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是唐朝時東渡日本的佛教大師。他歷經萬難,終於在67歲時抵達日本,76歲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圓寂。在這十年中,他把中國文化輸出到日本。鑑真在中、日兩國都有崇高的地位,日本人更是把他尊崇為國寶級人物。
鑑真之所以在日本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精神可貴、貢獻巨大。
首先說精神方面。鑑真受到日本遣唐使普照和榮睿邀請後,就不斷嘗試,想前往日本。他的前五次東渡,均以失敗告終。最開始他嘗試從揚州出發,失敗後轉戰至福州,但海風把他們的船吹到了海南,離日本越來越遠。後來邀請他的遣唐使榮睿都離世了,鑑真也幾乎失明,但還是堅持嘗試。終於,他的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到達日本。鑑真這種為了弘揚佛法而百折不回的精神本身就令人敬佩。
再說貢獻方面。鑑真到日本後主要做了幾種事,每一件都對日本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是為日本帶去了佛經,並對流傳在當地的佛經進行了校對。他當時雙目已經無法閱讀了,只能靠聽人誦讀,然後指出其中的錯漏。我們知道,佛經對於佛教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玄奘也不會千裡迢迢歷盡艱險也要跑到天竺去取經了。鑑真為日本帶去佛經和校對佛經,可以說是意義重大。
二是幫助日本天皇建立受戒儀式,開創日本佛教律宗。在此之前,日本的僧侶系統極為混亂,訓練、受教、受戒都沒有嚴格的規範,寺廟的宣誓都是僧侶在佛像前「自我認定」,而不是由愛戒師完成。鑑真說服日本天皇,在東大寺設立戒壇,為幾位皇室成員以及400多名沙彌受戒,還有原先受過舊戒的80名僧人,也願意再受新戒。當時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級官員都接受了鑑真的三師七證授戒法,皈依佛門弟子。至此,日本受戒傳律的規則就被鑑真重新建立。
三是在日本傳播中醫學。鑑真通曉醫學,精通本草,他把我國中藥鑑別、炮製、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到了日本,並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勝寶八年),鑑真及弟子法榮治癒聖武天皇病,當時鑑真雖已雙目失明,但他以口嘗、鼻嗅、手摸來鑑別藥物真偽,辨之無誤,因此他在日本醫藥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稱為漢方醫藥始祖,日本之神農。日本醫史學家富士川遊在《日本醫學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醫雖多,得祀像者,僅鑑真與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遊,《日本醫學史》)。
四是傳播建築藝術。鑑真年輕時就對莊嚴的佛寺建築藝術非常感興趣,曾近距離觀察學習了長安薦福寺內小雁塔的監造過程,並通過實踐掌握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技術。在日本,鑑真在天皇賜給他的一座親王的舊宅基址上,與弟子及工匠一起設計並建成了如今著名的唐招提寺。在此過程中,鑑真培養了一大批精通佛寺建築藝術的工匠。直到如今,日本尚保存了很多唐式建築,甚至有人說要看唐代建築要到日本去,這其中當然有鑑真的功勞。
此外,鑑真的文化輸出還涉及了書法、雕塑等藝術領域,在日本美術史上也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鑑真東渡日本時,中國正值大唐盛世,而日本只是一個落後的小國。鑑真帶給日本的是唐朝的佛教、醫藥、建築、書法等門類的先進文化,可以說是把日本文化提升了一個層次。因此,鑑真在日本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