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書單|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如何講述自己?

2020-08-12 新華網客戶端

歷史

《中國古代的遊俠》,王齊 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是最早論述「俠」的一句老話。論述者是戰國時期的法家韓非。他在《韓非子·五蠹》中將「俠」歸入五蠹之列,認為他們不受律令規訓,有武力,「群俠以私劍養」,而君主還「禮之」,導致天下秩序「此所以亂也」。

現代人印象中的「俠」與韓非的看法幾乎完全相反。現代人往往都會崇尚俠的恩怨分明、快意恩仇、言而有信,以及他們的俠骨柔腸,而這些也組成了俠的理想特徵。即便在進入現代世界後,國家成為武力或暴力的唯一正當執行者,俠不復存在,「俠氣」「大俠」「俠客精神」卻還是作為一種品格遺產,照樣受到推崇和讚美。《三俠五義》《水滸傳》等傳統文學典籍,和《天龍八部》等現代武俠小說及其電視劇,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當然也不可忽視。

不過,在漫長的前現代歷史中,韓非的批判和否定也只是一面。大史家司馬遷就為俠寫「列傳」,評價他們敢於捨生取義,「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俠為底層窮困人家打抱不平,為上層精英「保駕護航」,使他們獲得相當高的聲譽。這反過來也讓他們的武力被民間默許。

王齊的《中國古代的遊俠》便從這裡開始整理歷朝歷代的「俠」,他們的演變,以及「義俠」「武俠」「盜俠」「女俠」的類別區分。衣食住行、生計來源和社會交際等日常生活也涵蓋其中。這本二十幾年前初版的書,在今日重版後,在這一領域仍然當屬全景式書寫。

然而,再回過頭來看,韓非的看法實際上確實貫穿此後整個歷史。這既是因為俠也造成了一些武力濫用、無辜者受害,更是因為在國家統治秩序外另立規則,產生不同的秩序,對王權統治者構成威脅而遭到打壓。而這也是《中國古代的遊俠》字裡行間的一條暗線。在漫長的前現代社會,王權越是集中,俠的存在空間就越小。他們的「游離」「遊歷」狀態始終與王權秩序有著強烈的張力關係,唯有被利用之時,才展現出張力的另一面。(羅東)

藝術

《旁觀者》,[比] 本·吉塞曼斯 著,張子禕 譯,後浪丨 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圖像小說《旁觀者》,講述了一個不太寂寞的老男人的故事。他孤身生活,沒有伴侶,與現實略隔膜,隱身於精神世界。難以想像,如此準確捕捉當代人平乏但豐盈的內心狀態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漫畫家,是作者本·吉塞曼斯讀研期間的畢業設計。這樣的作者令人驚喜和無限期待。

中年男子休伯特一個人生活,他長相平平,性格內斂,安靜木訥,更像人生的旁觀者。平日裡,休伯特喜愛獨自一人逛美術館,在著名畫作前踱步徘徊;他不善言辭,遇上搭順風車的陌生人,也只能勉強禮貌地說上幾句話。他的居家生活可謂單調:臨摹繪畫,做飯,邊看電視邊一人食……樓下的女房東對他投懷送抱,他不為所動。現實中,只有一個女性真正吸引他,對樓總在窗口澆花的年輕女性……

《旁觀者》講了一個看似什麼都沒發生的故事,但處處流露出日常生活的詩意。清淡和諧的配色受到大師溫瑟·麥凱(《小尼莫》)和埃爾熱(《丁丁歷險記》)的影響,彩鉛畫面氣質柔和而又粗糲,飽含溫柔和生命力。如一位豆友所說,「一個人的愛好足夠巨大,就可以享有選擇性孤獨能夠覆蓋的最大幸福。」(董牧孜)

文學

《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汪曾祺 著,未讀·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因今年是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不少他的書和關於他的書選擇在今年出版。汪曾祺的寫作風格前後有很大變化,這一點可從其全集中明顯看出。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篇《受戒》被廣泛稱道,是作者本人推崇的「疏朗清淡」的風格,一個小小故事,寫出極好的味道,從中能看出作者天真、可愛、熱愛生活的精神;也是自那時起,汪曾祺有了「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稱號,至今幾乎成為定論,是了解汪曾祺的一個切入口。而其本人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度過了怎樣的一生,則需要一部好傳記才能展現。

