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促成了劉思齊與毛岸英的緣。在中央黨校禮堂上,年僅8歲的劉思齊主演《棄兒》,毛主席看後深受劇情感染,便和這個小姑娘說說話,後得知她是老戰友張文秋的女兒,便將她認作乾女兒。
01劉思齊,又名劉松林,由於她父親被捕後英勇就義,她從小便跟著母親到處漂泊,命運坎坷,能夠遇到毛主席,是她一生中一個幸運的轉折點。
毛主席對子女的教育是很嚴格的,但其實對子女很關心,對待劉思齊也視如己出,因此在劉思齊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嚴父,更是一位慈父。不過讓毛主席沒想到的是,他無意中養了一個「童養媳」。
1946年,24歲的毛岸英從蘇聯回國,因劉思齊經常去探望毛主席,便與毛岸英相遇,並漸漸熟悉。也許是兩人都有著顛沛流離的命運,加上相互欣賞,就互相產生了好感。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分離又重逢後,兩人表明了心意。
在相戀之下,他們帶著還稚嫩的臉龐,想要結為夫妻。帶著一抹害羞,毛岸英去和父親說了這件事,希望能得到他老人家的同意。而毛主席意外之餘,為了不讓他們影響學業,不同意他們那麼早結婚。
毛岸英看到父親不同意,急了,向父親爭取,表示能夠兼顧婚姻與學習。毛主席也生氣了,告訴他思齊還不滿18歲,沒到結婚的年齡,不能因為是主席的孩子,就比較特殊。幾天之後,心中不是滋味的毛岸英就想通了,然後找父親檢討。
兩人結婚,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在毛主席的贊同下,兩人在中南海成婚。
婚禮很簡樸,桌子上,只是比往常多了一盤家常菜,且新房只是一間舊平房。
而最重要的是,兩個情意相投的人,終於結成了夫妻。他們在長輩好友的祝福下,幸福甜蜜,像很多有情人一樣,希望能夠攜手走到老。但一場韓戰,最終將他們陰陽永隔。
02在毛主席的教導下,毛岸英樸實而有擔當,主動請求彭總帶他上朝鮮戰場。大家聽後,都不同意他的請求,且請毛主席阻止兒子的想法。但毛主席聽了之後卻說:「誰要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
毛岸英這一去,再也沒能回來。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他便犧牲在了朝鮮的戰場上,那是11月25日。
彭總在難過之下,一天吃不下飯,打電話告訴了周總理,並決定把毛岸英的遺體,安葬在當地,立碑紀念。
這件事,他們沒敢立即告訴毛主席,一直到1951年1月2日,毛主席才知道了這件事,紅著眼睛沉默良久,卻仍無私地說道:「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戰爭嘛,總要有傷亡。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
同時,他讓大家先不要告訴劉思齊這件事,直到三年之後,劉思齊才知道這件事。雖她之前也有預感,但仍肝腸寸斷。
為讓劉思齊重新擁有好的人生,毛主席送她去國外讀書,並與她書信不斷,並忍著心裡的喪子之痛,給她鼓勵和安慰,時間久了,還勸她重新找個對象。
03但劉思齊表示,毛岸英瞞著她上戰場,連他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連他的墓地都沒見過,怎麼可能在想著要嫁人。毛主席聽著也悲傷不已,流下眼淚。
1959年春節,在邵華與沈同的陪伴下,前往朝鮮。毛主席以稿費為她們各買了件新衣,並交代她們去朝鮮不要驚動當地政府,不管進行什麼活動都不要見報,也不能花費國家的一分錢,所需的費用都從他的稿費中支出。
經過長途顛簸,劉思齊去到了毛岸英的墓碑前,所有千言萬語,皆化成了一顆顆滾燙的淚,訴說著她的悲傷與思念。
之後她4次赴朝鮮祭拜毛岸英,毛主席則在去世前,對她囑託,讓她有機會去毛岸英的犧牲地看一下。
過了30年,76歲的劉思齊,帶著她與楊茂之的孩子,還有毛主席的子孫,終於有機會去到毛岸英的犧牲地——朝鮮大榆洞。
在淚眼朦朧中,她說:「……岸英,一旦我因年邁或疾病不能再來給你掃墓,他們會代我來的,你永遠都是他們的親人。」
時光荏苒,但那些往事,她仍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