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餘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幹預

2021-01-07 騰訊網

[摘要]然而,越南戰爭的早期階段之所以值得我們去注意,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美國在越南慘敗的序曲。

本文摘自《戰爭的餘燼》,[美]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 著,詹涓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0月

圖片來自網絡

在當代史中,甚少有題材受到研究、分析和探討的程度超過了越南戰爭。這場漫長而血腥的戰爭導致300多萬越南人喪生,摧毀了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大部分地區,並成為大量圖書、文章、電視紀錄片和好萊塢電影,以及學術研討會和大學課程的靈感源泉。考慮到這場戰爭巨大的人力和物資代價,以及它給美國政治和文化所帶來的深遠而持久的迴響,有理由相信這個題材的作品所形成的湍流不會在短時間內減緩。可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至今沒有一部作品完整且全面地介紹這個故事如何開始;沒有一本書帶我們從一戰尾聲——此時歐洲殖民帝國的未來貌似仍然確定無比——一直跨越二戰,然後到法國-越盟戰爭和它戲劇化的高潮,再到美國災難性地決定建立並捍衛南越。本書是對這部分歷史的一次嘗試。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西方國家在印度支那失勢,另一個國家隨後到來;在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革命軍在1954年令人震驚地奪取勝利,以及這樣的勝利最終未能成功為越南帶來持久的和平。換句話說,這個故事講的是戴爾•比伊斯和切斯特•奧夫南為什麼在這個眾多同胞完全不知道的遙遠之地駐紮下來,並最終與命運之神不期而遇。

然而,越南戰爭的早期階段之所以值得我們去注意,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美國在越南慘敗的序曲。法國-印度支那戰爭橫跨20世紀中葉,是20世紀驅動國際事務的各股政治力量的交叉點。因此,印度支那在1945年到1954年間的經歷,與二戰以及冷戰的爆發和升級所帶來的充滿變革的影響,尤其與美國一躍成為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支配力量密不可分。同樣,這場鬥爭還是歐洲殖民主義與其遭遇的反殖民民族主義者的故事的一部分內容——而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歐洲和美國思潮與許諾的鼓舞。從這方面來看,法國-越盟戰爭既是東西方之間的衝突,同時又是南北方之間的國際主義之戰。如果說,在1945年之後,全球多數地區也都上演了類似的進程,那麼我們理應對越南進行特別的研究,因為在這裡,人們能首先觀察到這股摧枯拉朽的動力。而且一個個血腥的十年過去了,這股動力仍然在越南存在著。

我寫作本書的目標是幫助新一代的讀者重新體驗這非凡的故事:這是一個20世紀的傳奇,濃墨重彩地書寫著人們在面臨重重高壓時所做出的生死抉擇,它動員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充滿了一系列洋溢著英雄色彩的人物,從胡志明、夏爾•戴高樂,到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周恩來,從保大(Bao Dai)皇帝、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到愛德華•蘭斯代爾(Edward Lansdale)、吳庭豔,此外還有六位美國總統。從始至終,本書的核心是戰爭的政治和外交維度,但我也用了大量篇幅介紹軍事行動,因為我相信這些軍事行動對事件結果至關重要。寮國和柬埔寨在不同階段登場,但我一直將重點放在講述越南的事態演變上,因為相比這些印度支那鄰邦,越南人口更為稠密,在政治上也更為重要。

回過頭來看,考慮到更深遠的歷史背景,這個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演進皆為必然,如同一條大河不可避免地奔流向前。一度俯首聽命的法國曾在1940年的短短六周內遭到納粹德國的蹂躪,接下來又溫順地將印度支那拱手讓給一路向前推進的日本,進一步遭到羞辱,卻在1945年後想要重建殖民主義統治,而此時歐洲帝國主義體系的大廈已經搖搖欲傾,它還怎麼可能如願成功?再加上越盟嚴格的紀律、韌性和實戰技巧,以及非共產主義的越南民族主義者相比之下的弱勢——無論是在1954年之前還是之後皆是如此——除了那個切實發生的後果外,人們似乎也想像不出來還有其他可能。

