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亮:我在邊疆駐村,我在讀汪曾祺

2020-09-23 光明日報


201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汪曾祺全集》剛推出時,我被派往漢賓鄉英買裡村駐村。在此之前,我剛收到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的同學給我寄贈的一套全集,「都是汪迷,何必客氣……」


《汪曾祺全集》12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


於是,這套書和汪先生的《文與畫》等幾本選集,就隨著被褥等行李一起來到了村裡。


村子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市。汪曾祺曾來過這裡,時間在1982年夏秋之際。當時,汪曾祺、林斤瀾、鄧友梅三位老友在《北京文學》編輯李志的陪同下有了一趟行程近兩個月的西北新疆之行。一路上,他們走得比較辛苦,也不算順利。汪曾祺在1982年9月22日起寫的新疆行散文《天山行色》中幾乎沒有涉及。倒是多年後,同行的鄧友梅在《再說汪曾祺》中提到此行,並細述了過程,才讓我們有所了解。


《天山行色》可以說是汪曾祺遊記散文中的名篇,其中大部分筆墨留給了我正生活的伊犁。他們在伊犁訪問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尼勒克縣等地的農村和牧區,還在伊寧市召開了讀者見面座談會。汪曾祺等人在座談會上都有演講,經記錄整理刊發在當年的《伊犁河》雜誌上,汪曾祺的文章題為「道是無情卻有情」。距離初讀汪曾祺的幾年後,我到了《伊犁河》雜誌供職,專門找出當期雜誌看這篇短文。雜誌上刊發的《道是無情卻有情》被汪先生收入《晚翠文談》時做了細微改動。新版《汪曾祺全集》中,此文被放在了第九冊「談藝卷」中,並注釋:「本篇原載《伊犁河》1982年第4期,據作者在伊犁文學座談會上的講話整理而成,與會者還有鄧友梅、林斤瀾等;初收《晚翠文談》,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


1995年秋 與作家林斤瀾(左)在溫州 資料圖片


汪曾祺一行到伊犁,給當時的伊犁文學界留下了諸多佳話,尤其他們三人在伊犁的文學講座,當年聽過講座的人多年後提起來還津津樂道。邊疆的人文風情,也給汪曾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晚年多次在文章中都有提及。也是在《文與畫》中,我還看到汪曾祺的兩幅與伊犁有關的畫,尤其後一幅,畫於去世前一年,從題畫文字來看,汪曾祺對當年的伊犁之行,念念不忘。多年來,我不斷把他的《天山行色》等文章和畫找來看,每一次都能感覺和我愛讀的作家之間,距離是如此之近。


初到村裡,各種不適應、不習慣接踵而至,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也有閱讀寫作上的。幾人一間的宿舍裡,一張桌子,人來人往。因為吃住在村委會,只待夜深人靜後,我從住的三樓回到白天上班的二樓辦公室,攤書細讀,靜靜品味。


有次調休,從家中回村裡時,我從書架上抽出他的《草花集》放到了隨行的包裡。這書薄薄的,很適合隨身帶著看,隨時抽出來都能讀幾頁。在村裡,我也常如汪先生一樣,「辛苦了一天,找個陰涼的地方,端一個馬扎或是折腳的藤椅,沏一壺茶,坐一坐,看看這些草花,聞聞帶有青草氣的草花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種樂趣」。工作之餘,如此生活,倒也自在。


在村裡,我的狀態和汪曾祺的「隨遇而安」比起來,境界到底差了許多。此時重讀他的《隨遇而安》,又是另一番感受,心態很快就調整了過來。以前沒怎麼覺得,十年來持續讀汪曾祺,他的文章和生活態度,有形無形地影響著我,這在駐村時體現得更明顯。


1987年,在美國作家海明威出生地 資料圖片


有時躺在宿舍的單人床上或者住戶家的炕上,就著檯燈翻幾頁《汪曾祺小說選》。多年前,汪曾祺也是這般躺在沽源的炕上看《容齋隨筆》的吧。有一天晚上,我住在村民家,下著雨。聽雨打鐵皮聲,無端想起汪曾祺的《星期天》,「下雨天,雨點落在鐵皮頂上,乒桌球乓,很好聽。聽著雨聲,我往往會想起一些很遙遠的往事」。雨夜憶起的往事,易生感觸,繼而形成文字。


也是在《隨遇而安》中,汪曾祺說,四處走走,你會熱愛這個世界。從汪曾祺的作品中,我學著慢慢觀察生活。


有一次入戶路上經過一條僻靜的巷子,路邊長著一叢嫩蠍子草,我擇下嫩頭,學著汪曾祺拌菠菜那樣拌了一盤蠍子草,大快朵頤。「生活,是很好玩的」,一旦放平了心態,發現了生活,真是好玩的,在村中尤其如此。


