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性與技藝之間

2020-12-17 騰訊網

對話人:

田耳、趙松、李宏偉、劉大先、黃德海、方巖

黃德海

此前,關於異質性我們大概梳理出一個輪廓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貫穿於寫作過程中的偶爾的變化」,「作品序列中的一次次意外」如何辨認?也就是說,異質性的辨認,並非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某些可見的特徵或辨認方式。

劉大先

具體的「變化」與「意外」我們可以視為亞里斯多德講的「質料因」和「動力因」,但它們的背後是「形式因」。當「形式因」發現或發明了,技術自然相應就產生了,而這個「形式」就是對於世界與自我的認知。這是根本。

李宏偉

我第一次聽到楊慶祥說我的寫作是異質性時,非常驚訝,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走在大道」上。這裡的普遍性是異質性究竟通向哪裡,著落在什麼地方?如果它不是根本的,有什麼必要以這種方式?

黃德海

也不妨換個說法,比如,儘管我們憑經驗有時候覺得自己不會對異質性辨認錯誤,但我們恰恰看到很多粗糙簡陋不知所云的悲苦現實主義作品被當成了異質性,甚至是時代的表徵,這種情況如何避免呢?我們拿三位的作品做例子,田耳的《一天》、李宏偉的《灰衣簡史》、趙松的《隱》,是在內涵、構思還是形式上產生了異質性?還是這三者本來就是一起的,必須一起來談論?如果這三者是一體的,我們所說的技藝是不是也是一體的?

田 耳

說實話,我一直是從題材出發,從故事本身的質地出發,以經驗為據,配置相應的語言和敘述策略。在我看來,這種配置能力或許是匠氣的,但說實話,寫作者匠心的建立殊為不易,這上面是能相對清晰地分出高下的。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寫作沒有太大變化,起筆都是按既定的工藝流程走,但通過狀態的調整,通過耐心的匯聚,把一個作品儘量寫出「意料之外」的成色。這種意料之外,很可能就是異質。《一天》寫出來,我也沒想過這作品會得到這麼多肯定。我個人對作品的判斷一直都不甚準確,有些期望高了些,有些出乎意料。

黃德海

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辨認出題材之後,根據經驗,用語言和敘述策略把故事本身的質地呈現出來,這一連串的過程並非沒有選擇的,而在選擇的過程中,你依憑的只是經驗嗎?

田 耳

這個沒法條分縷析,在我主要是經驗,比如說一個小說敘述者是誰,往往要拿幾個人物一一走一遍,再根據經驗,確定最佳敘述者。

趙 松

還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是值得想想的,就是當我們賦予「異質性」以某種肯定的態度時,面對我們個人可能並不大喜歡的卻又是異質性的作品時,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根據個人喜好去說句不好,其實很容易,難就難在不喜歡它卻仍然肯定其異質性的存在和價值。這一點其實在我們面對經典作家及作品的時候會比較明顯,我們顯然不可能喜歡所有的經典作家和作品,總會有些是喜歡的,有些是無感的,有些甚至是反感的,但因為是經典嘛,你不喜歡總還有人會喜歡,所以基本上會給予某種基本的尊重。但在面對同代的作家時,這種態度可能就比較難。

黃德海

對待異質性的時候,我們確實容易輕率判斷,因為所謂異質性,正是在意料之外。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作品異質到完全溢出我們的閱讀經驗時,甚至會被厭惡,這時候其實是對我們自身經驗的有力挑戰。一個反向的問題是,是不是也容易把故意做作的不同誤判為某種異質性?

