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為何第六次才成功

2020-12-17 進擊的文山

01 老師出大力,對手不留餘力:3提諾獎皆失敗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

他的老師奧斯特·瓦爾德「嗅覺」敏銳,率先在1909年就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理由是狹義相對論,結果失敗了。

又過了7年,在1912年、1913年的時候,奧斯他·瓦爾德繼續提名愛因斯坦,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一連提名三次都沒能通過。

為什麼這麼牛掰的理論,都拿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呢?這裡需要交代一個背景。

由於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的身份,一些對猶太人懷有敵意的德國激進右翼分子一直在阻撓這件事。比如當時有個人叫保羅·魏蘭德。他意識到,其實很多科學家都對相對論抱有懷疑態度,認為相對論只是一種抽象的假說,而不是建立在牢靠的實驗基礎之上,於是就發表文章,譴責相對論是一場大騙局。

他還號召了一群二流科學家一起惡意攻擊相對論,說愛因斯坦的學說帶有強烈的猶太性,意思是看起來很牛掰震撼,但其實是在忽悠人。

愛因斯坦看到後非常生氣,他在報紙上聲明「假如我是德國的民族主義者而不是猶太人,他們就不會攻擊我的理論」。

結果,愛因斯坦越抹越黑,他不僅沒能澄清事實,反而給自己招來一身騷。

02 物理界大咖普朗克出手,2次提名仍抱憾而歸

轉眼到了1919年,狹義相對論都已經提出來14年了,而廣義相對論都提出來4年了,愛因斯坦依然和諾貝爾獎依然沒有關係。

這一次,物理學界的頂級大咖普朗克看不下去了,公開表示愛因斯坦應當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結果第四次提名愛因斯坦還是失敗。

為什麼呢?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相對論還需要實驗的證明,現在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驗證的結果還沒出來,但我們今年馬上就得頒獎了,所以明年再說吧。

好吧,那就再等一年。

到了1919年底,英國科學家愛丁頓和戴森,利用日食現象成功觀測到了光線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的偏移數據。這個數據比牛頓引力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大一倍,但跟相對論的預測結果卻十分吻合。也就是說狹義相對論被證實了,它是真理。

一下子,愛因斯坦就轟動了學術圈,甚至經過媒體宣傳後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社會公眾人物。很多人都說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理論,甚至有人說他的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大家都覺得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屬愛因斯坦了。

結果1920年的時候,右翼分子又跳了出來。

當時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叫勒納德。他竭力的勸說其他科學家,讓他們相信相對論沒有被證實,那些實驗數據可以通過其他理論解釋。

勒納德更是提出相對論具有猶太科學的特徵,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本質上是一種哲學臆想的觀點。而當時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顯然支持勒納德的觀點,諾貝爾官方解釋愛因斯坦為什麼沒有獲獎的聲明中,就引用了勒納德的言辭作為理由。

就這樣,1920年愛因斯坦依舊沒得獎。

03 眾望所歸:6次提名終折桂

1921年的時候,普朗克接著提名愛因斯坦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是他改變了一個策略。

因為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琢磨理論物理的,像相對論這種學說本來就是一種猜測,對吧?如此一來,只要有人覺得不靠譜,那獲獎這個事就不太靠譜。

所以普朗克主張說,咱們不提相對論,而是拿愛因斯坦的另外一項成果——光電效應,作為諾貝爾獎物理學獲申請的理由。

聽起來很靠譜對吧?但右翼分子們也很會想辦法。

他們說,你普朗克牛掰我們沒話說,但你作為一個量子物理學家,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隔幾年又給一個量子物理頒發諾貝爾獎,不太合適吧?

最重要的是,光電效應是一個實驗物理領域的成果,而愛因斯坦的身份是理論物理學家,兩者不太匹配,對吧?

總之,反對者找到了一大堆理由後,愛因斯坦第五次提名諾貝爾獎也失敗了。

最後,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決定空缺,乾脆一個人都不評了,就這空著。

直到1922年,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為,今年諾獎該給愛因斯坦了。

當時一個法國物理學家就放話說,今年要不給愛因斯坦頒獎,五十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這一代人鬧出的笑話?