村裡許多人家都種喇叭花,或門前,或院中,就是汪曾祺寫到的晚飯花。而巷子也很像汪先生筆下的李家巷,巷子兩邊開著晚飯花,「開得很旺盛,它們使勁地往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裡。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綠葉子;殷紅的,胭脂一樣的,多得不得了的紅花,非常熱鬧……」我在入戶走訪時看到它們,覺得親切。巷子裡嬉鬧的孩童,在花叢邊跑來跑去。走在巷子裡,會想到,迎面碰到的少男少女裡,是不是有汪先生筆下的李小龍、王玉英?


汪曾祺繪畫作品 資料圖片


在村裡的四季,總會遇到許多老人蹲坐在門口,冬春曬太陽,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就靜坐著,他們都如《鬧市閒民》裡的「活莊子」。我也試著學習汪曾祺的筆觸,來了解、記錄下這些鬧市中的「活莊子」。


我讀汪曾祺,常被他細微之處的人間情懷打動、感動。十多年間,我一次又一次地翻他的作品,大概也是因為這個關係。寫作,說到底還是要講情懷的……你看,汪曾祺的影響就是這麼無處不在。在村裡,在生活中,汪曾祺和他的作品,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作者:畢亮,系80後作家,《伊犁河》雜誌副主編)

