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失敗五次,但為何失敗?絕非是因為海洋和風浪

2021-01-08 文化最美whzm1

點關注,為自己留下只屬於自己的足跡,留下美好的回憶

鑑真東渡失敗五次,但為何失敗?絕非是因為海洋和風浪

鑑真東渡充分反映了大唐高僧鑑真不懼危難,敢於冒險的頑強精神,客觀上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也有助於佛法在亞洲的繼續傳播,是一個可歌可泣、值得敬佩的人物……這就是歷史書對於鑑真和尚的描寫,總體來說,看上去似乎哪裡都沒問題,但是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畢竟歷史是沉默的,後人總是往它臉上塗抹一些東西,或者是給他們帶個面具、帶個面紗什麼。於是你只要一仔細推敲,很快就會發現這個歷史其實不只是看上去那樣,實在是頗有意思,甚至很多歷史都在不斷重演,故以史為鑑可以增長智慧。

鑑真畫像

咱們說說第一次鑑真東渡失敗的原因。話說這時候鑑真被日本邀請他的和尚給感動了,決定要去日本發展,然後就告訴了自己的弟子們,問他們誰願意去。當時的場面安靜了一瞬間,大家紛紛搖頭。去哪裡?日本?扶桑那個鬼地方誰願意去啊。然後看到同志們的熱情基本是不存在,鑑真就有些生氣了,繼續說:「這是為了成佛啊,怕什麼死?你們都不去我自己去。」這時候徒弟們才紛紛答應願意去。鑑真剛鬆了口氣,準備收拾行李出發了。然後一件事情就出現了,有兩個弟子發生了矛盾,一個和尚說另一個和尚,「你文盲,你不配去。」然後這個和尚就憤怒的去告官了……然後根據唐朝法規,你們這屬於私自偷渡,是犯法的。於是第一次鑑真東渡宣告失敗。小編從這裡面看到了滿滿的都是心機。

鑑真雕塑

其實第二次鑑真的失敗的速度更快。前期不知道鑑真給自己的弟子們做了什麼思想工作,雖然被抓到牢房裡待了一段時間,但是放出來之後,這些人決定繼續東渡。這一次花了十幾萬人民幣,當然在那個時候是白銀和銅錢,他們買了一艘船準備東渡去日本。遺憾的是這艘船還沒有駛出唐朝,基本還在揚州地帶,就被風浪打翻了。當時的鑑真肯定很悲憤,但是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是為他們好,不然連個江河都過不起,還怎麼面朝大海弘揚佛法?第三次的原因差不多,也是沒走多久,大概也就到浙江地帶就沉船了。

鑑真與他的弟子的浮雕

第四次這次鑑真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在研究船隻的時候,鑑真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本地宣揚佛法,籌資籌款。接著就再次出發了,大概是秉承著事不過三的想法,鑑真有個弟子叫做靈祐。靈佑覺得自己師父年紀大了,然後決定向自己的師兄弟們學習,然後就把自己的師傅給舉報了。鑑於鑑真之前在本地的表現,當地政府對此表示高度重視,然後連忙發放了通緝令以避免我國高端人才流失,於數日後在福州水域將鑑真抓獲,然後鑑真就被「請」了回來,官府並且對其做了一系列的愛國思想教育,同時把幾個日本來的說客和尚給關了起來。

鑑真東渡的圖畫

不過佛法是不分國界的,因此政府對鑑真的愛國教育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在日本和尚出獄之後,就繼續準備起了東渡行動。這次開始是個好兆頭,鑑真做了個夢,夢到幾個神仙跟他打了招呼。他覺得這次要成功了,其實他應該明白這個夢不是這麼解讀的。如今距離第一次東渡時間已經過去十幾年了,由此可見,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想得到。當然也是和尚心態好,畢竟今生吃苦受罪,明年成佛去靈山嘛。正經點說,所以說這就是宗教的力量,我們很多人都很難想像這份力量,但是它卻確實存在。不過遺憾的是這次還是失敗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在嶺南上岸了。其實原因也簡單,客觀上來說沒有GPS,迷路不也很正常?畢竟鑑真夢到的是神仙,如果夢到的是佛陀,也許這次就成功了。

