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數年、五次失敗,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師為什麼一定要去日本?

2020-12-17 國史拾遺

咱們知道鑑真大師乃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為中日友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受日本留學僧(真是留學僧,不遠萬裡到唐朝來學習的僧人)榮睿、普照所請六次東渡日本宣講佛法,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

但鑑真大師的東渡之行並不順利,前五次全部失敗,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大師東渡的日本和尚病故,最後大師還雙目失明,但憑著驚人的毅力大師第六次終於來到日本。對比當時一窮二白不服王化的日本,大唐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國,國家強盛、經濟繁榮,鑑真大師本人在中土有數萬信眾,在佛門有著崇高地位,為什麼要如此堅持要求東渡日本呢?

這可要從鑑真大師本人的經歷和當時的大環境來說了。

鑑真大師乃是揚州人,十四歲出家,隨後從南山大師道岸和尚受菩薩戒,隨後鑑真大師從揚州出發西行前往關中(也就是長安等佛法昌盛之地)向各位高僧大德求學,隨後又在長安跟隨恆景大師受具足戒。這一學習就是28年!(鑑真大師公元705年從揚州出發,等回到揚州時已經是公元733年了!)這一圈學習下來,鑑真大師已經成為了著名的高僧,南山律宗的代表性人物。(當時追隨鑑真大師的門徒多達四萬人!並且人們對他的評價是「獨秀無倫,道俗歸心」,可見鑑真大師在江南地區有著崇高的威望)他不但融合了佛教的經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並且還對建築、雕塑、醫藥等狩獵頗深(因為佛家也講究五明之學: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鑑真大師是高僧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藝術家)

所以大師東渡傳法的第一點:鑑真大師有名氣,有聲望,佛法精深(不然日本人拼死拼活請一個佛法學問不過關的和尚去幹嘛?)

公元742年,鑑真大師在揚州面見了兩個來自日本的客人:留學僧榮睿、普照,這兩人邀請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這倆和尚是733年來的中國,此次出行的目的,一是在中國學習,其次就是邀請中國的高僧前往日本教授佛法戒律,日本在隋朝時期曾經到訪中國,所以兩國之後常有往來,昌盛富強的中國差點閃瞎了日本人的眼睛,所以日本事事學習中國,派遣了不少官員、僧人來到中土如饑似渴的學習先進文化、技術。

但兩人這一圈找下來中國的高僧大多數都不願意去,首先東渡日本吉兇難測(在唐朝日本使節出使中國那也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的活,當時造船技術的局限再加上海上風浪巨大,經常有船毀人亡的慘劇發生。史書上還經常記載日本使節遇上風暴僥倖不死漂流到廣東、海南等地,和尚道福、義向、圓載等傳法僧也先後在來唐或赴日中途被波濤淹沒),其次高僧們多數考慮在中國本地弘揚佛法,提高佛教影響力,自己本土的信眾都顧不過來哪裡還有多餘的精力去考慮倭國的子民呢,而且朝廷對於私自出國限制是很嚴格的(當年玄奘法師也是偷偷的出國前往那爛陀寺學習佛法的),如果沒有朝廷的同意就出國,將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在這種嚴格的限制條件下大多數高僧們都婉言謝絕。

這倆和尚沒辦法,出來學習也這麼久了,得回去匯報工作情況啊,於是他們來到揚州找船回國(當時揚州是大唐的經濟中心之一), 同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拜見了鑑真大師,請求他東渡日本。

按照《唐大和上東徵傳》的記載,榮睿告訴鑑真大師日本雖然有佛法(也就是從中國帶去的佛經典籍不少)但苦於無傳法人(也就是缺少高僧對佛經、戒律進行講解),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僧侶戒律不嚴,那時候日本民間只要自願都可以選擇出家,至於對戒律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只要是你願意都可以說自己是和尚,至於當了和尚有啥清規戒律要守,誰管呢!所以這倆和尚懇求鑑真大師前去日本。(鑑真大師乃是著名的律宗大師,而日本在戒律方面極度缺失,所以您能夠理解為什麼這倆日本和尚苦苦哀求鑑真大師東渡日本的原因吧)從中國到日本路途艱險,前程吉兇難測,所以弟子們一個個都默然不語,而鑑真大師毅然同意前往——「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鑑真大師為什麼同意去日本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之前已經有僧人道璿跟隨遣唐使前往日本講解佛法。道璿和尚乃是大唐許州人,他在大福先寺定賓和尚處學習律法,又在嵩山普濟寺學習禪宗,是兼通天台、華嚴的高僧,在榮睿、普照這倆和尚的懇求之下,道璿慨然答應並在公元736年前往日本。

