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2020-12-14 雲薇閣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高郵,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我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憑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平淡質樸、娓娓道來的汪氏散文,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踐行到了極致,也由此俘獲了大批讀者。

汪曾祺百年誕辰,學界開展活動紀念

2020年3月5日是汪先生誕辰百年。據揚州發布客戶端3月4日消息:為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高郵市委、市政府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工程,研究決定建立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藉以擴大高郵「名城、名人、名片」效應,豐富高郵城市文化名片元素。

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東至傅公橋路,南至傅珠路,西至竺家巷,北至人民路。該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755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541.35平方米(含保留建築6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4905.6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3940.75平方米。該項目由汪曾祺紀念館、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棧四部分組成。

同時為了緬懷汪老、激勵後昆,由高郵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於誕辰當日在九龍灣汪曾祺書房舉行,來自汪曾祺家鄉的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迷和汪氏親屬代表、學生代表薈聚一堂。

從3月5日起,市委宣傳部製作的《汪曾祺》系列專題片將分十期在揚州發布推出,還將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新京報書評周刊,以及全國十餘家出版發行機構,一同發起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系列直播活動。

吃遍天下美食,品盡生活百態

汪曾祺從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在小說、散文、戲劇、文論、新舊體詩等方面皆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如話家常。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

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

《活著就得有點滋味兒》講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見聞,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家常酒菜》裡普普通通的拌菠菜、拌蘿蔔絲、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經他筆下細細寫來,竟能勾起夜讀之人的轆轆飢腸,讓人恨不能直奔廚房依樣照做。《昆明食菌》裡一句「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不知讓多少讀者從此迷上了這種「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乾牛糞,亂七八糟」的乾巴菌——他的文字仿佛真的有某種魔力,讓人相信再平淡的日常瑣細,經由他下筆熬製醞釀,也能成為回味綿長的醇酒佳釀。縱使經歷坎坷艱困,經由他溫情脈脈的文字洗禮,也能化苦難為一笑。

從古至今,寫「吃」的文人與文章太多了,常見的有兩類:一種是寫文化,缺少煙火氣,作者像是得了胃病沒胃口,寫到的吃食都像脫了水,放進了真空包裝袋裡;另一種相反,寫得太實,作者一臉饞相,油膩膩的。汪先生文章超乎兩者之上,既有典故、風俗、文化,又活色生香。

從芸芸眾生瑣碎的日常,到花開花落爛漫的雅興

汪曾祺是寫中短篇小說的高手,名篇頗多。他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本人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從他的代表作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被文學研究者關注的熱度,被年輕讀者提及的頻率,相關圖書銷量、豆瓣評分,都可以看出,汪曾祺的文學世界,所具有鮮活強勁的生命力。

汪曾祺小說人物智慧不是哲學,也不是現成思想,而是人物經驗浸透在深厚積累的文化中,自覺累積形成傳統卻不如儒道釋自明。所聚焦的都是凡俗瑣事與庸眾日常,而非廟堂國是宏大題材。小說人物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這些升鬥小民芸芸眾生,組成了汪曾祺筆下的形象系列,他們的休戚痛癢悲欣榮枯,乃至一笑一顰一日三餐,都是汪曾祺小說表現的內容或主題。

他把靠情節取勝的小說上升到文化小說的層面,始終呈現出一種傳統文化意識和審美旨趣,用散淡的筆致展現至真至純的人性美,故事淡而有味,勾起人們純粹的感動。筆下的人物形形色色,故事妙趣橫生。

汪曾祺自1940年到1988年創作的經典小說66篇,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受戒》《異秉》《大淖記事》《鑑賞家》《八千歲》等,也有早期名作如《復仇》《雞鴨名家》等,近日被集結收錄在新書《汪曾祺經典小說》中,即將於2020年4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上市。

才華早露,卻歷經無數苦難和挫折

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抗戰時期,家鄉淪陷,汪曾祺跑到昆明,進了西南聯大。因無錢吃飯而導致的飢餓,幾乎可以說是汪曾祺西南聯大學生生活的常態,也是絕大多數西南聯大學生的日常。

為了填飽肚子,汪和他的同學們想過一切辦法,挖過野菜,買不起麵粉,只能配上油鹽炒著療飢。為了解餓,他們甚至還吃過一種當地稱為「豆殼蟲」的昆蟲。儘管這種蟲子「味道略如清水河條米蝦。可是我若有蝦吃決不吃它。以後我大概沒有蝦吃時也不會有吃這玩意的時候了」。

他不算個好學生,常常逃課去泡茶館、翻閒書。有次作業畫一個地圖,老師的評價是:「閣下之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後來又因為外語不好沒能畢業,只好去鄉下學校當老師,生活捉襟見肘。

1948年,正打仗的時候,28歲的汪曾祺到了北京。在沈從文的幫助下,在歷史博物館做辦事員,幹著檢查倉庫這類無足輕重的事情。才華無處伸展,不可能不愁悶。下班後就在故宮筒子河邊看人算卦、叉魚,來打發時間。

儘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將自己對生活、人生的態度盡收在文字中,讓我們在文字中也更多地了解如何去面對生活。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保持初心不變,持續向前。