可是,法國-印度支那戰爭的故事和它的餘波其實是個偶然事件,其中不斷出現不同的政治選擇。這些選擇既有重大的也有次要的,有深思熟慮的也有懵懂所為的,有反覆思量的也有中途變卦的,人們在巴黎和西貢,在華盛頓和北京,在越盟位於北圻叢林間的總部做出這林林總總的抉擇。它在提醒我們:對於過去的決策者來說,未來無非是一系列可能。假如印度支那註定將擺脫殖民主義,那麼這個過程或許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實現,這在歐洲國家位於南亞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殖民地都已有例證。更重要的是,現在人們恐怕已經很難再記起了,但事實上在戰爭初期,局面對越盟更為不利。他們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更為薄弱、易受攻擊。對這一事實胡志明認識得非常清楚,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務實主義者,他曾努力想要避免與法國開戰,同時也希望能在這項事業上得到美國正式的支持。可是,他在這兩件事上都沒能成功。此外,胡志明也沒有爭取到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任何實質上的支援。當時史達林一心撲在歐洲事務上,何況在他看來,這位越南的領導人太有主見了,根本信不過。甚至連迫切想在市鎮選舉中表現出愛國情懷與溫和立場的法國共產黨,也屢次對胡志明提出的援助請求表示拒絕。事實上,法共對於當局奪回印度支那的這場冒險事業持默許態度。因此,越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孤軍作戰,基本被孤立在非亞洲的國際輿論中。法國在武器方面擁有巨大優勢,可以拿下並守住任何真正想要的地區。就算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援軍開始漸漸加入越盟後,前景仍然不確定,因為法國自身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召喚一個更加強有力的靠山,那就是美國。越南方面的情報顯示,在這場戰爭期間,由武元甲(Vo Nguyen Giap)將軍所領導的越盟隊伍承受了難以想像的困苦:糧食嚴重短缺,後勤保障面臨問題,而且在1950年之後,他們又碰到了一種美國產的新式工業武器——凝固汽油彈所帶來的令人膽寒的影響。在1954年5月奠邊府戰役告捷後,武元甲的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士氣低沉,亟待休整。政治上亦然。饒是胡志明擁有深遠廣泛的民眾支持和明星般的魅力,他的權威仍然在國內面臨挑戰。從1947年開始,法國人不僅想要團結一致反越盟(越南民族主義者當時對此仍持中立態度),還讓在某種程度上表示支持胡志明的反共產主義人士跟他分道揚鑣。胡志明本人看到了這個危險:萬一巴黎向越南內部與之對立的政體妥協,同意其漸漸獲得真正的行政權、立法權,並承諾最終使越南實現獨立自主,這該如何是好?這將是一場災難。其後,到1954年年中越南分裂後,他又面對另外一重憂慮:萬一南越政府(而且其領導人吳庭豔高舞著的民族主義勳章幾乎跟他的一樣閃亮)得以鞏固政權, 導致他那個由越盟統治統一的越南的夢想永遠落空,這又如何是好?這些都有著切切實實的可能,而且也都曾在越盟內部召集的委員會和消息靈通的外部分析人士那裡被反覆探討和爭論過。

作品簡介

《戰爭的餘燼》,[美]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 著,詹涓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0月

