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及觀影方法

2020-12-21 阿牧是誰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

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分享看懂看透一部電影的三個方法。

01、早在《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風格就已形成:用紀錄片中長鏡頭的手法記錄痛苦與歡喜,展現最真實的人性與生活

從1995年處女座《幻之光》開始,完成《下一站,天國》、《距離》這早期三部曲,是枝裕和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但是真正被世人認知到這位日本新時代導演的還是2004年拍完《無人知曉》之後,這部電影也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獨特風格的形成。

那麼是枝裕和獨特的電影風格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①是枝裕和早年拍攝紀錄片與真人秀的經歷,讓他對長鏡頭的記錄方式以及人性的隱藏格外敏感

1987年枝枝裕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之後,就職於一家電視製作公司。在1993年,他就執導了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有些人說,要了解一個導演的電影風格,最好就要去了解他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比如,拍攝出《盜夢空間》、《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等一系列燒腦叫座的神片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大家追溯起他的電影風格時,都會拿他早年的教育說事。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這種反叛、裂痕、突破就是在與傳統的刻板教育較勁。另外,作為一名優秀的工科生,克里斯多福·諾蘭當然也發揚了這個優點,那就是在他的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他對複雜世界、對物理數學等等做出了碎片化的剖析。

同理,追溯到是枝裕和成名之前的這段在電視製作公司製作紀錄片的年月,我們能發現他後期很多影片中的長鏡頭運用都是源於這段經歷。

比如,《小偷家族》的開始就源於大家擠在一起吃飯,長鏡頭的運用就像是一個旁觀者,原原本本地記錄著此刻發生的事。

另一方面,拍攝真人秀節目,也讓他看到了「真人秀」之外的人性的刻意隱瞞。這種在真人秀表演中的「假象」,讓他對於揭開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更為敏感。

②是枝裕和承認自己深受導演侯孝賢的影響:真實記錄遠比表演更重要

在拍攝《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他逐漸喜歡上了侯孝賢的電影風格。是枝裕和電影裡面的憤怒卻又平和就是源自侯孝賢的物是人非之後的蒼涼。

在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侯孝賢導演曾對是枝裕和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自己的理想是希望幫助亞洲的年輕導演超越國際界限進行電影創作。

是枝裕和聽完深受觸動,在拍完這部紀錄片之後,他就開始著力轉型做電影導演。

後來是枝裕和是這樣評價自己這位導師的:

「他是那種如果拍孩子就會和他們一起玩,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儲蓄了很多感覺,在正式拍的時候,這種感覺會持續下來,我不太喜歡指揮演員,儘量讓他們自由發揮。

在我看來,正是這段拍攝侯孝賢的紀錄片的經歷,在是枝裕和的內心深處紮下了一顆做知名導演的種子。從此之後,是枝裕和正式踏上電影的學習與製作之路。對於真實內心世界與人性表達的藝術追求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的種子。

02、結合《小偷家族》中的一些鏡頭,談談是枝裕和電影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講的是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妹妹組成的毫無血緣關係的6口之家,在東京的高樓大廈之間艱難求生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關鍵詞可以概述為偷竊、啃老、虐待等等一些黑暗負面的詞彙,但是整部電影看完我們卻很難生發出憤怒的情緒,這是由於電影裡面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批判與指責。整部電影都是在展示一個真實的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

在他們那種處境中,我們很難用我們社會的一套是非觀來評判。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選擇,他們的選擇都是自然而然的行為。

所以說,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最珍貴的就是,他在電影中向我們展示的憤怒本體以及他對憤怒的處理方式,也就是不帶預設角度的記錄。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憤怒是沒有原因的,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他所展現的鏡頭都只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社會觀察者所看到的內容。

比如說,小偷家族中那些感人的細節。爸爸用身體擋住電源,好讓兒子偷竊;後來,而是用身體擋住雜貨鋪老闆,好讓妹妹偷竊。媽媽抱著妹妹,準備送回它真正的家,聽到他的父母吵架,說後悔生下他時,媽媽癱倒在地,媽媽和妹妹洗澡時,看到兩個人手臂上有一樣的傷疤等等情節。

通過這些細節情景化再現了人物真實的心理狀況,沒有導演安排的刻意為之的情節,沒有演員過度的演繹,唯有普通人物在那種真實狀態下的自然流露。我想這就是是枝裕和電影裡面所展現出來的紀錄片式的真實。

