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我中有我之:本我、自我、超我

2021-01-07 騰訊網

大家好!歡迎來到序說心語!

之前幾期,我們一直圍繞著無(潛)意識進行分享,並且提到了無(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之間的區別和關係。弗洛伊德在這之後,又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其發表過的短篇著作《自我和本我》中,我們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相關觀點。

在《自我和本我》一書中,弗洛伊德闡述了「自我從本我、超我從自我分化的過程,還談到了自我由於最後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個主人的可憐僕人,因而常常激起焦慮信號,成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慮論的基礎」。接下來我們就來淺顯地聊聊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

我們先來說一說自我,它應該算是我們意識的中心。回憶一下,當您在不同場合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會怎麼說呢?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別、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等等,有很多關於自己的描述,這部分就是我們的意識中的自我。

那麼自我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嗎?NO!NO!NO!

讓我們用哲學的一個命題來做個比喻,那就是關於「我是誰」的問題。弗洛伊德幫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做了一個分類,把「我是誰」分成了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我」為解答「我是誰」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向。

這三個「我」是怎麼在我們每個個體身上並存的呢?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我想引用我的一個夢來做進一步說明。

我曾經夢到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四人在沙漠被當地的土著人抓了。這個部落都是美麗的女人,她們希望這四個人能夠留下來。

豬八戒深知想要留下,需要說服其他三人,自己肯定不能獨留。起初,唐僧堅持去西天取經;孫悟空有心留下,但跟豬八戒說你想辦法搞定師傅,我不管;沙僧和唐僧觀點保持一致。豬八戒就開始了說服之路,最終唐僧和孫悟空留了下來,沙僧卻不見了蹤影。

從我個人的角度分析,我的夢中這四個人其實都是我自己:唐僧和沙僧充當了超我的部分,堅持規則、信守承諾、道德感強;

孫悟空充當了本我的部分,遵循快樂原則,欲望的滿足,套句時髦的臺詞: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豬八戒代表了自我的部分,去協調其他幾方,減少衝突,最終讓自己和其他幾方都達到一個平穩的狀態,避免現實中的「我」因內心過度衝突,引發焦慮或其他問題而影響正常生活。所以說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間起到了平衡、協調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僅限我的個人分析觀點,因為是我自己的夢境,唐僧師徒在每個人心目中的象徵肯定是會有不同的。

夢中的自我(豬八戒)最初想留下來,是基於現實中我收集到的信息進行了個初判,就是我們最開始提到的意識層的自我,既在現實生活中:「我」意識到現實事件是個會讓我受益的事。

但是自我並不只存在於意識中,還有一部分是在無意識中的,無意識中自我(八戒)很清楚自己不可能獨自留下,TA很清楚自己的職責是什麼,所以出現了後面的說服過程,這是一個在夢中平衡超我和本我的過程,上節我們也提到了,夢正是我們無意識的體現方式之一。

意識中還存在著大部分的超我,當然超我有少部分也會存在於無意識中,唐僧還堅守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呢!沙僧也跟著附議!怎麼可能留下?現實中就是:「我」做了這件事,可能會觸動別人的利益?於是超我的一部分(唐僧)跳出來說:「我們要大愛,「我」這樣做太自私了」。超我的另一部分(沙僧)則附和道:「是呀!凡事忍讓!吃虧是福!」

除了自我和超我,還有長年「居住」於無意識中的本我。猴哥也不是個順毛驢,但是從唐僧和孫悟空的象徵上來看,猴哥是受唐僧壓制的(內心再奔放,但是頭上有個緊箍咒呀)。所以現實生活中「我」的本我受到超我過度的壓制,導致「我」在現實事件中其實已經產生了衝突。

於是在夢中,本我(猴哥)是想留下來的,而且本我不用承擔自我(八戒)的責任,自己開心就好了!你們愛留留,不愛留走,反正我自己的事情我說了算,超我(唐僧、沙僧)怎麼想跟我沒關係,自我(豬八戒)你自己看著辦吧!但是老孫支持你留下的決定,你只要搞定唐僧和沙僧就可以了。

