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在日本做了些什麼?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尊崇他?

2020-12-17 文史老火湯

鑑真是唐朝時東渡日本的佛教大師。他歷經萬難,終於在67歲時抵達日本,76歲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圓寂。在這十年中,他把中國文化輸出到日本。鑑真在中、日兩國都有崇高的地位,日本人更是把他尊崇為國寶級人物。

鑑真之所以在日本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精神可貴、貢獻巨大。

首先說精神方面。鑑真受到日本遣唐使普照和榮睿邀請後,就不斷嘗試,想前往日本。他的前五次東渡,均以失敗告終。最開始他嘗試從揚州出發,失敗後轉戰至福州,但海風把他們的船吹到了海南,離日本越來越遠。後來邀請他的遣唐使榮睿都離世了,鑑真也幾乎失明,但還是堅持嘗試。終於,他的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到達日本。鑑真這種為了弘揚佛法而百折不回的精神本身就令人敬佩。

再說貢獻方面。鑑真到日本後主要做了幾種事,每一件都對日本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是為日本帶去了佛經,並對流傳在當地的佛經進行了校對。他當時雙目已經無法閱讀了,只能靠聽人誦讀,然後指出其中的錯漏。我們知道,佛經對於佛教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玄奘也不會千裡迢迢歷盡艱險也要跑到天竺去取經了。鑑真為日本帶去佛經和校對佛經,可以說是意義重大。

二是幫助日本天皇建立受戒儀式,開創日本佛教律宗。在此之前,日本的僧侶系統極為混亂,訓練、受教、受戒都沒有嚴格的規範,寺廟的宣誓都是僧侶在佛像前「自我認定」,而不是由愛戒師完成。鑑真說服日本天皇,在東大寺設立戒壇,為幾位皇室成員以及400多名沙彌受戒,還有原先受過舊戒的80名僧人,也願意再受新戒。當時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級官員都接受了鑑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至此,日本受戒傳律的規則就被鑑真重新建立。

三是在日本傳播中醫學。鑑真通曉醫學,精通本草,他把我國中藥鑑別、炮製、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到了日本,並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勝寶八年),鑑真及弟子法榮治癒聖武天皇病,當時鑑真雖已雙目失明,但他以口嘗、鼻嗅、手摸來鑑別藥物真偽,辨之無誤,因此他在日本醫藥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稱為漢方醫藥始祖,日本之神農。日本醫史學家富士川遊在《日本醫學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醫雖多,得祀像者,僅鑑真與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遊,《日本醫學史》)。

四是傳播建築藝術。鑑真年輕時就對莊嚴的佛寺建築藝術非常感興趣,曾近距離觀察學習了長安薦福寺內小雁塔的監造過程,並通過實踐掌握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技術。在日本,鑑真在天皇賜給他的一座親王的舊宅基址上,與弟子及工匠一起設計並建成了如今著名的唐招提寺。在此過程中,鑑真培養了一大批精通佛寺建築藝術的工匠。直到如今,日本尚保存了很多唐式建築,甚至有人說要看唐代建築要到日本去,這其中當然有鑑真的功勞。

此外,鑑真的文化輸出還涉及了書法、雕塑等藝術領域,在日本美術史上也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鑑真東渡日本時,中國正值大唐盛世,而日本只是一個落後的小國。鑑真帶給日本的是唐朝的佛教、醫藥、建築、書法等門類的先進文化,可以說是把日本文化提升了一個層次。因此,鑑真在日本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就不難理解了。