所以當時隱隱有種,愛因斯坦靠什麼獲獎已經不重要,反正他必須獲獎的氣勢。

就在陷入兩難境地的時候,物理學大佬普朗克出來說:你們不要鬧了,咱這樣吧。咱1921年諾獎不是空缺了嗎?我們把它給愛因斯坦,1922年的頒給一個更年輕的不就雙贏了嗎?

終於,提名6次之後,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還不是靠大名鼎鼎的《相對論》,而是靠量子力學領域的《光電效應》。

結語:

看到這不知道你有什麼感受。

反正我是憋著一口氣啊,愛因斯坦這樣牛掰的人物,做出了那麼重要的成果,居然被一群油光滿面的教授,思想右傾的學閥,如此打壓玩弄?

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來是打不破的真理了。儘管是科學界這種看起來學術為尊的地方,也存在著拉幫結派,價值觀區分的事。

但憤懣是憤懣,除了憤懣之外愛因斯坦提名諾獎的事,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

成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你的成功你決定,另一種是你的成功我們決定。

你的成功你決定第一種成功適用於,依靠某種明確的指標就能明確勝負的情況。

比如今年高考小張的高考考試分數達到了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實現了自己的高考目標,那他就是成功了。

類似的,如果你在職業技能,或者研究成果等方面達到了某種水平和要求,這就足以說明你成功了。

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你自己,和其他人沒啥大的關係,所以叫你的成功你決定。

你的成功我們決定第二種成功則適用於,愛因斯坦這樣的情況。

你學術水平怎麼樣,業務能力如何,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而周圍的人如何評價你,是否認可你,這才是你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也就是說,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

所以,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外界的認可和支持,那麼就算是他的《相對論》被證實,恐怕也與諾獎無緣。

再比如,一說起中國的水稻,大家都知道袁隆平,但是在內行看來,中國有好幾個水稻專家不論是科研水平還是實際對社會的貢獻都遠超袁隆平,比如石明松、黃耀祥等科學家。

但為什麼後兩者沒有袁隆平那麼「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你的成功是我們(社會)的事,你的業務能力再高,但如果你的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沒有價值,你就不容易成功。

什麼叫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有價值呢?

其實愛因斯坦第六次提名時,法國科學家說的那段話已經隱隱有這個意思了。

「我們現在不給愛因斯坦頒獎,50年之後的後生會怎麼看我們。」意思就是說,給愛因斯坦頒獎對整個科學界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你得給他頒獎,讓他成功。

而袁隆平也是如此,他被大量的宣傳和「造勢」,是有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業務能力首屈一指。

咱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九年義務三年高考擠出來的,難免會在骨子裡形成一種意識: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我業務能力強就該得到回報,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那我一定是業務還不夠好,還不夠努力。

而事實上,真實世界往往更加複雜,很多時候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這也就意味著超強的個人業務能力並不能和成功劃上等號,也就意味十分努力只有三分效果的情況大概率會出現。

看透了這個道理,相信你會對有些事釋懷許多,而在今後該如何做上也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以上,共勉。