劉大先

按理想狀態,異質性作品的「技」與「藝」是一體的,經驗、理念與呈現應該成為一種習用不知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異質性創造了過去所有的作品,也就會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意味的認知平臺。當然,現實的情形可能只是一點一滴細微發生的位移和「意外」。因而,難以規避個人「前理解」中的喜好和傾向性選擇,也就是說無法形成「共識」——一個基本的尊重。這當然需要一個過程,它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是無法預言的。

李宏偉

我主要是從經驗的觸動出發,不是某個故事而是故事背後的意味,讓我想要去挖掘。然後會尋找最具呈現力的形式,這裡會有喜新厭舊,希望找到尚未被用到或者沒有被用充分的形式。實現過程中會有調整。《灰衣簡史》首先是我發現「說明書」這個形式的力量,但最終也只用了一部分。

田 耳

我不太相信經典,因為被太多經典嚇壞了,而且據我所觀察,經典化往往充斥著非文學的因素,不必相信經典,於一個有經驗的閱讀者是基本的認知。

黃德海

經典這個問題,不是嚇壞不嚇壞的問題,大概還有我們自身閱讀能力的問題,儘管很多經典形成過程中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因素。或者說,面對經典大概跟面對異質性是一樣的,經典中的異質性(對當時和現在的)同樣需要辨認。

趙 松

田耳應該是指不要盲目相信經典吧,就是在面對所謂的經典之作時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過正像德海說的,很難想像一個「有經驗的閱讀者」是不通過跟經典的交互作用而成其所是的。

劉大先

經典有其絕對性與相對性,它們構成了一種有待繼承與揚棄的「傳統」,無論信還是不信,它就在那裡,我們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異質性文本的意義在於它只有能夠產生真正意義上扭轉經典序列乃至顛覆的時候,才得以樹立其自身。

李宏偉

經典如果不能和我發生關係,它對我來說,還能不能稱為經典?當然需要不斷擴容自己,對經典再判斷。但有些經典當你嘗試之後,還是無法進入,就該放棄。

劉大先

所以,根本上還是要建構世界觀和認識論。

趙 松

根本上還是要建構世界觀和認識論,但又不會是理論式的,而是只能展現為作品的生成方式與存在狀態。換句話說,這種建構其實只能是同構的,就是世界觀與認識率只能在作品的建構過程中完成其建構。

黃德海

或者我們再來表述一下這個問題,強調技藝,其實是要說異質性並非幼稚的試驗或草率的行險,而是一種有相當豐富的技藝保證的上下四方的探索。也就是說,異質性或許其實是一個成熟者面對艱難的蹣跚,而不是一個幼兒模仿性的學步。

劉大先

是的,它應該是自覺和自知的,儘管可能存在做作。

趙 松

或者說,「技術」是可以習得的,而「技藝」則只能靠自身修煉出來,然後它們的合體則會導致作品的完成度和效果的強度。

田 耳

是要知道同,從而生異。不能否認有些作家天生異稟,出手不凡,而我覺得,我們所說的異質,更多是寫作者長期寫作過程中,從閱讀與寫作雙向出發,偶爾地步入獨異的境地。求異是許多寫作者內在的衝動,也是我們作為讀者的發乎本能的閱讀需要。這也不難理解,生活本來就是不斷重複的過程,寫作和閱讀是對這種重複的對抗。寫作和閱讀都需要異質性的東西,不斷翻新,擴充常識和記憶,擴充認知邊界,否則將被無情地遮蔽,毫無效用。但大多數時候,幾乎所有的寫作者再怎麼努力,只能是製造陳詞濫調。所以,再好的作家筆下,也有代表作和應景之作的區分。或許異質的可貴就在於它的稀缺性,高耗而低產,是大片礦藏裡偶爾出現的結晶體。

黃德海

也就是說,技藝與異質性可能是一回事?

