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的區別與聯繫

2020-12-03 中公教師網

在教師考試中,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概念的把握,接下來從區別與聯繫進行梳理總結,供考生參考,從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此內容。

(一)三者區別

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組成,肉體是它的能量源泉。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難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它像一團混沌,一鍋沸騰的興奮物,不斷發出盲目的強有力的衝動。本我由快樂原則支配,按快樂原則活動,即它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獲得快樂並減少痛苦。它通過基本的反射動作與原始思考歷程,利用想像來替代實物,幻想自己已經獲得滿足。

如,初生的嬰兒幾乎全部處於本我狀態,他們的行動基本上受本能和原始的反射控制,這是一種強烈的精神能量,這些精神能量幾乎不顧一切地獲得滿足,如同一名處於飢餓中的嬰兒不會等待,馬上就要吃奶,從而生存下去,它構成了身體能量的終生來源。當然,對於嬰兒而言,有些衝動與欲望是能夠得到及時滿足,此時,能量將得到釋放。

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有組織、有理性,與現實密切相關的部分,也是人格中負責執行的部分,它運用現實的思考來控制本我的行為,它要認識、了解環境,以期做出適當的反應,決定本我的哪些要求是可以給予滿足的以及滿足的方式。為了要順利地發揮執行的功能,自我常常要協調本我的需要和超我的限制。因此,自我的活動原則是現實原則,它通過次級思考歷程,利用由現實環境得來的經驗,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如,由於自我的作用,嬰幼兒逐步學會不憑衝動隨心所欲,學會考慮後果,考慮現實,採取恰當的方式適應現實,也正是通過自我的作用,解除心理緊張以滿足其需要,最終獲得快樂。

超我:代表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由父母以強化和懲罰的形式,使兒童逐漸將之納入自己的人格系統,主要包括良心與理想,前者表現為當個體表現了或者企圖表現出不當行為時,產生罪惡感,目的在於阻止那些行為的產生;後者表現為當個體表現出良好行為時或者有此意向時,給予獎勵或者報酬,以增強行為的出現。超我的存在不是基於兒童的認知與推理,更多是對父母的認同結果,兒童通過對父母的崇拜,逐漸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念。兒童接受的是父母的「是非觀念」和「道德原則」,並非父母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兩者之間有差距,有時差距太大,也就是兒童承襲的是父母的超我,通常它的標準比實際行為要嚴格些,從而導致兒童的心理緊張;也由於超我與本我的衝突過大,可能成為心理異常的根源。

(二)三者聯繫

人格的三種結構成分是逐步形成的。本我是人格的初始面,生來就有。個體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並維持一種令其適宜的緊張水平,就必須與現實世界發生交互作用。為了促進這種交互作用,自我就從本我中產生並分化出來。當自我的內部不足以控制本我,從而增加一種能量——超我,超我和本我是對立的,因為經常要抑制本我那些本能性的衝動或者願望,超我對自我也有壓力,因為它不同意自我去遷就現實,完全沒有奉行道德原則,超我是追求完美的,有些時候,它的要求過於嚴格,不近情理,不切實際,使自我難以配合他的要求,以致常有愧疚之感。