相關焦點

  •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都知道為什麼還會失敗?什麼才是失敗之源呢
    很少有一件事,一開始或者做一次就能成功的。大多數的事情都要經過很多次的失敗,才能走向成功。承受不起失敗的人,是很難看到勝利的曙光的。幸福家庭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可能有的人一次就能成功,有的人需要兩次,有的需要三次、五次,甚至更多。失敗的次數越多,付出的代價越大。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 鑑真東渡失敗五次,但為何失敗?絕非是因為海洋和風浪
    點關注,為自己留下只屬於自己的足跡,留下美好的回憶鑑真東渡失敗五次,但為何失敗?鑑真雕塑其實第二次鑑真的失敗的速度更快。他覺得這次要成功了,其實他應該明白這個夢不是這麼解讀的。如今距離第一次東渡時間已經過去十幾年了,由此可見,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想得到。當然也是和尚心態好,畢竟今生吃苦受罪,明年成佛去靈山嘛。正經點說,所以說這就是宗教的力量,我們很多人都很難想像這份力量,但是它卻確實存在。不過遺憾的是這次還是失敗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在嶺南上岸了。其實原因也簡單,客觀上來說沒有GPS,迷路不也很正常?
  • 失敗的動力學機制:為何努力了卻沒有成功?
    面對如此龐大的「成功需求」,市面上的「成功學」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然而成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福特在創辦他的福特汽車之前破產過兩次;J.K.羅琳的哈利波特書稿被出版社拒絕過十二次;更不要說「中學生作文中的老朋友」——愛迪生,在發明燈泡的過程中,他為了找到可以長時間點亮的燈絲經歷了千餘次的失敗。
  • 上個世紀2次簡化漢字,為何第二次失敗了?看看二次簡化後的漢字
    事實上,我國總共進行了兩次漢字的簡化工作,但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其實是大多數都是第一次簡化後的成果,第二次簡化漢字其實是失敗的。為何第二次簡化漢字失敗了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漢字簡化事實上,漢字的簡化運動從民國初期就已經開始了。
  • 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還要與孤獨為伍?
    而很顯然,這種成功不是一下子取得的,是經過無數次失敗,吸取教訓,在失敗,在吸取教訓所達成,所以,這每一次的失敗也非常重要,就像行軍打仗一樣,打了敗仗不可怕,勝負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其中學到東西,有沒有發現自己因為什麼錯誤失敗?下次能不能避免不犯這種錯誤?
  • 失敗的動力學機制:為何耕耘不見收穫,努力了卻沒有成功?
    面對如此龐大的「成功需求」,市面上的「成功學」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然而成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福特在創辦他的福特汽車之前破產過兩次;J.K.羅琳的哈利波特書稿被出版社拒絕過十二次;更不要說「中學生作文中的老朋友」——愛迪生,在發明燈泡的過程中,他為了找到可以長時間點亮的燈絲經歷了千餘次的失敗。雖然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格言,然而,我們對於失敗的理解卻少之又少。
  •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只需要成功的指引
    「失敗是成功之母」,小時候聽了無數遍的心靈雞湯。但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嗎?如果真的是,那男足豈不早就宇宙無敵了,為何還在為衝出亞洲苦苦掙扎呢!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也許並不一定是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不需要失敗的經驗,唯有成功才能指引成功。
  • 張無忌挑戰金剛伏魔圈,三次都失敗,那第四次他會成功嗎?
    張無忌挑戰金剛伏魔圈,三次都失敗,那第四次他會成功嗎?說到武俠小說,還是要以金庸先生為首,不管是從傳播等方面,還是從哲學道理等方面,都是金庸先生的小說佔據優勢的,在金庸的小說當中,射鵰三部曲無疑都是非常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
  • 馬雲:最成功的人,往往經歷過最多的失敗
    許多最最成功的人,往往經歷過最最多的失敗。馬雲:最成功的人,往往經歷過最多的失1982年,18歲的馬雲參加第一次高考,之所以強調第一次,是因為他還將參加兩次高考但是這不影響馬雲對高考的信心,第一次填報志願選擇了北京大學。北大的目標和1分的成績形成巨大的落差。
  •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我們每個人可能從小到大都聽過無數次。 當我們考試失利,當我們遭遇失敗......即便別人不來說這句話,我們也常會拿這句話鼓勵自己。 這句話,當然沒錯,而且安慰人起來效果也是槓槓的,但是從「技術」上來說,我卻覺得,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因為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得到鼓勵,這個鼓勵可以是來自外部的獎勵,也可以是做這件事情本身的結果。
  • 不要拿失敗和成功定義自己的人生
    「我上了7年才完成中學、人家用了5年;我想進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都失敗了,考大學我失敗了3次。在申請工作中失敗了差不多30次,當年高中畢業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個人去了,23個人被錄取,結果他是唯一沒有被聘用的。