《戰爭的餘燼》這部厚達1000頁的著作講述了1919年凡爾賽會議至1959年間發生在幕後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動機,以及各方領導人展開的一系列磕磕碰碰,最終導致本可避免的、血腥和無休止的戰爭。作者羅格瓦爾花了長達10年時間,充分利用幾個國家新解密的外交檔案以及原始文獻,深入研究了多方面的歷史記錄,以追蹤在越南受到重創的兩個西方國家——法國和美國。本書對美國無視法國在越南的失敗教訓而步步陷入越南戰爭泥潭的過程做了精彩呈現。作者將法國在越南與美國在越南兩個不同而又有著緊密聯繫的歷史過程勾連在一起,對歷史的斷裂與承續做了梳理和分析。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薦書|《戰爭的餘燼》
    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幹預[美]弗雷德裡克羅格瓦爾 著詹涓 譯2017年10月出版 / 158.00元精裝 997頁ISBN 978-7-5201-0312-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甲骨文一場橫跨20世紀中葉
  • 薦書︱《新越南史》:後殖民與後越戰時代的越南史書寫
    歐美對前殖民地國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宗主國,但由於冷戰時期的印度支那衝突特別是對美國內政外交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越南戰爭,法國和美國學界都擁有數量可觀的越南史研究者。與此同時,散布於美、歐、澳等地的越南裔移民(主要是印支難民及其後代)中也有一部分進入學界,為研究越南提供了一種本土視角。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為我們審視越南歷史提供了豐富卻又各自存在明顯缺陷的敘事方法。
  • 日軍1940年入侵法屬印支半島,與法國人共同殖民越南
    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越南人稱之為法屬東洋)是法國人在亞洲最大殖民地,這個體制下有越南(分為三部分)、柬埔寨與寮國三個國家。二戰時期印支三國並不是主戰場,但卻是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之一。中國抗戰時期,美日關係的惡化就是在於1940年9月與1941年7月,日本為切斷中國的進口通道而侵入法屬越南東京地區。而當時美國並不遠看到日本吞併中國,於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日本採取包括凍結資產與石油禁運在內的經濟制裁。
  • 如果當年越南的「帝國夢」實現了,將會發生什麼?
    典型的如工業革命後崛起的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二戰期間的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等,都表現出了對土地的強烈渴求。而上個世紀發生在東南亞中南半島地區的越南帝國的擴張,也同樣是表現出了對領土的追求。當然,越南的侵略擴張最後也遭遇了失敗。
  • 帝國史丨法蘭西帝國:正式帝國(上)
    法蘭西帝國示意圖。綠色代表第一殖民帝國時期,藍色代表第二殖民帝國時期,藍色橫條形代表法蘭西帝國極盛時期勢力範圍。一、上海法租界昭示的法帝國性格上海人都知道,市裡最洋氣、最適合逛馬路的地方是在原法租界。但如果從法國海外殖民史的角度來講,則法蘭西的帝國史可不止有這短短近三十年,而是另外有一套時間設置。一般我們認為,自十六世紀中葉以來,法國在兩個長時間段中拓展並保有一個殖民帝國:1534年至十八世紀晚期是第一殖民帝國時期,1830年到二十世紀中晚期則是第二殖民帝國時期。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16期—法國:控制欲最強的殖民帝國
    1337年至1453年,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進行了長達116年的百年戰爭。法國作為主戰場,遭受巨大摧殘。但是戰爭的最終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法蘭西民族意識逐漸形成,法國王權也在戰爭中得到加強,為日後稱霸歐洲奠定基礎。進入近代,法國也爭霸歐陸的同時,也積極參與海外的殖民擴張。
  • 1813年前的法蘭西帝國,法蘭西大革合,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提爾西特和約》為戰爭劃上了句號。在這場戰爭發生以前,拿破崙的很多行為都展現了一個偉大而睿智的統治者應有的風範。即使如此,拿破崙也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了對權力的貪婪和勃勃的野心。他想進一步擴大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統治的目的昭然若揭。
  • 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後,反法同盟為什麼沒有殺了拿破崙?
    拿破崙是一位歷史影響巨大的悲劇英雄,他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兩次被反法同盟徹底擊敗後滅亡。法蘭西第一帝國完全滅亡後,拿破崙只能在大西洋南部的聖赫倫那島上孤寂地度過餘生。
  • 凱旋門只修了一半,拿破崙便被放逐孤島,法蘭西帝國從此滅亡
    凱旋門只修了一半,拿破崙便被放逐孤島,法蘭西帝國從此滅亡。拿破崙是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小矮子,但他在歐洲的歷史上是非常出名英雄人物,他是法國最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常年四處徵戰,終於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他曾經多次鎮壓反派勢力的叛變,頒布了著名的《拿破崙法典》,完善了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體系,拿破崙同時還修建了一個著名的法國景點——凱旋門,凱旋門也叫作和平門,小編今天就來講一下凱旋門。