道璿乃是鑑真大師的後輩,晚輩將生死置之度外傳播佛法的奉獻精神給了鑑真大師極大的鼓舞,同時榮睿、普照兩人也向鑑真大師詳細介紹的日本的佛教情況。日本不但信眾極多,當年的聖德太子也曾經預言佛法將會在日本昌盛,所以大師認為日本乃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當年我們中土也並無佛法惠澤,今日繁榮昌盛也是前輩們不懼生死,冒著千辛萬苦穿越沙漠來到中土傳播的結果啊!我鑑真願向歷代大師學習,東渡佛法,這生死又算什麼呢!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弘揚佛法,這於國家強盛無關,只要哪裡有信眾,哪裡需要佛法,身為佛門弟子都應該前往!所以鑑真大師做下了這個決定後就堅定了決心,無論受到怎樣的挫折都無法影響到他的不屈意志。

同樣,讓鑑真大師做出東渡決定還有這大環境的原因: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極大地抑制。

這是為什麼呢?咱們知道李唐皇室認老子為祖先,所以對道教極為支持,相比而言佛教在唐朝初年受道教和儒教的限制發展很是艱難。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唐皇室,武則天大肆追捧佛教,使得佛教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最輝煌的時候幾乎全國各州均有寺院,許多人選擇剃度出家,這使得僧尼數目爆炸性增長不說,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上臺的唐玄宗採取了抑制佛教的許多措施,就比如說下令削減全國僧尼數量,強制還俗的人數超過一萬兩千人之多,並且玄宗還下令禁止建造寺廟,禁止修築佛像,禁止抄寫佛經,禁止官員與僧尼交往!總之這一系列組合拳下來打得佛教頭昏眼花。與此相比道教則要幸福得多,玄宗不但親設崇玄學,又設立了玄學博士,每年依照規定舉行考試,名為「道舉」。而且玄宗還大肆追捧道教經典,分封道家人物,比如說玄宗親自注釋《道德經》、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等等。

所以與道家的欣欣向榮不同,佛教的發展前景可謂慘澹無比,在中土的推行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所以這時候日本留學僧們的到來讓鑑真大師考慮到把佛法普及到沒有政治壓力的日本,擴大影響力,這也是鑑真大師同意去日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不管怎麼說,從公元742年開始,鑑真大師發願東渡日本,前後歷經十二年,受到五次挫折,先後三十六人喪失性命,鑑真大師更是雙目失明。面對著這樣的挫折,鑑真大師沒有選擇放棄,他毅然堅持並至死不渝,終於成功東渡日本,為中日兩國友誼史譜寫了感人的篇章。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說過:「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那麼我們可以飽含崇敬地說,東渡傳法的鑑真法師同樣是我們中國的脊梁!

