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本色人生

2020-09-05 光明網

作者:趙青新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讀汪曾祺的作品,常常能從中發現先生的身影,小說如此,散文更如此。

汪曾祺寫過那麼多作品,卻沒有完完整整地講過自己的一生。這部「文學自傳」,實際上是由資深評論家楊早主編,擷取先生散文裡相關的生活記敘和往事回憶,以時間為線索,補綴而成。雖然如此,尚可一窺。書名《寧作我》取自汪曾祺很喜歡的《世說新語》裡的一句話:「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可見編者是深諳汪曾祺的精神氣質的。

1920年,汪曾祺出生於江蘇省高郵縣(今高郵市)。高郵汪氏,源自安徽徽州歙縣,汪家富有資產,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有田畝,又開設了藥鋪,與城內名門代通婚嫁。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所以汪家的地位介於紳、商之間。

汪曾祺對家庭和家鄉的感情深厚。寫於1988年的《自報家門》、1991年的《我的家》等散文,寫家人家事,寫房屋布局,寫遊戲玩樂,寫風土人情。他以孩子的視角,抒發溫馨、感傷的情感,流露樸素、純淨的人性之美,筆致衝淡,意韻綿長。

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晰。讀他的小說,常能覺出散文化的韻味。汪先生在散文裡常不經意地談及小說的靈感來源,比如《珠子燈》裡孫小姐的原型就是他的二伯母,二伯母守節有年,性格變得有些古怪。汪曾祺在幼小時對周圍人的情緒很敏感,又很愛聽些奇奇怪怪的人和事,他的小說名作《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比如,陳小手這樣活靈活現、神乎其神的人物,就是他綜合自己的觀察和民間的傳聞寫成的。讀汪先生的散文,常會覺得比小說更生動。比如,他寫西南聯大各位名師的風姿,栩栩如生,「跑警報」等軼事更成了文學影視作品經常借鑑的情節。

汪曾祺從來不把小說處理成對虛妄之境的描摹空想,也不會只顧對具體人生作抽象式的把握,他呈現給讀者的是人人都能看懂的生活本身的畫面,是那些沒有編造痕跡的芸芸眾生的苦樂哀愁、生老病死。關鍵就在這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在這裡。生活本身蘊藏著本質的道理。漢語言有著神奇的魅力,可以勾畫中國人的人生圖景,也足夠作為作家體味人生、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得心應手的思維工具。

我們喜歡汪曾祺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喜歡他那種底蘊豐富的中國味兒,而文章的這種氣質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漢語言的自如運用。汪曾祺的語言很「白」,如白開水,無人為的添加物,清澈到底,乾淨到底,留著想像的空間,像中國畫「留白」的藝術。汪曾祺不僅使作品的語言和作品所表達的民間生態、人文思想相吻合,而且通過對民族母語的重新認識、苦心提煉,進一步顯示了漢語言本身的特徵和氣象,寄寓了汪曾祺本人的文化傾向和人生觀、價值觀。文化心態決定了他對小說形式、散文紀事、語言審美的追求。

本書序言出自汪曾祺兒子汪朗之筆。多年父子成朋友,汪朗抖摟了一些笑話。汪曾祺二十郎當年紀寫小說,難免書生意氣,那篇《葡萄上的清粉》對話就很矯揉造作。汪曾祺後來改了寫作濫情的弊病,既是出於他自己的覺悟,也是因為老師沈從文的點撥。這部集子的文章裡多處談到沈先生的為人、沈先生作文的要旨、沈先生對汪曾祺的影響,以及汪曾祺對沈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放棄文學轉向文物研究的原因的解釋。本書終結於汪曾祺1997年撰寫的《夢見沈從文先生》,「沈先生在我的夢裡說的話並無多少深文大義,但是很中肯。」

這個老頭兒看上去很溫和,可是骨子裡又是固執的。汪曾祺和沈從文,都有自己的堅守,都有中國文人不肯改變的一些東西。(趙青新)

