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8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昨天(27日)晚間,銀監會公布了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查處結果,對涉及該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合計罰沒2.95億元。2015年以來票據大案頻發,暴露出銀行業的哪些問題?自2017年銀監會全面出手「治亂象」之後,這樣的大案還會繼續曝出嗎?新的一年監管又將如何豎起大棒,從根本上消滅類似的蛀蟲的生存空間呢?
國內銀行業裡常見的票據業務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簡稱銀票和商票,並以銀票為主。它主要是作為一種支付工具,為銀行間和企業解決短期流動性的問題。不過,後來這種工具被異化嚴重,銀行與銀行之間買賣票據時時常發生一些違規操作的行為。郵儲銀行案件即是如此。
根據公開資料,早在2016年12月末,郵儲銀行甘肅省分行對武威文昌路支行核查中發現,吉林蛟河農商行購買該支行理財的資金被挪用,由此暴露出該支行原行長以郵儲銀行武威市分行名義,違法違規套取票據資金的案件,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
銀監會指出,這是一起銀行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內外勾結、私刻公章、偽造證照合同、違法違規辦理同業理財和票據貼現業務、非法套取和挪用資金的重大案件,牽涉機構眾多,情節十分惡劣,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
銀監會在總結中表示,郵儲此票據大案暴露了諸多問題:一是內控管理缺失。二是合規意識淡薄。三是嚴重違規經營。樁樁件件都指向了近年來銀行業在「重績效、輕內控」的經營氛圍裡衍生的叢生亂象。
無獨有偶,去年以來,銀監會已經對多樁類似的大案作出處罰,包括廣發銀行惠州分行120億元違規擔保案、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30億元虛假理財案、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39億元票據案、浦發銀行成都分行貸款造假案等等。
而伴隨著銀監會「三三四十」整治行動全面開展,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銀監會系統開出罰單3452張,1877家機構被罰,罰沒金額近30億元,創歷史之最。
銀監會現場檢查局局長王朝弟認為,這初步遏制了同業、理財快速盲目增長的發展勢頭,基本上拆除了影子銀行業務的隱形炸彈。銀行業案件高發的勢頭,特別是大案要案高發的勢頭會得到初步遏制。
重罰之下,銀行自身對於類似違規的教訓也不止「深刻」二字。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只有「肉疼」,才會長記性,「對於某些銀行來說,有可能辛辛苦苦一年做下來,這個利潤也就(被罰沒得)差不多了,這個對於整個銀行業來說是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警鐘。」
採訪中,多數業內人士也表示,目前陸續曝出的大案都是2016年甚至更早的案件,隨著銀監會全面整治的深入,未來新發案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銀監會及相關負責人也多次表態仍會繼續對大案、要案進行查處,進一步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曾剛認為,2018年監管層將更多地從完善制度補短板方面下力氣,從根本上消滅類似「蛀蟲」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