是藏紅花。花朵採摘後需要用手小心翼翼地把這3根花絲摘剝下來,晾曬並製成乾花絲再進入市場。據統計,75000朵花只能產出1英磅的藏紅花,這就需要22萬根花絲。更重要的是,種植藏紅花的土地必須是乾濕適度的肥沃沙土方可。它的主要產地是伊朗、西班牙和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的藏紅花大都來自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其種植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目前依然保留有17000公頃藏紅花,它們已被列為世界重要的農業遺產。
又比如江西萬年是當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址之一,這裡的稻作耕種起源於1.2萬年之前,是迄今為止人類保留下來最早的栽培稻之一。這一切都源自當地特殊的環境:每天日照比周邊地區少3-4小時,氣溫、水溫、土壤溫度低3-5℃,稻子生長時間比外邊長1個月,因而口感極好。但由於條件限制,它的畝產僅有300-500斤。雖然已成為世界農業遺產,但如何保護依然需要科學審慎地探討。
從全世界已有的農業生態來看,至少以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系統、以玉米和塊根作物為基礎的農業系統、以芋頭為基礎的農業系統、遊牧與半遊牧系統、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複雜的多層庭園系統、狩獵採集系統都在遺產之列。中國是世界四大農業文明起源地之一,近萬年的農業文明史形成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
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全球的農業文化遺產也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和其他遺產相比,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是一種仍在使用並且賴以生存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只能通過繼續沿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對遺產的動態保護。而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於,任何的「申遺」,哪怕是農業遺產的申請,也許都隱藏著或多或少的商業化運作企圖和旅遊開發的衝動,而這些恰恰會對這些珍稀的遺產造成不可逆的毀滅。到那時才是真正的田園將蕪,吾將何從?(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