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記者周菊 曾多次被傳退出大陸市場的裕隆汽車近日又陷輿論旋渦,日前,有關裕隆集團與東風汽車已初步達成共識,裕隆集團旗下納智捷品牌將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的消息傳出,6月19日,裕隆集團內部人士向經濟觀察網記者確認了此事,「裕隆汽車確實在重新考慮大陸的市場布局,(關於東風裕隆調整)預計下周會正式對外說明。」
而針股東雙方正在就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東風裕隆「)退市細節進行討論和評估一事,東風汽車對記者表示,「股東雙方正在探討東風裕隆的發展,目前沒有解決方案。」有報導稱,裕隆之所以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是因為目前裕隆集團正籌劃新一輪縮減開支轉型計劃,而計劃的其中一部分便是納智捷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據上述裕隆內部人士透露,未來裕隆在大陸「將與富士康攜手共創電動汽車市場」,這意味著即使東風裕隆退市,裕隆也不會完全放棄中國大陸汽車市場,可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重新尋找機會。
今年2月,裕隆汽車與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將成立資本總額為155.76億元新臺幣的合資公司,裕隆與鴻海的出資比例為49:51,雙方表示將發揮資源互補優勢,共同發展汽車相關業務。
「在全球目標市場上,裕隆均將採用與富士康合作平臺的模式進行生產,包括中國大陸市場。」上述裕隆內部人士透露,與鴻海精密的合作已經成為裕隆汽車在全球市場的新戰略方向,裕隆將通過該合資公司在全球市場推動開放平臺共用化的新經營模式。但對於在新戰略下,裕隆在中國大陸將採取何種具體生產模式,該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
據臺媒《中央社》6月18日報導,裕隆汽車總經理姚振祥表示,預計與鴻海精密的合資公司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成立,屆時針對裕隆未來定位及發展方向將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裕隆集團當前處於降本增效的關鍵時期。有數據顯示,由於納智捷銷售不及預期等原因,裕隆集團2019全年稅後淨虧損244.65億元新臺幣,每股稅後淨虧損16.61元新臺幣,臺媒稱對此裕隆不少股東已經有不少意見。而為改善公司整體表現,裕隆日前已明確提出以開放平臺啟動戰略轉型,運用製造代工及供應鏈優勢,爭取更多客戶。
「跟富士康合作開放平臺是裕隆汽車縮減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畢竟成本管控及代工是富士康的強項。」裕隆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記者透露,此前東風裕隆發展不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供應鏈等方面的問題導致成本高企。
裕隆重新考慮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布局,也與東風裕隆近幾年在市場的低迷表現有關。東風裕隆成立於2010年12月,股東雙方持股50:50。公司成立前幾年,東風裕隆借著SUV的「東風」快速發展,到2015年銷量達6萬輛,但隨著競爭加劇,東風裕隆銷量從2016年連年走低,在2018年跌破萬輛紅線,到2019年銷量僅為1947輛。今年1-5月,東風裕隆累計銷量43輛。
面對銷量持續下滑,東風裕隆幾經掙扎。2017年,持股50%的東風汽車集團宣布退出合資公司經營管理,僅作為投資方參與運營,在內部管理、決策上或由裕隆集團佔據主導,但這並未對東風裕隆的經營改善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2019年,東風裕隆提出將發展重點轉向新能源,加大新能源產品市場投放,不過該計劃截至目前未落地,東風裕隆尚未有新能源車型推出。期間,東風裕隆經銷商也陸續退出,到目前官網顯示納智捷僅在部分城市保留了納智捷「生活館」。
在官宣之前,裕隆是否退出中國燃油乘用車市場仍具有不確定性。但在今年,車市下行加上疫情衝擊,已經有DS、雷諾先後宣布退出中國燃油乘用車市場,加上之前的鈴木品牌,從中國市場撤出的弱勢品牌正持續增加。不過與裕隆表示將開創大陸電動汽車市場一樣,雷諾也表示仍將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力,而這種「換道」策略,能否給這些弱勢品牌帶來新面貌則需要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