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2020-12-14 蘇米愛猜想

文|蘇米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離世。去世前,他想喝口茶水,便和醫生「撒嬌」:皇恩浩蕩,賞我一口喝的吧。」醫生點頭答應,他便叫來小女兒,「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龍井還沒端上來,汪曾祺就走了。

汪曾祺曾在《人間茶話》中說自己「對茶實在是個外行」,然而他其實對茶卻頗有研究,甚至是特別喜愛,不然也不會在臨終之前,最後一個願望就是喝一杯龍井了!

汪曾祺各種茶都喝,什麼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擂茶樣樣都不落下,而且喝起來還頗考究,這也受了祖父的影響。

他曾這樣描述祖父喝茶的習慣:把龍井泡在一個深慄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裡,用一個細瓷小杯倒出來喝。喝的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如此耳濡目染,汪曾祺對於茶愈加情有獨鍾,正所謂人生如茶,沉浮隨意,自能品出生命的滋味。

汪曾祺這一生便如這杯茶,起起伏伏,卻終歸趨於寧靜!

在近代文學史上,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他從大學時期就開始在各大報刊上發表文章,並且受到老師沈從文和聞一多的賞識。

汪曾祺曾提到過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聞一多老師上課從來不考試,只需交文學報告即可,班裡有個同學請汪曾祺代筆,後來聞一多看了這份報告後大為讚賞,甚至驚呼:「寫得比汪曾祺都好呀!」

汪曾祺聽了也是偷著樂。

汪曾祺不僅文章寫的極好,他的身上還有著文人雅士們失落已久的、詩意的生活趣味。

汪曾祺喜歡做菜,也喜歡寫美食,人們常說:「汪老寫的吃的比做的還好吃!」,每次看完都直流口水。尤其是汪曾祺筆下著名的「高郵鹹鴨蛋」,令人印象深刻。

文中這麼描述: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是不是讀了這段,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高中讀過汪曾祺的這篇《端午的鴨蛋》,一直到現在都念念不忘。

汪曾祺不僅喜歡吃,還喜歡做。汪曾祺每次到一個新地方,都不愛逛百貨商場,就愛逛菜市場,他覺得菜市場更有生活氣息一些。

汪曾祺做菜是富有創造性的,他喜歡自創菜式,有一道菜就是汪老的發明——塞肉回鍋油條。

他在《自得其樂》中說起這道菜的做法:「油條切段,寸半許長,肉餡剁至成泥,入細蔥花、少量榨菜或醬瓜末拌勻,塞入油條段中,入半開油鍋重炸。嚼之酥脆,真可聲動十裡人。」

讀完這段,我還曾嘗試著做了一次,果真一種奇妙的味道,大家也不妨一試呀!

難怪有人說,汪曾祺用一枚鹹鴨蛋、一根油條就勾走了無數文人墨客的魂呢!

讀汪曾祺的文章,他對生活的熱愛會深深感染到你,這份熱愛,其實也是是受了家庭環境影響的。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更是個極有趣的人:善繪畫、刻圖章、彈琵琶、拉胡琴,做菜、打拳、單槓體操、祖傳治病,亦是精通。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講過與父親之間的趣事。

汪曾祺十七歲初戀,在家寫情書,父親就在一旁瞎出主意,他會和父親對坐飲酒,一起抽菸,在家裡,父親拉胡琴,他來唱。真的令人心生羨慕。

所以汪曾祺對生活的熱愛是出自骨子裡的,每次放學回家,總喜歡東看看,西看看。

看看那些店鋪、手工作坊、布店、醬園、雜貨店、爆仗店、燒餅店、賣石灰麻刀的鋪子、染坊…他甚至會去銀匠店裡去看銀匠在一個模子上鏨出一個小羅漢,到竹器廠看師傅怎樣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車匠店看車匠用硬木車選出各種形狀的器物......百看不厭!

這也成了汪曾祺日後寫作取之不盡的素材,其實,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能你去發掘!

汪曾祺的生活其實也多坎坷,但是他從來都是從容應對!