相關焦點

  • 高僧鑑真因何要六次東渡日本
    ,歷經磨難、六次東渡扶桑的唐代高僧鑑真大師。鑑真,俗姓淳于,江蘇揚州人,出身佛徒家庭,鑑真14歲出家,20歲到京城求學,26歲歸來。此後數十年,他在江淮一帶建造佛寺、傳教講學,遇河架橋、見病施藥。這種平靜的傳教生活一直持續到鑑真55歲那年。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兩個日本人從唐的京城長安風塵僕僕來到揚州,在城西北的大明寺拜會了鑑真,邀請他到日本去傳戒。鑑真接受了他們的邀請,開始了為期十一載的東渡壯舉。
  • 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鑑真和尚為什麼失明?
    天寶五年(公元748年),鑑真經過精心準備,決定第五次東渡。這天,晴空萬裡,曖風和煦,揚州城內熱鬧非凡,百姓們敲鑼打鼓為鑑真法師送行,各寺僧人也列隊誦經,求佛祖保佑。鑑真一行登上木船,順江而下,向東駛去。初航十分順利,他們很快駛出揚子江口,進入茫茫大海,只見風平浪靜,魚翔淺底,鑑真大師心情非常舒暢,看來多年的夙願將要實現。
  • 鑑真6次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寶物,如果不去又如何?
    鑑真6次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寶物,如果不去又如何? 走出國門的名人很多,如果要說僧人,最有名的莫過於鑑真和玄奘。或許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日本要如此煞費苦心的邀請鑑真。其實自日本和唐朝的白江口戰役後,日本人就對中國文化無比渴望,甚至學了唐朝的中央集權政體,進行了大化改革。而問題的根本就在於日本的改革太過突然,很多百姓為了躲避賦稅和兵役於是自行剃度宣稱 要出家當和尚。成了和尚就能躲避稅收和兵役,於是大街上開始出現很多假和尚。
  • 鑑真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哪些影響?
    我們中學課本就知道唐朝的鑑真和尚為弘揚佛法,六次東渡日本的事跡。前五次雖歷經千險,卻始終沒有成功,第六次東渡時,鑑真大師已經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是他屢挫屢敗永不放棄的決心終於感動了上天,成功踏上了前往島國弘揚佛法之路。
  • 鑑真在日本做了些什麼?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尊崇他?
    鑑真是唐朝時東渡日本的佛教大師。他歷經萬難,終於在67歲時抵達日本,76歲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圓寂。在這十年中,他把中國文化輸出到日本。鑑真在中、日兩國都有崇高的地位,日本人更是把他尊崇為國寶級人物。鑑真之所以在日本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精神可貴、貢獻巨大。首先說精神方面。鑑真受到日本遣唐使普照和榮睿邀請後,就不斷嘗試,想前往日本。他的前五次東渡,均以失敗告終。最開始他嘗試從揚州出發,失敗後轉戰至福州,但海風把他們的船吹到了海南,離日本越來越遠。
  • 因為一個承諾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捨身弘法
    而恰恰在1263年前的這一天,鑑真大師歷經十二年,前後五次失敗,第六次最終以目盲之身抵達日本鹿兒島。錢文忠(學者):從此日本佛教有了戒律,這一點,而且日本佛教的戒律之所以重要,對日本的國民性和民族性含有重大意義。葉小文(中日二十一世紀友好協會中方委員):鑑真目盲,眼睛瞎了,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鑑真大師圓寂紀念日】六次東渡 為法忘軀——日本佛教律宗的始祖
    天寶三年(744年),鑑真派弟子預先購買船隻,並率眾秘密南下,以「巡禮佛跡」為名,準備第四次東渡。不料留在揚州的弟子們出於對師父的愛護,向官府呈遞了阻止鑑真東渡的文書,於是官府派兵攔截了鑑真一行,並護送回揚州。
  •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日本,第六次東渡成功,弘揚了佛法
    早上好啊,今天小編講一個即使失敗了很多次也依然不放棄東渡日本的僧人,鑑真大師,當然了在說他前先來介紹一下他待過的寺廟。大明寺建於大明年間,故稱大明寺,又名法淨寺。隋朝時期寺內建悟靈塔安放舍利,改稱棲靈寺。寺處隋宮之西,亦稱西寺。清康熙時忌諱"大明"二字,又改法淨寺,1980年恢復大明寺之稱。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十:鑑真大師