於是,自我(八戒)在夢中一邊尋找本我(猴哥)的支持,一邊開始遊說唐僧和沙僧。講到這裡,我們來想像一下,本我那麼桀驁不馴,如果完全把TA放出來,那麼後果可能就不是那麼美好了。所以超我還是需要起一定作用的,但是又不能壓制的太狠了,太狠了我們還有什麼快樂呢?這時就需要自我來協調嘍!(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人是本我很奔放,超我比較缺失。)

延伸到我們日常講的自我調節功能,從這個夢來看,個人感覺自己的自我調節功能還是很好的,哈哈!但是當一個人的自我功能失調,那麼本我和超我就不會這麼和諧相處啦!就會產生衝突,發生很多現實的困難,久而久之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所以夢中的自我(八戒)經過一系列的遊說,最終超我中比較強硬的部分緩和了下來(就是唐僧這一部分),避免了本我和超我的強烈衝突;而超我中比較溫和的也可以說是我不喜歡的部分(沙僧的部分)則消失,去了它該去的地方。

關於我夢中展現出來的「我」今天我們就分析到這裡吧,另外我想再對我夢中的超我做個解釋,在我的夢中超我是兩個人物,這應該只是我的兩個面,但不等於所有人的夢都是這樣的,也有的會是一個人,通過自我的調節,會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體現。

最後,我再明確一下,在三個我中:本我是遵循快樂原則的,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遵循的是理想原則。

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下一期我們將講到《在強迫重複中看本能》,歡迎大家繼續收看(聽)!

