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

2020-12-14 騰訊網

法國人安妮·居裡安女士聽說我要到波士頓,特意退了機票,推遲了行期,希望和我見一面。她翻譯過我的幾篇小說。我們談了約一個小時,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的小說裡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我的家鄉把運河堤叫作「上河堆」或「上河埫」。「埫」字一般字典上沒有,可能是家鄉人造出來的字,音淌。「堆」當是「堤」的聲轉)。我讀的小學的西面是一片菜園,穿過菜園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媽(我們那裡對姑媽有個很奇怪的叫法,叫「擺擺」,別處我從未聽過有此叫法)的家,出門西望,就看見爬上河堤的石級。這段河堤有石級,因此地名「御碼頭」,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據說御碼頭夏天沒有蚊子)。運河是一條「懸河」,河底比東堤下的地面高,據說河堤和牆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們幾個同學,可以指認哪一處的屋頂是誰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風箏,風箏在我們腳下飄。城裡人家養鴿子,鴿子飛起來,我們看到的是鴿子的背。幾隻野鴨子貼水飛向東,過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見野鴨子飛得高高的。

我們看船。運河裡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撐篙。弄船的脫光了上身,使勁把篙子梢頭頂上肩窩處,在船側窄窄的舷板上,從船頭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後拖著篙子走回船頭,欻的一聲把篙子投進水裡,扎到河底,又頂著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復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長而極粗,篙頭如飯碗大,有鋒利的鐵尖。使篙的通常是兩個人,船左右舷各一個;有時只一個人,在一邊。這條船的水程,實際上是他們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種船多是重載,船幫吃水甚低,幾乎要漫到船上來。這些撐篙男人都極精壯,渾身作古銅色。他們是不說話的,大都眉稜很高,眉毛很重。因為長年注視著流動的水,故目光清明堅定。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闆的家眷。船老闆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

看打魚。在運河裡打魚的多用魚鷹。一般都是兩條船,一船八隻魚鷹。有時也會有三條、四條,排成陣勢。魚鷹棲在木架上,精神抖擻,如同臨戰狀態。打魚人把篙子一揮,這些魚鷹就噼噼啪啪,紛紛躍進水裡。只見它們一個猛子紮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條鱖魚上來——魚鷹似乎專逮鱖魚。打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的箍(魚鷹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則它就會把逮到的魚吞下去),把鱖魚扔進船裡,獎給它一條小魚,它就高高興興,心甘情願地轉身又跳進水裡去了。有時兩隻魚鷹合力抬起一條大鱖魚上來,鱖魚還在掙蹦,打魚人已經一手撈住了。這條鱖魚夠四斤!這真是一個熱鬧場面。看打魚的、魚鷹都很興奮激動,倒是打魚人顯得十分冷靜,不動聲色。

遠遠地聽見嘣嘣嘣嘣的響聲,那是在修船、造船。嘣嘣的聲音是斧頭往船板上敲釘。船體是空的,故聲音傳得很遠。待修的船翻扣過來,底朝上。這隻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隻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過兩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嶄新的船,叫人心裡高興——生活是充滿希望的。船場附近照例有打船釘的鐵匠爐,叮叮噹噹。有碾石粉的碾子,石粉是填船縫用的。有賣牛雜碎的攤子。賣牛雜碎的是山東人。這種攤子上還賣鍋盔(一種很厚很大的麵餅)。

摘自《汪曾祺經典 · 耳目所接皆是水》

汪曾祺 著

主編 陳其昌 顧問 汪朗

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

2020-7

耳目所接,無非是水,

故鄉人情,雋永流長

植於一方水土,涵蓋人生百態,堪稱一部「文化小說」,每一處都透露著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人生深入透徹的思考。中國文人的別樣記錄,溫柔的心靈撫慰。

內容簡介

《耳目所接皆是水》為《汪曾祺經典》叢書之二,汪曾祺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傾注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江蘇高郵這一方土地,本書精選與汪曾祺家鄉印記有關的文章,並配有作者行走家鄉時的照片和創作的繪畫書法作品,幫助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有生活氣息的文學大家,帶領讀者感受水一般的家鄉對作者的深遠影響,以及作者對故鄉和故鄉人的深情。

作者簡介

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生於傳統士大夫家庭,從小飽受詩書字畫薰陶,抗戰初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承沈從文,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金庸譽之為「中國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乾淨而傳神,諧雅兼具,植於一方水土,涵蓋人生百態,堪稱一部「文化小說」,每一處都透露著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人生深入透徹的思考。他的娓娓道來,在那個風雲巨變的時代是中國文人的別樣記錄和溫柔的心靈撫慰。