影視劇中的鑑真

第六次,這次又是兩年多過去了。鑑真得到了一個機會,跟隨日本大使團回國,大唐王朝經過充分考慮,決定予以批准,但是條件是再附贈一些道士。日本人當然斷然拒絕,要佛法是需要他們安穩民心,不要造反,好好被統治。至於道士能做什麼?提著劍斬妖除魔增加治安成本嗎?就算是開爐煉丹還浪費硃砂呢。但是沒有關係,本來無緣去日本的鑑真這時候卻找了一個機會,先藉助徒弟躲開守衛,然後再躲開徒弟私自跑過去,最終成功東渡。當然對於日本當時來說,鑑真的到來的確是給他們的宗教發展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小編覺得鑑真這次能成功,很大原因上因為知道「家賊難防」這個道理了,成功甩開自己的徒弟。鑑真東渡失敗五次,但為何失敗?絕非是因為海洋和風浪。不知道你對此有什麼自己的看法,歡迎點讚留言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高僧故事:鑑真第四次東渡日本失敗
    四方的僧眾聽說鑑真住在阿育王寺,都慕名來請他去講律授戒。當得知大師想去日本傳法,僧人們都捨不得讓這般德高望重的聖僧前去冒險,便勸阻說日本那種蠻荒之地,大師的妙法豈非對牛彈琴,而且一去就很難回來,中國僧人的福緣大受損失。然而鑑真不為所動,並非常耐心地向人們解釋東渡傳法的意義。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鑑真東渡日本的原因鑑真,俗姓淳于,是大唐當時著名的赴東瀛宣傳佛法的名僧。
  • 五次東渡失敗後,日本僧人都放棄了,為何鑑真還要去日本?
    榮睿死後,一直和榮睿形影不離的日本僧人普照,悲痛的心情就更不要說了。可能是因為榮睿的死對他打擊太大,普照覺得東渡的希望已經破滅了,所以他就再也沒有提起過,那麼鑑真是不是也就放棄了東渡日本的計劃呢?咱們今天接著講鑑真東渡的歷史。因此,鑑真和其他中國僧人對普照真切地進行了一番安慰。
  • 歷史小故事:鑑真東渡的故事
    榮睿(ruì)和普照兩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國學習佛法的,同時他們還負有一個使命,那就是邀請精通戒律的中國高僧前往日本傳授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鑑真正在揚州大明寺講授佛法,榮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專程從長安趕到揚州,參見鑑真,並恭恭敬敬地請他前往日本傳法。唐代與日本等國的友好往來很頻繁,其中影響很大的是鑑真和尚,他可以說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
  • 老妖雜談之歷史的繁星點點-鑑真東渡傳佛法
    與鑑真同時代的日本,由於社會政治矛盾激化,很需要在國內推行佛教。於是當時的日本政府,派遣了很多次遣唐使,來請求唐朝派遣高僧去日本講經說法。鑑真知道了日本人民需要有人去弘揚佛法,就萌生了東渡去日本的想法。 在唐朝那個年代,相對於今天而言,航海技術非常原始和落後,可不像現在這樣有飛機和郵輪,可以很輕鬆地來往於中國和日本。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鑑真東渡 矢志不渝
    揚州大明寺內的鑑真紀念堂,由梁思成設計。(資料圖片)四次東渡 皆告失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易舜報導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律宗名僧鑑真已經六十一歲了。農曆六月廿七,想必這天天氣不錯,否則鑑真一行不會選擇這天從揚州啟航出海。
  •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日本,第六次東渡成功,弘揚了佛法
    早上好啊,今天小編講一個即使失敗了很多次也依然不放棄東渡日本的僧人,鑑真大師,當然了在說他前先來介紹一下他待過的寺廟。大明寺建於大明年間,故稱大明寺,又名法淨寺。隋朝時期寺內建悟靈塔安放舍利,改稱棲靈寺。寺處隋宮之西,亦稱西寺。清康熙時忌諱"大明"二字,又改法淨寺,1980年恢復大明寺之稱。
  • 歷經十數年、五次失敗,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師為什麼一定要去日本?
    咱們知道鑑真大師乃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為中日友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受日本留學僧(真是留學僧,不遠萬裡到唐朝來學習的僧人)榮睿、普照所請六次東渡日本宣講佛法,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但鑑真大師的東渡之行並不順利,前五次全部失敗,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大師東渡的日本和尚病故,最後大師還雙目失明,但憑著驚人的毅力大師第六次終於來到日本。對比當時一窮二白不服王化的日本,大唐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國,國家強盛、經濟繁榮,鑑真大師本人在中土有數萬信眾,在佛門有著崇高地位,為什麼要如此堅持要求東渡日本呢?
  • 鑑真和尚為何執意要東渡日本?
    文|了包鑑真是唐朝名僧,歷時十二年,遭遇五次失敗、雙目失明,仍堅持東渡。那麼鑑真為何如此堅持要東渡日本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探討鑑真東渡原因之前,有必要對鑑真東渡前的經歷做一介紹。鑑真是揚州人,14歲時隨父遊至揚州大雲寺,見佛像心中有感,自願出家。公元705年鑑真從南山律宗(指佛教宗派)大師——道岸受菩薩戒(指佛教戒律),兩年後,他從揚州出發到洛陽和長安求學,次年,在長安實際寺從恆景大師受具足戒(亦指佛教戒律)。