趙 松

異質性必然體現為技藝及其獨特性。或者說,有鮮明異質性的作者,他的異質性必然體現為其作品的語言狀態與作品的生成方式的強烈獨特性。

黃德海

這樣,起碼我們在討論異質性時有了一個基本的錨,就是異質性必然體現為技藝,沒有技藝保證的異質性,往往形跡可疑。但下面一個問題仍然是,這個錨錨定的地方,可能仍然會鬆動,這就迫使我們不斷檢驗自己是否存在某些部分甚至很大部分的陳詞濫調。也就是說,反思自己可能的局限,也是異質性和技藝對我們的要求。

方 巖

如果說,技術是常識和工具,技藝其實更像工具的內化和改造,它與具體的作品相關時,一定是異質的。換而言之,在發現了「質」以後,技藝幾乎成為異質形態的惟一保障。

黃德海

那麼是不是說,其實我們討論異質性,不必過於強調,只是一種權宜的說法,因為一旦過分強調,異質性就成了某種標榜,反而失去了其意義。

方 巖

異質性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成為陳詞濫調,砸傷的是我們自己。底線其實就是關於寫作、閱讀的慣性和常識永無止境地反思和破壁。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以此為名,去標示那些優異的作家和作品。

劉大先

寫作不是苦大仇深或者要立萬民法,異質性如果演化成新一輪的話語權搶奪,那就失去它自由與開放的本意了。

李宏偉

異質性介乎自覺不自覺之間,寫作時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這個作品的參照,又不能只以此為目的。

黃德海

技藝是異質性某種基本卻並非唯一的保障,但離開技藝談論異質性,會成為另一種模樣怪異的陳詞濫調。

田 耳

寫作就要在似與不似之間演進,走既定的路,懷有將自己走丟的衝動。或如《桃花源記》所述,起初是緣溪行,接著忘路之遠近,再以後才進入異域桃花源。緣溪是常規的路,去到桃花源,其實是一次將自己走丟的過程。而且,如果這種異質極具個人氣質,它甚至會排斥別人的再次進入,「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黃德海

其實也就是每一篇都是新的,誰知道自己將會走到哪裡呢?但總得繼續好好往下走。

趙 松

或者說,判斷異質性的存在與否,有點像鑑寶,什麼是真正的好東西,是可以通過諸多細節得出判斷的,當然判斷者的依據往往也是大量的相關比較研究,而最重要的就是對技藝層面的因素的準確判斷。

黃德海

技藝這個詞,在古希臘的意思就是人工,也就是人憑藉技藝建造出一個世界。所以像剛才趙松說的,通過諸多細節的檢驗,差不多是檢驗這個人工造物的成色,檢驗的方式越多樣,判斷的準確度就越會提高。

方 巖

閱讀和批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憑自身的知識儲備做一些類似於還原和重新敘述的工作。而卓越的「異質性」恰恰在於不可還原、不能敘述。可能路徑是,像接受某種新世界、新觀念一樣順著異樣的邏輯和觀念去理解它。這樣的「異質性」可能具有改造、打破、重建的功用,簡單說來就是雄辯的說服力。

趙 松

再雄辯的說服力,其實也還是可能因為某種「不合時宜」的特性而遭受無視,無法產生其應有的說服力,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文學史上並不鮮見。很多時候那些作家及其作品的雄辯說服力可能會需要些時間,甚至很長的時間,需要後人重新發現,才會被理解接受,這也很正常。

黃德海

從異質性談起,然後談到對異質性可信度的檢驗,再然後是對異質性的警惕,是不是我們差不多來到了這個話題的結尾?