相關焦點

  • 我在邊疆駐村,我在讀汪曾祺
    201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汪曾祺全集》剛推出時,我被派往漢賓鄉英買裡村駐村。在此之前,我剛收到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的同學給我寄贈的一套全集,「都是汪迷,何必客氣……」於是,這套書和汪先生的《文與畫》等幾本選集,就隨著被褥等行李一起來到了村裡。村子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市。汪曾祺曾來過這裡,時間在1982年夏秋之際。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滿意是我駐村最大的收穫|龍宮鎮滿嘎村駐村...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滿意是我駐村最大的收穫|龍宮鎮滿嘎村駐村第一書記楊麗 2020-12-14 2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 傾情駐村丨西秀區新場鄉勇江村駐村第一...
    我叫何妍,2019年6月,受組織選派從安順市婦聯到西秀區新場鄉勇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剛到村時,天天圍著會議轉、圍著表冊轉、圍著材料轉,還要入戶走訪,整天忙得焦頭爛額,還真有些不適應。但我沒停下腳步,更沒有打退堂鼓,而是靜下心來,牢牢的駐紮在村裡,與村民朋友們同吃同住。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滿意是我駐村最大的收穫|龍宮鎮滿嘎村駐村...
    我叫楊麗,現任黃果樹旅遊區綜合執法大隊四中隊副中隊長,儘管駐村的時光已經悄然過去了兩個年頭,但回憶起這段歲月,我仍然感慨不已。  2017年,我被組織選派到龍宮鎮滿嘎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滿嘎村是一個漢、苗、布依多民族聚居的特殊村寨,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這兩年期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為群眾辦好點滴實事,解決眼前實際困難,和這些群眾「以心換心」,贏得他們的滿意和對我駐村工作的肯定。
  • 我的駐村故事|我的魂丟在了小王莊
    講述人:鄭州市中牟縣小王莊村第一書記蘭永傑2017年10月,我與小王莊村結緣,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時光了。我是農民的兒子,在農村長大,對農村工作環境有一定的印象。我深知,作為駐村扶貧幹部,要想在農村把工作幹好,不僅要成為鄉親們的知心人,而且還要讓自己從內心深處成為小王莊人。
  • 散文丨畢亮:換個地方看書
    王小波去世後「大家熱議他的時候,我才從照片上與他的名字對上號」,從此他開始有意識集中看一些他的作品。孫鬱認為王小波的作品之所以讓人喜歡,是因為「在根本上剔去了士大夫文本和精英文本的緣故」,他的文字「乾淨、勁健、陽光」。談論王小波他難免會與他熟悉的張中行、汪曾祺等人作比較。
  • 「我的幫扶故事」駐村幫扶,讓我的內心充盈——記湘鄉市巴江村駐村...
    自2015年加入駐村幫扶隊伍,莫志敏的工作單位,從離家不到1公裡的市區,變成了離家100公裡的鄉村,周末才能回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經歷戰爭的洗禮,能有機會參與脫貧攻堅這場歷史性戰役,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莫志敏說,駐村5年多,他的內心充盈了,人生也豐富了,唯一的遺憾就是陪伴家人太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駐村「五味」丨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
    我叫徐嘯,是遵義市新蒲新區組織人事部組織科的一名幹部,也是新蒲新區新舟鎮平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到平溪村已有2年零8個月了,近1000天的駐村生活,有汗水有淚水、有歡聲有笑語、有精彩有欣慰,可謂是「五味」雜陳。
  • 我的援藏駐村日記:我在玉瓦當「村官」
    8月7日   星期二  晴九寨溝玉瓦鄉三道城村駐村工作隊黃睿九寨溝縣委書記羅智波到三道城村檢查工作(左二為黃睿)今年7月,按照上級部門的安排,我作為邛崍市援藏駐村工作隊的一名成員,來到了阿壩州九寨溝縣,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援藏扶貧駐村工作。
  • 縣總工會陳月霞:我的駐村日記
    為了弘揚正能量、激勵全縣幹部群眾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做好駐村扶貧工作。今天為大家刊發的是陳月霞的駐村日記,與大家共同分享他的駐村故事。大家好,我叫陳月霞,現任縣總工會辦公室副主任,2020年11月10日被派到北山鄉榮福村,隨即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三年,我多了一個「娘家」
    2017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普底鄉慶豐村擔任第一書記,2018年3月調整到普底鄉迎豐村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三年的駐村生活,讓我經歷了人生的磨鍊,也收穫了扶貧戰場上的戰友情誼,深切感受到了濃似酒的質樸鄉情,駐村幫扶讓我多了一個「娘家」。
  • 駐村故事90後姑娘付曉潔:我的駐村生活就是一個五彩斑斕的調色盤
    我與其他「小夥伴」一起背起行囊,與家人揮手告別,來到尼勒克縣喀拉蘇鄉賽普勒村,開始了一年的駐村生活。從駐村之初的彷徨與迷惑,到如今的豁然開朗與幹勁十足;從駐村之初的陌生與忐忑,到如今的溫馨與甜蜜,點點滴滴、歷歷在目。
  • 汪曾祺: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
    法國人安妮·居裡安女士聽說我要到波士頓,特意退了機票,推遲了行期,希望和我見一面。她翻譯過我的幾篇小說。我們談了約一個小時,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的小說裡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 「我的扶貧故事」俞先富:駐村讓我成長
    我叫俞先富,來自三都縣綜合行政執法局。2018年5月,畢業3年後踏入工作崗位,有幸成為中和鎮紅星村脫貧攻堅駐村幹部,共包保全組82戶378人、其中貧困戶26戶129人。從駐村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近1000個日日夜夜,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需要記憶的事情很多,同時,值得回味的經歷也很多。
  • 縣辦事中心苗本漢:我的駐村日記
    為了弘揚正能量、激勵全縣幹部群眾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做好駐村扶貧工作。今天為大家刊發的是苗本漢的駐村日記,與大家共同分享他的駐村故事。我叫苗本漢,現任縣辦事中心網絡管理員,2014年6月被派到連生鄉太和村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1月10日 星期五 天氣晴朗來到太和村後,我們親身感受到了駐村工作的責任和壓力,我明白了為百姓排憂解難是我的根本任務。
  • 「抱歉啊,我駐村了,剛忙完 」
    發條信息過去,也常是半夜才回,配上一句:「抱歉啊,我駐村了,剛忙完。」自2014年以來,旨在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駐村」,已成為新疆各級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幹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訪惠聚」駐村工作進入第六個年頭,工作隊的生活是怎樣的?給當地帶來了什麼?2月中旬,《環球時報》記者走訪阿克蘇地區各縣,感受駐村工作隊帶給這片廣闊土地的變化。
  • 【我的駐村故事】不忘初心幹扶貧 阿旺鎮駐村隊員 郭學良
    2015年東 川區脫貧攻堅戰開始打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開始逐步全面覆蓋,我們單位也率先入駐了阿旺鎮芋頭塘村,我與支鍋山小組的5戶人家結對幫扶。2018年9月又以先鋒隊員的身份到村參加「百日會戰」,次年3月底被組織調為駐村隊員,國檢結束後又到安樂村駐村至今。
  • 【我的駐村故事】越戰英雄駐村先鋒——記湯丹鎮杉木村駐村先鋒隊員聶盛祥
    我們相識於2018年9月26日,同被選為先鋒隊員參加培訓,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他,之前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他是區殘聯的一名工勤人員,已59歲,2019年10月就退休了。按照文件規定,這個年齡是不能再去駐村的,而他卻踴躍報名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