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師給南京學生上歷史課:日本人感激鑑真大師

2020-12-17 江蘇頻道

12月26日,日本歷史教師為金陵中學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特殊的歷史課

12月26日下午,金陵中學高二(3)班的學生們上了兩節特殊的歷史公開課,一節由金陵中學歷史老師王旭輝執教《自然地理對照記——了解日本歷史文化》,另一節則由來自日本的歷史教師執教《往來於唐朝絲綢之路的人和物》。日本歷史教師表示,日本人民都很感激大唐高僧鑑真大師,現在的年輕學生也都知道他的事跡。對過去的了解和思考,讓青年學生們更好地面對未來,要為和平做出貢獻。

公開課上,中日兩國師生展開討論

「你認為日本的民族性格是怎樣的?談談日本的自然地理與日本民族性格之間的關係。」「日本自然地理與近現代快速發展的關係?」……

第一節課由金陵中學王旭輝老師來上,他將歷史與地理知識結合,既涉及自然地理又涉及地理經濟,同時放入大的世界歷史中帶領學生解讀。「高中歷史課本中有關於日本戰後經濟的崛起是必修章節,這節課主要就是這部分內容的拓展。」王旭輝說。

王旭輝老師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們一起探討了日本人的性格。「節儉」「彬彬有禮」「壓力」……同學們個個積極發言。

那麼,日本教師們怎麼看?「我覺得大家分析得都很對,我們身處島國,看有些問題是比較狹隘的。」在隨後的研討會上,日本教師與十幾位學生交流時說,日本有80%以上的文化是外來的,這也體現了日本的包容性。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包裝。一位日本教師表示,「我們不喜歡『拿來主義',對於外來的東西,日本人一定要改良、再創造。」

「我其實並不同意這樣的性格設定。」也有日本教師微笑著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並不能簡單地給日本人的性格下定義。

日本教師授課,中學生「穿越」唐朝

第二節課由日本高中歷史教師執教,他精心準備了中文講義,每位中國學生手中都拿到了相應的資料和地圖。

課一開場,老師先在地上放了幾張小卡片。學生們頓時好奇心爆棚。「同學們,這是日本一個傳統小遊戲,叫接龍《百人一首》。」日本教師說,《百人一首》相當於中國的唐詩三百首,是學生們學習詩詞的重要資料,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舉頭遙望星河,思念故鄉明月」是由日本遣唐使晁衡所作——舉頭仰望銀河星空的時候,想起了故鄉奈良的三笠山上的明月。

晁衡是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中文名字,他19歲來到大唐,科舉合格,成為大唐官吏,李白、王維都和他有很深的交情。

「為何晁衡來到中國,一生未歸日本,又作出這樣的詩篇呢?」金中高二(3)班張家銓從容回答道,晁衡是遣唐使,也是政府官員,身負重任,如果貿然歸鄉,難免心生羞愧;不過遊子思鄉又實屬難免,因此只得做詩抒懷。「非常好!」日本教師欣喜地鼓起了掌。

授課的日方教師在課後表示,金陵中學的孩子們知識面很廣,非常厲害,日本代表團也被震撼,「這次交流是一個中日歷史教學相互學習的好機會。」

日本教師還特別提到阿倍仲麻呂和鑑真大師的關係,原來,他在鑑真大師東渡時,也在這個船隊準備回到日本。不過,鑑真大師順利東渡,阿倍仲麻呂卻遇到海難,漂流到了安南(現在的越南)。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日江蘇大型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日本演出,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觀眾們被鑑真精神所震撼、感動。這位日本教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日本,鑑真大師非常受尊敬。大家都知道,他在大唐是高僧,擁有很高的地位,但他到了日本,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給日本人民傳授知識,日本人對他由衷地感謝。

日方學生讚賞中國人很熱情、善良

此次日本歷史教育者協議會日中交流委員會,已經是第三年組織日本歷史教師代表團來南京訪問了。這次代表團共有24名日本歷史教師來金陵中學交流。一位日本教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現在日本的小學生,小學畢業要掌握900個漢字,初中生要掌握1500個漢字,這樣的交流活動能幫助中日雙方更加相互理解,很有意義。

課後的交流中,高二(1)班的朱澤業好奇,現在日本的青年人怎樣看待中國,對中國的哪些文化現象比較感興趣?