綜上所述,本我可以理解為人格的生物成分,自我可以理解為人的心理成分,超我可以理解為人格的社會成分。一個人的行動實際上是這三種成分互相作用的動力過程。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模擬題匯總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秘籍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則包括無意識。
  •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與中國哲學的真我、假我從古至今,對於「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西方心理學家眼中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精神、心理、人性、意識這些詞語有時候會混用在一起,意識是最基本的單元,心理活動體現出人性,而精神就是具備系統性的意識單元集合,因此要將這些概念的關係熟悉,這樣自己在理解這些著作的時候會更加深刻一點。
  • 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萬物皆組合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於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你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書,但是你沒帶夠錢,巧的是你站的這一排書架正好是老闆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本我會產生想拿著裝包裡就走的衝動,不計後果。
  • 從《道德經》中看自我,本我,超我
    其實這中間缺少了一個中間環節,三段論中少了一個小前提——人生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討論,這也是人為下人、中人、上人的區別。本我是遵循著「快樂原則」,大部分行動是受欲望驅動的,像是大家都喜歡美麗的好看的電視劇刷抖音,都喜歡做容易的事待在舒適圈,都偏愛高富帥,都喜歡當爭先。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具體包括體重、身高、體態等生理狀態,興趣、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和自己與周圍人相處關係、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與作用等人際關係特點。結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對人格結構(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發現本我、自我、超我發展規律與一般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相吻合。
  • 【前沿科普】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文搞懂本我、自我和超我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我在國科大學習的《神經美學》的課程。這堂課裡,赫榮喬老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們闡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細細想來,如果哪吒魔丸降世的設定註定了他混亂、危險的本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堅持與信念是約束自己的自我;那他與父母、師父的情感,與敖丙的羈絆,造就的就是他捨己為人、大義凜然的超我了。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我中有我之:本我、自我、超我
    之前幾期,我們一直圍繞著無(潛)意識進行分享,並且提到了無(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之間的區別和關係。弗洛伊德在這之後,又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其發表過的短篇著作《自我和本我》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相關觀點。
  • 本我自我超我,認識「我」尋找那個平衡的「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 解讀《廊橋遺夢》:關於愛情與婚姻,本我、自我、超我的艱難抉擇
    2、自我讓人不在愛情中喪失理智託·霍布斯說:"人每違背一次理智,就會受到理智的一次懲罰。"愛情當中需要雙方都能堅持自我,這樣才能讓自己不在愛情中喪失理智,而是更加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這是區別於"戀愛腦"的盲目和不顧一切的。當人被本我操縱的時候以為是堅持愛情,其實是葬送愛情。
  • 貫通心學和心理學:王陽明釋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搭配一下心理學來看,「流行為氣」就是「本我」——本我最是橫行霸道,有多大欲望就要折騰多大動靜出來;「凝聚為精」就是「自我」——核本我拉拒的就是它,是它要讓本我靜下來,甚至沉澱下來以符合世俗的行為規則;「妙用為神」就是「超我」——做事業靠的是它,超我的極致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常人做的不好就會流動「戾氣」,散盡「精氣」,展現的就是「兩眼無神」了。
  • 本我與超我的自我分析
    分享心理課老師要求的自我分析作業: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是一個很單純想法很簡單的人,同時又是自卑和自信的。第一點單純,說的好聽點是單純簡單,也可以說是幼稚。也許是個子小,總覺得自己沒長大,這是一直徘徊在我潛意識的想法,喜歡發卡通的表情,喜歡看偶像劇等等,一時想不到其他什麼例子了。第二點自卑,也許是因為身體的缺陷,也許是因為從小學到大學的環境裡,除了親人,身邊從來沒有好朋友或者一般的朋友跟我說過我身體的缺陷,也沒特別問過我這些事,所以我很感謝他們,讓我常常忘記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 什麼是高我?它與本我、自我、超我有什麼關係?
    其實說到本我、自我和超我,大部分都是知道。而高我對於好多人來說都還算是比較生疏的一個說法,於是,我的來訪者們在聽說了高我後,都會問我:「高我與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間有什麼關係」?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之前大家都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 雷克薩斯LM的「本我」 「自我」 和 「超我」
    無論如何,弗洛伊德那套本我、自我、超我的論調,被這部劇的觀眾們演繹得淋漓盡致。然而,人都是通過自我意識來修飾本我欲望,進而達到超我滿足。這套附帶哲學意味的心理學理論放在任何人、任何事上都能生效。雷克薩斯LM的本我各位好,我是埃爾法,英文名alpha,今年周歲18歲,家裡三代單傳,生於日本。
  •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
    本我指的是我們自身最本能的部分,比如一個男生看到了一個女孩走過來,他心理就會想我是不是能和這個女孩發生點什麼,或者一個女孩看到了一個帥哥走過來,她心理也會想我是不是能和他發生點什麼,這就是本我在起作用,本我指的就是我們本身最原始的衝動,例如我們餓了就會想吃,天氣熱就會脫衣服,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
  • 人的境界格局(本我 自我 你我 超我 忘我 無我)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對人的見解也可以說是所處在不同的格局中的人何為本我:我認知人的本我,如果用東西比喻我認為最適合的是白紙,白紙可以隨意填塗。剛出世的人,性善性惡性愛性恨等等都是由後天天成而為。本我可以理解為我不是我,你不是你,我還是我,你還是你。本我見的是生命。何為自我:我認知人的自我,自我是較為自私的,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會以自我為中心點思考找尋解決自己認為合理卻很自私的答案。自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還是我,你還不是我。自我見內心。
  •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自我,本我與超我分別代表什麼?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理論在全球引起了很多影響,其中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下面來介紹一下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人格成分的最底層,最基礎的元素,這個元素在生物圈都擁有,甚至動物也具備,就是遵守快樂原則所謂快樂原則就是,怎麼開心怎麼來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自我,與超我。」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依舊不太願意看這部電視劇,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但就是抗拒它。一直到前幾天,恍然驚覺,原來一直以來,這個領域是我的盲區。這是我所不理解,無法理解,自以為理解卻從未有過完整概念的緣故。我還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即這件事完整的面貌我接受不了。
  • 中國慈善企業家劉士豪先生講:自我、本我、超我
    談到自己的慈善事業與做事格局的時候,劉士豪先生講了自己的一個心得,他講到,佛家通常講自我、本我、超我。這就和慈善事業是一樣的。自我,是指那些自私的人,只考慮到自己,關注個人利益;本我是人本身應該擁有的樣子,照顧好自己,又不過多索取;超我是超脫自我的狀態,為他人付出,服務於他人。人活著是為了別人,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