再來說個《小偷家族》這部電影中最為顯著的是枝裕和的特色,那就是「吃東西」的場景畫面所傳達的意義。

為了解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這6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靠偷竊組成一個家庭。他們的家庭關係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許的,甚至出現了很多令人不忍直視的場面。比如,哥哥教妹妹偷東西;奶奶死後他們把她埋在廚房,繼續騙取奶奶的養老金等等。

這些行為都很不道德,也已經違法,但這個家庭又最符合家庭的原本定義是一家人,無論如何都應該相互扶。即使房間擁擠凌亂,即使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他們仍然在笑,在奔跑。這其中的緣由就是因為只要他們圍坐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完成的家。這個家足以讓人忽略掉條件的艱辛。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小偷家屬看作是一部關於「吃」的電影,因為整個電影裡家人一直在吃東西。我想對於他們這種處於最底層的為溫飽掙扎的人來說,在一起吃東西,就是他們最好的陪伴與慰藉,他們才是一家人。

03、作為一名資深影迷,結合我上面分析《小偷家族》的角度,阿牧分享三點真正看懂看透電影的方法: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化呈現的藝術形式,包含了視覺、聽覺等等,但也不能簡單將其分解成畫面和文字的藝術,因為相比於文學和音樂,我覺得電影更為複雜一點,也更容易讓人更多的情感。因為他更直觀,更符合當下人們的接收信息的模式。

但是,如果沒有系統學習過如何欣賞解析一部電影,我相信誰都會忽略掉很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就比如,你沒有學習過如何讀一本書、如何讀小說,那你肯定很難在同樣的時間裡,比那些懂得小說常見的象徵意義、故事情節的安排等等知識的人,看到看懂更多深層次的含義。

下面就結合我多年觀影經驗,結合《小偷家族》中的情節,談談我對於如何看懂一部電影的看法:

①了解導演的成長、教育背景,將電影放到整個導演的作品框架中

首先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電影都有著導演鮮明的個人特色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導演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所有的設計、所有的鏡頭都有著導演個人的理解與表達。就像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的支離與奇幻,就想姜文電影的硬漢與爺們。

所以說,想看懂一部電影就要將這部電影放到該導演的整個導演生涯中,那麼你肯定會發現,這個電影是鑲在其中的一部,或多或少都跟之前和之後的電影有著某種類似的地方。

比如,將《小偷家族》放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作品中,你會發現像之前的《比海更深》、《海街日記》、《如父如子》都是在為這部影片做準備。因為在《小偷家族》中集合了更多的元素:偷竊、遺棄、性犯罪、死亡等等話題。

②不沉湎於故事內容,跳出電影中設置的情緒,才能看到更多電影之外的意義

觀看電影,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感性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有時會哭的稀裡譁啦、有的會氣憤填膺、有的會打抱不平等等

這些都是因為你在觀影的過程中,被導演的情緒牽著走,被故事所營造的氛圍包裹著。這就會很難跳出電影本身,看到更多的信息。當然,我不是在說,我們第一次觀影就要保持理性,不要被電影的情緒牽著走,而是我想強調當我們看完一部精彩電影之後,如果還想要了解到更多的信息,那麼我們可以再去理性的分析一遍。

比如說,如果你沉湎於《小偷家族》中各個人物的悲慘經歷,你會被導演設置的悲憫情緒所包裹,你很難跳出電影看到為什麼我們沒有憤怒情緒呢?電影中人物行為既不符合法律,又不符合道德,為什麼我們就沒有生發對他們不滿的情緒呢?

如果你能想到這些問題,你就能理解導演是枝裕和這麼做的良苦用心,那就是我在前面講過的:是枝裕和只想呈現出真實的人性,不加以任何的或道德或法律的批判。

③用故事思維來分析電影是如何講述故事的

所有的電影都是在講述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講某些或某個人物的經歷與變化。這種經歷與變化是有「模式」的。

比如,很多人物獲得新生、走出困境,往往會淋一場雨,就想《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男主逃出監獄之後,跳進了一條小河;當這個人物要遭遇某種不幸之前,他往往會運氣比較差,遺忘東西或者摔碎東西等等。這些都是講好故事必要的元素之一。

在《小偷家族》中,「吃東西」就是一個是枝裕和典型的講故事的元素。是「吃」將這六個陌生的人聯繫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樣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之中。

結語:

想要真正看懂《小偷家族》,阿牧認為就不能僅僅從故事內容分析。如果只從內容分析我們只會看到電影畫面所呈現出來的人性的善惡、小人物的掙扎等等,我們看不到我們為什麼沒有憤怒,看不到電影在整個導演的職業生涯中佔據哪個位置。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小偷家族》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結合了電影介紹了真正看懂一部經典影片的方法。

