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內地去臺灣省觀光旅遊,必經的一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館裡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隊參觀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它們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其實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是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從大陸運過去的,由於時間緊迫和運輸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運輸,於是蔣介石命人挑選精品運送,也就造成了現在這種局面。
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文物數量遠超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文物精品不如臺北故宮博物院多,而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就是典型的代表。
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年代並非特別久遠,但是它珍貴之處在於製作精美、寓意美好,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長18.7釐米 ,寬9.1釐米 ,厚5.0釐米 ,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由翠玉琢碾而成。
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這件作品原來放置於永和宮,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應該是瑾妃的嫁妝,寓意就是祈求多子多孫。白菜音同百財,在加上多子多孫的螽(zhōng)斯和蝗蟲,人的一生達到了這些,可謂是非常圓滿了。
但是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損壞,其中一個蝗蟲的觸角斷了,這曾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據後來調查,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極有可能是在當年運輸的過程中損壞的。
▼天津博物院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三件翠玉白菜,另外兩件由於精美程度和雕刻水平不及這件,因此遭到冷藏。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天津博物館各有一件翠玉白菜,相對而言,天津博物館的翠玉白菜更加有名。
要說翠玉白菜雕刻精美,並且擁有美好的寓意,那麼東坡肉石可就是渾然天成了。
這塊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石高5.73公分,寬6.6公分,乍看之下,分明就是一塊出鍋不久、香味四溢的東坡肉。
其創意構思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然而,讓人更加震驚的是,這塊東坡肉石並未進行任何的雕刻,真的是渾然天成的。
試想一下,飢腸轆轆時,突然有人端到你面前這樣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連豬肉皮上面的毛孔都清晰可見,你會不會有想要抓起來咬上一口的衝動呢?
要說前兩件是因為其材質寓意,那毛公鼎可就是名副其實的珍貴文物。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這個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
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
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鑄造精美加上有銘文,可以詳細的了解西周時期的情況,給現代人了解當時的政治情況打開了一扇窗。
▼毛公鼎內壁銘文
▼毛公鼎內壁銘文
毛公鼎是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後幾經輾轉,最後落入葉公超手裡,而當時日本人覬覦這件中國的國寶,葉公超誓死不說出這件文物的下落,還是其叔叔葉恭綽造了個假的給了日本,救出了葉公超。從這一點來說葉公超可以說是保衛國寶的英雄。
葉家人最後生活困頓而將其典當,還是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
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臺北,才造成了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隔臺灣海峽南北遙遙相望的局面。兩岸統一後,相信故宮的藏品也會團聚,期待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
如您喜歡此文,
別忘了點讚、轉發支持哦!
探尋家族歷史,分享家族榮耀
促進同宗交流、推動傳統文化傳播
本文為原創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您喜歡,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及商業合作請在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