相關焦點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他是高僧大德
    正所謂一入禪門深似海,鑑真經過這幾年的學習,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已經成長成為一個有造詣的高僧。而且在其他方面,比如繪畫,建築醫學也小有成就。到了開元元年,精通律宗的鑑真和尚已經在揚州大明寺做了住持,他開始以此為道場,開壇講經說法,傳播自己的佛教理論,以求普度眾生。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打虎亭一號漢墓東耳室南壁西幅石刻畫像摹本關於豆腐傳入日本的時間和傳播者,主要有唐朝鑑真說、宋朝說、明朝說等。日本學者雜喉潤指出:「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僧鑑真傳來日本的。」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言:「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鑑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尊榮備至。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
  • 鑑真6次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寶物,如果不去又如何?
    鑑真6次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寶物,如果不去又如何? 走出國門的名人很多,如果要說僧人,最有名的莫過於鑑真和玄奘。他們一個向西一個向東,都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鑑真不同於玄奘,他是把中國的佛教文化傳向了日本,而玄奘是把印度佛教的典籍帶回中國。如果站在狹隘的民族主義上來說,鑑真大師變相成了「通敵犯」,可站在一個僧人的角度,弘揚佛法又是他應該做的。 除了弘揚佛法,他最終還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寶物呢?其中最為寶貴的第一樣東西就是醫藥知識!
  •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當時,大唐高僧鑑真和尚持律最嚴、聲名遠播,因而留學僧榮睿便希望敦請鑑真和尚東渡,到日本做傳戒之師。然而此想法剛一提出便遭人非議。僧人祥彥說:「到日本要渡淼漫滄海,聽說百無一至。」但鑑真卻堅定地說:「這是為了法。縱有淼漫滄海隔絕,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麼我就去。」在下定東渡決心後,鑑真便一一喚起弟子法名,叫了十七名便不再叫了。這些弟子,都要隨其東渡日本。
  • 鑑真和尚為何執意要東渡日本?
    文|了包鑑真是唐朝名僧,歷時十二年,遭遇五次失敗、雙目失明,仍堅持東渡。那麼鑑真為何如此堅持要東渡日本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探討鑑真東渡原因之前,有必要對鑑真東渡前的經歷做一介紹。鑑真是揚州人,14歲時隨父遊至揚州大雲寺,見佛像心中有感,自願出家。公元705年鑑真從南山律宗(指佛教宗派)大師——道岸受菩薩戒(指佛教戒律),兩年後,他從揚州出發到洛陽和長安求學,次年,在長安實際寺從恆景大師受具足戒(亦指佛教戒律)。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唐朝時鑑真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以致後人一直詬病
    鑑真如此瘋狂不顧生死的六渡東海,他為的什麼啊?傳法嗎?鬼才會相信是傳法這個動機。但是除了傳法,中國人找不出鑑真必去日本的原因,因為他去日本帶去的是大唐文化之精華,直接促進日本快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
  •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唐朝時期,想要東渡日本必須獲得朝廷的許可,否則一律不準出海,而鑑真當時就沒有獲得朝廷的許可,所以鑑真一行人只能私下籌集渡海,但是沒有了朝廷的支持,東渡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畢竟大家都不是出海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充足的物資準備。
  • 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給日本帶去了什麼,他的行為是對還是錯
    鑑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人,律宗南山宗傳人,幼時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明寺出家,師從智滿禪師,當了沙彌。在之後的年月他隨師到洛陽、長安,屢從名師受教。在長安期間,鑑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廣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詣。他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之後他回到大明寺並成為了主持,以這裡為中心,開始了他此後三十年在淮南地區廣泛的宗教活動和社會活動。733年成為當地佛教領袖、大明寺方丈,受其傳戒者前後有四萬餘人。時人譽其"江淮之間,獨為化主"。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究竟帶走了什麼,為什麼會讓後人詬病呢?
    鑑真和尚深具慧根,不僅佛法精微,在書法、醫藥、建築等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實乃當時佛教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影響力非同凡響,而這種影響力,也使他進入了兩個日本人的視線,這兩個人就是日本來中國學習佛法的僧人榮睿和普照。這兩名日本僧人的來大唐王朝的任務,不僅僅是學習,更是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託,尋找大唐高僧赴日,為日本佛教信徒受戒。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不知道這兩個日本和尚是如何忽悠的,鑑真鐵了心要去,徒弟們勸他「大唐和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鑑真說道「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當時的客觀情況是海上航行技術落後,唐朝和日本之間往返是很困難的事情,海上的人都面臨著生命危險,死亡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日本來唐的使者,死亡率高達一半。
