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我對大堂屋有一點特殊的記憶,是我曾在這裡當過一回孝子

2021-01-09 騰訊網

我對大堂屋有一點特殊的記憶,是我曾在這裡當過一回孝子。我的二伯父(二爺)死得早,立嗣時經過一番討論。按說應該由長房次子,我的堂弟曾煒過繼,但我的二伯母(二媽)不同意,她要我,因為她和我的生母感情很好,從小喜歡我。我是次房長子,長子過繼,不合古理。後來是定了一個折中方案,曾煒和我都過繼給二媽,一個是「派繼」,一個是「愛繼」。二媽死後,娘家提了一些條件,一是指定要用我的祖父的壽材盛殮。太爺五十歲時就打好了壽材,逐年加漆,漆皮已經很厚了。因為二媽是年輕守節,娘家提出,不能不同意。一是要在正堂屋停靈,也只好同意了(本來上有老人,是不該在正屋停靈的)。我和曾煒於是履行孝子的職責。親視含殮(圍著棺材走一圈),戴孝披麻,一切如制。最有意思的是逢七的時候得陪張牌李牌吃飯。逢七,鬼魂要回來接受燒紙,由兩個鬼役送回來。這兩個鬼役即張牌李牌。一個較大的方杌凳,兩副筷子,一碟白肉,一碟豆腐,兩杯淡酒。我和曾煒各用一個小板凳陪著坐一會兒。陪鬼役吃飯,我還是頭一回。六七開弔,我是孝子一直在場,所以能看到全部過程。家裡辦喪事,氣氛和平常全不一樣,所有的人都變得莊嚴肅穆起來。開弔像是演一場戲,大家都演得很認真。「初獻」「亞獻」「終獻」,有條不紊,節奏井然。最後是「點主」。點主要一個功名高的人。給我的二伯母點主的是一個叫李芳的翰林,外號李三麻子。「點主」是在神主上加點。神主(木製小牌位)事前寫好「×孺人之神王」,李三麻子就位後,禮生喝道:「凝神,想像,請加墨主。」李三麻子拈起一支新筆在「王」字上加一墨點。禮生再贊:「凝神,想像,請加朱主。」李三麻子用硃筆在墨點上加一點。這樣死者的魂靈就進入神主了。我對「凝神,想像」印象很深,因為這很有點詩意。其實李三麻子對我的二伯母無從想像,因為他根本沒有見過我的二伯母。

正堂屋對面,隔一個天井,是穿堂。

穿堂對面原來有一排三開間的房子,是我的叔曾祖父的一個老姨太太住的。房子很舊了,屋頂上長了很多瓦松,隔扇上糊的白紙都已成了灰色。這位老姨太太多年衰病,總是躺著。這一排房子裡聽不到一點聲音,非常寂靜,只有這位老姨太太的女兒——我們叫她小姑奶奶,帶著孩子來住一陣,才有一點活氣。

老姨太太死了,她沒有兒子,由我一個叔祖父過繼給她。這位叔祖父行六,我們叫他六太爺。這是個很有風趣的人,很喜歡孩子。老姨太太逢七,六太爺要來守靈燒紙。燒了紙,他弄一壺酒,慢慢喝著,給孩子講故事——說書,說「大俠甘鳳池」,一直說到深夜。因此,我們總是盼著老姨太太逢七。

祖父過六十歲的頭年,把東邊的房屋改建了一下。正堂屋沒動。穿堂加大了。老姨太太原來住的一排房子拆了,蓋了一個「敞廳」。房屋翻蓋的情況我還記得,先由瓦匠頭、木匠頭挖出整整齊齊的一方土,供在老爺柜上。破土後,請全體瓦木匠在正堂屋吃一次飯。這頓飯的特別處是有一碗泥鰍,泥鰍我們家是不進門的,但是請瓦木匠必得有這道菜,這是規矩。我覺得這規矩對瓦木匠頗有嘲諷意味。接著是上梁豎柱,放鞭炮,撒糕饅,如式。