1958年,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他居然還挺得意,他說:「我當了一回右派, 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三年勞改回來,江青看上了他,把他調進了北京京劇團「控制使用」。這一控制使用,就有了名聞天下的《沙家浜》。

《沙家浜》有名的唱詞如「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人一走,茶就涼」就是汪曾祺琢磨出來的。江青聽了,大發雷霆,說「江湖口氣太多」。結果汪曾祺等人,還是偷偷保留了下來。

汪曾祺勞改時,被發配到了張家口農場,跟農民一起起豬圈、刨凍糞,還得給葡萄樹噴波爾多液。

就是當時汪曾祺寫了那篇特別美的《葡萄月令》。當讀到汪曾祺那句:「去吧,葡萄,讓人們吃去吧!"

我總是忍不住笑出聲來!

這個時候的汪曾祺,已經不像年輕時那樣浮躁了,他在農場即使幹著最累的活,但也照樣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他在農閒時演戲,幫演員用油彩化妝,一早起來,到露水很重的馬鈴薯地裡,掐一把花,幾支葉子,回到屋裡,插在玻璃杯裡,對著他畫,畫了整套《中國馬鈴薯圖譜》。

他曾寫過一首詩,就描述了這一段生活,其中有兩句是「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汪曾祺的眼睛確實很亮,到老了都是亮堂堂的。

汪曾祺下筆有情,是源於他對生活無限的熱愛。他的的散文內容包含深廣,大至國家、社會、人生、小至花鳥、魚蟲、瑣事、絮語,細微之處皆見諸筆端。

汪曾祺曾經說過有一句話,令我很是感動。

他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

在我心生浮躁的時候,我總會讀幾頁汪曾祺,把他的作品集放在我的床頭,伸手就可以觸到。

這是生活的良藥,也是滋潤生活的甘露。

讀汪曾祺的文章,總能讓人感受到最純粹的美好,在瑣碎的生活中找到快樂和不凡的趣味,他更是用他的文字,撫慰了眾多浮躁的心靈!

今天為大家推薦汪曾祺的散文集全四冊,618年中大促,現在只要56.8元,一頓飯的錢,就能讓你感受汪老的智慧,汲取內在的力量。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連結購買哦!

一個人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汪曾祺

我是@蘇米愛猜想,關注我,溫暖你!