一位隨行的日本大學生表示,他非常喜歡《三國志》,《三國志》的故事在日本很有名,在飛往中國的路上,還有中國乘客主動幫他拿行李,這讓他感覺中國人很熱情、善良。

相關焦點

  • 在日本追尋鑑真足跡
    鑑真763年圓寂,弟子忍基為了緬懷大師製作了鑑真的雕像,一直保存至今,這也是日本最初的雕像。   唐招提寺大修要到2010年完成,為了供人瞻仰鑑真雕像,從2001年至2005年,日本在東京、長野、愛知、愛媛、鹿兒島、宮城等地舉行了十多次國寶鑑真和尚坐像巡迴展。2005年1月12日至3月6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共有41萬人次入場參觀。
  • 日本這個古寺中,供奉著「日本國寶」鑑真大師像
    日本是島國,文化的外向型特徵非常明顯。由於歷史上文化的長期落後和中國大陸文化的高度發達,形成了巨大的差異,因此,日本文化的主要淵源來自於中國,這尤其表現在古建築上。位於京都的平安神宮,是日本的三大神宮中最為輝煌的一座,深綠色的屋頂配上橘紅色的梁柱,鮮豔奪目。日本是一個極富傳統的國家,許多人還保留在神宮具備婚禮的習慣。我來到這裡時,恰逢幾對年輕人舉辦婚禮。新娘臉上施著厚厚的白粉,身著白色的和服,與新郎及賓客黑色的禮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格外引人注目。
  • 鑑真大師曾將幾樣「國寶」帶到日本:它們在中國僅是日用品
    ,鑑真大師東渡日本成功。最終,在天寶十二年(753),鑑真大師東渡成功。他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由此活動了10年,最終圓寂。直到今天,日本人對於鑑真大師評價非常高,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 鑑真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哪些影響?
    我們中學課本就知道唐朝的鑑真和尚為弘揚佛法,六次東渡日本的事跡。前五次雖歷經千險,卻始終沒有成功,第六次東渡時,鑑真大師已經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是他屢挫屢敗永不放棄的決心終於感動了上天,成功踏上了前往島國弘揚佛法之路。
  • 因為一個承諾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捨身弘法
    東渡前,他在大唐主持營造了佛寺八十餘所,造佛、菩薩像無數,縫納袈裟千餘領,抄寫《大藏經》三部,親度僧尼四萬餘人。導演:現在還尊稱鑑真大師為日本文化恩人,他是律宗之祖和文化之父。解說:今天,日本人視鑑真為恩人,稱他為「盲聖」、「大和上」。奈良最負盛名的唐招提寺是鑑真抵達日本之後,仿造大堂寺院風格主持修建的。他在這裡講經說法,在這裡滅度。
  • 日本賞櫻:唐朝東渡日本的鑑真大師,創建了這座最美櫻花古寺
    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上,都學到過「鑑真」這個大和尚的事跡。他本是揚州人,是一位佛法精深的大師。收到日本遣唐使的邀請,決定將大唐的佛教傳播到日本這片「蠻荒之地」。他就像《西遊記》裡的唐僧一樣,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花了十多年時間,六次渡海終於成功抵達日本,對佛教在日本的弘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公元759年,71歲高齡、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和尚在當時日本的首都——奈良,一手創建了唐招提寺。感慨著,自己終於實現了夢想。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鑑真是中國大唐的和尚,但卻是整個日本的神。鑑真瘋狂東渡,造成了日本瘋狂的造神文化,日本是個內心驕傲的民族,但卻崇拜強者。日本從老到小,無論什麼時代,提起鑑真來都能跟你講上兩段故事。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曾經說過,吃水不忘挖井人,鑑真大師就是日本的挖井人。可見鑑真大師在日本是多麼牛。
  • 鑑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學巔峰
    鑑真畫像。(李雲中 繪)人物簡介:鑑真(688—763),俗姓淳于,唐代佛學大師。他先後6次東渡日本,最終在當地開創律宗,弘揚佛法,被日本人稱為「天平之甍(音同盟,意為屋脊)」。7個世紀裡,佛教先從印度傳播至中原,又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原,以漢傳的形式傳入日本、朝鮮等。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位唐代高僧不得不提:一位是唐太宗時期的玄奘,他西行求法,將佛學經典從天竺帶回大唐;另一位則是鑑真,他6次東渡,使律宗在日本生根發芽。一西一東,一進一出,看似不經意的個人行為,卻使佛教在東亞蔓延,成為亞洲文化交流過程中一條重要的紐帶。
  • 鑑真在日本做了些什麼?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尊崇他?
