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一生才叫生活

2020-12-14 歷史密探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高郵的一個醫商世家,家裡有良田兩千畝,還經營著兩家藥店,日子過得衣食無憂。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思想十分開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汪曾祺三歲喪母,但是父親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

汪曾祺上學的時候偏科很嚴重,語文經常拿第一,但是數學成績很差。汪菊生就安慰他,說只要能及格就行。汪曾祺十幾歲的時候,汪菊生愛抽菸,抽菸時會順便給兒子一根,還要先給兒子點上。他陪兒子唱戲,指導兒子寫情書,還經常說他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是一個活得非常真實的人,他的作品裡,沒有太多苦大仇深的批判,而是處處充滿趣味和哲理。這是因為,他的幸福童年和父親的溫情,為他的人生塗上了一層溫暖的底色。

19歲,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大。就在高考前一天,汪曾祺發高燒到40度,護士給他打針,他還不忘幽默地問了一句:「需不需要寫遺囑?」即便如此,他還是拖著病體考上了西南聯大,在這裡他認識了沈從文,這個從小到大的偶像。沈從文在西南聯大的三門課,他全部選修。沈從文也很欣賞汪曾祺,他的作文一直作為典範來表揚。滿分100分的作業,沈從文給汪曾祺打120分。

因為英語和體育實在太差,汪曾祺沒能正常畢業,要推遲一年才能拿到畢業證。可到了第二年,學校又規定必須給美方當翻譯才能畢業的規定。汪曾祺被分配到飛虎隊去當翻譯,但他拒絕了。因為他的英語實在太差了,連他自己都聽不懂英文,拿什麼給人家翻譯?後來,他在跟施松卿談戀愛時,談到國學他就滔滔不絕,而施松卿跟他聊到英語時,他一句話都不說。

施松卿被稱為西南聯大「病美人」,本來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是楊振寧的同班同學。但是因為身體太差,經常生病,一邊養病一邊學習,跟不上課程。所以,她只能由物理系轉到生物系,後來又由生物系轉到了西語系。

畢業後,汪曾祺和施松卿都到私立建設中學教學。在這裡,兩個年輕人很快就擦出了愛情的火花。那時候,汪曾祺經常陪施松卿在昆明堆積玉的胡蘿蔔地畔散步。施松卿咯吱咯吱地啃著一尺長的胡蘿蔔,汪曾祺笑眯眯地看著她。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是二人的革命友誼也得到了充分地升華。

抗戰結束後,汪曾祺到上海工作,施松卿在北大當助教。有一次施松卿路過上海,兩個人這時便正式確立了戀愛關係。後來,汪曾祺便辭掉工作去北京追尋愛情去了。可來到北京後,汪曾祺發現工作太難找了,「北漂」是真不好當啊,因此備受打擊。此時沈從文寫信給汪曾祺,說你有一支筆,要像個男人一樣,自信一點,不要因為一點點挫折就哭哭啼啼。恩師的一席話,讓迷茫的汪曾祺寬慰了不少。

1950年夏天,汪曾祺成了《北京文藝》編輯部的一名編輯,也是在這一年,他和施松卿有情人終成眷屬,領了結婚證。領證當天,兩人在一家小飯館吃了兩碗麵條,他們感到非常滿足。

1958年,汪曾祺被下放到張家口果園改造。他給施松卿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等我五年,等我改造好回來。」施松卿一個人拉扯著三個孩子,日子過得很困難,但是她沒有一句抱怨。

汪曾祺的改造生活雖然很乏味,但是他依然沒有忘記學習和創作。他在結束一天的勞作後,會把馬鈴薯花摘下來,回去後把它們畫下來。馬鈴薯成熟的時候,他就畫馬鈴薯,沒有顏料就用蔬菜汁代替,畫完後就把馬鈴薯烤熟吃掉。多年後,他自豪地告訴身邊的人說:「我大概是全國吃過馬鈴薯品種最多的人了。」

汪曾祺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後,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寫作中去。他的作品大都是講的一些生活瑣事,他將生活的樂趣全部記錄在作品裡。同時,他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想要的樣子。他不懂人情世故,只求在人間踏踏實實一餐一餐地活著。