  • 日本教師給南京學生上歷史課:日本人感激鑑真大師
    ……第一節課由金陵中學王旭輝老師來上,他將歷史與地理知識結合,既涉及自然地理又涉及地理經濟,同時放入大的世界歷史中帶領學生解讀。「高中歷史課本中有關於日本戰後經濟的崛起是必修章節,這節課主要就是這部分內容的拓展。」王旭輝說。王旭輝老師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們一起探討了日本人的性格。「節儉」「彬彬有禮」「壓力」……同學們個個積極發言。那麼,日本教師們怎麼看?
  • 鑑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學巔峰
    鑑真畫像。(李雲中 繪)人物簡介:鑑真(688—763),俗姓淳于,唐代佛學大師。他先後6次東渡日本,最終在當地開創律宗,弘揚佛法,被日本人稱為「天平之甍(音同盟,意為屋脊)」。7個世紀裡,佛教先從印度傳播至中原,又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原,以漢傳的形式傳入日本、朝鮮等。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位唐代高僧不得不提:一位是唐太宗時期的玄奘,他西行求法,將佛學經典從天竺帶回大唐;另一位則是鑑真,他6次東渡,使律宗在日本生根發芽。一西一東,一進一出,看似不經意的個人行為,卻使佛教在東亞蔓延,成為亞洲文化交流過程中一條重要的紐帶。
  • 唐朝僧人鑑真的「日本之旅」
    除了唐玄奘以外,其實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僧人,那就是鑑真。他跟唐玄奘走的路線不同,玄奘是西行,而鑑真則是東行去日本。下面就讓小編跟大家講一講鑑真和他的日本之旅吧!鑑真是江蘇江陰的人,他十四歲時候就在揚州的大明寺出家了,巡遊了很多的地方比如:長安、洛陽這種大城市。
  • 在日本追尋鑑真足跡
    而後,鑑真又在觀世音寺和下野國藥師寺設立了戒壇,戒律制度迅速完善。雙目失明的鑑真還憑著驚人的記憶,在東大寺訂正許多佛經。公元759年鑑真又創建唐招提寺,設立戒壇。   除了戒律之外,鑑真對雕刻和中草藥造詣也很深,唐招提寺日後成為日本佛教藝術的典範。平安朝以後,日本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築幾乎都受到唐招提寺的影響。鑑真用鼻子聞識別中草藥,他的中草藥知識也傳給了日本。
  • 鑑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學巔峰(2)
    但光請道璿猶嫌不足,在中國留學的第十個年頭,他們終於找到了授戒大師——鑑真。拜見鑑真的場合極其隆重,榮睿、普照五體投地,頂禮鑑真,說明來意:「佛法東傳至日本,雖有其法,沒有傳法人。日本聖德太子(574—622)早有預言,『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現在正是他預言實現的時候,希望您能夠東遊興化。」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753年,66歲的鑑真被在唐朝當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說動,於10月19日,第六次東渡日本。12月20日,鑑真終於如願以償的踏上了日本國土鹿兒島秋目浦。鑑真如此瘋狂不顧生死的六渡東海,他為的什麼阿?傳法嗎?鬼才會相信是傳法這個動機。但是除了傳法,中國人找不出鑑真必去日本的原因,因為他去日本帶去的是大唐文化之精華,直接促進日本快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邁進。
  • 歷經十數年、五次失敗,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師為什麼一定要去日本?
    並且人們對他的評價是「獨秀無倫,道俗歸心」,可見鑑真大師在江南地區有著崇高的威望)他不但融合了佛教的經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見解,並且還對建築、雕塑、醫藥等狩獵頗深(因為佛家也講究五明之學: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鑑真大師是高僧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藝術家)所以大師東渡傳法的第一點:鑑真大師有名氣,有聲望,佛法精深(不然日本人拼死拼活請一個佛法學問不過關的和尚去幹嘛
  • 鑑真和尚去日本的傳揚佛法,為何剛去就被日本人來了個下馬威?
    鑑真東渡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吧,可是鑑真東渡到底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呢?鑑真東渡的主觀意願是弘揚佛法,他受請的直接任務是傳授戒律,那麼,他的活動首先當然是宗教方面的。而這方面的活動又是經歷了一番鬥爭的。因此,當時日本統治者對鑑真的宗教活動是非常重視和支持的。但是,既然在這種宗教活動中包含著深刻的政治內容,就不能不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在鑑真為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他官員們授戒以後,正打算為一般人授戒的時候,日本僧人賢璟、志忠、靈福等卻站出來竭力反對和排斥鑑真的三師七證的正規授戒法,主張堅持原來的自誓授戒,一時爭論十分激烈,影響了鑑真弘法傳律活動的開展。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大師是一代高僧,中國讀過書的人沒有不知道鑑真東渡的。鑑真大師在日本也是神一樣的存在,無論什麼歷史時期,大師在日本都非常受敬仰,沒有人為此提出爭議。在日本一提起鑑真大師的故事,差不多每個日本成年人都會如數家珍,給你講上一兩段。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曾經說過,吃水不忘挖井人,鑑真大師就是日本的挖井人。可見鑑真大師在日本是多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