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臺灣,帶走的哪些文物成了臺北故宮「鎮館三寶」?

2021-01-14 我有家譜



我們從內地去臺灣省觀光旅遊,必經的一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館裡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隊參觀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它們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其實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是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從大陸運過去的,由於時間緊迫和運輸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運輸,於是蔣介石命人挑選精品運送,也就造成了現在這種局面。


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文物數量遠超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文物精品不如臺北故宮博物院多,而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就是典型的代表。



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年代並非特別久遠,但是它珍貴之處在於製作精美、寓意美好,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長18.7釐米 ,寬9.1釐米 ,厚5.0釐米 ,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由翠玉琢碾而成。



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這件作品原來放置於永和宮,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應該是瑾妃的嫁妝,寓意就是祈求多子多孫。白菜音同百財,在加上多子多孫的螽(zhōng)斯和蝗蟲,人的一生達到了這些,可謂是非常圓滿了。



但是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損壞,其中一個蝗蟲的觸角斷了,這曾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據後來調查,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極有可能是在當年運輸的過程中損壞的。


▼天津博物院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三件翠玉白菜,另外兩件由於精美程度和雕刻水平不及這件,因此遭到冷藏。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天津博物館各有一件翠玉白菜,相對而言,天津博物館的翠玉白菜更加有名。



要說翠玉白菜雕刻精美,並且擁有美好的寓意,那麼東坡肉石可就是渾然天成了。



這塊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石高5.73公分,寬6.6公分,乍看之下,分明就是一塊出鍋不久、香味四溢的東坡肉。


其創意構思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然而,讓人更加震驚的是,這塊東坡肉石並未進行任何的雕刻,真的是渾然天成的。



試想一下,飢腸轆轆時,突然有人端到你面前這樣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連豬肉皮上面的毛孔都清晰可見,你會不會有想要抓起來咬上一口的衝動呢?



要說前兩件是因為其材質寓意,那毛公鼎可就是名副其實的珍貴文物。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這個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


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鑄造精美加上有銘文,可以詳細的了解西周時期的情況,給現代人了解當時的政治情況打開了一扇窗。


▼毛公鼎內壁銘文


▼毛公鼎內壁銘文


毛公鼎是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後幾經輾轉,最後落入葉公超手裡,而當時日本人覬覦這件中國的國寶,葉公超誓死不說出這件文物的下落,還是其叔叔葉恭綽造了個假的給了日本,救出了葉公超。從這一點來說葉公超可以說是保衛國寶的英雄。



葉家人最後生活困頓而將其典當,還是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


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臺北,才造成了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隔臺灣海峽南北遙遙相望的局面。兩岸統一後,相信故宮的藏品也會團聚,期待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

如您喜歡此文,

別忘了點讚、轉發支持哦!



探尋家族歷史,分享家族榮耀

促進同宗交流、推動傳統文化傳播

本文為原創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您喜歡,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及商業合作請在後臺留言


