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追尋鑑真足跡

2020-11-26 華夏經緯

    鑑真東渡是中日兩千多年文化交流史上一段歷久彌新的佳話。一談到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源遠流長的關係,日本人常會提到鑑真的名字。在日本至今還保存許多鑑真遺蹟,紀念鑑真的活動也時有舉行。

  日前,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以日本東亞史學者、前駐中國大使阿南惟茂夫人阿南史代為團長的「追尋遣唐使的足跡」旅行團乘「新鑑真號」從神戶出發到中國參觀訪問。「新鑑真號」是1994年投入使用的一艘往返於日本神戶和上海之間的客輪,被命名為「新鑑真號」,也是為了紀念鑑真。

  兩大寺成世界文化遺產

  鑑真,中國唐代高僧,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從公元743年實施第一次東渡計劃起,鑑真歷經種種磨難,以致雙目失明,在10年後的753年12月,第六次東渡漂流到摩薩坊津,東渡日本終獲成功。

  今天,在鑑真和尚登陸的日本坊津秋目港,建有鑑真和尚紀念館。館內有遣使船的模型、鑑真和尚上陸模擬圖和鑑真和尚的相關資料,此外這裡還有鑑真和尚的石雕坐像。看著鑑真和尚上陸模擬圖,面對茫茫的大海,憑藉想像的翅膀,人們似乎可以體味到當年鑑真在海上漂流的艱辛。

  公元754年1月,鑑真到達平京城,也就是現在的奈良,在東大寺建立了戒壇院,包括天皇在內,有440名僧尼受菩薩戒。而後,鑑真又在觀世音寺和下野國藥師寺設立了戒壇,戒律制度迅速完善。雙目失明的鑑真還憑著驚人的記憶,在東大寺訂正許多佛經。公元759年鑑真又創建唐招提寺,設立戒壇。

  除了戒律之外,鑑真對雕刻和中草藥造詣也很深,唐招提寺日後成為日本佛教藝術的典範。平安朝以後,日本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築幾乎都受到唐招提寺的影響。鑑真用鼻子聞識別中草藥,他的中草藥知識也傳給了日本。

  現在的東大寺和唐招提寺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仍是日本香火最旺的寺院。記者曾兩次參訪過東大寺,雄偉的大殿,巨大的佛像,繚繞的煙霧,雕梁畫柱的走廊,讓人感到和中國廟宇沒什麼兩樣。東大寺戒壇院不讓遊人入內,至今仍有一種神聖和神秘感。 而唐招提寺2000年開始大修,不對遊人開放,記者幾次去奈良都無緣入內。從資料上看寺內有11件國寶級文物,最寶貴的文物當數鑑真的雕像。鑑真763年圓寂,弟子忍基為了緬懷大師製作了鑑真的雕像,一直保存至今,這也是日本最初的雕像。

  唐招提寺大修要到2010年完成,為了供人瞻仰鑑真雕像,從2001年至2005年,日本在東京、長野、愛知、愛媛、鹿兒島、宮城等地舉行了十多次國寶鑑真和尚坐像巡迴展。2005年1月12日至3月6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共有41萬人次入場參觀。

  鑑真像讓人感到一種難以置信的莊嚴和靜謐,在燈光照射下,玻璃罩內的鑑真和尚好像還活著,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雖然他歷盡磨難,九死一生,但看上去內心非常平靜,像大海一樣寬闊的胸襟能容納一切。鑑真面帶慈祥的微笑,讓人感到一種慈悲的力量。鑑真和尚閉著眼睛,但看上去又讓人感到他的眼圈周圍在發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象徵他心如明鏡,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心眼」比誰看得都清楚。記者不禁驚嘆:像鑑真這樣美的雕像在世界上可以說絕無僅有。

  活在日本人精神世界中

  鑑真在日本可以說家喻戶曉,這與以鑑真為題材的作品不斷問世有關。日本著名小說家井上靖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名為《天平之甍》(天平是日本聖武天皇的年號),寫的是日本留學僧普照、榮睿、玄朗、戒融四人作為遣唐使到中國留學,邀請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故事,人物各具性格,栩栩如生,在日本很暢銷。1980年,《天平之甍》又搬上了銀幕,拼命學習中國文化的留學僧群像和中國高僧鑑真百折不撓的精神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更加深入人心。後來《天平之甍》還被搬上了舞臺。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記者在東京帝國劇院曾看過一場鑑真東渡的話劇,可容納兩千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不久前記者出差去大阪,賓館的閉路電視頻道上還能看到中國拍攝的《鑑真東渡》電視連續劇。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的特別紀念節目有連續劇《鑑真東渡日本》。此外還有日本人喜歡看的漫畫,如汐文社的《鑑真物語》形象誇張,通俗易懂,人們喜聞樂見。在學校裡,有音像教學片《鑑真》,供小學六年級使用。出版社隆重推出該教學片的評語是:詳細表現了從遣唐使到鑑真東渡日本的辛苦,特別是從第一次到第五次東渡日本的經過是難得的資料,了解鑑真的辛苦非常有意義。在日本書店,有關鑑真的通俗傳記讀物更是不勝枚舉。