主編

陳其昌,現任汪曾祺研究會秘書長,曾擔任高郵市文聯駐會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長。長期從事教育、宣傳、文化、文藝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煙柳秦郵》《新民灘的悲歡》《朱葵藝術傳》《熊緯書傳》等著作。

顧問

汪朗,汪曾祺長子,散文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任經濟日報社國際部主任。作品有《刁嘴》《衣食大義》《食之白話》《我眼中的父親——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等。

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經典合輯

展現文學大師風採

溫暖,睿智,幽默,通透

作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他的文字具有明清筆記般的雅致與風流

深受沈從文、金庸、賈平凹、蘇童、畢飛宇、曹文軒等諸多文學名家喜愛

眾多文章被收錄進初、高中語文教材

《汪曾祺經典》叢書共七冊,精選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雜文、小說、評論等內容,並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書畫作品,進一步展現其美文佳作。

《汪曾祺經典》叢書,精選精編,裝幀精美,版式疏朗。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繫後臺處理|

★ 鳳凰壹力|極致閱讀體驗創造者 ★

相關焦點

  • 這裡有汪曾祺的「詩與故鄉」
    「我的家鄉在高郵,風吹湖水浪悠悠,岸上栽的是垂楊柳,樹下臥的是大水牛……」一首《夢故鄉》是汪曾祺對家鄉魂牽夢繞的牽掛。汪曾祺紀念館所在的文化特色街區由汪曾祺紀念館、汪迷部落、汪氏家宴及汪氏客棧四部分組成,規劃用地面積約755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541.35平方米,借鑑莎士比亞「故居+紀念館」模式,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
  • 汪曾祺的「水性楊花」,造就了文學如水般的柔婉淡雅
    法國人安妮▪居裡安女士翻譯過汪曾祺的小說,她曾經問過汪曾祺一個問題,為什麼他的小說裡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汪曾祺說:「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仔細讀汪曾祺的作品,的確如此。
  • 高郵汪曾祺紀念館首次開放,一起來感受無盡鄉愁!
    整座紀念館共分兩層,分為11個展廳,由「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學世界」等部分組成,每一個篇章連接在一起,構成了汪老的人生軌跡,以及他筆下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汪曾祺先生總讓我想到『相信生活,相信愛』。他深知人性的複雜和世界的艱深。他的不凡在於,他更相信並尊重生命那健康的韌性,他更相信愛的力量對世界的意義。
  • 我的家鄉在高郵(我與一座城)
    我就出生在這片土地上一個叫做南角墩的村莊。少年時,我一心想著的事,就是乘上大巴車,離開這個貧窮的村落。在大學的教室裡,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聚在一起。寫作課上,老師提及了地方名人的話題,問及每個人家鄉的時候,我說出揚州的名字。我沒有說高郵,故鄉高郵被我用其所屬的揚州給代替了。
  • 【今天我朗讀】濃濃鄉愁化為詩——汪曾祺鄉情詩詞聯誦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汪曾祺先生是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先生眷念家鄉,親近本源,創作了大量以家鄉高郵為背景的詩文,「高郵故事」頗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藝術性,奠定了他在當代中國文壇不可替代的地位。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換上新衣,拍了結婚證,汪曾祺蹬著自行車,載著心愛的女人穿行在大街小巷裡算是慶祝,然後跑到恩師沈從文的家裡說:我們結婚了,這是我的妻子施松卿。
  •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汪曾祺《今天應該快活》有感文/劉 釗授權/新華先鋒我們這代年輕人,讀的第一篇汪曾祺的文章應是中學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文中所記的汪曾祺家鄉江蘇高郵的端午風俗令我印象極深,「筷子頭一紮下去,吱——
  • 《五味》:形形色色的美食,汪曾祺大師的思鄉載體
    「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離家越久遠,家鄉美食的味道在腦海中愈發清晰。《五味》主要描述了汪曾祺人生經歷中的留下深刻印象的美食,端午的鴨蛋、故鄉的野菜等尋常吃食兒,在他的筆下都有了活生生的煙火氣兒,鮮活了起來。
  • 高郵汪曾祺紀念館將於18日正式開館:文學愛好者們的好去處