相關焦點

  • 以《小偷家族》為例,解讀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美學
    作為一名資深影迷,阿牧對一些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數家珍。@阿牧是誰看到對於《小偷家族》這部經典影片,很多朋友都是從電影故事本身所呈現的主題來解讀。阿牧今天就換種新方式,我會是結合電影內容,並結合是枝裕和的電影元素與風格,進一步來解讀他的整個電影美學的傳承與發展。
  • 是枝裕和,文學傳統和職業自尊成就的日本電影的「擔綱者」
    去年,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榮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刷新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紀錄。而今夏,是枝裕和最新著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引進。7月7日,正值《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新書出版,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沙丹,與電影學者、是枝裕和導演的朋友支菲娜亮相北京全民閱讀系列活動之一「時間旅行者文藝沙龍」,展開關於是枝裕和新作及電影藝術對談。是枝裕和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電影導演,他的代表作《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電影也為中國觀眾所熟知。
  • 是枝裕和的新片《真相》,究竟有沒有超越《小偷家族》?
    連續兩年,坎城的金棕櫚獎皆獎落亞洲,去年的《寄生蟲》和前年的《小偷家族》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坎城評審似乎偏愛在亞洲電影看到平靜中的野性。或者,戴上「假面」的野性。這從再早一點得獎作品如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和楊德昌的《一一》,當然他倆都得到最佳導演,也有類似傾向。
  • 日本電影學院獎揭曉,《小偷家族》獲八項大獎
    日本電影學院獎揭曉,《小偷家族》獲八項大獎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2019-03-02 13:18 來源:澎湃新聞
  • 《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十年風格蛻變
    2018年,一部《小偷家族》為是枝裕和帶來了坎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這是繼黑澤明的《影武者》、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和《鰻魚》後,第四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該片講述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
  • 金棕櫚獎《小偷家族》上映首周,口碑發酵票房黑馬:日本電影突圍記
    8月3日是不少文藝青年的節日,他們在朋友圈奔走相告:新獲金棕櫚大獎的日本名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定檔在這一天。本國遭黑,時光豆瓣深度用戶熱捧是枝裕和突圍近年來,印度電影由於與國內社會現實、價值觀高度相似,屢屢創造爆款,而相比之下以細膩或熱血見長的日本電影似乎很久都沒有出現大熱門了,普通觀眾對日片印象依舊停留在眾多動漫大IP上。日影同日劇一樣停留在日飯群體較少出圈。《小偷家族》則成了本周的熱門話題。
  •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多少好看嗎 電影講了什麼故事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多少?今年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被是枝裕和的作品《小偷家族》收入囊中,這部電影引起了國內影迷的廣泛關注。據悉,《小偷家族》目前在豆瓣的評分很高,具體詳情,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小偷家族》豆瓣評分目前是8.5分,不少豆瓣網友對於《小偷家族》的評價都很高。
  • 看日本家庭電影,別只知道是枝裕和,《東京物語》的導演實乃大師
    說起日本電影,不能避開的一個名字就是是枝裕和。國內很多喜歡看文藝片的觀眾,對於溫情風格的日本電影一向非常喜歡,是枝裕和的家庭片更是其中絕對要被提及的,《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等電影在國內也很受關注。事實上,講述細膩溫和的家庭日常、展現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電影,佔據日本電影很大一部分,而是枝裕和也只是其中晚輩。山田洋次、周防正行、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一眾日本電影導演都是其中翹楚。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日本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
  • 對談|是枝裕和,他是文學性的導演