《寧作我》是經編輯而成的「自傳」,選出汪曾祺自己寫自己的文字,從出生到去世那一年,無一不涉及。編者楊早說:「本書無甚高義,就是將汪曾祺散文中的追憶、記事性質的文字,串成一條線,讓人看看一個大作家,怎樣講述自己的一生,何者詳,何者略,何者重,何者輕。」說得清晰明白。(張進)

歷史

《約瑟夫斯與第一次猶太戰爭》,[英] 德斯蒙德·蘇厄德 著,楊迎 譯,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6月。

當猶太人在公元66年反抗羅馬時,耶路撒冷貴族約瑟夫斯被任命為將軍,參與了第一次羅馬猶太戰爭。後來,約瑟夫斯被羅馬人俘虜,他博取了羅馬皇帝的好感,並為羅馬軍隊當傳譯官。在這之後,他認為猶太人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向羅馬投降。在耶路撒冷被摧毀之後,約瑟夫斯成為了羅馬公民。他被允許翻閱韋帕薌的作戰筆記。於是,他就開始從事猶太歷史的編寫工作。他在羅馬寫下了《猶太戰爭》和他的自傳,向後人提供了關於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的目擊證明。若沒有約瑟夫斯,當代人或許無從知曉公元一世紀和以前的猶太史。

因為約瑟夫斯身上的矛盾性,使得幾個世紀以來,約瑟夫斯的歷史地位一直頗有爭議。有些人認為,他是猶太人的叛徒。有些人則表示,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深愛著猶太人。他用他的方式捍衛著猶太文化。到底該如何看待約瑟夫斯?歷史作家德斯蒙德·蘇厄德廣泛引用了約瑟夫斯的著作,並恪守客觀公正的立場,指出約瑟夫斯的歷史敘述中誇張和歪曲之處。蘇厄德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約瑟夫斯,他對約瑟夫斯充滿矛盾和張力的人生和那段恢弘的猶太戰爭史,進行了詳實細緻地呈現。(徐悅東)

新知

《深藍SOS:我們和海洋在一起》,[美]西爾維婭·A.厄爾,新民說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

「沒有愛,人們仍可存活;沒有水,無人能夠存活。」英國詩人W.H.奧登曾如是說道。而近年頻發的洪災與海嘯,更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與河流、人類與海洋的關係。

《深藍SOS》可以說是一本來自海洋的「家書」。作者西爾維婭·A.厄爾是一名海洋學家和海洋探險家,曾領導全球100餘次深海探險,被《紐約時報》稱為「深海女王」。在這本書中,西爾維婭帶著我們潛入深海,從經濟、健康、能源、國家安全各個角度,解釋海洋是如何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而人類又是如何一再通過捕殺魚類、傾倒垃圾、開採石油使海洋生態陷入絕境。

海洋是如此浩瀚神秘,在現有科技條件下,只有5%的海洋進入人類視野,得到詳盡探索的更是微乎其微。就在上世紀中葉,主流觀點還認為,無論人類從海洋獲得多少資源或排放多少垃圾,海洋都能保持穩定。直到90%的常見魚類消失,半數的淺海珊瑚礁毀滅,我們才看到海洋亮起的紅燈。對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海洋生態,人類在還未了解它之前,可能就將摧毀它。

好在現在還不算太遲。(肖舒妍)

