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後,氣溫逐漸增高。放眼望去,滿城的柳絮如雪花一般飛飛揚揚,起起落落。偶然間,看到三五個兒童在公園捕捉隨風飄揚的柳絮,煞是熱鬧。
這頗有意趣的場景不禁讓人想起南宋詩人楊萬裡在《閒居初夏午睡起》寫道的小詩: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自古以來,很多詩人通過詩詞表達惜春之情。春天一旦逝去,裝扮春天的花朵也將完成它們的榮耀使命,凋謝殆盡,歸於塵土。
《紅樓夢》中,林黛玉望著從樹上凋零的花瓣,傷感不已,發出了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的一聲嘆息。在這位敏感而專情的林黛玉眼中,柳絮和榆錢都是無情之物,只顧展示自己的芳菲,而不顧桃花和李花的飄零。
而唐代文人韓愈寫過很多關於春天的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也成了他最膾炙人口的名句。
在韓愈眾多詩篇中,這首在暮春時節寫的《晚春二首》也堪稱名篇,其一為: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春天即將歸去,不僅是人們心中充滿惜春之情,而花草樹木似乎也有了人性,想盡辦法挽留住春天。此時桃花李花爭奇鬥豔,讓春天的色彩更加濃鬱。
楊花和榆錢沒有桃花那般鮮豔的姿色,也沒有梨花那樣清香沁人,但是它們也要表達對春天的珍惜之情,唯一能做的只有像雪花一般漫天飛舞。
同是惜春之情,韓愈的這首詩卻沒有一絲哀傷之情,反而充滿了奇趣之感。
詩中的楊花,指的是我們常見的柳絮。而榆莢,是榆樹的果實,它們長成一串串的,像銅錢一樣,所以也被稱為榆錢。
在韓愈眼中,楊花和榆莢都是平凡之物,沒有桃李的芬芳,也沒有牡丹的華貴,很少有人關注和愛惜它們,所以任其隨風飄零和零落。
楊花和榆莢雖然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它們卻從未自輕自賤,而是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它們積極地融入到春天的隊伍中,散發著自己微弱卻又偉大的光芒。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袁枚的一首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可以說,苔比其他植物更加渺小,甚至經常被人忽略。它們生長在陰暗處,見不到陽光。苔花雖然沒有牡丹花那般高貴雍容,但是同樣渴望綻放生命中的光彩。
我們都是平凡之人,如柳絮、苔花一般,但是我們同樣渴望綻放自己,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韓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由於從小是一個孤兒,他早年的生活比常人多了一絲悽苦與隱忍,但是他天資聰穎,刻苦讀書,對身邊一些平凡之物也便有了更多的憐惜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