摘自《汪曾祺經典 · 耳目所接皆是水》

汪曾祺 著

主編 陳其昌 顧問 汪朗

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

2020-7

耳目所接,無非是水,

故鄉人情,雋永流長

植於一方水土,涵蓋人生百態,堪稱一部「文化小說」,每一處都透露著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人生深入透徹的思考。中國文人的別樣記錄,溫柔的心靈撫慰。

內容簡介

《耳目所接皆是水》為《汪曾祺經典》叢書之二,汪曾祺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傾注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江蘇高郵這一方土地,本書精選與汪曾祺家鄉印記有關的文章,並配有作者行走家鄉時的照片和創作的繪畫書法作品,幫助讀者全方位了解這位有生活氣息的文學大家,帶領讀者感受水一般的家鄉對作者的深遠影響,以及作者對故鄉和故鄉人的深情。

作者簡介

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生於傳統士大夫家庭,從小飽受詩書字畫薰陶,抗戰初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承沈從文,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金庸譽之為「中國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乾淨而傳神,諧雅兼具,植於一方水土,涵蓋人生百態,堪稱一部「文化小說」,每一處都透露著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人生深入透徹的思考。他的娓娓道來,在那個風雲巨變的時代是中國文人的別樣記錄和溫柔的心靈撫慰。

主編

陳其昌,現任汪曾祺研究會秘書長,曾擔任高郵市文聯駐會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長。長期從事教育、宣傳、文化、文藝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煙柳秦郵》《新民灘的悲歡》《朱葵藝術傳》《熊緯書傳》等著作。

顧問

汪朗,汪曾祺長子,散文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任經濟日報社國際部主任。作品有《刁嘴》《衣食大義》《食之白話》《我眼中的父親——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等。

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經典合輯

展現文學大師風採

溫暖,睿智,幽默,通透

作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他的文字具有明清筆記般的雅致與風流

深受沈從文、金庸、賈平凹、蘇童、畢飛宇、曹文軒等諸多文學名家喜愛

眾多文章被收錄進初、高中語文教材

《汪曾祺經典》叢書共七冊,精選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雜文、小說、評論等內容,並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書畫作品,進一步展現其美文佳作。

《汪曾祺經典》叢書,精選精編,裝幀精美,版式疏朗。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繫後臺處理|