  • 「正確地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而錯誤的失敗或者單純的失敗只是失敗,不對失敗進行反思總結,失敗就永遠是失敗,失敗的子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孕育出成功的嬰兒。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與失敗為伍,上至達官貴人,中到精英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會遭遇失敗,也會迎來成功。正如達達利歐在《原則》中所說: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東西,也知道如何正確地失敗。
  • 三次試管失敗未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失敗與成功經驗都在這裡
    「備戰」試管前後經歷了兩年,前面三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沒有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了。來看看我的成功與失敗經驗。三次試管失敗未放棄最後一次終於成功,失敗與成功經驗都在這裡先分享我前兩天測試的結果,雙槓!失敗的經歷總結下過去三次試管失敗的經歷,也就幾個字可以概括,「好吃懶惰,為所欲為」生個寶寶也要把它打扮成這樣第一次試管手術之後,就天真的以為是懷孕成功了,然後就向周圍孕婦討教各種經驗,結果就是放肆吃。自己當時也比較瘦,所以感覺多吃些也沒有問題,體重一路飆到了60kg。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 成功與失敗見仁見智,那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成功?
    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什麼才是錯誤的教育方式?1很多時候,既有出淤泥而不染,也有敗家子一流。失敗和成功都是相對的。怎麼定義,是以知名度嗎?還是以賺錢多與少?……古人對待事物都是這樣的矛盾,那我們畢竟也只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當父母,那更不能一桿子打死了。2私以為:失敗的教育方式,只是指的是,孩子不按照想的方向發展。
  • 成功是成功之母,不要再拿「失敗是成功之母」當藉口了
    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話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我並不完全贊成這句話,我認為:成功是成功之母才更正確。失敗的經歷對於一個成功的人來說很有價值,山珍海味吃著沒有一點胃口了,想一想當年餓肚子的時候,很快就胃口大開了;一想到當年的苦日子,也會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不會去胡作非為……成功的人並不會給你講方法論,這其中主要有兩個講不得:一是:他給了你成功的正確方法,你會讓他沒飯吃;二是:成功的方法見不得光,這種事拿出來說除非腦子有毛病。
  • 失敗乃成功之母?——錯!成功才是成功的親媽,失敗頂多算是繼母
    勝利者效應:成功才是成功的親媽,失敗頂多算是繼母美國演說家溫德爾·菲利普斯曾經說過: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對失敗者的安慰儀式上。然而,有一個心理學上的發現,正好與溫德爾·菲利普斯所說的這句話相悖:浙江大學的胡海嵐老師,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 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有越挫越勇戰勝失敗才能走向成功!
    作者:寶寶知道 嘟嘟的娜媽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你怎麼看呢?我覺得真的挺有道理的。不經歷過失敗了,再繼續總結失敗經驗,然後再次嘗試。怎麼能感受的成功後的那種喜悅和成就感了。你是否失敗過後就放棄了?還是不怕失敗越挫越勇了?我認為我們應該不怕失敗然後越挫越勇。
  • 從失敗到失敗,依然堅持(美文!)
    ——馮夢龍 譯文、天下絕無不熱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拿破崙、我成功,因為志在要成功,我未嘗躊躇。、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行百裡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梁啓超、誰和我一樣用功,誰就會和我一樣成功。——莫扎特、成功的秘訣在於恆心。——迪斯雷利、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肯研究、利用它們,便能從失敗中培養出成功。、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
  • 愛因斯坦的成功公式:A=X+Y+Z
    當小男孩第二天把自己製作的凳子拿給老師看的時候,老師生氣地說道: 「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難看的凳子了!"這時,小男孩子站起來並從桌子下面拿出另兩個說:「老師,至少那個還不是最醜的,因為這裡還有兩個更醜的。」 原來,小男孩子因為動手能力比較差,一共做了三個凳子,他把其中最好的那個拿給老師看了。
  • 不要再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這麼教育著。今天我想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大寶是個聰明的孩子,和同齡幼兒相比,她「可以理喻」。但就是這麼個聰明的孩子,畫畫一直不行。所以奶奶逢人就說,我家孩子就是畫畫不好。爸爸也這麼說。所以慢慢地,她也覺得自己畫畫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