相關焦點

  • 若覺人生無希望,勸君讀讀汪曾祺
    要我說也就是欺負死人不會說話,作為不會吃的作家不是好廚子的代表,汪曾祺愣是自己活成了神仙,年輕時連朱自清都不放在眼裡的人,還會在意什麼木心美術館?如果你看了汪曾祺的人生,你就會明白什麼叫真正的「在人間已是仙,何苦要上青天。」
  • 汪曾祺:寫意筆法,率性人生
    而《汪曾祺全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原汁原味而又編校精良的汪曾祺讀本。因此,《汪曾祺全集》中獨缺長篇小說,《漢武帝》的擱淺難免令人惋惜。 據介紹,1996年5月10日,高郵金實秋趁到宅訪問汪曾祺,再次詢以「是否還想寫漢武帝」,他說:「寫不成了……一次我把煙擱在筆記本上,筆記本是塑料皮的,燒起來了,提綱在那個筆記本上。」這是目前僅見的汪曾祺提及《漢武帝》已有「提綱」的說法。一年之後,汪曾祺逝世。
  • 可愛老頭汪曾祺,人生不是只有「佛系」
    閱讀汪曾祺的人生,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一個更為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汪老。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又何嘗不是閱讀他在動蕩一生忠於自我的人生智慧。如果止步於此,可能錯過的正是我們需要的人生啟迪:如何像汪曾祺那樣看待生活境遇並做到隨遇而安,而非隨波逐流?
  • 讀年譜識汪曾祺
    [摘要]年譜作為資料性質的著作,客觀敘述乃其本色,編寫者本人是極少有主觀情緒流露的,但若有,卻是有些意味的。一位作家,身後十多年著作再版的版本與印量,遠超出其生前,這是不太多見的。若要數的話,可能有張愛玲,還可能有汪曾祺,不過其區別是:張愛玲後來熱銷的作品,多是其早年寫的,或是藏於屜中的未刊稿,後作為「文物」挖掘而出(另有部分英文漢譯稿);汪曾祺的作品多為晚年所寫,基本都出版過,後來乃重版洗牌。汪曾祺作品的總印量/銷量,是不及張愛玲的,不過就版本之多,張未必及得上。版本繁多,是出版社願意出,根源在「群眾基礎」好,又歸於汪曾祺作品的吸引力。
  • 汪曾祺小說品讀:一碗白粥、五味小菜,飽含人生味
    《吾鄉有紅蘿蔔白蘿蔔無青蘿蔔》還有那銀匠、和尚、米店老闆、茶坊掌柜、騾馬販子、教書先生、打鈴的、種地的、當兵的、唱戲的、畫畫的……都在小說裡本色地活著真是奇怪了,這每個行當的關節和行話,汪曾祺是怎麼知道的呢?說起來和他的經歷有關。02.人生閱歷,像一粒粒飽滿的粳米,在水汽氤氳中,釋放出生活本真的香味。汪曾祺的童年在故鄉江蘇高郵度過,對水邊故鄉的記憶,水鄉人的生活日常,也都在他的小說裡一一呈現出來。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森林中突然出現的清流,伴著風和日麗,聽著流水淌過的聲音,讓人享受。他的文字中很少用華麗的辭藻,淡淡的平敘,卻總是讓人一讀便不由得被代入到他描述的場景畫面中,雖質樸無華,但是,總能讓人如觀村野暮煙,引人遐思,讓人眷戀。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不僅做得一手好飯,他自己也特別會吃,寫吃的文章更是一絕。天南海北,什麼菜有哪些特色、講究,他都知道,並把這些寫進文章裡,讓不會做菜的人,看下來,都要學會做幾道菜了。汪曾祺先生做菜,不僅做給自己吃,家人吃,和他在一起的朋友們都沾了不少光,有口福。他曾說過: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怎麼自私的。
  • 10000個段子手,也抵不過一個汪曾祺
    他們兩人商定,這人生的重大節日,它主要屬於真誠相愛的兩個人,不搞世俗的繁文縟節,不計較物質的鋪張。那一天,他穿著綠軍裝,她穿著白色的襯衫,早早出了門,拍了結婚照。遊故宮,逛北海,吃了兩碗麵條慶祝結婚。而我喜歡汪老,因為他隨心隨欲真性情,仿若魏晉嵇康、阮籍之輩,「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他常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即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 中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中的後一個是實話
    文本蘇米汪曾祺去世。在他死前,他想要喝口茶,他向醫生點頭「撒嬌」:「皇恩浩蕩,賞我一口喝的吧。」,他打電話給小女兒,在「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龍井出現之前,他離開了汪曾祺。在這樣的影響下,汪曾祺越來越喜歡茶,俗話說,人生如茶,跌宕起伏是自由的,你可以品嘗生活的滋味。汪曾祺的生活就像這杯茶,跌宕起伏,卻傾向於寧靜!在現代文學史上,汪曾祺被稱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汪曾祺說:真正的快樂,需要人生的智慧,幸福與否自己說的算!
    有人說:真正的快樂,需要人生的智慧,幸福與否我說的算!而汪曾祺的一生證明善於在不幸中,發覺幸福的可能,致豁達的心胸!喜歡讀汪曾祺老人的書,有人說,汪曾祺老師似乎從來都沒有相對意義上的大紅過,但是幾乎每隔幾年,就會興起一陣「汪曾祺」熱。他的文字乾淨通透,單純溫暖。
  • 汪曾祺百年誕辰,先生最經典的10句話,詮釋了人生百味
    汪曾祺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學家,因為上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就讀過汪曾祺的文章。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如話家常。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先生最經典的10句話,詮釋了人生百味。1、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 汪曾祺百年誕辰,先生最經典的10句話,詮釋了人生百味