田 耳

既然快結束,我想大家能否各自開列三個你覺得異質性突出的作家?不包括參與討論的作家,且列舉的作家名單不能重複。

劉大先:霍香結、康赫、賈勤。

趙松:魯毅、童末、費瀅。

黃德海:李亞、牛健哲、盧德坤。

李宏偉:董啟章、李洱、黃錦樹。

方巖:黎么、陳志煒、朱琺。

田耳:張萬新、張敦、李約熱。

相關焦點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廣義而言,腫瘤異質性可分為腫瘤間異質性和腫瘤內異質性兩類,其中前者指的是不同腫瘤的細胞之間的基因與表型不同,後者指的是相同腫瘤的不同細胞之間的基因與表型也不同。在此,若無特別提及的話,談及的腫瘤異質性指的是腫瘤內異質性。
  • 「與癌共舞」-腫瘤的異質性
    ,包括空間異質性(相同腫瘤不同區域基因與表型不同)與時間異質性(原初腫瘤與次生腫瘤基因與表型不同)。藥物的療效、毒性和藥物組合的高度選擇性與腫瘤的異質性息息相關,對腫瘤異質性的理解是確立最佳精準治療方案的基礎。肺癌的異質性可能是治療敏感性差異和獲得性耐藥的原因,故肺癌的治療策略應多角度考慮體細胞基因變異的異質性以及基因組的不穩定性。本文介紹肺癌異質性的相關研究進展。 1.
  • 腫瘤細胞的異質性,你了解多少?
    同一患者體內不同部位的腫瘤細胞間的異質性又包括瘤間(不同病灶,如原發腫瘤與轉移瘤)異質性和瘤內(同一病灶內不同部位)異質性,它們都是由於腫瘤組織內部存在不同亞型的腫瘤細胞,因此不同腫瘤細胞表現出免疫特性、生長速度
  • Cell:黑色素瘤的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的免疫反應
    一些患者甚至花費大量資金進行放療或化療以增加腫瘤突變,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尚未得到證實。Samuels和她的同事們對那些提出了一種不同的可能相關性---異質性(即腫瘤細胞之間的遺傳多樣性)和治療反應之間的相關性---的研究很感興趣。然而,若要研究這一理論,Samuels及其團隊必須開發一種新的實驗性系統,以準確地研究哪些因素起作用。
  • 腫瘤中癌細胞的異質性,或是免疫治療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腫瘤異質性與免疫響應和患者生存之間的關係 說起腫瘤免疫治療,我們都知道,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有個非常重要的假設:腫瘤的突變負擔實際上,腫瘤細胞在分裂增殖的過程中,它們的後代在基因上會與前面的腫瘤細胞出現差異,這就是腫瘤的進化,是腫瘤細胞的之間的遺傳多樣性。 有些讀者可能要問了,那這和TMB有啥區別?雖然TMB和腫瘤的異質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還真有區別。例如,TMB很高的腫瘤異質性可能很低;而一個異質性很高的腫瘤也可以有很低TMB。這是為啥呢?
  • 張力異質性決定細胞命運
    張力異質性決定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3:58:2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心肺研究所Didier Y. R. Stainier和Rashmi Priya課題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異質性,四兩撥千斤的關鍵
    那麼蜂巢內的溫度平衡是個體受益於同質性的結果呢,還是異質性的結果?如果是同質性的,那麼工蜂被設定的理想溫度是想相同,那出現的情況就是溫度低於設定時,蜜蜂會同時聚集,溫度高於設定,蜜蜂會同時疏散。那麼這就不是一個溫度恆定的蜂巢了,而是經歷波動又實現動態平衡的過程。
  • 認識腫瘤異質性,看清廬山真面目
    這都可能是由於腫瘤異質性導致的,認識了腫瘤異質性,我們才能看清腫瘤的真面目。腫瘤的異質性表現在哪幾方面呢?基因的改變使得某種蛋白產生異常的功能,從而導致腫瘤的異質性。基因的異質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功能的異質性。
  • 異質性、隨機誤差、效應修飾——談談Meta分析的固有缺陷
    在Meta分析的Mantel-Haenszel方法中,事實上,當我們估計加權效應量時,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即是:不同RCT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這話啥意思,啥叫異質性?依據Cochrane給出的定義,將異質性分為三部分:臨床異質性、方法學異質性、統計學異質性。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2】Nature子刊:如何解決黑色素瘤腫瘤異質性腫瘤內異質性(intratumor heterogeneity)是導致抗癌療法失敗和患者死亡的關鍵原因之一,也是研究人員力圖解決的重要課題。癌症遺傳的異質性不僅表現在不同患者之間,即使是同一患者的不同腫瘤結節,甚至是同一個結節中也存在差異。