  • 越南戰爭最後一次大型戰役,裝備精良的南越軍隊最終走向滅亡
    在上個世紀,西方的資本主義強國曾向亞洲、非洲的多個國家發起了殖民活動,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殖民統治。後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法西斯的侵略勢力又蔓延到了世界各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二戰後,被殖民、被侵略的國家紛紛掀起了爭取自由和獨立的運動,越南就是其中之一。
  • 歷史遺憾,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是什麼導致了拿破崙最後的失敗
    但是他們所驕傲和無比強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最後還是不可挽回地走向了滅亡,那麼是什麼導致這個強大的帝國最後毀滅了呢?1, 法國政治並沒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反而從某種程度上走向了倒退不得不否認在拿破崙時期的法國強大無比,擊敗了他們在歐洲大陸上基本上所有的敵人,法國的領土範圍也一度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
  • 胡志明精通漢語,在越南建國後,為何又要廢除漢字和漢語?
    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古代越南也在多個方面效仿中原王朝,無論是服飾還是儒家思想以及漢字漢語。胡志明本人也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不僅能夠流利地用漢語交流,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但為何他建立越南之後,卻要下令禁止使用漢語漢字呢?首先是法國殖民統治者導致的漢文化斷代。在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歐國家先後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法蘭西便是其中之一。
  • 洗去文學鉛華之後的帝國殖民工匠
    〓託克維爾像   一、帝國新議程的工匠   「法蘭西殖民復興工程的工匠」,[1]無論是作為思想家,還是作為政治人物,這都是託克維爾的另一重身份;實際上,託克維爾的這個身份並不晦暗,作為1830年代法蘭西帝國復興潮流在議會的主要推動者,他代表了路易-拿破崙政變之前法蘭西帝國思想的主流
  • 韓戰失敗的美國,為什麼仍然執意參加越南戰爭
    1961年,美國發動特種戰爭,軍事介入越南,1973年美軍狼狽逃竄,美國人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叢林,老鼠成群,腐臭瀰漫的水牢,死亡如風,常伴於身的冷槍,成為了美國人難以揮去的夢魘。越南戰爭對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全球戰略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 越南統一戰爭:北越是如何滅亡南越的?
    基辛格時任美國國務卿,黎德壽是北越高級領導人。二人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在巴黎長期密談、最終籤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簡稱「巴黎協定」),此後,美國從越南撤軍,越南戰爭結束。不過,黎德壽拒絕領獎,理由是:越南還在戰亂中,和平尚未到來。
  • 汲取美國獨立教訓、分攤殖民成本
    加拿大位於美國北部,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英國協國家。和其他大英國協成員一樣,它也是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時期的一塊前殖民地,只是其獨立的經過卻少了一些血腥、多了幾份政治博弈的味道。事實上,作為大英國協重要的組成部分,加拿大獲取獨立地位的過程能夠很好的反映出19、20世紀大英帝國海外殖民擴張政策的演變。
  • 甲骨文美國史主題書單 | 2020年末盤點
    曾任美國環保署項目經理,在美國和英國從事環境顧問工作,他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他對野生動物、環境和美國歷史的興趣,如《美國和中國最初的相遇》《皮毛、財富和帝國》《利維坦》《政治的渾水》《蛇頭》等。個人網站:www.ericjaydolin.com.
  • 越南戰爭前夜南北兩個越南,黎筍與吳廷琰的戰爭
    法國想在日內瓦會議後退出印度支那的歷史舞臺,這是越南分為南北兩個越南,南越統治者保大帝在最後一刻任命的總理吳廷琰廢除末代皇帝君主保大,自任越南共和國總統,此時美國人為對抗北越而堅定的支持吳廷琰。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當日內瓦會議上法國和北越同意舉行選舉統一兩個越南時,但是 參會的南越總理吳廷琰及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卻沒有籤字。日內瓦會議可能結束了法國的戰爭,卻沒有結束美國幹預戰爭。美國人不再依靠法國的殖民政權遏制北越,轉而寄希望於吳廷琰領導的南越南消滅北越政權。
  • 美國為什麼要跑那麼遠打一場越南戰爭?說出來你別不信
    美國與越南的戰爭始於1955年,結束於1975年。在這20年的戰爭中,雙方損失慘重。據美國的統計,在整個越南戰爭中,美軍共損失8612架飛機,5萬多美軍士兵陣亡,30多萬人受傷。相比之下,越南損失更加慘重。儘管北越政府統一了越南全國,但這場戰爭造成160多萬越南人死亡和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