    汪曾祺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學家,因為上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就讀過汪曾祺的文章。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如話家常。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先生最經典的10句話,詮釋了人生百味。——汪曾祺《人間草木》 ​喜歡汪曾祺,也是從這句開始,人的一生漫長卻又無比短暫,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有愛,有自己為之喜歡的人或事物,這樣活著才有意義。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如此耳濡目染,汪曾祺對於茶愈加情有獨鍾,正所謂人生如茶,沉浮隨意,自能品出生命的滋味。汪曾祺這一生便如這杯茶,起起伏伏,卻終歸趨於寧靜!汪曾祺曾提到過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聞一多老師上課從來不考試,只需交文學報告即可,班裡有個同學請汪曾祺代筆,後來聞一多看了這份報告後大為讚賞,甚至驚呼:「寫得比汪曾祺都好呀!」汪曾祺聽了也是偷著樂。
  • 世紀絕唱——汪曾祺
    摩羅先生則在胡河清躲避解脫說的基礎上,更分析出了汪曾祺不敢直面人生的「瞞」和「騙」的「溫馨」,甚至把他視作「一個個性生命自我取消」的「悲劇」——「我不再期待從他筆下讀到直面人生的悲劇,我把他本身讀作一個悲劇。」但是汪曾祺在歷史的天宇中、尤其是在文學的銀河中,到底是怎樣一種星座呢?
  • 汪曾祺:人生忽如寄,莫辜負茶、湯和好天氣
    01人生忽如寄,莫辜負茶、湯和好天氣。——汪曾祺《人間有味》——汪曾祺——汪曾祺——汪曾祺《汪曾祺談吃》
  • 鳳凰文藝|《鄉愁:誦讀汪曾祺》在汪曾祺紀念館開館日首發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此前,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曾出版過多本汪曾祺的著作《夢故鄉》《人間草木》「汪曾祺精選集」等,均成為經典暢銷作品,同時出版有記錄汪曾祺生平的傳記《草木人生——汪曾祺傳》。如今,汪曾祺的藝術魅力,正在持久不斷地散發著,而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正式開放後,歡迎全世界的「汪迷」,在汪曾祺紀念館感受汪老的藝術人生,在汪迷部落中尋找同道之人,在汪氏家宴裡品嘗汪老筆下那些鮮活的水鄉菜餚,入住汪氏客棧,夜枕運河,朝看珠湖,深入了解這座古城的文化魅力。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同時為了緬懷汪老、激勵後昆,由高郵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於誕辰當日在九龍灣汪曾祺書房舉行,來自汪曾祺家鄉的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迷和汪氏親屬代表、學生代表薈聚一堂。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活著就得有點滋味兒》講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見聞,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 本色人生 拒絕炫耀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大談自己過去如何風光;大談自己與某些要人關係如何密切……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炫耀,比如,有一些資深名家學者,他們儘管自身有著令人羨慕的炫耀資本,但卻從不炫耀,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本色的人生。郭麟閣先生是著名的法國文學研究家,也是北大的著名教授,在法國語言與法國文學方面造詣頗深。他長期執教於北京大學,可謂桃李滿天下。
  • 裸脊與汪曾祺
    讀汪曾祺,當裸脊高臥。 這並不是譁眾取寵,一想到汪曾祺文字的好,眼前就會出現一個裸背大漢,悠然仰臥在竹榻上,一枕清風。又仿若是任伯年《棕蔭納涼圖》裡的吳昌碩,一大片棕櫚綠意杳然,濃淡筆墨勾染之下,昌碩先生赤膊席地而坐,靜靜納涼,泰然自若,好一派「清風颯然至,臥可致羲皇」的恬淡與灑脫。
  • 展現汪曾祺的藝術修養
    「四時佳興」是汪曾祺先生未竟專欄之題目,取意「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百花文藝出版社值汪曾祺逝世20周年之際,重新精修、編排,首次全貌正式出版該書畫集,並由汪曾祺研究專家蘇北輯選汪氏美文中代表性的藝談文論、人生感悟配入。文與畫內容相連,從兩方面展現汪曾祺的藝術修養,在領略文章字節韻律之美以及畫作筆墨色彩之美的同時,亦可一窺大師對於個人人生際遇以及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刻體悟與精湛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