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行在暴露的兩單票據案件將票據風險再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今年以來,銀行票據大案一個接著一個,農業銀行39.15億、中信銀行9.69億、天津銀行7.86億、寧波銀行32億,加上近日廣發銀行9億、工商與恆豐銀行的13億票據案再度爆發,市場對銀行通過票據騰挪信貸空間,票據業務把關不嚴,票據中介挪用資金等問題高度重視。
●南方日報記者 黃倩蔚
銀行票據案再度爆發
上周,廣發銀行佛山分行9.3億元票據的案件暴露。與農行票據窩案等多起案件類似,廣發銀行去年8月-10月期間交易的98張票據資金被票據中介挪用流入股市,最終因資金鍊斷裂演化成為風險事件,其中又涉及了交易對手中原銀行信陽分行和晉商銀行、廊坊銀行、庫車國民村鎮銀行、通化農商行等多家通道銀行。
廣發銀行此前回應表示,事件是由於外部同業在票據交易中的不規範行為所導致,廣發銀行發現風險後已第一時間啟動緊急追授機制,目前已回收大部分款項,剩餘款項在進一步匯款。據了解,該案件目前仍在偵查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廣發票據事件還沒有降溫,又有消息爆出恆豐銀行與焦作中旅銀行之間的13億票據風險事件。據了解,不法分子利用虛假材料和公章,在工行廊坊分行開設了河南焦作中旅銀行的同業帳戶,並以焦作中旅銀行為承兌行,利用工行電票系統代理接入的方式開具13億電票,最終該電票輾轉到恆豐銀行轉貼現。恆豐銀行在其內部定期排查中發現了疑點,在向焦作中旅銀行核對時遭到對方否認,恆豐銀行隨即報警並將相關情況報送監管部門。
此次案件由於涉及向來較為安全的電子票據,開戶行又是四大行之一的工行,也引發了市場的一片譁然。恆豐銀行對媒體表示,當時做該筆轉貼現業務時,由於是電票,開戶行是國有大行,並沒有多想。而工行則回應表示,近日工行廊坊分行在帳戶監測和檢查中發現,焦作中旅銀行在該行開立的同業帳戶存在資金異常變動的情況,立即對可疑帳戶採取緊急凍結措施,並將相關情況通報了票據轉貼現買入行。但表示與票據無任何交易關係,既未承兌,也未出票,未參與該批票據的任何流轉環節,也與相關企業、相關銀行無任何資金往來。
粗略統計,今年以來,銀行爆發的票據案件已經超過100億元,票據亂象背後銀行違規操作、風險把控不嚴,給票據中介留有巨大風險空子。有業內人士對媒體透露,當前票據行業中通過抽屜協議、代理代持、資管轉移等方式騰挪貸款規模,虛增存貸款規模、減少資本佔有的問題非常嚴重。而不少高風險低信用的地方村鎮銀行、農商行承票也通過層層通道轉貼,流入大銀行,交易中涉及「假買斷、假賣斷」、「陰陽合同」、假公章、代持、調節信貸規模等,形成錯綜複雜的風險鏈條。
多道監管令牌排查風險
票據業務是銀行一項傳統的資產業務,目前使用較多的是銀行承兌匯票,給企業融資帶來了較大的便利。但票據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較多風險點,如在辦理承兌匯票貼現業務時,由於操作不慎或審查不嚴,誤將有瑕疵的匯票或票面要素不全及偽造、變造的票據辦理了貼現而造成的風險。以及一些不法人員利用偽造、變造票據、「克隆」票據、票據「調包」或者偽造、虛開增值稅發票,偽造、變造貿易合同及虛假的銀行查詢查復書,有意識地詐騙銀行資金而使銀行面臨資金損失等風險。
去年底,銀監會對票據業務開展專項檢查,於2015年底下發《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203號文),要求各家銀行高度重視票據業務風險,認真落實監管要求。
當時銀監會就提出了風險提示,包括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貼現資金還舊借新,調節信貸質量指標;發放貸款償還墊款;通過票據轉貼現業務轉移規模,消減資本佔用,利用「賣斷+買入返售+到期買斷」、「假買斷、假賣斷」、附加回購承諾等交易模式,假賣斷真出表,或幫助他行在月底代持,調節信貸規模等。
今年5月,央行聯合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票據業務監管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強化票據業務內控管理,堅持貿易真實性要求,嚴禁資金空轉,嚴格規範同業帳戶管理。
7月,銀監會辦公廳再下發《關於全面開展銀行業「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回頭看工作的通知》,要求銀行要求重點排查存款、信貸、票據、同業、理財和代銷等各類重點業務中是否存在新發生的違法違規行為,並於11月底前完成。
而2016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銀監會再次強調,下半年要重點嚴查十大行為,其中包括熱衷當通道、做過橋、加鏈條,資金「脫實向虛」的行為;違規辦理票據業務、籤訂抽屜協議、貸款「三查」執行不力等。可以預見,隨著風險事件屢禁不止,票據業務風險監管也將升級。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