    鑑真是唐朝時東渡日本的佛教大師。他歷經萬難,終於在67歲時抵達日本,76歲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圓寂。在這十年中,他把中國文化輸出到日本。鑑真在中、日兩國都有崇高的地位,日本人更是把他尊崇為國寶級人物。一是為日本帶去了佛經,並對流傳在當地的佛經進行了校對。他當時雙目已經無法閱讀了,只能靠聽人誦讀,然後指出其中的錯漏。我們知道,佛經對於佛教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玄奘也不會千裡迢迢歷盡艱險也要跑到天竺去取經了。鑑真為日本帶去佛經和校對佛經,可以說是意義重大。
  • 鑑真三樣「法寶」徹底改變日本,人民至今離不開,還讓日本人明智
    中國對日本的歷史,有兩個人起了關鍵的作用。一個是徐福,為了找長生不老藥,帶領眾人來到日本,從此定居下來,為日本帶來了早期的秦朝文化,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神武天皇」。而第二個人就是鑑真大師,當年他為了傳播佛法,在唐朝政府明令禁止的情況下,六次偷渡,最終抵達了日本,為日本帶去了唐朝先進的文化。但是日本人最感激的,是鑑真帶來了這幾樣東西。正是因為鑑真帶來的這幾樣東西,改善了日本的民生,改變了日本的一些制度,還改變了日本的生活。在日本,鑑真大師是一個偉人,被稱為日本的文化之父。
  • 鑑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學巔峰(2)
    但光請道璿猶嫌不足,在中國留學的第十個年頭,他們終於找到了授戒大師——鑑真。拜見鑑真的場合極其隆重,榮睿、普照五體投地,頂禮鑑真,說明來意:「佛法東傳至日本,雖有其法,沒有傳法人。日本聖德太子(574—622)早有預言,『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現在正是他預言實現的時候,希望您能夠東遊興化。」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大師是一代高僧,中國讀過書的人沒有不知道鑑真東渡的。鑑真大師在日本也是神一樣的存在,無論什麼歷史時期,大師在日本都非常受敬仰,沒有人為此提出爭議。在日本一提起鑑真大師的故事,差不多每個日本成年人都會如數家珍,給你講上一兩段。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曾經說過,吃水不忘挖井人,鑑真大師就是日本的挖井人。可見鑑真大師在日本是多麼牛。
  • 鑑真:日本律宗開山祖師
    鑑真(687年—763年)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 經典文言文賞析|鑑真東渡日本
    原文唐高①僧鑑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②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③。唐天寶元年④,應日僧普照輩延⑤,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⑥浪高,或⑦船覆,或糧匱⑧,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⑨。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另外,鑑真還帶去了大量的繡像、雕像、畫像、金銅像和數貼,為日本的造像和佛畫藝術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鑑真精通醫藥,著有《鑑上人秘方》,創製了「奇效丸」、「萬病藥」、」豐心丹「等秘方,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的藥商還奉鑑真為始祖。鑑真還帶去了大量的甘蔗和蔗糖,正倉院還收藏過鑑真帶過去的蔗糖。日本人吃的豆腐、醬油也和鑑真有關。
  • 鑑真大師:14歲出家,六次東渡困難重重,竟成日本佛教律宗初祖
    鑑真六次東渡名揚四海,在日本開創佛教南山律宗,促進了佛學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被日本全民稱為「天平之甍」。(指天平時代文化最高成就者)鑑真大師,出生於唐垂拱四年(688),今江蘇揚州人,俗家姓淳于。年幼時家境貧困,由於父親信奉佛教,鑑真幾歲深受影響,開始深入經藏,攻讀佛典,漸漸對三寶生恭敬心。
  • 鑑真東渡帶到日本的這些東西,雖然只是日常用品,但卻被當作寶物
    當時的日本還是非常的落後,什麼事情都需要來我們國家學習,而鑑真大師這一趟日本之行也為日本帶去了許許多多先進的科技。當然還包括許多我們現在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在當時的日本是根本沒有這些東西的,而鑑真大師的這一趟旅行就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教給了日本,可以說日本是我們國家最殷勤的一個學生。
  •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日本,第六次東渡成功,弘揚了佛法
    早上好啊,今天小編講一個即使失敗了很多次也依然不放棄東渡日本的僧人,鑑真大師,當然了在說他前先來介紹一下他待過的寺廟。大明寺建於大明年間,故稱大明寺,又名法淨寺。隋朝時期寺內建悟靈塔安放舍利,改稱棲靈寺。寺處隋宮之西,亦稱西寺。清康熙時忌諱"大明"二字,又改法淨寺,1980年恢復大明寺之稱。
  • 鑑真留下的日本國寶(組圖)
    1980年4月,日奈良唐招提寺鑑真乾漆像回揚探親,在揚州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展出。揚州攝影師孫化奎先生把當年鑑真大師回揚展出的盛況完整地記錄下來,成為中日友好史上難得的一份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