肝細胞癌的分子異質性部分歸因於肝癌幹細胞的存在,被各種細胞表面標誌物區分的不同癌症幹細胞群體可能包含不同的癌症驅動基因,這就為找到分子靶向性治療方法帶來了巨大挑戰。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實際上,如何選擇免疫治療的作用靶點仍然是治療的難點,並不是所有腫瘤均適合免疫療法,其根本的原因還是腫瘤異質性在作祟。關於腫瘤異質性的來源,目前以克隆選擇與癌幹細胞學說互補和分支進化模式來解釋腫瘤異質性在學術界已基本達共識。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於是,「自我」成為當代青年作家寫作中的一個核心關鍵詞,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從自身的生存經驗和生命體驗出發,嘗試去觸摸和理解世界、歷史和人生,嘗試去思考和闡釋個體與他者、存在與虛無、理智與情感之間的藝術辯證法。而「自我」之於青年作家,最顯著特徵就是「小」,換句話講,「小我」幾乎成為青年作家「自我」展現的集體無意識。
  • 間充質幹細胞的「異質性」是指什麼?
    有一篇文章對MSCs分泌的分泌體和再生機制進行綜述,並著重介紹不同類型MSC和不同腎臟再生環境中營養因子可能存在的異質性。但是,2019年2月份一篇單細胞RNA測序文章顯示細胞周期是脂肪MSCs轉錄組異質性的主要來源,隱藏的異質性可能被細胞周期導致的變化所掩蓋。也就是說,現在研究MSCs異質性的結果,很可能受到細胞周期不同步的影響比較大,從而導致結果失真。
  • 李鎮清研究組揭示個體差異和景觀異質性對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
    已有研究證實了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在決定物種間競爭結果方面的重要性,空間競爭理論的最新進展認為這是形成物種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在景觀尺度上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即生境質量的差異和空間自相關)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物種共存依然知之甚少。
  • ...MSKCC等三頂級機構發現了一種全新狀態的癌細胞,是癌細胞異質性...
    「HPCS是我們在腫瘤中看到的異質性癌細胞的起點,」本研究通訊作者之一,MSKCC的癌症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Tuomas Tammela說[2],「它就像一個由許多道路組成的繁忙十字路口,無論腫瘤想獲得哪種癌細胞,都必須經過HPCS這種細胞狀態。」
  •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家庭、學校與文化的雙重再生產:文化資本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2017年10月05日 07:03 來源:《社會發展研究》 作者:吳愈曉 黃超 黃蘇雯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使用"中國教育追蹤調查
  • 何為「異質性」?丨新觀察
    說清楚這些,再來聊「異質性」就好辦了。我並未將「異質性」視為某種概念,它甚至不是關於某種寫作現象的較為準確的描繪;同時,這些可以稱之為「異質性寫作」的作家作品也不是以思潮的形態發生的,而是我們閱讀甄別的結果。我們現在身處的語境和面臨的問題已與當年完全不同,對我而言,「異質性寫作」是甄別、發現那些優質作品的某種說法。
  • 馬鳳霞/李程/羅鴻博合作團隊解析中性粒細胞的發育和異質性
    研究人員首次從單細胞尺度系統性地描繪了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炎症狀態下成熟、分化和命運決定過程中的異質性群體和轉錄組動態變化,整合了領域內已有的關於中性粒細胞異質性分類,為進一步研究中性粒細胞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資源。
  • 中國作家網策劃|原創寫作的「異質性」闡釋與追求
    有時候我是想通過觀察和描寫,將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種可供了解的聯繫。我從來不勉強自己去寫,我會努力幹好工作、做好家務、騎自行車、爬山、陪孩子玩,無論做什麼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全力以赴地參與每一件事情。這樣即便有瓶頸也很快就過去了,我又會恢復到特別想寫的狀態。
  •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0:10 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Iigo Martincorena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