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2020-12-06 冷齋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

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雜亂無章。於是,趙孟、吾丘衍等大家整理秦漢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規範,但此時,趙、吾等人的倡導並不能形成風氣,文人都自傲嘛

趙孟

直到明代,漢人重新執掌政權,社會安定,篆刻開始復興階段,同時對「印宗秦漢」的理論開始廣泛認同。這一時期,大量印學理論開始出現,朱簡的《印經》、《印章要論》;甘暘的《集古印說》;沈野的《印談》;周應願的《印說》;徐上達的《印法參同》……

更重要的是,這些印學經典著作,都把「印宗秦漢」奉為圭臬,到了清朝,流派印大舉興起,各大家無一不在漢印裡尋求理論和技法之道,而此時,大量古代印璽、金石原印的出土,讓大家可以更直接地從秦漢古印裡尋找源頭,至此,印宗秦漢,成為篆刻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創作理念。

桑守私印

那麼,既然說了,印宗秦漢,出土的秦漢古印,在它們原本的時代,肯定不是殘破的,線條肯定都是光滑的,秦漢時期印章是作為信物使用的,特能會破破爛爛的嗎?因為深埋地下,長期腐蝕或風化,使原印清晰的文字痕跡變得斑駁殘破,而這種因歲月腐蝕而自然演變的殘破缺損,在文人墨客看來,卻有著令人不可言喻的美感。

楚永蒼丞

銅印,印面2.1×2.1cm,通高1.5cm。

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歲月的鬼斧神工,讓人有一種「似殘非殘,有殘至美」的臻至化境的美!也就是「金石味」,與「工整」不同,篆刻家們更追求這種渾然天成的自然殘破,不可有做作的跡象。

吳昌碩「明月前身」

現在篆刻印章的殘破處理,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印章刊刻不足之處,追尋古樸,增加玩味,體現出一種自然美,金石味。很多大師比如吳昌碩、齊白石都是此中高手。

但,對於殘破處理辦法,並非拿著刻刀亂敲一通,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思考的,一般來說,印章的四個角和邊框容易殘破,這也符合自然規律,印章四角容易被磨損、磕碰和腐蝕,所以印章刻好後都要把四個角敲去,角不可方,這樣讓印章脫離呆板,也有圓中寓方之意,邊的破殘就要有一定的講究了,要根據印章的內容、風格等做破殘處理,需要注意的細節頗多,再一個有需要做殘破地方就是大面積留紅之處甚至印文線條上,和邊框的差不多,需要從章法、布局各方面考慮,不可亂來,需要我們發獎臨習古印和各流派印中去尋找規律學習,不可為殘而殘損了韻味。

軍侯之印

還一種殘破,是刻印過程中的自然崩裂,石頭就是石頭,自然崩裂很正常,也看崩裂效果,如果恰到好處那就是好的,如果傷了印風,那就只能換石重刻了。

一般來說,工穩印、玉印印式是不適合做殘破的。

(陳巨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印章的殘破處理也沒有什麼硬規定,做與不做殘破處理,看個人喜好,有的篆刻者並不喜歡, 藝術這玩意,想怎麼玩你就怎麼玩,只要玩出感覺就好,學印學書法都不是為了得到啥,也成不了仙,都只是個愛好,修心養性提高自身德行修養為主。