相關焦點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這個《端午的鴨蛋》就是我學生時代給汪曾祺貼上的標籤。
  • 隨意而安,快樂生活,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汪曾祺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著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
  • 汪曾祺百年誕辰: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而今年的3月5日正是汪老的百年誕辰。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是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汪曾祺一生經歷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也許就是經歷了太多,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市,那個他說有著最好吃的鹹鴨蛋的地方。從小接受了正規的教育,但父親對他沒有太多家庭的嚴苛,反而更傾向「放養」式的教育,這對他後期樂觀不羈性格的塑造起了不少作用。
  • 被評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他的精神境界是怎樣的?
    汪曾祺,即使是你不了解這個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會聽見過他的名字吧。他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之所以會有時沉浸在戲曲或虛擬故事之間,不過就是,我們在裡邊看見了有可能性的自己。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2.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高郵,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我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憑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平淡質樸、娓娓道來的汪氏散文,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踐行到了極致,也由此俘獲了大批讀者。
  • 中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中的後一個是實話
    汪曾祺曾在《人間茶話》中說過「對茶實在是個外行」,但事實上他對茶有相當的研究,甚至特別喜愛,否則,在他死前,他最後的願望就是喝一杯龍井!各種茶都是喝的,比如綠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各種茶都沒有留下,而且很有品位,這也是受我爺爺的影響。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其實關於「士大夫」的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八十年代初。汪曾祺當時復出文壇,以《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作品震動文學界。他的老友林斤瀾給他張羅了個作品研討會,會上幾個北京的青年學者給汪曾祺定了個位:「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汪曾祺被譽為最後一個士大夫,摩羅卻把他本身讀作一個悲劇
    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1988年,香港女作家施叔青曾直率地問汪曾祺下放時的感受,汪曾祺回答說:「從某個角度當然是很倒黴了,不過,我真正接觸了中國的土地、農民,知道農村是怎麼回事。晚上就在一個土炕上,同蓋一個被窩,蝨子很多,它們自由自在,從東邊爬到西邊的被窩去。農民和我無話不談。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一生才叫生活
    汪曾祺十幾歲的時候,汪菊生愛抽菸,抽菸時會順便給兒子一根,還要先給兒子點上。他陪兒子唱戲,指導兒子寫情書,還經常說他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是一個活得非常真實的人,他的作品裡,沒有太多苦大仇深的批判,而是處處充滿趣味和哲理。這是因為,他的幸福童年和父親的溫情,為他的人生塗上了一層溫暖的底色。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 汪曾祺,為什麼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
    他就是汪曾祺。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則自稱是「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而我認為,賈平凹的評價最貼切:「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一汪曾祺出生於1920年的元宵節。中國人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不管從前現在,還是南方北方。
  • 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如何講述自己?|一周書單
    現實中,只有一個女性真正吸引他,對樓總在窗口澆花的年輕女性……《旁觀者》講了一個看似什麼都沒發生的故事,但處處流露出日常生活的詩意。清淡和諧的配色受到大師溫瑟·麥凱(《小尼莫》)和埃爾熱(《丁丁歷險記》)的影響,彩鉛畫面氣質柔和而又粗糲,飽含溫柔和生命力。如一位豆友所說,「一個人的愛好足夠巨大,就可以享有選擇性孤獨能夠覆蓋的最大幸福。」
  • 觀汪曾祺,品百味人生,且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淡雅人生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者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
  • 一周書單|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如何講述自己?
    圖像小說《旁觀者》,講述了一個不太寂寞的老男人的故事。他孤身生活,沒有伴侶,與現實略隔膜,隱身於精神世界。難以想像,如此準確捕捉當代人平乏但豐盈的內心狀態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漫畫家,是作者本·吉塞曼斯讀研期間的畢業設計。這樣的作者令人驚喜和無限期待。中年男子休伯特一個人生活,他長相平平,性格內斂,安靜木訥,更像人生的旁觀者。
  • 「當代蘇東坡」汪曾祺:中國最後的士大夫
    蘇軾的思想總是表達出一種超脫的文人心態,力求豁達的人生態度面對塵世一切,他細節的描寫微小的美好事物,最終認為眼前全是好人。當代人有個徹頭徹尾的「蘇東坡」——汪曾祺,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經歷許多磨難,但是從頭到尾,他都以一個讀書人或者文人風骨面對一切磨難,一花一草一菩提,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生趣。和蘇東坡的思想一致,汪曾祺也認為這個世界沒什麼壞人。
  • 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如何講述自己?| 一周書單
    圖像小說《旁觀者》,講述了一個不太寂寞的老男人的故事。他孤身生活,沒有伴侶,與現實略隔膜,隱身於精神世界。難以想像,如此準確捕捉當代人平乏但豐盈的內心狀態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漫畫家,是作者本·吉塞曼斯讀研期間的畢業設計。這樣的作者令人驚喜和無限期待。中年男子休伯特一個人生活,他長相平平,性格內斂,安靜木訥,更像人生的旁觀者。
  • 汪曾祺: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
    法國人安妮·居裡安女士聽說我要到波士頓,特意退了機票,推遲了行期,希望和我見一面。她翻譯過我的幾篇小說。我們談了約一個小時,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的小說裡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寫的美食菜譜,看一眼就讓人淪陷
    我是@微安小廚,一個在魔都搬磚的美食愛好者,熱衷於發掘家鄉湖州的美食文化,偶爾寫寫身邊的美食故事,歡迎關注互動!汪曾祺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熱愛生活的人,都愛美食。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聊作家汪曾祺和吃的故事。
  • 文畫如人憶常在——紀念汪曾祺一百周年誕辰,追憶「中國最後一個士...
    無論是文學界、出版界還是朋友圈,宅在家的「汪迷」們,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其中,有的是一時興起、並無堅定意志和周密準備,如《燒花集》《茱萸小集》以及偶見提及、內容不定的「高郵題材的長篇小說」;有些則是深思熟慮經年並作過周詳準備。長篇小說《漢武帝》的寫作計劃屬於後者。《汪曾祺全集》中獨缺長篇小說一格,它的擱淺難免令人格外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