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的最強大腦——王昱珩
《最強大腦》這檔節目中,有一個最能配得上節目名字的選手——水哥王昱珩。
王昱珩有多強?
他能在520杯同質同量的水中,以4秒一杯的「檢閱」速度,找出之前觀察的那一杯;
能在200把合攏的摺扇裡,用14分鐘,找出與展開畫面對應的4把摺扇,而日本對手用時21分鐘,且只找對了一把。
他還能在732個唇印中,用8分鐘找出之前觀察過四位女孩的唇印,而對手耗時40分鐘,且只找對了3個……
而這些還只是王昱珩的數個特長中的一個。
除了能夠觀察細微的物體之外,王昱珩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因為從小愛畫畫,王昱珩就把繪畫練到了專業水平;
因為喜歡動植物,王昱珩就悉心研究動植物知識,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動植物園和海底世界,令登門拜訪的專家頗感震撼;
喜歡古琴,王昱珩就練到了表演級水準;
喜歡書法,王昱珩就寫出了大師級水平;
喜歡籃球,王昱珩就成了清華大學最有潛力的籃球運動員……
王昱珩的畫
王昱珩的這些才藝和特長,隨便拿出來一個,就能保證他過上不錯的生活,因此,對於王昱珩來說,成功不必刻意追求,那只是一件水道渠成、順其自然的事……
王昱珩的水準和境界,非常人所能觸及的。
不可否認的是,王昱珩確實有一定的天賦。但是,一般而言,所謂的天賦,它只能給同一個人帶去一兩種擅長,不太可能讓這個人在方方面面都非同凡響。
因此,王昱珩所取得的如此之多的成就,絕不僅僅是靠天賦這一樣東西搏來的。
在星星之火般的天賦和燎原般的成就之間,還存在著一種風勢——勝利者效應。
勝利者效應:成功才是成功的親媽,失敗頂多算是繼母
美國演說家溫德爾·菲利普斯曾經說過:
失敗乃成功之母。
——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對失敗者的安慰儀式上。
然而,有一個心理學上的發現,正好與溫德爾·菲利普斯所說的這句話相悖:
浙江大學的胡海嵐老師,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一個狹窄的籠子裡養了4隻老鼠,一段時間後,通過日常爭鬥,這些老鼠很快排出了各自的等級序位。
如果把它們分別從兩端放進同一個狹窄的管道裡,那麼擁有更高地位的小鼠A,不費吹之力就把底層小鼠B,頂出了管道。
而如果人為刺激低級別小鼠B的前額葉皮層,那麼這隻小鼠瞬間就變得鬥志昂揚、毫不退讓,最終,低級別的小鼠B把高地位的小鼠A,擠出了管道。
最神奇的是,持續給予小鼠B6次刺激後,即使不給予刺激,小鼠B也能擊敗小鼠A。
最後,小鼠B通過屢戰屢勝,從群體中的底層士兵逆襲為了高層的長勝將領。
——這個實驗結果,解讀了成功和成功之間的關係——在一定條件下,前續的成功,能夠提高後續成功的概率。
也就是說,成功的經驗越多,後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強。
這就是所謂的——[勝利者效應]。
而王昱珩之所以,「幹一行,成一行」,除了天賦以外,就是因為他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後,會產生非常大的信心,這種信心讓他在其他領域中,仍能鍥而不捨、保持專注,直到成為個中的佼佼者。
而如果之前的經驗都是失敗的、消極的,那麼個體很快便會失去信心和耐心,最終就形成了「幹一行、棄一行」的惡性循環,這也是一些人會自暴自棄的原因。
因此,如果按血緣遠近來算,成功才是成功的親媽,失敗頂多算是成功的繼母。
因為親媽走了,只能接受繼母,我們只能安慰自己「後媽也不錯,失敗了總結經驗就能獲得成功」。
[勝利者效應]形成的原因:
01心理暗示的反覆作用
心理暗示指的是:
個體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而前續的成功之所以能夠提升後續成功的概率,就在於,當我們在一件事上獲得成功經驗時,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自我肯定和自我認同,即:我有能力做成很多事。
這種認同和肯定,是我們後續嘗試的基礎。因此,抱著「我可以」的信念出發,個體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當我們累積的失敗經驗比較多,或是我們常常只能看到失敗經驗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我肯定會失敗的。
可以想見,抱著「我不行」的信念出發我們就很可能真的不行。
02成功經驗對大腦的重塑
在上述的小鼠實驗中,我們得知,通過對低級別小鼠進行6次的特定腦部刺激後,小鼠就會保持勝利者的姿態,擊敗其他高級別小鼠。
這其中除了小鼠的自我暗示之外,它的大腦也發生了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反覆的成功經驗強化了大腦內特定細胞之間的連接,新的偏向於成功的細胞通路,代替了舊有的偏向於失敗的細胞通路。
因此,當腦細胞通路已經形成時,即使去掉人為刺激,小鼠依然鬥志昂揚、充滿信心。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暗示和大腦的重塑,徹底改變了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認知。正是這種作用機制,決定了前續成功對後續成功的重要影響。
如何善用[勝利者效應]提升取得成功的概率?