  在中日友好的各種場合,記者常聽到出席活動的嘉賓在講話中提到鑑真的名字,鑑真已經成為中日友好的象徵。

  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和佛教兩種宗教,佛教對日本人的精神影響很大,在各種寺院都可以看見日本人虔誠拜佛的身影。為此,日本人不會忘記鑑真的貢獻,人們對鑑真和尚充滿感激和崇敬,從這個意義上說,鑑真永遠活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裡。(記者 何德功)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日媒:鑑真和尚文物和日本國寶在上海展出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日媒稱,「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12月17日在上海開幕。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17日報導,「金龜舍利塔」內藏的舍利,在鑑真運往日本之後首次回歸中國故裡。
  • 滄海之虹:鑑真和尚文物和日本國寶在上海展出
    滄海之虹:鑑真和尚文物和日本國寶在上海展出發布時間: 2019-12-18 08:46:57 | 來源: 參考消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日媒稱,「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12
  • 鑑真6次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什麼寶物,如果不去又如何?
    鑑真恰恰就精通中醫,雖然到日本前他就已經失明,但他仍可以憑著觸覺、嗅覺、味覺就分辨出藥材來,由此可見他的醫術水平不差。大唐時期的日本還很貧窮落後,醫藥業的發展並不突出,很多人生病都只能等死,鑑真的到來讓日本底層百姓看到了希望。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和尚,你不知道他一生的磨難有多大!
    有人以祂為骨,追尋精神超脫的真諦。宗教業和三百六十行相似,大師與渣仔們皆混跡其間。受各種清規戒律約束,這是一扇更為艱難崎嶇的人生窄門。鑑真,年少成名的佛界律宗泰鬥,六次不避生死東渡日本。當他65歲踏上這座海島時,雙眼卻已近乎失明。
  • 鑑真留下的日本國寶(組圖)
    唐至德元年,鑑真已年屆古稀,日本聖武天皇任命鑑真為大僧都,並將已故一品新田部親王舊宅贈給鑑真立伽藍,作為永久講律之地。鑑真率弟子和中日兩國工匠通力合作,三年後一座唐代伽藍落成,淳仁天皇頒賜敕額「唐招提寺」。唐招提寺建成後,鑑真便從唐禪院移居到唐招提寺,在這裡講律、授戒,直至圓寂。這是鑑真東渡建造的最後一座寺院,也是一件傳世珍寶。
  • 在日學者錢鷗:在京都追尋王國維大師的足跡
    錢鷗,1963年生,沙坪垻人,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日學術及思想史、王國維研究等領域著名學者。  感言:鄉音很奇妙。說重慶話,我才感覺自己是一個重慶人。  在日本京都有一個叫吉田町神樂崗八番地的地方。
  • 唐朝僧人鑑真的「日本之旅」
    除了唐玄奘以外,其實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僧人,那就是鑑真。他跟唐玄奘走的路線不同,玄奘是西行,而鑑真則是東行去日本。下面就讓小編跟大家講一講鑑真和他的日本之旅吧!鑑真也是非常想著去日本,他想可以在傳授他們戒律的同時還可以學習日本的佛教經典,所以就答應了。後來就隨著日本佛教的使者前去日本,總共前行了6次,有著很多次都被阻攔了,他的日本之旅可以說是非常的艱辛,不過他沒有放棄。
  • 鑑真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哪些影響?
    我們中學課本就知道唐朝的鑑真和尚為弘揚佛法,六次東渡日本的事跡。前五次雖歷經千險,卻始終沒有成功,第六次東渡時,鑑真大師已經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是他屢挫屢敗永不放棄的決心終於感動了上天,成功踏上了前往島國弘揚佛法之路。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打虎亭一號漢墓東耳室南壁西幅石刻畫像摹本關於豆腐傳入日本的時間和傳播者,主要有唐朝鑑真說、宋朝說、明朝說等。日本學者雜喉潤指出:「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僧鑑真傳來日本的。」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言:「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鑑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尊榮備至。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
  • 經典文言文賞析|鑑真東渡日本