相關焦點

  • 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如何講述自己?|一周書單
    圖像小說《旁觀者》,講述了一個不太寂寞的老男人的故事。他孤身生活,沒有伴侶,與現實略隔膜,隱身於精神世界。難以想像,如此準確捕捉當代人平乏但豐盈的內心狀態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漫畫家,是作者本·吉塞曼斯讀研期間的畢業設計。這樣的作者令人驚喜和無限期待。
  • 被稱為「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如何講述自己?| 一周書單
    圖像小說《旁觀者》,講述了一個不太寂寞的老男人的故事。他孤身生活,沒有伴侶,與現實略隔膜,隱身於精神世界。難以想像,如此準確捕捉當代人平乏但豐盈的內心狀態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漫畫家,是作者本·吉塞曼斯讀研期間的畢業設計。這樣的作者令人驚喜和無限期待。中年男子休伯特一個人生活,他長相平平,性格內斂,安靜木訥,更像人生的旁觀者。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其實關於「士大夫」的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八十年代初。汪曾祺當時復出文壇,以《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作品震動文學界。他的老友林斤瀾給他張羅了個作品研討會,會上幾個北京的青年學者給汪曾祺定了個位:「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隨意而安,快樂生活,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汪曾祺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著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
  • 汪曾祺被譽為最後一個士大夫,摩羅卻把他本身讀作一個悲劇
    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偏偏汪曾祺就是文壇的一股清流,不同凡響異於他人,用汪曾祺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發表這樣的作品是需要勇氣的」。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一生才叫生活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高郵的一個醫商世家,家裡有良田兩千畝,還經營著兩家藥店,日子過得衣食無憂。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思想十分開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汪曾祺三歲喪母,但是父親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汪曾祺上學的時候偏科很嚴重,語文經常拿第一,但是數學成績很差。汪菊生就安慰他,說只要能及格就行。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高郵,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我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憑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平淡質樸、娓娓道來的汪氏散文,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踐行到了極致,也由此俘獲了大批讀者。
  • 汪曾祺百年誕辰: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而今年的3月5日正是汪老的百年誕辰。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是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汪曾祺一生經歷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也許就是經歷了太多,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市,那個他說有著最好吃的鹹鴨蛋的地方。從小接受了正規的教育,但父親對他沒有太多家庭的嚴苛,反而更傾向「放養」式的教育,這對他後期樂觀不羈性格的塑造起了不少作用。
  • 汪曾祺,為什麼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
    他就是汪曾祺。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則自稱是「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而我認為,賈平凹的評價最貼切:「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一汪曾祺出生於1920年的元宵節。中國人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不管從前現在,還是南方北方。
  • 汪曾祺: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
    「蛙聲」如何畫?白石老人只畫了一脈活潑的流泉,兩旁是烏黑的石崖,畫的下端畫了幾隻擺尾的蝌蚪。畫剛剛裱起來時,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對白石老人的設想讚嘆不止。 一個有趣的人寫就的一本好玩的書 一個通達的人寫就的一本哲理的書 汪曾祺用最平實的文字敘述師友故人的沉浮動蕩,將辛酸悲苦以幽默豁達的方式呈現出來,體現了他樂觀通達的人生態度,歷經浮沉卻始終不渝赤子之心。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人生難得有情人汪曾祺從小受到的是父親的寬鬆教育,也成就了他樂觀的性格。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
  • 汪曾祺的書單
    作者:段春娟(山東財經大學副編審)前段時間看到消息,說汪曾祺先生生前的書房已整體遷移至高郵的汪曾祺紀念館中。作家蘇北寫過《汪曾祺的書房》一文。想來這是他晚年住房條件改善後才整出的。當年住房侷促時連個「下蛋」的地兒都沒有,遑論書房。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人間有味是清歡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問:「該如何開導抑鬱症患者?」有人評論道:「你可以送他一本汪曾祺的美食文合集。」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曾在《人間茶話》中說自己「對茶實在是個外行」,然而他其實對茶卻頗有研究,甚至是特別喜愛,不然也不會在臨終之前,最後一個願望就是喝一杯龍井了!汪曾祺各種茶都喝,什麼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擂茶樣樣都不落下,而且喝起來還頗考究,這也受了祖父的影響。
  • 汪曾祺: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
    我們談了約一個小時,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的小說裡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我的家鄉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我小時候常常到運河堤上去玩(我的家鄉把運河堤叫作「上河堆」或「上河埫」。
  • 汪曾祺:我很欣賞西南聯大地質系的學生,他們大都是名副其實的...
    一個有趣的人寫就的一本好玩的書 一個通達的人寫就的一本哲理的書 汪曾祺用最平實的文字敘述師友故人的沉浮動蕩,將辛酸悲苦以幽默豁達的方式呈現出來,體現了他樂觀通達的人生態度,歷經浮沉卻始終不渝赤子之心。
  • 被評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他的精神境界是怎樣的?
    汪曾祺,即使是你不了解這個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會聽見過他的名字吧。他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有人說故事像說著自己,有人說著自己像說故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之所以會有時沉浸在戲曲或虛擬故事之間,不過就是,我們在裡邊看見了有可能性的自己。
  • 汪曾祺:賈平凹是當代中國作家裡的奇才。寫得多,而不濫,少
    平凹確實是一個很平易淡泊的人。從我和他的接觸中,他全無「作家氣」。在稠人廣眾之中,他總是把自己縮小到最小限度。他很寡言,但在閒談中極富機智,極富幽默感。作為「飛馬獎」的評委,我覺得我們選了一本好書,也選了一個好人,我很高興。
  • 觀汪曾祺,品百味人生,且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淡雅人生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者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