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日本歷史教師為金陵中學的同學們上了一堂特殊的歷史課
12月26日下午,金陵中學高二(3)班的學生們上了兩節特殊的歷史公開課,一節由金陵中學歷史老師王旭輝執教《自然地理對照記——了解日本歷史文化》,另一節則由來自日本的歷史教師執教《往來於唐朝絲綢之路的人和物》。日本歷史教師表示,日本人民都很感激大唐高僧鑑真大師,現在的年輕學生也都知道他的事跡。對過去的了解和思考,讓青年學生們更好地面對未來,要為和平做出貢獻。
公開課上,中日兩國師生展開討論
「你認為日本的民族性格是怎樣的?談談日本的自然地理與日本民族性格之間的關係。」「日本自然地理與近現代快速發展的關係?」……
第一節課由金陵中學王旭輝老師來上,他將歷史與地理知識結合,既涉及自然地理又涉及地理經濟,同時放入大的世界歷史中帶領學生解讀。「高中歷史課本中有關於日本戰後經濟的崛起是必修章節,這節課主要就是這部分內容的拓展。」王旭輝說。
王旭輝老師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們一起探討了日本人的性格。「節儉」「彬彬有禮」「壓力」……同學們個個積極發言。
那麼,日本教師們怎麼看?「我覺得大家分析得都很對,我們身處島國,看有些問題是比較狹隘的。」在隨後的研討會上,日本教師與十幾位學生交流時說,日本有80%以上的文化是外來的,這也體現了日本的包容性。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包裝。一位日本教師表示,「我們不喜歡『拿來主義',對於外來的東西,日本人一定要改良、再創造。」
「我其實並不同意這樣的性格設定。」也有日本教師微笑著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並不能簡單地給日本人的性格下定義。
日本教師授課,中學生「穿越」唐朝
第二節課由日本高中歷史教師執教,他精心準備了中文講義,每位中國學生手中都拿到了相應的資料和地圖。
課一開場,老師先在地上放了幾張小卡片。學生們頓時好奇心爆棚。「同學們,這是日本一個傳統小遊戲,叫接龍《百人一首》。」日本教師說,《百人一首》相當於中國的唐詩三百首,是學生們學習詩詞的重要資料,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舉頭遙望星河,思念故鄉明月」是由日本遣唐使晁衡所作——舉頭仰望銀河星空的時候,想起了故鄉奈良的三笠山上的明月。
晁衡是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中文名字,他19歲來到大唐,科舉合格,成為大唐官吏,李白、王維都和他有很深的交情。
「為何晁衡來到中國,一生未歸日本,又作出這樣的詩篇呢?」金中高二(3)班張家銓從容回答道,晁衡是遣唐使,也是政府官員,身負重任,如果貿然歸鄉,難免心生羞愧;不過遊子思鄉又實屬難免,因此只得做詩抒懷。「非常好!」日本教師欣喜地鼓起了掌。
授課的日方教師在課後表示,金陵中學的孩子們知識面很廣,非常厲害,日本代表團也被震撼,「這次交流是一個中日歷史教學相互學習的好機會。」
日本教師還特別提到阿倍仲麻呂和鑑真大師的關係,原來,他在鑑真大師東渡時,也在這個船隊準備回到日本。不過,鑑真大師順利東渡,阿倍仲麻呂卻遇到海難,漂流到了安南(現在的越南)。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日江蘇大型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日本演出,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觀眾們被鑑真精神所震撼、感動。這位日本教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日本,鑑真大師非常受尊敬。大家都知道,他在大唐是高僧,擁有很高的地位,但他到了日本,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給日本人民傳授知識,日本人對他由衷地感謝。
日方學生讚賞中國人很熱情、善良
此次日本歷史教育者協議會日中交流委員會,已經是第三年組織日本歷史教師代表團來南京訪問了。這次代表團共有24名日本歷史教師來金陵中學交流。一位日本教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現在日本的小學生,小學畢業要掌握900個漢字,初中生要掌握1500個漢字,這樣的交流活動能幫助中日雙方更加相互理解,很有意義。
課後的交流中,高二(1)班的朱澤業好奇,現在日本的青年人怎樣看待中國,對中國的哪些文化現象比較感興趣?
一位隨行的日本大學生表示,他非常喜歡《三國志》,《三國志》的故事在日本很有名,在飛往中國的路上,還有中國乘客主動幫他拿行李,這讓他感覺中國人很熱情、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