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是中日兩千多年文化交流史上一段歷久彌新的佳話。一談到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源遠流長的關係,日本人常會提到鑑真的名字。在日本至今還保存許多鑑真遺蹟,紀念鑑真的活動也時有舉行。
日前,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以日本東亞史學者、前駐中國大使阿南惟茂夫人阿南史代為團長的「追尋遣唐使的足跡」旅行團乘「新鑑真號」從神戶出發到中國參觀訪問。「新鑑真號」是1994年投入使用的一艘往返於日本神戶和上海之間的客輪,被命名為「新鑑真號」,也是為了紀念鑑真。
兩大寺成世界文化遺產
鑑真,中國唐代高僧,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從公元743年實施第一次東渡計劃起,鑑真歷經種種磨難,以致雙目失明,在10年後的753年12月,第六次東渡漂流到摩薩坊津,東渡日本終獲成功。
今天,在鑑真和尚登陸的日本坊津秋目港,建有鑑真和尚紀念館。館內有遣使船的模型、鑑真和尚上陸模擬圖和鑑真和尚的相關資料,此外這裡還有鑑真和尚的石雕坐像。看著鑑真和尚上陸模擬圖,面對茫茫的大海,憑藉想像的翅膀,人們似乎可以體味到當年鑑真在海上漂流的艱辛。
公元754年1月,鑑真到達平京城,也就是現在的奈良,在東大寺建立了戒壇院,包括天皇在內,有440名僧尼受菩薩戒。而後,鑑真又在觀世音寺和下野國藥師寺設立了戒壇,戒律制度迅速完善。雙目失明的鑑真還憑著驚人的記憶,在東大寺訂正許多佛經。公元759年鑑真又創建唐招提寺,設立戒壇。
除了戒律之外,鑑真對雕刻和中草藥造詣也很深,唐招提寺日後成為日本佛教藝術的典範。平安朝以後,日本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築幾乎都受到唐招提寺的影響。鑑真用鼻子聞識別中草藥,他的中草藥知識也傳給了日本。
現在的東大寺和唐招提寺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仍是日本香火最旺的寺院。記者曾兩次參訪過東大寺,雄偉的大殿,巨大的佛像,繚繞的煙霧,雕梁畫柱的走廊,讓人感到和中國廟宇沒什麼兩樣。東大寺戒壇院不讓遊人入內,至今仍有一種神聖和神秘感。 而唐招提寺2000年開始大修,不對遊人開放,記者幾次去奈良都無緣入內。從資料上看寺內有11件國寶級文物,最寶貴的文物當數鑑真的雕像。鑑真763年圓寂,弟子忍基為了緬懷大師製作了鑑真的雕像,一直保存至今,這也是日本最初的雕像。
唐招提寺大修要到2010年完成,為了供人瞻仰鑑真雕像,從2001年至2005年,日本在東京、長野、愛知、愛媛、鹿兒島、宮城等地舉行了十多次國寶鑑真和尚坐像巡迴展。2005年1月12日至3月6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共有41萬人次入場參觀。
鑑真像讓人感到一種難以置信的莊嚴和靜謐,在燈光照射下,玻璃罩內的鑑真和尚好像還活著,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雖然他歷盡磨難,九死一生,但看上去內心非常平靜,像大海一樣寬闊的胸襟能容納一切。鑑真面帶慈祥的微笑,讓人感到一種慈悲的力量。鑑真和尚閉著眼睛,但看上去又讓人感到他的眼圈周圍在發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象徵他心如明鏡,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心眼」比誰看得都清楚。記者不禁驚嘆:像鑑真這樣美的雕像在世界上可以說絕無僅有。
活在日本人精神世界中
鑑真在日本可以說家喻戶曉,這與以鑑真為題材的作品不斷問世有關。日本著名小說家井上靖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名為《天平之甍》(天平是日本聖武天皇的年號),寫的是日本留學僧普照、榮睿、玄朗、戒融四人作為遣唐使到中國留學,邀請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故事,人物各具性格,栩栩如生,在日本很暢銷。1980年,《天平之甍》又搬上了銀幕,拼命學習中國文化的留學僧群像和中國高僧鑑真百折不撓的精神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更加深入人心。後來《天平之甍》還被搬上了舞臺。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記者在東京帝國劇院曾看過一場鑑真東渡的話劇,可容納兩千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不久前記者出差去大阪,賓館的閉路電視頻道上還能看到中國拍攝的《鑑真東渡》電視連續劇。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的特別紀念節目有連續劇《鑑真東渡日本》。此外還有日本人喜歡看的漫畫,如汐文社的《鑑真物語》形象誇張,通俗易懂,人們喜聞樂見。在學校裡,有音像教學片《鑑真》,供小學六年級使用。出版社隆重推出該教學片的評語是:詳細表現了從遣唐使到鑑真東渡日本的辛苦,特別是從第一次到第五次東渡日本的經過是難得的資料,了解鑑真的辛苦非常有意義。在日本書店,有關鑑真的通俗傳記讀物更是不勝枚舉。
在中日友好的各種場合,記者常聽到出席活動的嘉賓在講話中提到鑑真的名字,鑑真已經成為中日友好的象徵。
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和佛教兩種宗教,佛教對日本人的精神影響很大,在各種寺院都可以看見日本人虔誠拜佛的身影。為此,日本人不會忘記鑑真的貢獻,人們對鑑真和尚充滿感激和崇敬,從這個意義上說,鑑真永遠活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裡。(記者 何德功)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