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談二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論民主

民主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恆話題。要不要民主?要什麼樣的民主?鄧小平曾講,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民主是必須要的。政治民主化已成為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趨勢。黨的十八大把「民主」寫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體現了國家對民主的孜孜追求,契合了民眾對民主的深切期望。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三個倡導」,其中倡導的「民主」是怎樣的?是普世價值的民主概念還是在遵循民主一般規律與價值的基礎上創造富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毫無疑問,後者才是我們的選擇。當前,我們需要在理論上凝聚共識,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主——定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

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離不開國家制度的設計,離不開人民民主權利的實施,離不開政府民主作風的改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在定位上既是國家層面的,也是社會層面的,同時又是個人層面的。對應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內涵。

  作為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在內涵上體現為基於一切權利屬於人民的國家民主制度,要培育的是中國式民主的話語權,要踐行的是完善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程序。

  作為國家層面的民主首要表現為民主制度。美國學者羅伯特·A.達爾在《論民主》中認為,民主「必須具備某些行之有效的政治安排、慣例或制度,儘管這些也許並不能完全達到理想的民主標準,但它仍然使之更接近於這些標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設計並實施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在民主實體上保障了人民民主權利的實施。民主既是一種實體,也是一種程序。程序的存在是為了保障實體功能的實現。政治學者俞可平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比喻:「民主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轉的過程」,「離開了這個旋轉的過程,民主政治這個陀螺就會倒下,個人的權利就無從談起」。因此,只有在有效的並且運行通暢的民主程序下,民眾的民主權利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才能成真。因而,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之一的民主,在國家層面來講,健全與優化中國民主制度的實體與程序,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孜孜追求的必然之選。中國共產黨在倡導民主、實踐民主的過程中,形成了基於中國國情與歷史的民主制度,這一民主制度與民主實踐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暫且稱之為「中國式民主」。學者高民政認為,中國式民主就是指由中國人民以遵循多數決定和尊重少數權利為基本價值理念或理論原則,在中國大地上創造的一種既順應世界政治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要求,又符合中國社情民意和體現中國政治文明與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事實上,民主從來不是只有西方模式,即便是西方模式的民主也並非只有美國一種模式。中國式民主在事實上帶來了中國國家的穩定、經濟的復興等等,為什麼一定要在對西方民主的迷信中而否定自我的存在呢?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式民主話語權的微弱。因而,作為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國家需要培育中國式民主的話語權,尤其是在對外的宣傳中。

  作為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要倡導的是民主觀念與精神的培育以及開展協商民主、參與式治理等實踐。

  在現實生活中,民主被簡單等同於選舉(所謂搞選舉就是真民主,不搞選舉就是假民主),甚至被看作是政治鬥爭的手段(本是通過民主方式更換領導卻被看作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如此等等關於民主的誤解,充分說明社會的民主觀念有待糾正。政府機關表現出的「臉難看、事難辦」等工作作風,恰恰需要民主的風氣來將這些「君權」、「官權」的錯誤思想一掃而光。中國歷經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時代,民主精神與觀念是最缺乏的。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的民主意識在逐步增強,新的民主價值標準也在形成。復旦大學蘇長和教授認為:「這種新的民主價值標準,在相當程度上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的民主理念,包含著一種超越國界的普遍政治價值。」這既是好事情也是不好的事情。說它是好事情,在於中國在民主政治的發展中越來越與世界接軌、與世界政治文明有了對話的機會;說它是不好的事情,主要在於中國式民主話語權還比較微弱。在國內關於中國式民主還沒有形成完全共識的情況下,新的民主價值標準的形成很容易對中國式民主作出各種簡單評判。習近平指出:「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餘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因此,在培育民主精神、民主觀念時,需要在社會進行關於什麼是民主的教育,特別是要通過教育使民眾了解民主具有多樣性,世界並非只有一種民主文明;要使民眾了解到民主具有現實性,中國式民主是與中國的歷史、國情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由此形成對民主的理性認知。當然,民主價值觀的倡導更重要的體現在踐行上。認識是從實踐中來的。社會關於民主的認知與體驗絕大部分來自於民主生活的參與。習近平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權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選舉時有投票的權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續參與的權利;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選舉的權利,也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不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參與實踐。」協商民主以及參與式治理都是民眾感受民主生活、維護民主權利的重要民主實踐形式。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協商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實現民眾最大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真諦。

  作為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民主,應主要表現為珍視自己的民主權利、提升民主素養、積極有序地參與民主。

  民主在社會中是否有效運行,取決於民主制度的安排,也取決於民眾的個體參與。民主權利被視為實踐民主的「敲門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賦予了我國公民個人的民主權利。珍視並運用好這些權利,是作為個體積極參與中國民主生活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公民民主權利的運用既存在不珍視的現象,也存在無序參與的問題。在基層民主,比如鄉村自治中,由於民主機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村民的真實意思表達事實上被掩蓋;在一些存在社會矛盾的地方,由於矛盾雙方溝通不暢,容易出現無序民主,甚至引發矛盾衝突。因此,開放、暢通的民主參與渠道要具備。同時,公民實施自己的民主權利都要以法律作為最基本的準則,民主權利的取得是由法律決定的,民主權利的實施與運行同樣也要在法律運行的範圍內進行。