    在作家的故鄉江蘇高郵,汪曾祺紀念館即將於本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無疑是一系列紀念緬懷活動的重中之重。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為主題,依附汪曾祺故居新建的汪曾祺紀念館(新館),以及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去年一併開工建設,並於今年五一前剛剛竣工。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
  • 張強散文|汪曾祺的故鄉,我的故鄉,文學的故鄉
    記得,去年的清明時節,從小到大在高郵工作生活的妹婿,領著我去看了汪曾祺筆下的大淖,近百年的光陰過去了,大淖已經不大,但曾經的模樣還在;看了汪曾祺的故居,春天的明媚的陽光靜靜地照耀著低矮的平房,看不出什麼顯山顯水的地方;走了走汪曾祺上小學時走過的那一條又一條的尋常巷陌,光陰荏苒,巷子很古老了,但它昔日的風彩,若隱若現一般地存在著。
  • 汪曾祺:二伯母教過我的詩詞,我一直記得很清楚
    我的堂姐姐有時把兩張方桌拼起來,在上面縫被子。 敞廳對面,一道磚牆之外,是花園。花園原來沒有園名,祖父命之曰「民圃」,因為他字銘甫,取其諧音。我父親選了兩塊方磚,刻了「民圃」兩個小篆,嵌在一個六角小門的額上。但是我們還是叫它花園,不叫民圃。祖父六十大壽時自撰了一副長聯,末署「民圃叟六十自壽」,「民圃」字樣也只在長聯裡出現過,別處沒有用過。
  • 明海:一個被汪曾祺偏愛的小和尚
    汪曾祺愛水,不是湍急的黃河,不是飛流直下的瀑布,是水鄉靜謐的湖水、潺潺的河水;汪曾祺愛人,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不是家國天下的義士,是鄉下平淡無奇的小人物。他們可以是打錫的十一子、可以是接生的陳小手、可以是賣果子的葉三,當然也可以是一個吃不飽飯的明海。但是明海,又是一個特殊的,因為他是一個小和尚,雖然汪曾祺寫文的時候並沒有寫道和尚比婊子高級多少。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端午的鴨蛋》就是我學生時代給汪曾祺貼上的標籤。1997年5月16,在汪曾祺的苦苦哀求下醫生終於同意他用茶水潤一下嘴唇,他孩子似的的招呼:「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人生難得有情人汪曾祺從小受到的是父親的寬鬆教育,也成就了他樂觀的性格。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
  • 聽張彬彬唱《回江南》,走進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我和我的家鄉
    故鄉,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是一個動聽的故事,講也講不完,道也道不盡。穿行在田野中,流連在竹海裡,跳躍於溪水中,這一切都會凝結成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為解讀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匯聚同心追夢的力量,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第二季),第二首歌曲《回江南》由青年演員張彬彬演唱,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蘇,感受江南水鄉的風韻。
  • 汪曾祺:「我以後是要進文學史的」
    近年來,因為「吃貨」文化的盛行,汪曾祺那些談飲食的文章被一編再編,出版了不少選本。在網上,或真或假的汪曾祺語錄,談吃喝的、談生活的,也頗受網友喜愛,廣為流傳。但如果想要全面了解汪曾祺的創作和思想,長期以來卻沒有一個精編精校的本子可供閱讀。近日,歷時八年編校、共計400餘萬字的《汪曾祺全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為想要全面了解汪曾祺的讀者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材料。
  • 中國台州網丨愛聽汪曾祺講故事——讀汪曾祺的《生命本來從容》
    莫言的前輩汪曾祺就是這樣的人,我喜歡聽他講故事。汪曾祺,當代繞不開的作家,一生著作甚豐。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生命本來從容》集結了汪曾祺五十多篇經典散文。全書分我的世界、西南聯大、我的師承三個部分,家人親友、鄉野俚俗、水鄉風情以及各色各異的聯大師生,都在作者滿懷溫情的筆下一一復活。
  • 汪曾祺首部文學自傳《寧作我》問世:「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作家汪曾祺:外圓內方汪老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成為作家這件事的呢? 「有人問我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我說這跟我從小喜歡東看看西看看有關。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
  • 汪曾祺:我對大堂屋有一點特殊的記憶,是我曾在這裡當過一回孝子
    我對大堂屋有一點特殊的記憶,是我曾在這裡當過一回孝子。我的二伯父(二爺)死得早,立嗣時經過一番討論。按說應該由長房次子,我的堂弟曾煒過繼,但我的二伯母(二媽)不同意,她要我,因為她和我的生母感情很好,從小喜歡我。我是次房長子,長子過繼,不合古理。後來是定了一個折中方案,曾煒和我都過繼給二媽,一個是「派繼」,一個是「愛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