  • 唐朝時期是不允許私自出海的 為何鑑真執意要東渡呢
    在唐朝的時候,人們的航海的技術並不是非常的發達,如果想要度過一片海洋,去其他的國家裡去看一下的過,難度是非常的大的,不光是難度,風險也是非常的巨大,如果一不小心,可能自己的性命就沒有了,但是就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之下,還真的有一個人成功的做到了這件事情,而且這一個人還是一個和尚,這一個人就是鑑真,
  • 陶生侃大唐16-鑑真東渡
    再次下水後,在長江口再遇風浪,又就地停留1個月。等到浪停了,第三次出發,船又在舟山群島觸礁沉沒。鑑真等人登上一個孤島,被官府救下,送到明州(今浙江寧波)。鑑真和同行的僧人被安置在當地寺廟,其他人全部遣返回鄉。第二次東渡失敗了。744年,鑑真被邀請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巡迴講法。回到明州後,他準備再次東渡。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 大唐和尚鑑真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死在異國他鄉,他是為了什麼
    但還有一位想要出國遊學的和尚可就沒這麼幸運了,這個和尚就是鑑真。鑑真十四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了,他的師父是當時有名的大師律宗高僧道岸,隨後又師從高僧宏景,很快他就成為了律宗的後起之秀。在學習佛教知識的同時,他並不拘泥於門戶之見,而是融合佛教中各家門派的優秀知識,加深了自身的造詣。
  • 佛教故事:鑑真東渡
    連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都不願東渡日本,更何況凡僧俗眾,真正有哪位大德願意背井離鄉呢?天寶元年(742),日僧榮睿、普照準備回國。途徑揚州大明寺,便邀請鑑真赴日弘法。此時的鑑真和尚已五十四歲,雖已是著名高僧,但始終不是開宗立派的祖師大德。國內競爭太大,那就換個弘法環境。於是,鑑真答應了東渡日本。
  • 因為一個承諾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捨身弘法
    而恰恰在1263年前的這一天,鑑真大師歷經十二年,前後五次失敗,第六次最終以目盲之身抵達日本鹿兒島。錢文忠(學者):從此日本佛教有了戒律,這一點,而且日本佛教的戒律之所以重要,對日本的國民性和民族性含有重大意義。葉小文(中日二十一世紀友好協會中方委員):鑑真目盲,眼睛瞎了,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
  • 遲重瑞演繹《鑑真東渡》
    《鑑真東渡》劇照  因為在電視劇《西遊記》中飾唐僧而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遲重瑞,在息影18年後重返螢屏,在電視劇《鑑真東渡》中扮演鑑真,這也是國內首部真正詮釋佛教僧侶生活的影視劇。  鑑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他歷經艱險渡海到日本傳播佛法,他把中國的佛教、雕塑、醫藥、建築、飲食等傳播到了日本,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電視劇《鑑真東渡》描寫的就是唐代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揚佛法的故事。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高僧鑑真因何要六次東渡日本
    ,歷經磨難、六次東渡扶桑的唐代高僧鑑真大師。前五次東渡,鑑真和他的弟子們歷經磨難,均以失敗告終,特別是第五次東渡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66歲的 鑑真應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和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方等人的懇請,再次東渡,終於抵達日本,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
  • 鑑真東渡弘法
    唐鑑真大和尚東渡日本傳法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為東渡日本弘法,鑑真可謂歷盡千辛萬苦,前五次渡海由於種種原因皆以失敗告終,切第五次失敗後鑑真因生病而雙目失明,但他並沒有在巨大的困難面前退卻,依然發誓東行,終於六次橫渡才成功到達日本,時公元754年,鑑真已是66歲的老人。《宋高僧傳》對鑑真一行渡海的遭遇有過簡略的描述:「俄飄入蛇海,其蛇長三丈餘,色若錦文。後入魚海,魚長尺餘,飛滿空中。次一洋,純見飛鳥集於舟背,壓之幾沒。」
  • 唐朝僧人鑑真,應日本僧人請求先後六次東渡,歷時12年才東渡成功
    鑑真態度堅決地說:「為了弘揚佛法,應該把生死置之度外。你們都不願意去,那只能我去了。」思託和祥彥等弟子聽後,都被鑑真的精神打動了,紛紛表示願意同行。於是,鑑真開始準備船隻和乾糧,為東渡日本做準備。第二年春天,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鑑真準備帶領弟子出發。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