    《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無人知曉》……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在國內擁有廣泛的粉絲,他是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得主,曾獲多項大獎提名,也是當代最知名的日本導演之一。在影評人看來,他的電影既殘酷,又治癒。近日,新作《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是枝裕和首次坦誠影響自己最深的66部電影,公開個人隨筆、書信、日記,還與影視圈友人暢聊情慾、真實的尺度、成長等話題。書中保存六十餘幅照片,並附有是枝裕和年表和作品解說,全面呈現他的創作靈感與電影世界。借新書出版的契機,編劇史航、本書譯者匡匡來到上海言幾又書店,和現場讀者暢聊他們心中的是枝裕和。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奉俊昊《寄生蟲》: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2018年5月8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摘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兩周後,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開拍。2019年5月14日,《寄生蟲》摘得金棕櫚,為奉俊昊頒獎的恰為是枝裕和新作《真相》的女主角凱薩琳·德納芙。連續兩年,金棕櫚獎均被東亞電影摘得。
  • 《小偷家族》將創造歷史,就在這個周末
    作為暑期檔的一股清流,文藝片《小偷家族》的票房突破8000萬指日可待,能否超越真人版的《銀魂》(8143萬)成為內地公映的日本真人電影冠軍,答案將在這個周末揭曉。他意識到中國的電影作家將從這裡誕生,相形之下,「日本危險了」。因為日本年輕人沒有走向海外的意識,在他去美國洛杉磯和紐約的電影學院講課時,他發現臺下幾乎沒有日本人,「全是中國人和韓國人」。
  • 《小偷家族》:去魅的日本映像,歸真的底層人生
    是枝裕和將他的人物放在顯微鏡下,透過鏡片小心翼翼地辨析他們作為社會存在的肌理和組織結構,不論其行為的善惡與是非,而是致力於探究人性的合理與悖謬,而最好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是反常規和悖論式的。《小偷家族》劇照。
  • 從《小偷家族》和《身毒丸》看日本家庭的解構
    【深度解讀】    2018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在坎城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之後在中國公映時也收到了很好的口碑。筆者對是枝裕和的印象,幾乎完全來自於《海街日記》。鎌倉四姐妹的故事,確實讓人感覺很溫暖,敘事方式也自成一格。
  • 是枝裕和的課堂(下):松岡茉優談《小偷家族》
    在坎城摘得金棕櫚的《小偷家族》,將於6月8日在日本全國上映。電影獲獎後,上映規模從原定的200館擴大到300館以上,還在6月2日、3日進行了提前點映。6月2日導演是枝裕和攜松岡茉優來到早稻田大學的講臺,聊松岡茉優的成長經歷和《小偷家族》中的合作。
  • 《小偷家族》:我們互相取暖,就是家人
    日本最受歡迎的導演是枝裕和,他以往所有作品中,家庭關係是繞不開的題材。日常生活的瑣碎,平淡舒緩的敘事,細膩的情感描摹,他的影片總是透露出一股淡淡的詩意。2018年,他憑藉《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大獎,成為歐洲影壇炙手可熱的亞洲導演。
  • 《小偷家族》:邊緣人抱團取暖,「童話」背後是疼痛
    電影《小偷家族》海報參考消息網7月5日報導如果問2018年最火的文藝片是什麼?答案毫無疑問,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因在2018年坎城電影節上勇奪金棕櫚大獎,該片一時賺足了風頭。《小偷家族》在日本本土的票房甚至超越好萊塢電影《死侍2》,上映一周突破10億日元票房(1日元約合人民幣0.06元——本網注),上映三周,突破三十億日元,並且繼續保持在票房排行榜的冠軍位置。當它初次亮相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時,更是引發了空前激烈的搶票大戰。作為一部文藝片,它為何遠超市場期待?
  • 日本電影頻摘坎城金棕櫚 因為歷史亦因現實
    每次參加坎城電影節,我都能收穫繼續在電影創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氣,也能感受到大家想要通過電影去打通不同人之間的對立、不同世界的隔閡的希望。」北京時間昨天凌晨,伴隨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接過金棕櫚大獎的獎盃,並發表上面這段感言,第71屆坎城電影節正式落幕。
  • 《小偷家族》中國展映 導演是枝裕和:希望有更多中國觀眾看這部影片
    原標題:導演是枝裕和:希望有更多中國觀眾看這部影片   《小偷家族》來到上海   前日,坎城金棕櫚獲獎影片《小偷家族》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此次是《小偷家族》獲獎後首次在中國展映。
  • 是枝裕和:依然溫柔注視著普通人的生活
    很多人還對《小偷家族》在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之後第一時間來到上海記憶猶新,今年,他除了帶來自己的第15部長片《真相》之外,還將在電影節期間開辦大師班。  是枝裕和的作品,上承成瀨巳喜男,下啟西川美和,是當代日本影壇的重要一支。他讓觀眾看到,比起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故事,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細節,才具有更厚重的力量。
  • 在看完11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後,我為他找到了4個關鍵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題電影,ID:Jzimovi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提到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應該是在國內大眾中知名度非常高的一個,這幾年他的作品《小偷家族》《第三次的殺人》都曾在國內上映。北京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也都會展映一些是枝裕和作品,每次都是開售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