01學習[1釐米哲學],給自己設置適當的挑戰難度
2008年,在國際雜技節上,德國雜技團表演的「飛魚」節目震驚了全場。一條重達九噸的鯨魚,在訓練師的引導下,卻靈活地躍出了七米的水面高度,並且在空中完成了各種高難度動作。
表演完畢後,記者們採訪訓練師:「請問你是如何將一隻笨重的鯨魚訓練成『飛魚』的?」
訓練師回道:
「每次訓練,我都會提高1釐米。」
記者們感到詫異:「每次1釐米,就能達到現在的7米嗎?」
訓練師回答:
「是的,只有一釐米。因為只有一釐米,鯨魚才可以比較輕鬆地躍過,從而獲得獎勵。而時常受到獎勵的鯨魚,就會很樂意接受下一次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鯨魚躍過的高度逐漸上升,最終達到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七米。」
這就是所謂的[1釐米哲學],一次短短的1釐米,其實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點點、肯定能完成的難度,這種適當的難度,能讓個體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繼而提升對自我能力的評估。
而如果我們盲目地追求巨大的成功,就很有可能因為完成不了,而備受打擊。
因此,[1釐米哲學]的有效之處,就在於它既能讓我們獲得成功,還能真正提升我們的能力水平。
02失敗後,適當降低挑戰難度,重塑信心
1995年,因強姦罪入獄的泰森出獄了。三年的牢獄之災,將泰森曾經的赫赫戰績和拳壇野心一掃而空。
可以想見,如果當時的泰森直接挑戰實力相當的選手,絕對會輸的很慘,因為出獄後的泰森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霸氣。
泰森是否還能重新奪回金腰帶?大部分人對此毫無信心。
然而,泰森的經紀人,卻不慌不忙地給泰森安排了幾場友誼賽,對手的實力和水平都無法和泰森抗衡。
於是,意料之中的,在幾場友誼賽中,泰森順利地擊敗了選手,這種成功經驗,讓泰森重拾了曾經的氣勢。
出獄後的第二年,泰森便先後打敗了重量級選手弗蘭克·布魯諾和布魯斯·塞爾登,強勢奪回了WBC的冠軍金腰帶。
從泰森的這段經歷可以看出,經紀人幫他策劃的那兩場實力懸殊的比賽,成為了泰森重返拳壇的關鍵。
經受牢獄之災的泰森,選擇了挑戰實力較弱的選手,來讓自己重拾信心。
而失敗後的我們,也同樣可以降低挑戰難度,重塑自信。
比如,一次演講失誤後,我們可以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在下一次演講中表現優異,而是爭取少出錯。
一次嘗試失敗後,我們可以先給自己設置一個難度更低的挑戰,進行再次嘗試,這樣的嘗試更容易獲得成功,繼而為之後的高難度挑戰奠定信心基礎。
通過勝利者效應我們可以看出,前續成功的經驗,對後期的嘗試和挑戰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當我們獲得的小成功越來越多時,我們的自我認知乃至大腦都會得到重塑,因此,想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的最好方式,就是先讓自己獲得n個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