立足歷史與國情打造中國式民主的自信

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民主訴求、民主特點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和國情是密切相關的。民主從來都是具體的,從來都是現實的。新文化運動引來了兩位先生:一位德先生(民主),一位賽先生(科學)。從那時起,中國開始了對德先生的追求。戰爭歲月中,中國共產黨在部分根據地開展了民主政權的建立以及民主選舉的嘗試,如上世紀30年代在蘇區實行的「豆選法」、抗戰時期在根據地實施政權上的「三三制」原則。上世紀40年代,毛澤東在與黃炎培關於著名的「歷史周期律」的對答中,道出民主可以防止國家政權重蹈興亡周期律的論斷。這一時期的思考與實踐為後來新中國建立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延續了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友情,也賦予了黨派關係的新意——不是競爭的關係而是合作、超越競爭的關係,同時也開創了協商民主的民主形式。周恩來說過:「新民主主義的議事精神不在於最後的表決,主要是在於事前的協商和反覆的討論。」毛澤東則把我們的政府稱為「商量政府」。1954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創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制度的設計源於憲法中「國家一切權利屬於人民」的規定。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何體現人民的意志?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結合,保證了廣泛的代表性與民主的直接體驗。在中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在經濟基礎上保障了人民民主權利的一致性,不像西方國家存在資產階級分權之說。運行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也更多被看作是集中民意、凝聚民意,而不是分裂選民、分散民意。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中國式民主是植根於中國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以承認不同為前提,兼顧不同利益重視協調,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主張和睦相處,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主張和衷共濟。這種文化上的觀點並非只停留在文化人的書本上,而是深入中國人現實生活的處世之道中。在遇到有衝突的利益時,提倡協商與協調,尋找不同中的最大公約數,商量出各方都能接受的中庸辦法。這應該是中國協商民主在文化上的來源。在中國傳統的「家國」觀念中,「國」的「君」成為天下之「君父」,「家」的「民」成為君王的「子民」。在以血緣關係維繫的家庭中,子忠於父是一條必然的準則,推及到國家便形成了「民忠於君」的準則。傳統忠君思想中,把人緊緊束縛在宗法等級網中,消磨了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的精神,這是應該批判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忠君」思想中,體現了對於個體要忠於國家、盡職守則的要求。尤其是當傳統中國日漸式微之時,「忠君」思想轉化為「忠國」,國民的責任意識增長,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責任意識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頌揚,深深內化為我們民族血液中的一股愛國情懷。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先國家後個體的民主權利爭取順序以及重集體輕個體的偏倚。這一切都是與中國所走過的道路與文化密切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仁政」的思想,賦予中國式民主以「德政」的滋養。「民本」思想強調社會以人為本、國家以民為本,「仁政」思想強調寬以待民、親民、愛民的理念,這些給了這個國家民主運行更多的人文關懷。

  我們從歷史、國情、文化等方面找尋中國式民主發展過程中一路走來的印記、緣起,是為了尋找中國式民主形成的影響因子。我們探討了傳統文化對中國式民主的影響,是為了找尋中國式民主的文化淵源。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文明的相互借鑑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民主在中國的實踐也存在不少問題,但不能就此把中國式民主盲目否定掉。

  在實踐中完善提升中國式民主

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沒有它會更糟糕。因此,我們能做的和必須做的就是在實踐中將其完善與提升,實現民主的價值,而不是單純停留在民主的辯思中。

  讓法治為中國民主制度的運行保駕護航。民主制度的平穩運行需要法律作強有力的保障,這一結論的得出來自於歷史的教訓。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將我國的民主制度確立下來,使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運行有了法律依據。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把法製作為民主政治發展的核心內容,法制建設的重點集中在制度法規體系建設,即法「制」。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的制度法規體系相對完備,但是「法治」即運用法律來治理的模式仍需大力完善。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化。如何既要防止民主脫離法治軌道、又要使制度法規充分體現民主內容仍是一個重要議題。民主的法治化,一方面是要法制在民主運行的細則方面做出規定,另一方面,還要體現為「良法之治」,即它要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體現民主價值的訴求。

  在民主生活中走群眾路線,營造良好的民主氛圍。沒有民眾的廣泛參與,民主制度與民主觀念都是冰冷僵硬的,只有民眾的廣泛參與,民主制度以及民主觀念才會活起來。蘇長和教授在《民主政治研究的誤區與轉向》中指出,「民主」這個詞,在中國政治資源和語境下,其含義是極為獨特的。將其拆開,至少存在三個相互遞進的含義。「民為國主」、「以民為主」,此為國體之本;「為民作主」,此為執政者必須密切聯繫群眾依靠群眾;只有在前兩者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群眾路線是保證民主的重要活力。