相關焦點

  • 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則包括無意識。
  • 實現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萬物皆組合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自我」與「本我」正好相反,它是專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屬於人格結構中重點的道德部分。你來到書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書,但是你沒帶夠錢,巧的是你站的這一排書架正好是老闆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本我會產生想拿著裝包裡就走的衝動,不計後果。
  •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欲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本我有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
  • 本我與超我的自我分析
    分享心理課老師要求的自我分析作業: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是一個很單純想法很簡單的人,同時又是自卑和自信的。第一點單純,說的好聽點是單純簡單,也可以說是幼稚。直到談戀愛及工作(我是剛剛工作開始的戀愛,從網戀開始的),我才發現很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會抱怨(PS:因為白天工作太忙,沒空想這些事)。直到此時此刻,到了三十多歲,心態好很多了,常常自我暗示不要再埋怨為什麼與眾不同,做一個內心有趣的靈魂比外貌更重要。第三點自信。自卑和自信是矛盾的,但是也是在我身上成立的。
  • 什麼是高我?它與本我、自我、超我有什麼關係?
    其實說到本我、自我和超我,大部分都是知道。而高我對於好多人來說都還算是比較生疏的一個說法,於是,我的來訪者們在聽說了高我後,都會問我:「高我與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間有什麼關係」?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之前大家都熟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自我、超我的區別與聯繫
    在教師考試中,關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個概念的把握,接下來從區別與聯繫進行梳理總結,供考生參考,從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此內容。(一)三者區別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它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組成,肉體是它的能量源泉。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難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
  • 本我自我超我,認識「我」尋找那個平衡的「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與中國哲學的真我、假我從古至今,對於「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西方心理學家眼中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淺析《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
    影片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楚門對於早已規劃好的虛假人生一無所知,自我的現實生活雖然無憂無慮,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本我在一直計劃著逃離,最終他擺脫現實的束縛,選擇了自己想要的超我生活。本我、自我和超我出自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分成三部分:處於潛意識本能的我、現實世界中的我和理想化自由的我。
  • 弗氏說本我自我超我 佛氏稱假我無我真我
    讚揚與誤解等量齊觀,贊者稱其在心理分析學說的貢獻等同於物理界的愛因斯坦,尊稱他為開闢精神界的哥倫布,他的精神分析法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科學教育等領域帶來廣泛的衝擊與影響。在人格的整體構成上,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我」學說,三部分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博弈協調,衝突統一。
  • 《獅子王》: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具體包括體重、身高、體態等生理狀態,興趣、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和自己與周圍人相處關係、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與作用等人際關係特點。結合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對人格結構(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發現本我、自我、超我發展規律與一般自我意識發展規律相吻合。
  • 認識本我、完善自我、實現超我
    一天半的課程意猶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解析,依著這條思路走,我對自己和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從中,認真找出了幾個癥結所在,在此誠懇地與大家交流探討。一天半的課程意猶未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解析,依著這條思路走,我對自己和我的管理進行了分析。從中,認真找出了幾個癥結所在,在此誠懇地與大家交流探討。     首先,在工作中,我的手腳被很多「老一套」、「經驗論」捆縛住,機械化了,久而久之麻痺了自己。這麼說的原因是我終於清醒,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發展中,以前好的、對的東西眼下可能不適應了,要改變了。
  • 從《道德經》中看自我,本我,超我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弗去。天底下都知道美,是因為醜的存在,知道善良,是惡的存在。
  • 「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自我,與超我。」這一點,就像人們都以為自己了解人性,以自己為標本,以己度人,還冠之為「同理心」。甚至,還引申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點人性的自私可見一斑。其實質是,人性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自私的背面也許並非無私,但自私這種亦有很多是我們不知道且不確定的東西,我們將此稱之為「美德」,這著實是用心良苦。
  • 從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究《清平樂》福康公主的悲劇命運
    福康公主內心所想,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阻礙,使得福康公主在內心所想和現實困境中做出妥協,才造成了她的悲劇命運。福康公主的一生其實可以用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理論來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趙徽柔的一生。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 薛寶釵的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分析
    【姚磊專欄】薛寶釵的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分析原創作者|姚磊(江蘇省宿遷市青華中學)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例如,嬰兒餓的時候會哭泣,要求吃奶,這是"本我";當我們餓了的時候就要去花錢買東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東西拿來就吃,這就是"自我"。超我,指的是泛道德、倫理角度的"我"。如果將本我概括為"我想要",那麼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則是"我應該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環境,尤其是道德規範、社會取向等的影響下作用於本我的結果。"
  • 馬雲大談996:暴露了本我,割裂了自我,崩塌了超我
    我覺得這也沒什麼,這恰恰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進步了,個體精神覺醒了,你不能當別人都是傻子啊。你站在企業家的立場上,想要把階段性的壓力轉移給打工者,這無可厚非。但大家不接受,也無可厚非,尤其是無法接受大家如此普通的平凡之軀,一定要被馬雲們的情懷和夢想所捆綁。這些年,我們明顯感覺到身邊的朋友們越來越焦慮,誰也不比誰更容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祖宗的話真的有幾分道理。
  • 人的境界格局(本我 自我 你我 超我 忘我 無我)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對人的見解也可以說是所處在不同的格局中的人何為本我:我認知人的本我,如果用東西比喻我認為最適合的是白紙,白紙可以隨意填塗。剛出世的人,性善性惡性愛性恨等等都是由後天天成而為。本我可以理解為我不是我,你不是你,我還是我,你還是你。本我見的是生命。何為自我:我認知人的自我,自我是較為自私的,思考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會以自我為中心點思考找尋解決自己認為合理卻很自私的答案。自我可以理解為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還是我,你還不是我。自我見內心。
  • 《華爾街之狼》:從本我、自我、超我來探究人性墮落到覺醒的過程
    對於金錢,人性天生就有追逐感,有一段時間人們認為有錢就能擁有整個世界。但是《華爾街之狼》這部電影告訴你,你成為了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只會讓你的欲望變得越來越放縱,從而陷入金錢的陷阱中,逐漸會迷失自我,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