汪曾祺是如何熬過這一段苦悶抑鬱的灰色時光的?在所有關於他的研究中,這段灰色的苦難時間幾乎都被輕描淡寫地忽略過去,仿佛它只是一段可有可無的幕間插曲。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段困苦經歷險些斷送了一位未來的文學大師。而晚年聲名鵲起的汪曾祺,似乎也刻意遮蔽了這段灰暗的日子。

相關焦點

  • 隨意而安,快樂生活,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汪曾祺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著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
  • 觀汪曾祺,品百味人生,且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淡雅人生
    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的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繪畫,都是極其清淡,質樸純真的。他的文章少有出現華麗的詞藻,畫作沒有反覆的筆畫,他一生都在追求者那種極致的簡約,疏朗的風格。往往簡單純樸的文字有時更比華麗的辭藻容易打動人心。用最平淡的話語去寫作,用最純樸的字詞去講述故事,這是汪曾祺先生所崇尚的寫作態度。
  • 汪曾祺百年誕辰: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而今年的3月5日正是汪老的百年誕辰。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這是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汪曾祺一生經歷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也許就是經歷了太多,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人生如戲,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曾在《人間茶話》中說自己「對茶實在是個外行」,然而他其實對茶卻頗有研究,甚至是特別喜愛,不然也不會在臨終之前,最後一個願望就是喝一杯龍井了!汪曾祺各種茶都喝,什麼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擂茶樣樣都不落下,而且喝起來還頗考究,這也受了祖父的影響。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市,那個他說有著最好吃的鹹鴨蛋的地方。從小接受了正規的教育,但父親對他沒有太多家庭的嚴苛,反而更傾向「放養」式的教育,這對他後期樂觀不羈性格的塑造起了不少作用。
  • 為什麼汪曾祺被人們稱為是「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他就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其實關於「士大夫」的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八十年代初。汪曾祺當時復出文壇,以《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作品震動文學界。他的老友林斤瀾給他張羅了個作品研討會,會上幾個北京的青年學者給汪曾祺定了個位:「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汪曾祺被譽為最後一個士大夫,摩羅卻把他本身讀作一個悲劇
    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汪曾祺的寫作風格就是「淡中有味,飄而不散」,平淡和諧像一幅優美的風俗畫。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一生才叫生活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高郵的一個醫商世家,家裡有良田兩千畝,還經營著兩家藥店,日子過得衣食無憂。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思想十分開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汪曾祺三歲喪母,但是父親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汪曾祺上學的時候偏科很嚴重,語文經常拿第一,但是數學成績很差。汪菊生就安慰他,說只要能及格就行。
  • 汪曾祺,為什麼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
    他就是汪曾祺。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則自稱是「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而我認為,賈平凹的評價最貼切:「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一汪曾祺出生於1920年的元宵節。中國人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不管從前現在,還是南方北方。
  • 汪曾祺小說品讀:一碗白粥、五味小菜,飽含人生味
    &34;——汪曾祺若要用吃食來形容汪曾祺的小說,正像一碗熬得剛剛好的白粥,米油滋潤,米香撲鼻,泛著淡淡的柔光,那世間萬物和眾生悲喜都成了配菜,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中國文學系。 1944年,為生活計,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觀音寺的一個由聯大同學辦的&34;當教師。《雞毛》《日規》中,浸潤著汪曾祺對大學時代的懷念。而那段餓著肚子當教師的難忘經歷,都融入了《老魯》中,一支妙筆,借著老魯的生活日常,揮灑出絲絲滇味。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對於施松卿來說,汪曾祺是平淡歲月的著色劑,人生因汪曾祺的出現而精彩;而對於汪曾祺來說,施松卿是顛沛流離生活的指明燈,人生因施松卿而變得溫暖。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個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抒情的人文主義者」用自己幽默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做了告別。人生難得有情人汪曾祺從小受到的是父親的寬鬆教育,也成就了他樂觀的性格。當他考上西南聯大時經常逃課,朱自清先生有時苦笑著說一句:連我的課都敢逃!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他是沈從文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同時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金庸稱他為滿口留香的作家,賈平凹喻其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寫的美食菜譜,看一眼就讓人淪陷
    汪曾祺和夫人施松卿汪曾祺出生於1920年的江蘇,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戲劇家,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是性情中人,每次當別人聽說他是高郵人後,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
  • 五本古言美食文,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鹹,你偏愛哪一種味道?
    好像一直沒有給大家匯總過美食文,今天忽然想起來,給大家整理了一波,這一期先推薦五本古言美食文,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鹹,你偏愛哪一種味道?在謝清豫這裡,卻是「滿漢全席不如一個陸至言」。暗戀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是加上美食,它就會變得很甜。第四本:《杜氏有巧女》作者:少地瓜第五本:《金盆洗手作羹湯》作者:青草糕小短評:半江湖文半美食文,喜歡武俠氣息的小夥伴建議收藏閱讀。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魯迅是戰士,而汪曾祺是文人。坦白說,汪曾褀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但我這樣說,並不影響汪曾褀的價值,我們熱愛魯迅,需要魯迅,也需要汪曾褀。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被評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他的精神境界是怎樣的?
    汪曾祺,即使是你不了解這個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會聽見過他的名字吧。他被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之所以會有時沉浸在戲曲或虛擬故事之間,不過就是,我們在裡邊看見了有可能性的自己。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2.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