  投票、選舉是民主的一種形式和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從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來講,民眾只有參與到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反饋等環節,才算是逐步接近該目標。「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群眾路線運用到民主決策中,既可以保證決策的民主性,也能關切到民眾的利益。群眾廣泛參與到民主監督中,既可以發揮民眾的民主權利、營造良好的民主氛圍,又可以在反腐、防貪等方面發揮功效。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公民組織以及公民個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政府需要轉變以前的「管理」觀念,更多地轉向「服務」觀念上來,走群眾路線,轉變工作作風,培育民主風氣。

  自我提升與社會引領相結合,促進公民個體民主素養的養成。公民不僅是民主運行的參與者,還是民主的行為主體。那麼公民需要具備怎樣的民主素養呢?結合西方政治文明與中國內生政治資源而言,公民民主素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尊重與包容。在民主生活中,公民的意見需要被尊重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見,並且能夠容忍差異性。第二,責任與擔當。公民社會需要熱心腸。第三,自主與理性。公民參與民主生活,所表達的意見以及方式不受他人支配,能夠自主表達與支配自己的民主行為,表現為自主性。同時,還要具備理性,尤其是在民主協商出現突出的矛盾時,能夠避免衝突,尋找最大的公約數。如何養成民主素養呢?杜威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民主素養的養成也只有在民主生活這個真實的場景中進行。公民個體在民主生活中體驗民主點滴,養成民主知識與能力;社會在民主生活中引領民眾有序參與民主,間接促成民主素養的養成。

  中國式民主需要在固守與開放中,既要充分珍視傳統文化中形成的內生政治資源,建立起中國式民主的自信,又要借鑑西方政治文明,尤其在民主細節方面需要做較大的提升與變革,更加注重維護個體的民主權利、更加注重暢通民主渠道、實現充分的民意表達,達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目標。

  (作者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社科部)

 

相關焦點

  • 李君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
    李君如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了解這24個字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從而在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領悟過程中把它們內化於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做人幹事、處世待人的「一定之規」。同樣,我們也可以問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哪裡來的?它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我們頭腦裡固有的,而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們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當代中國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深刻總結。這裡,我重點談一談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8個字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進步意義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必然性   一個社會的本質、特徵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現為該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就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既決定於經濟基礎,又對社會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規範、引導和推動作用。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民主:社會主義始終高揚的旗幟
    導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即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詞,是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指導內容,是引領全中國人民追趕中國夢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道德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   民主民主是人類普遍追求的一種價值理念。
  • 倪素香: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體現了政治性與科學性、普遍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體現了政治性與科學性、普遍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與概述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我認為主要應該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一是社會制度的性質,二是社會形態的本質,三是社會發展的趨向。當前思想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根據我們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形態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趨向來提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 也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
    最近,在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討論中,我國研究社會主義學說的著名學者包心鑑先生在2012年1月14日的《光明日報》上撰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建構」(以下簡稱「包文」),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包文」很有見地,觀點明確思想深刻,讀後深受教益和啟發,但他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民主公正』」的觀點我難於苟同。
  • 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內在聯繫
    近期,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將24字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 歷史性大反思和時代性大變動的深刻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
    原標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哪來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了解這24個字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從而在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領悟過程中把它們內化於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做人幹事、處世待人的「一定之規」。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建構
    因此,我們既要大膽借鑑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成分,又要劃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限,防止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價值取向對我們的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民主公正」。
  • 王凌彬: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礎
    原標題: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基礎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誠信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那麼,如何認識誠信的內涵? 王凌彬: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宗教關係
    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宗教關係 2016年07月26日 13:44 來源:《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作者:歐陽定章 字號 內容摘要:歐陽定章: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宗教關係
  • 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12個詞,共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
  • 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六字建議
    人民民主 共同富裕 中華復興 世界大同  光明日報近期推動的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討論,對於宣傳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活躍思想,推動理論探索很有意義。我覺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在內容上應全面反映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歷史和未來,並為之服務,而不囿於某一階段、地域或行業。在對象上應面向全國和世界,能為大多數人理解並認同,而不只是少數人的信仰或專業人士的理念。在語言上應科學嚴謹,通俗易記,而不是晦澀難懂,模稜兩可,或已有爭議的名詞概念。
  •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深入學習貫徹這些重要論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落地生根,應著力處理好源與流、知與行、標與本的關係。  處理好源與流的關係。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結晶。
  •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理解和體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用「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精闢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即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精神最深層的思想內核,直接反映社會價值的本質和特性,全面涵蓋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正確把握他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思路,對進一步推進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關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這裡我們將其概括歸納為十個方面的基本思路。
  •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維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概括,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一)
    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要 "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高度概括和凝練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本報自今日起開設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 " 欄目,對 24 個字的精神內核進行進一步的闡釋和解讀。
  • 牢牢掌握價值觀的話語權解釋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
    原標題:牢牢掌握價值觀的話語權解釋權(新書評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簡評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關乎中國夢能否實現。
  • 劉川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塑造學生高尚人格
    「思想引領高校行,立德樹人大師談」系列報導⑤劉川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塑造學生高尚人格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8日電 (見習記者 蘇賀)「教育進入了新常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培養人才為中心。  劉川生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關係四個角度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國家」的重大問題,是對近代以來甚至自古以來國家理想的時代概括,為促進青少年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指明了方向,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