    鑑真,公元688年生於揚州江陽縣。日本把鑑真大師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于。公元701年,14歲的鑑真從智滿禪師出家為沙彌。705年,18歲時從光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公元753年,也就是天寶十二年,日本大使藤遠清河、副使大伴宿禰胡麿、吉備真備、安倍朝衡等人來到揚州拜見鑑真大師,再次邀請他東渡日本傳戒。儘管此前曾有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的經歷,但他還是毅然應允了,準備乘日本使船出發。754年2月1日到達大阪,中國僧人崇道等趕來供養。4日入平城京日朝廷遣正四位下安宿王於羅城門外迎拜慰勞,引入東大寺安置。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然而,東渡日本的曲折經歷是鑑真沒想到的,千辛萬苦地歷經了六次在十年後才成功。天寶元年(742年)冬,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準備東渡。不料鑑真同行的徒弟跟一個和尚開玩笑,結果那個和尚惱羞成怒,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地方官員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首次東渡因此未能成行。
  • 唐招提寺和鑑真大師——奈良時光
    唐招提寺,歷經滄桑已一千兩百五十多年。「招提」,在佛身邊修行的道場,故名思義。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它是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為國寶。唐代高僧鑑真親手興建,並在此開誡壇授課,最盛時有僧人3000多人。中國唐代鑑真大師,歷經千難萬險,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抵達日本後,鑑真不僅為日本帶去了佛經,還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日本的流傳。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日本賞櫻:唐朝東渡日本的鑑真大師,創建了這座最美櫻花古寺
    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上,都學到過「鑑真」這個大和尚的事跡。他本是揚州人,是一位佛法精深的大師。收到日本遣唐使的邀請,決定將大唐的佛教傳播到日本這片「蠻荒之地」。他就像《西遊記》裡的唐僧一樣,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花了十多年時間,六次渡海終於成功抵達日本,對佛教在日本的弘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公元759年,71歲高齡、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和尚在當時日本的首都——奈良,一手創建了唐招提寺。感慨著,自己終於實現了夢想。
  • 鑑真和尚為何執意要東渡日本?
    文|了包鑑真是唐朝名僧,歷時十二年,遭遇五次失敗、雙目失明,仍堅持東渡。那麼鑑真為何如此堅持要東渡日本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探討鑑真東渡原因之前,有必要對鑑真東渡前的經歷做一介紹。鑑真是揚州人,14歲時隨父遊至揚州大雲寺,見佛像心中有感,自願出家。公元705年鑑真從南山律宗(指佛教宗派)大師——道岸受菩薩戒(指佛教戒律),兩年後,他從揚州出發到洛陽和長安求學,次年,在長安實際寺從恆景大師受具足戒(亦指佛教戒律)。
  • 在日本追尋鑑真足跡
    「新鑑真號」是1994年投入使用的一艘往返於日本神戶和上海之間的客輪,被命名為「新鑑真號」,也是為了紀念鑑真。   兩大寺成世界文化遺產   鑑真,中國唐代高僧,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從公元743年實施第一次東渡計劃起,鑑真歷經種種磨難,以致雙目失明,在10年後的753年12月,第六次東渡漂流到摩薩坊津,東渡日本終獲成功。
  • 鑑真東渡名揚後世,如果你知道他帶什麼去日本,可能就要恨他了
    不過,如果你知道他帶了什麼去日本,恐怕你會感到惋惜了。鑑真出生於688年,14歲的時候出家。鑑真非常聰明,聽過很多大師的傳道之後,心有所悟,於是逐漸成為了新一代的佛學大師。公元742年,兩個日本和尚找到了鑑真說:「大師,我們來到大唐王朝是尋找高僧到我們那裡傳道的。如今我們來了十年了,還是沒有收穫,如今懇求您到我們國家,給我們宣揚佛法吧!」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鑑真和尚6次偷渡日本,天皇親自迎接,死後坐化奉為日本「國寶」
    說到鑑真,很多人的腦海裡或許就會浮現出一個畫面:在風雨中,一個失明的老和尚獨自一人在海上航行。實際上,鑑真東渡可能比這個畫面更慘,所以才更令人動容。「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此詩出自《鑑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周年紀念》,是鑑真大師的真實寫照,至今還留存在揚州大明寺中,為郭沫若親筆書贈。
  • 唐朝時鑑真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以致後人一直詬病
    鑑真,唐朝和尚,俗姓淳于,江蘇揚州人。因為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而名流青史。迄今為止,主流意識上,大眾認為鑑真是偉大的文化傳播者。而非主流小眾者卻對其起了誹謗,原因如下。  一,鑑真瘋狂東渡的動機  鑑真東渡,可以用瘋狂來形容。歷經6次,歷時12年,並死了無數弟子,終於在第六次時成功登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