有一次,汪曾祺去找一個老朋友朱德熙,可是不巧的是朱德熙出門了,汪曾祺在他家裡左等右等都沒等到。這時他看見朱德熙的柜子裡有瓶好酒,朱德熙的兒子在客廳玩無線電,他掏出錢來給孩子,讓他去街上給自己買兩串烤麻雀。然後,他自己打開酒,就著麻雀一個人喝了起來,可是酒喝了半瓶,朱德熙還沒回來。於是他就對朱德熙的兒子說:「這串麻雀和這半瓶酒是給你爸的。」然後擦了擦嘴,站起身走了,他就是這樣真實。

汪曾祺灑脫幽默的性格,對世間萬物充滿溫情,還帶著一絲玩世不恭。他從來不會巴結人,所以活得一點都不累。他不僅文學造詣深,而且身上還帶著士大夫的那種清高和大氣,因此他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為一個大師,他既接地氣,又不被世俗汙染。他曾評價自己是「俗可耐」,也就是俗得剛剛好的意思,這也是一種境界。

汪曾祺不僅愛寫作,還是個有名的吃貨。作為一個高郵人,許多人因為他知道了高郵鴨蛋。在汪曾祺家,幾乎都是由他做飯。他做飯講究葷素搭配,還經常變著花樣的研究新菜品。他發明了一道「塞陷回鍋油條」,把油條切開,塞上肥瘦相間的肉末,再加上一些佐料,油條炸透控油後撈出,十分美味。他對美食的熱愛,像極了同樣作為吃貨的文人蘇軾,即便是在困境之中,二人的豁達和對美食的追求都十分相似。

汪曾祺的一生,受到過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一直保持著樂觀曠達的心態。他的作品平淡質樸,卻總能把人生的高級智慧娓娓道來。

人的一生,既漫長又短暫,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這一生活成各種姿態。而汪曾祺的人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磨難和經歷而失去了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追尋,也沒有在成名後迷失自我。 汪曾祺說過:「我的家鄉有三大特產:一是秦少遊,二是鹹鴨蛋,我是第三。」1997年,這位可愛的老人因病去世,享年77歲。