    譯文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鑑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時出家當和尚。鑑真漸漸長大後,週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的清規戒律。在唐朝天寶元年,鑑真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坐船從東海去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鑑真已經失明,只有志向始終沒有改變。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鑑真:日本律宗開山祖師
    鑑真(687年—763年)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 歌劇《鑑真東渡》何以感動日本
    原標題:何以感動日本 用音樂詮釋鑑真心路引發共鳴 歌劇《鑑真東渡》何以讓日本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個問題,創作前就一直徘徊在導演刑時苗的腦中。為此,他特意拜訪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教授:鑑真對日本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教授只回答了兩個字:恩人。
  • 鑑真東渡 帶到日本的這些,影響日本到現代
    因此,「唐代中國也變為成千上萬日本朝聖者的目的地,這些朝聖者在寺院修習,並且將雕像和經文的抄本帶回日本。他們和日本貢使團成為許多中國城市常見的景象」。742 年,即將返日的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二人專程到揚州拜謁高僧鑑真(時為大明寺的律宗大師),懇邀鑑真赴日本傳播佛教。時年已 55 歲的鑑真接受了邀請。
  • 日本佛教的開山之祖——鑑真和尚
    鑑真55歲時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鑑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鑑真前期後後六次出海,最終歷經十數載才最終到達日本。鑑真一行之所以花費了這麼久時間才到達日本除了當時航海條件限制外,當時朝廷的阻撓也是重要因素。畢竟當時唐朝也不想真正有才學的人才流出國內。所以鑑真當時東渡日本其實屬於地地道道的「偷渡」。
  •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菩薩戒律宗是如何在日本發揚光大的?
    日本僧人鑑真受戒後便跟隨道岸研習律學,並跟隨道岸到達洛陽,後來又到長安,遍尋名師習律。景龍二年(708),鑑真從弘景(恆景)受具足戒,之後5年,鑑真在洛陽、長安兩地潛心研究三藏,尤其注重律學。據學者研究,「鑑真除師事道岸、弘景外,還從道宣的另一弟子融濟學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羯磨疏》和《釋門亡物輕重儀》等。
  • 鑑真,日本人眼中的佛學巔峰(2)
    鑑真東渡圖742年10月,正是揚州的深秋時節,兩位日本僧人風塵僕僕地趕來,只為了迎請鑑真東渡。這兩位日本僧人就是榮睿和普照,他們是732年隨第十次遣唐使至唐留學的留學僧。但光請道璿猶嫌不足,在中國留學的第十個年頭,他們終於找到了授戒大師——鑑真。拜見鑑真的場合極其隆重,榮睿、普照五體投地,頂禮鑑真,說明來意:「佛法東傳至日本,雖有其法,沒有傳法人。日本聖德太子(574—622)早有預言,『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現在正是他預言實現的時候,希望您能夠東遊興化。」
  • 日本模仿中國從這裡開始——鑑真東渡
    鑑真(687~763)是著名唐朝高僧,律宗的重要代表之一。晚年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請,到日本傳播佛學,成為日本佛學界律宗的始祖。鑑真俗姓淳于,垂拱三年(687)生於江蘇揚州,14歲在大雲寺出家,智滿禪師為他取名鑑真。
  • 鑑真和尚為何執意要東渡日本?
    文|了包鑑真是唐朝名僧,歷時十二年,遭遇五次失敗、雙目失明,仍堅持東渡。那麼鑑真為何如此堅持要東渡日本呢?受戒後鑑真又多向名師求教。733年鑑真南下回到揚州時,已是南山律宗代表人物。01日本留學僧的邀請742年,鑑真在揚州面見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二人立邀鑑真前往日本弘揚佛法。榮睿和普照是在733年來到中國的,此行的任務就是邀請唐朝的高僧前往日本教授戒律。
  • 鑑真法師在的日本十年中,日本國內發生了哪些變化?
    公元754年,鑑真法師和徒弟一行人歷經千險終於到達到達了日本奈良。日本天皇聽說後,立刻派遣群臣於城門外迎接,天皇下詔封鑑真為傳燈大法師,請其在東大寺內開壇授戒。鑑真經過精心準備後,在東大寺的佛像前,建立起戒壇,依次為日本天皇、皇太后、太上皇受戒,隨後日本的一些高僧和大臣也來到這裡接受授戒。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傳戒的開始,自此之後,日本佛教的律儀才漸漸嚴謹有序,鑑真也因此被稱為「傳戒律之始祖」。孝謙天皇任命鑑真為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鑑真登岸群雕鑑真東渡的目的就是弘揚佛法、傳律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