相關焦點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有三件文物最負盛名,它們分別是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而你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是什麼嗎?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蔣介石敗退臺灣,臨走時帶走三樣寶貝,卻唯獨忘了最重要的一件!
    49年解放戰爭勝利前夕,蔣介石節節敗退,曾經有高僧指點他,在中國要先守四川,再守臺灣,如今四川已經守不住了,只能籌備去臺灣了!所以,在敗退臺灣之時,蔣介石囑咐下屬,一定要帶上他叮囑要帶的東西。大家肯定就想,蔣介石要帶的一定是金銀財寶之類的。
  • 臺北故宮有三寶,你知道是哪三寶嗎?
    大陸人去臺灣,一般來講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會去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館裡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隊參觀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東坡肉石,而排隊的多是大陸去臺灣旅遊團,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 「毛公鼎」傳奇,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一
    遊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般會被首先帶到二樓商周秦漢青銅器館展廳,毛公鼎就陳列在展廳的最顯著位置。被譽為晚清「海內三寶」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其中大盂鼎收藏於北京,大克鼎收藏於上海,唯獨「海內三寶」中的另外一寶毛公鼎越過海峽,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它與「翠玉白菜」、「肉形石」並稱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寶鼎到過海峽,相隔半世紀,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民族悠悠5000年燦爛的文明歷史。
  • 蔣介石敗退臺灣帶走的稀世珍寶:東坡肉炒白菜外加一個炒菜鍋
    當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走了北京故宮文物 5000多箱,共60多萬件運到臺灣,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品!導致現如今北京故宮的館藏大部分來自於各省的博物館。那蔣介石都帶走了哪些稀世珍寶?這些文物又珍貴在哪呢?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釐米的長卷。黃公望為同門師弟鄭樗(無用師和尚)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
  • 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何沒有鎮館三寶?
    說起「故宮三寶」,大家多數想到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火鍋、白菜、紅燒肉」,對於臺北故宮藏品的原生地北京故宮,
  • 單霽翔談故宮無鎮館三寶:15萬件珍品件件鎮館
    臺北故宮三寶之翠玉白菜說起「故宮三寶」,大家多數想到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火鍋、白菜、紅燒肉」,對於臺北故宮藏品的原生地北京故宮坊間一度有過「好東西都到了臺灣」的傳言,有人甚至說,「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上周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到上海圖書館,舉辦「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主題講座,否認了這個說法。在他看來,一踏進羅浮宮就奔著蒙娜麗莎、維納斯而去;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擠在人群中看完「白菜」、「紅燒肉」就算完滿—這種簡單粗暴的「尋寶」之旅,其實是對文物,對觀眾都是一種傷害。
  • 中國最值錢的寶貝,被蔣介石帶到臺灣了,不是黃金也不是故宮文物
    蔣介石在匆忙之中,正在做兩件大事,那就是把中國最頂級的專家學者接到臺灣,另外還要把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中搬運到臺灣。由於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太多了,蔣介石不得不命人挑選精品之中的精品帶走,而負責文物揀選事宜的學者就是傅斯年,傅斯年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當然知道哪些文物是精品,後來也證明,他帶走的文物確確實實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1945年日本投降,這些文物都被運回了南京,然而很快又趕上了國共內戰。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形勢危急,倉促之間挑選精品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運抵臺灣。遷臺文物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品質一流,堪稱清代民國兩朝收藏之精粹。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
  • 時隔9年 臺北故宮三寶再合體展出
    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翠玉白菜、肉形石,皆為臺北故宮的人氣文物,但並非臺灣寶物等級,真正的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最精品的書畫典藏。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可望明年10月間三寶並陳,是時隔9年後的再次合體展出,亦作為臺北故宮北院正館2022年修館前的一次獻禮。《溪山行旅圖》向來被視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宜蘭小學舉辦複製文物教育展所展示的複製品。
  • 除了翠玉白菜,蔣介石帶走多少珍寶?每一件都絕世孤品,價值連城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中國有兩個故宮,一個是北京故宮,還有一個是臺北故宮。國民黨敗退大陸之際,蔣介石除了把價值10億美金的黃金和銀元等秘密運到臺灣之後,還訓令「能搬遷的人、財、物儘量搬遷,先以臺灣大學為基地,而後慢慢站穩腳跟。」
  • 戴笠獲得一件國寶,把它當香爐使用,蔣介石看後下令秘密運往臺灣
    眾所周知,國民黨敗退大陸時,除了將大量黃金帶至臺灣外,也帶走了帶走了大量國寶級文物,它們絕大多數收藏於如今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藏有大量國寶,為何當年蔣介石不把文物全部搬走?
    臺北故宮,又稱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山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珍藏有大量中國國寶文物,據統計,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餘萬件。說起來,臺北故宮能有如此規模,還得提一提蔣介石。
  • 蔣介石1949年敗退臺灣時,一定要帶走的這三個人,身份個個驚人
    蔣介石1949年敗退臺灣時,一定要帶走的這三個人,身份個個驚人蔣介石在1949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每次戰爭屢戰屢敗,所以導致自己的精銳部隊大大削減,而蔣介石也漸漸失去了大陸人民的民心,在這樣的生死存亡之際,蔣介石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撤離大陸,前往臺灣。而蔣介石在準備撤離大陸的時候。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強行帶走1年輕書生,並封為臺灣唯一世襲高官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強行帶走一年輕書生,並封為臺灣唯一世襲高官。文|明姐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戰爭的最後階段國民黨失敗了。國軍內部貪汙腐敗使其民心盡失,面對解放軍的乘勝追擊,蔣介石亂了馬腳。於是,在大廈將傾之前,他作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率兵從大陸撤離,前往臺灣。為此,蔣介石還做了一手準備,他秘密下令將所有儲備的黃金白銀以及各種珍寶文物等等全都運到臺灣去,這也是聰明之舉,這些財富足以讓他堅持一段時間。 除了帶走一系列的文物寶貝、錢財之外,蔣介石還強行帶走了一個28歲的年輕書生,到了臺灣後又高調封為臺灣唯一世襲高官。
  • 戴笠獲得了一件國寶,卻拿來當香爐,蔣介石看到後下令運往臺灣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74,閱讀約2分鐘眾所周知,當年國民黨敗退大陸,不僅給臺灣帶來了大量黃金,也帶來了大量國寶,其中大部分收藏在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是什麼?郭熙《早春圖》為何是鎮館之寶?
    為何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那麼,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郭熙的《早春圖》。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臨走下死命令必須帶走三個人,三人是誰?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勢如破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中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軍必將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此時的蔣介石深知國民黨的敗局一定,於是決定退守臺灣。不過,蔣介石在1949年敗退臺灣時,不僅把那些收斂來的錢財都帶去了臺灣。
  • 蔣介石退居臺灣,為何沒有將文物給帶走?兩點原因說明一切
    蔣介石退居臺灣,為何沒有將文物給帶走?兩點原因說明一切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兩個故宮,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灣。有很多人都說,北京的故宮那是有殿無寶,而臺北故宮則是有寶無殿。事實上,在臺北故宮裡,有很多很多珍藏的寶藏。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時,臨走下死命令必須帶走三個人,這三人是誰?
    不過,蔣介石在1949年敗退臺灣時,不僅把那些收斂來的錢財都帶去了臺灣。而且還強行帶走了三位,被其視為國之重寶的人,那麼這三人是誰呢?會被蔣介石如此看重。也就是說,他的存在象徵著中國的正統文化,所以蔣介石在退守臺灣時,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將孔德成帶去臺灣。並且蔣介石在敗退到臺灣後,便開始復建臺北家廟,倡導儒學,主張採用儒家思想教育和統治臺灣,而孔德成就是儒家思想最好的象徵。而孔德成到了臺灣後,非常低調,從不過問政治,一直在大學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