無論身處何地,都不放棄自己所熱愛的東西,都要過自己想要的日子,這才是充滿煙火氣的人間生活。

相關焦點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如何能像汪曾祺一樣體會到世間真情呢?耐俗而已。而在俗世中的 我們也多半只是俗人一個,可要想不過得有點興致,則要去追求人們所不屑於追求的——幸福感。培養對萬事萬物尊重和慈悲的眼光,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境界躍進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之境界。培養一種對於人間慈悲而真誠的關切, 洞察小人物的真情也是給予自己一個洞然明白的觀照,才能把舊的變成新的,從「俗」的體味出一 種「不俗」。
  • 隨意而安,快樂生活,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汪曾祺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著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如果一生要面對這麼多的磨難滄桑,你是否還可以用純真的心去愛這個世界,愛它的一花一木,愛它的街角小巷?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 汪曾祺百年誕辰: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而今年的3月5日正是汪老的百年誕辰。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是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汪曾祺一生經歷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也許就是經歷了太多,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其實關於「士大夫」的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八十年代初。汪曾祺當時復出文壇,以《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作品震動文學界。他的老友林斤瀾給他張羅了個作品研討會,會上幾個北京的青年學者給汪曾祺定了個位:「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曾祺一生顛沛坎坷,卻寫出了今人所沒有的慢與閒。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飯,都在他筆下變得生動且有趣。100年前,也就是1920年,汪曾祺在揚州下面一個叫高郵的水鄉誕生了。汪曾祺繼承了高郵一直的文化氣息,多年後也成了一代宗師,小說、散文,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文字總是傳達著中國老百姓的真善美,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人生難得有情人汪曾祺從小受到的是父親的寬鬆教育,也成就了他樂觀的性格。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曾祺曾說:我覺得一個現代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條管直」最沒有意思。這種無差別的親密感情,消除了兩代人彼此間的隔閡和代溝。而汪父這種順應孩子天性,任其自然成長的教育方式;這種不拘泥於世俗,好玩知趣的生活態度,深深影響了汪曾祺一生。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而對於汪曾祺來說,施松卿是顛沛流離生活的指明燈,人生因施松卿而變得溫暖。汪曾祺的美食文章頻繁出現的,很少有登堂入室的大菜名角,更多的是街頭巷尾,俗世人家的日常餐食。字裡行間都透著遮掩不住的煙火氣,而支撐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行走的,不正是那些世俗的迷離煙火嗎?
  • 汪曾祺,為什麼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
    他喜歡生活,一花一木,一餐一飯,都能成就他筆下的快活。他的一生都在歷史的大潮中起伏跌宕,天災、戰亂、奔波、飢餓都不鮮見。但他筆下始終都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有人說他的作品沒有批判性,思想也不深奧。但他說他寫的都是他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這些人非常善良和美好。寫這些美好的事物,會使讀者感到安慰,得到溫暖。
  • 「吃貨」汪曾祺被劃右派卻說「三生有幸」: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不過,時間證明了汪曾祺的價值。在近代文學史上,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沒有地位的"老頭兒"汪曾祺在回憶自己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時說:我覺得一個現代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曾在《人間茶話》中說自己「對茶實在是個外行」,然而他其實對茶卻頗有研究,甚至是特別喜愛,不然也不會在臨終之前,最後一個願望就是喝一杯龍井了!汪曾祺各種茶都喝,什麼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擂茶樣樣都不落下,而且喝起來還頗考究,這也受了祖父的影響。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人間至情至性的熱愛。這也是一個命運坎坷的人,閱盡千帆後,所表達出來的樂觀。「四方食事,不過是一碗人間煙火」,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在汪老的折騰下,滿是醉人的煙火氣,讓人感到一種無比的「生之樂趣」。
  • 汪曾祺被譽為最後一個士大夫,摩羅卻把他本身讀作一個悲劇
    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更像一個充滿情趣的現代陶淵明。
  • 汪曾祺:貪四方美食,享人間之樂,誰說人間不值得?
    汪曾祺,這個被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一生寫下了400多萬字,有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文體,窮盡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畫家常。在他的筆下,各種花鳥蟲魚,鄉情民俗,江南水鄉,還有湖南臘肉,北京豆汁兒,昆明米粉,汽鍋雞,烏鍋貼魚……將簡單的風味吃食,表現得如此可觸可親,活脫脫一部行走的美食紀錄片。
  • 「當代蘇東坡」汪曾祺:中國最後的士大夫
    雖然蘇軾的詞中經常表達出人生如夢的感慨,卻全然不會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蘇軾的思想總是表達出一種超脫的文人心態,力求豁達的人生態度面對塵世一切,他細節的描寫微小的美好事物,最終認為眼前全是好人。當代人有個徹頭徹尾的「蘇東坡」——汪曾祺,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汪曾祺:一個莊子式的「道」人,煙火氣紅塵味才是他最可愛之處
    汪曾祺是一個有道家風範人,他曾寫過一個「活莊子」。其實,汪曾祺恰恰更是一個活莊子,他一生所求,不過是逍遙遊。逍遙隨性,遊戲人間。這就是汪曾祺。即便是現代,很多受過現代教育的家庭,也很少能做到汪曾祺的父親那樣,跟兒子稱兄道弟,一起抽菸,幫忙早戀。在眾多家庭還在封建家庭倫理禁錮的背景下,汪曾祺的父親不僅給了他相對溫飽的生活狀態,更給了他絕對的精神自由。這是他一輩子最大的財富。
  • 汪曾祺:一個莊子式的「道」人,煙火氣紅塵味才是他最可愛之處
    汪曾祺是一個有道家風範人,他曾寫過一個「活莊子」。其實,汪曾祺恰恰更是一個活莊子,他一生所求,不過是逍遙遊。逍遙隨性,遊戲人間。這就是汪曾祺。汪曾祺活法極為入世,但他的精神狀態,或者說,表現在別人眼中的精神狀態,卻非常出世,也可以叫作脫俗。
  • 汪曾祺的《受戒》讓你我看到了充滿煙火氣息的人間生活
    汪曾祺曾說:"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煙火氣息也就是"煙火氣", 一般指燒煮食物的氣味;現多用於指塵俗習氣。汪曾祺的小說《受戒》通過小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純真的初戀故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門淨地"荸薺庵"與生氣盎然的世俗生活聯繫在一起,讓人間的煙火瀰漫在寺庵內外。
  • 被評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他的精神境界是怎樣的?
    汪曾祺,即使是你不了解這個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會聽見過他的名字吧。他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到了最後對命運的接受,塵埃落定對身邊人的習慣。但是那些遺憾的,也終究是遺憾了。5.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他日毋忘化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