★ 鳳凰壹力|極致閱讀體驗創造者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汪曾祺:二伯母教過我的詩詞,我一直記得很清楚
    蓋得後,祖父的六十大壽在這裡布置過壽堂,宴過客,此外就沒有怎麼用過,平常總是空著。我的堂姐姐有時把兩張方桌拼起來,在上面縫被子。 敞廳對面,一道磚牆之外,是花園。花園原來沒有園名,祖父命之曰「民圃」,因為他字銘甫,取其諧音。我父親選了兩塊方磚,刻了「民圃」兩個小篆,嵌在一個六角小門的額上。但是我們還是叫它花園,不叫民圃。
  • 汪曾祺:這確是我童年的樂園,我在這裡掬過很多蟋蟀,捅過馬蜂窩
    碧桃花其實是很好看的,花開得很繁茂,花期也長,應該對它珍貴一點,但是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也許因為它花開得太多,也太容易養活了。土山正面,種了四棵香櫞,每年都要結很多。香櫞就是「橘逾淮南則為枳」的枳,但其實枳和橘是兩種植物。香櫞秋天成熟。香櫞的香氣很衝,不大好聞。但香櫞花的氣味是很好的,苦甜苦甜的。花白色,瓣微厚,五出深裂,如小酒盞,很好看。山頂有兩棵龍爪槐,一在東,一在西。西邊的一棵是我的讀書樹。
  • 汪曾祺: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汪曾祺與施松卿是一對公認的神仙眷侶。但開始時,兩人相互看不上對方。所以,汪曾祺說:「我想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因為曾被溫柔的人那樣對待,深深了解那種被溫柔相待的感覺。」有生活趣的人,生活才快樂汪曾祺曾有部很奇怪的作品——《中國馬鈴薯圖譜》。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出身馬來華僑家庭的施松卿家境優渥,舉止談吐落落大方,她曾抱怨道:「中文系的人土死了,穿著長衫,一點樣子也沒有,外文系的女生誰看得上?」
  • 汪曾祺:考試、分數,跟我有什麼關係,這樣過一天才叫快活
    掃葉山房掃葉山房是龔半千的齋名,我在南京,曾到清涼山看過其遺址。但這裡說的是一家書店。這家書店專出石印線裝書,白連史紙,字頗小,但行間加欄,所以看起來不很吃力。所印書大都幾冊作一部,外加一個藍布函套。挑選的都是內容比較嚴肅、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古籍,這對於置不起善本的想做點學問的讀書人是方便的。
  • 汪曾祺: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
    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 老舍先生愛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釅。他曾告訴我,到莫斯科去開會,旅館裡倒是為他特備了一隻暖壺。可是他沏了茶,剛喝了幾口,一轉眼,服務員就給倒了。「他們不知道,中國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人生難得有情人汪曾祺從小受到的是父親的寬鬆教育,也成就了他樂觀的性格。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出身馬來華僑家庭的施松卿家境優渥,舉止談吐落落大方,她曾抱怨道:「中文系的人土死了,穿著長衫,一點樣子也沒有,外文系的女生誰看得上?」女兒追問,那你是怎麼看上父親的?施松卿臉上瞬間洋溢起少女般的微笑:「他不一樣,我一眼就看出他有才。」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曾提到過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聞一多老師上課從來不考試,只需交文學報告即可,班裡有個同學請汪曾祺代筆,後來聞一多看了這份報告後大為讚賞,甚至驚呼:「寫得比汪曾祺都好呀!」汪曾祺聽了也是偷著樂。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更是個極有趣的人:善繪畫、刻圖章、彈琵琶、拉胡琴,做菜、打拳、單槓體操、祖傳治病,亦是精通。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講過與父親之間的趣事。汪曾祺十七歲初戀,在家寫情書,父親就在一旁瞎出主意,他會和父親對坐飲酒,一起抽菸,在家裡,父親拉胡琴,他來唱。
  • 汪曾祺:「我以後是要進文學史的」
    汪朗又說,沒見汪曾祺看過大部頭的書——也許是沒當著他們的面看;在他們面前,汪曾祺總是在翻各類雜書,談吃喝的,談景德鎮陶瓷的,談畫的。和他們聊天,汪曾祺也從沒講過文學名著好在哪裡,總是談些犄角旮旯的事兒。「所以他作品裡的人物對於各種事物的見解都挺在行的。」 通過「物」來寫人,確實是汪曾祺小說的一大特點。
  • 汪曾祺: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鸚鵡史航曾說:「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一說起汪曾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鹹鴨蛋,第二個或許是「文藝界的泥石流」這個榮譽稱號。會吃、懂吃、懂生活 —— 可以說,汪老的這些生活意趣在他的散文集《覓我遊蹤五十年》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 我在邊疆駐村,我在讀汪曾祺