印章方面老師們講的非常多,我只是個搬運傳播者,希望更多人能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篆刻印章的邊款
    關注我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愛上寫字 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今天給大家帶來南京市博物館藏印中的名人印章。
  • 篆刻邊款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邊款」,就是刻在印章章體側面的款識,它起源於隋唐。當時制印部門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圍刻上制印年記、編號和釋文等內容,雖然還稱不上藝術,但已形成了邊款藝術的雛形。邊款是篆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刻好邊款,絕不是掌握了衝、切刀法,知道用刀刻石就能刻好邊款的,刻好邊款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知識與能力。
  •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一、邊款的起源我們現在參加展覽,或者在印譜裡看名家印,邊款已經是很重要的篆刻組成部分了,這是因為篆刻在幾百年(元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是實用印章)的發展積澱下來藝術審美形式,最初的實用印章是沒有邊款的,這是因為印章本身當時的作用僅僅是「物勒工名」,為了標記某個器物製造的有關情況,比如誰製造的,什麼時候製造的,於是需要刻一方印,
  • 篆刻入門:再說白文印的「逼邊」
    關於篆刻中白文印的「逼邊」概念,出自吾丘衍的《三十五舉》第二十七舉:白文印必逼於邊。不可有空,空便不古。(吾衍畫像)這是印章內容與印章邊框關係的早期言論,雖然這只是有關篆刻美學的微觀言論,但是對於篆刻初學者,卻是重要的方法和原則,對於初學者在白文印的實際創作中,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刻史,並對整個篆刻藝術發展過程進行歷史分析,比如:為什麼漢代印章就蓬勃發展,而唐宋元為什麼就衰落了,到了清代為什麼會有丁敬浙派,大家在研究刀法發展到極致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又為什麼會有後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後面的吳昌碩和黃牧甫為什麼又選擇了不同的審美取向等等問題……
  • 篆刻入門:篆刻的邊款應當如何定位
    這是這套課程的第11課,主要講篆刻署邊款的相關問題。雖然早期的戰國古璽、秦漢印之上無邊款出現,但隨著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邊款的歷史,請看我們篆刻史部分的文章,不在本系列課程之內),在一方印刻好的印上署上邊款,已經成為篆刻創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方印刻完了,沒有邊款就不算是完整的作品。
  • 從藏印到讀印:方寸之間 氣象萬千|篆刻|印章|齊白石|趙之謙|劉少白...
    印章篆刻應如何入藏?《名家話收藏》請來當代青年書畫家、篆刻家劉少白,與篆刻愛好者們分享他的藏印、讀印、治印心得。齊白石篆刻邊款【嘉賓簡介】劉少白 號樂水山房主人,1983年生。自幼習書畫,啟蒙於梁永卓先生、齊白石四子齊良遲先生,先後就讀於中國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崔志強先生、吳悅石先生、劉紹剛先生入室弟子。
  •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採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印章已經逐漸成為收藏的新門類,並在拍賣市場上連破驚人紀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西泠八家」篆刻印章成拍賣亮點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中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
  • 篆刻入門之—必不可少的邊款練習
    作為篆刻的最後一道工序,刻邊款的練習對初學者來講尤為重要,但通常都被初學者們忽略了。他們認定篆刻印底是學習的要點,篆刻邊款比較輕鬆,殊不知篆刻邊款也是大有學問在的。今天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通常的邊款類型。
  • 篆刻愛好者必須了解的三種印章格式!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章格式,並不是指印章的風格(所有印章格式都有可能有傳統意義上的猛利型、平和型和典雅型。)今天說的這三種印章格式,是指印章的不同入印文字以及其構成的三種印章表現形式。
  • 篆刻邊款應該刻在什麼位置
    早期的戰國古璽、秦漢印之上無邊款出現,但隨著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邊款的歷史,請看我們篆刻史部分的文章,不在本系列課程之內),在一方印刻好的印上署上邊款,已經成為篆刻創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方印刻完了,沒有邊款就不算是完整的作品。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如今我們在很多出土的西漢印中,可以看到很多印文文字自然流暢,左右呼應,方圓兼備的鳥蟲篆印章。鳥蟲篆印章特殊的風格,特殊的文字一直慢慢不斷的延續發展,直到今日,仍被廣大印人所鍾愛,我們如今可以從很多篆刻大師的作品中找到鳥蟲篆印的身影。我們可以看到鳥蟲篆入印的特點,在一些起筆或者收筆的位置用花鳥魚蟲的形象來詮釋。
  • 篆刻入門心得:三分鐘教你看懂邊款!
    文人篆刻印章興起於明代,那時文人們紛紛親自動手開始刻章。先前小牧有跟大家講過印章如何臨募、如何學習漢印等,今天小牧就跟大家講一下邊款這方面的知識。邊款說白了就是刻在石料側面的款識,那在這小小的印面裡藏著什麼樣的學問呢?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藝術印章的破邊有哪些規律?
    導語:藝術印章的破邊有哪些規律?印章是古代的一種信物,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籤名和按手印,秦朝以前一般叫璽,秦代以後璽主要指帝王用的印,普通官員和百姓叫印或者章,印和章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現在一般會連起來叫印章。
  • 程十髮書法篆刻印章展:畫學心印,借印明志,託石寄興
    借印明志,託石寄興,為宋元以來文人書畫閒章一大流行,程十髮書畫用印,則更講求印畫合一,既要能賦畫學思想以高其志,亦要能寄寓睿智哲思以合畫意,更要能印風畫風怡然相頷,顧盼粲然。,以印載道,通過印章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想和追求。
  • 篆刻學習:吳昌碩的印為什麼不是信手亂刻的?
    比如來楚生、齊白石的印,藝海無涯,學會理解不同印風的作品對任何一位學習篆刻的朋友都是十分有益的事情。我們都有這樣的祝願:願你既喜歡工穩,也愛寫意。學篆刻,也要「兼容並包」!二、真的是信手亂刻?如果仔細看,只是掃一眼,這的確是一方看上去相對比較「隨便」的印,但如果我們仔細端詳,很快就能發現這是一方苦心經營的大師之作。
  •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旗是使命、理想、目標、祝福,鼓是行動、奮鬥、進取、努力,印是通過勤奮打拼取得的名譽、地位、權力、聲望。印在風水中,具體而言就是印章,俗稱圖章,「橡皮圖章」是對有名無實的諷刺。中國古時,印是權力象徵,面相中,眉心對上的位置是「印堂」,「印堂」是面相十二宮之首——命宮。
  • 閒談古代印章與篆刻藝術
    小小印章,氣象萬千,不僅僅有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印章從商周到今天經過數千年風雨,每一方印章都能述說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早在唐宋,考古金石收藏興起,公私收藏多達60餘處;明代的《集古印譜》一書中,收印多達三千餘方;而清代的收藏印章之風最為盛行,書法篆刻家大多收藏印章,在《十鐘山房印舉》一書中,收藏印章多達10284方。印章以特有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美感,成為收藏中的一大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 秦印二篆刻講堂五十五
    此方「楊獨利」印章,將圓形等分為三,而每字隨形轉動,雖有邊欄界格的局限,亦不乏別致生動之趣。「張悍」印與「張隗」印,一方左右排布有界格,一方上下排布無界格,文字都隨著印邊圓形的變化而變化。後世的隨形閒文印從中受啟發良多。兩印頗為奇肆多姿,各具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