    201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汪曾祺全集》剛推出時,我被派往漢賓鄉英買裡村駐村。在此之前,我剛收到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的同學給我寄贈的一套全集,「都是汪迷,何必客氣……」於是,這套書和汪先生的《文與畫》等幾本選集,就隨著被褥等行李一起來到了村裡。村子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市。汪曾祺曾來過這裡,時間在1982年夏秋之際。
  • 我心中的「老頭兒」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分享會
    這本書在他的創作生涯或者人生中是很有份量的一本書,別看很小,我算了算,它是我父親出的第四本書。解放前出過一本《邂逅集》,六十年代出過一個很薄的《羊舍的夜晚》,82年北京出版社出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這個是第四本。這一本他很喜歡,而且印量相當大,第一印就是47000,當時一般能印到幾千本就算是不錯了,所以人民文學出版社還是很有魄力的,一下印那麼多。
  • 汪曾祺:我的文章很隨便?都被我的苦心經營給騙了
    之前作為汪曾祺的資深迷弟,我以為我差不多看完了汪曾祺的作品,直到讀到《汪曾祺》,才發現汪曾祺著述之豐,寫作之勤,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個假粉絲。我等這種一天日更1000字就覺得了不起的人,面對400多萬字的《汪曾祺全集》,不覺汗顏無地,更感覺高山仰止,寫作永無止境,跟前輩們比起來,我們真的是差太多了。戒之戒之。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我絕無&39;的氣魄,我只是&39;自己寫一點東西而已。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賈平凹曾這樣評贊汪曾祺:「讀汪曾祺的文章可以心地釋然,他的可貴之處在於,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對生活都保有一種熱忱和灑脫,不緊不慢,悠然自得。」
  • 畢亮:我在邊疆駐村,我在讀汪曾祺
    汪曾祺曾來過這裡,時間在1982年夏秋之際。當時,汪曾祺、林斤瀾、鄧友梅三位老友在《北京文學》編輯李志的陪同下有了一趟行程近兩個月的西北新疆之行。一路上,他們走得比較辛苦,也不算順利。汪曾祺在1982年9月22日起寫的新疆行散文《天山行色》中幾乎沒有涉及。倒是多年後,同行的鄧友梅在《再說汪曾祺》中提到此行,並細述了過程,才讓我們有所了解。
  • 汪曾祺: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很久以前有一次泡香菇,友人說要用冷水泡,這是汪老爺子說的。於是,白瓷碗裡加冷水,大半天后,腳沒踏進廚房門,早已菇香撲鼻尖,歡喜得很。從此,每每看汪曾祺的書,都像在尋味兒:天底下竟有這麼好吃的食物,這麼有趣的事,我卻沒吃過,試過,傷心!
  • 這裡有汪曾祺的「詩與故鄉」
    「我的家鄉在高郵,風吹湖水浪悠悠,岸上栽的是垂楊柳,樹下臥的是大水牛……」一首《夢故鄉》是汪曾祺對家鄉魂牽夢繞的牽掛。汪曾祺紀念館所在的文化特色街區由汪曾祺紀念館、汪迷部落、汪氏家宴及汪氏客棧四部分組成,規劃用地面積約755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541.35平方米,借鑑莎士比亞「故居+紀念館」模式,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
  • 汪曾祺:萬物有心,人間有味
    師從沈從文的汪曾祺,在這本書中記錄了生平遇到的事,看見的人以及喜好的物。經歷過民國、抗戰、新中國成立、大饑荒、被批鬥,到反正。在我們看來是跌宕起伏,坎坷多舛的歲月,在汪曾祺眼中卻是很有「味」的經歷,在書中這樣寫到:馬齒莧開花,花瓣如一小囊。
  • 「不失其赤子之心」——汪曾祺寫作對我的影響與啟示
    3月5日,是汪曾祺百年誕辰紀念日。我們特地刊發兩篇文章。王澄霞教授主要聚焦汪曾祺對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寫作風格的承繼與拓展,寫出了文脈的傳承。張聞昕是在讀研究生,也是青年作家,字裡行間洋溢著對汪曾祺作品的熟稔與青睞,思考也頗有見地。「我多願意再走走汪先生的路。」收尾的這句,道出了文脈的傳承有了新生力量。
  • 葉兆言:群鶯亂飛的江南,有高曉聲、汪曾祺留下的文學性情 | 此刻夜讀
    同住南京的作家蘇童曾評價他,沉穩端正,儒雅溫和,有謙謙君子之風。最叫好的是父親,讀了十分激動,津津樂道,說自己去《雨花》當副主編,手頭有《李順大造屋》和方之的《南豐二苗》,就跟揣了兩顆手榴彈上戰場一樣。《李順大造屋》打響了,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這是後話,我記得陸文夫看手稿,說小說很好,不過有些囉唆。話是在吃飯桌上說的,大家手裡還端著酒杯,高曉聲追著問什麼地方囉唆了,陸文夫也不客氣,讓我拿筆拿稿子來,就在手稿中間刪了一段,高當時臉上有些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