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這首《如夢令》將從課本移除?只因其中一個字,至於嗎?

2020-12-05 安久文化

悅讀經典,給自己一方安靜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的文人大家備受敬仰,但要說其中最特別的一個,我認為是李清照。不僅是因為她是一位女性,更是因為她的才華和創作能力。雖然有才的女子不少,但是能和李清照相比的,恐怕沒有幾個。

李清照的經典作品非常多「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是她少女時的嬌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她愛國的豪邁狀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是她晚年的憂愁。不同時期的李清照,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但是卻有人認為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夢令》應該從課本移除,這是因為什麼?

先來看看這首詞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大概寫於李清照未出嫁之時,是對少時遊玩經歷的一種回憶。詞中對以往生活的樂趣非常懷念,可以想像當時李清照的心境,一定是心興大發,執筆寫下此詞。接下來,我們先來一起理解一下這首詞。

常常記起在溪邊的亭中玩到暮色已近,沉醉在美妙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了興致才乘坐著小舟返回,卻誤入了荷花深處。奮力想把船劃出去啊,划船的聲音驚起了一灘鷗鷺。

這首小令用詞簡單,場景也很少,只用了幾個詞語便將曾經的少年時期的遊玩經歷表現出來。讓讀者也能感受到她的好心情,情感真實自然,是難得的佳作。這首詞也一直被認為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這樣的好作品,為什麼有人要求從課本刪除?

要求從課本刪除,只因一個字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個字。這首詞的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起筆自然,但是其中的「常」字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一直到現在也沒有結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應該是「嘗記溪亭日暮」,這是對以往生活的回憶,所以應該是這個「嘗」,解釋為曾經的意思。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常」是當時流傳時抄寫的錯誤。

對於這種觀點,安久是不認同的。安久認為,還是「常記溪亭日暮」更好,原因有兩個。一是現在多重版本的記載,極大部分都是「常」,而非「嘗」,我們應該相信書籍的正確性。二是因為「嘗」只能翻譯為曾經,「常」可以理解為常常。放在這首詞的意境中,我們分別來翻譯一下。曾經記起在溪邊亭中玩耍,常常記起在溪邊亭中玩耍,安久認為後者更好。

美好的回憶,不是曾經回憶起一次就結束了,翻譯為:常常回憶起那些記憶,更加符合心境。所以安久認為還是「常」字比較好,對於想要把這首詞從課本中刪除的想法,安久更加不認同。不論這兩個字,哪一個字才是真正正確的,這首詞的文化意義都是巨大的。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們錯過這樣的好作品。尤其是李清照這樣的才女的經典詞作,對於這首詞大家怎麼看?你覺得應該從課本中刪除嗎?

單選|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應該從課本刪除嗎?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收藏。

相關焦點

  •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一首命名熱播劇 另一首寫進中學課本
    該劇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而小編感興趣的是這部電視劇的名字《知否知否,應是綠紅肥瘦》。「知否、知否、應是綠紅肥瘦」這句話出自宋代婉約派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 有學者建議李清照這詞收入課本,但因為其中兩個字一些家長不同意
    但論作品的文學水平,卻無一人能達到李清照的高度。在各種宋代詞人的排行榜中,李清照的名氣沒有跌出過前5,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她就應該排在蘇軾和辛棄疾之後,位列第3。可是這樣一位才女,入選課本的作品卻並不多。小學課本中僅有《夏日絕句》;初中課本有《如夢令》和《漁家傲》;高中有《聲聲慢》和《一剪梅》。這些作品裡,還包括了選修的。
  • 大教授指出李清照《如夢令》有錯字,為何初中課本至今不糾正過來
    比如唐代詩人王駕的妻子陳玉蘭,就因為想念丈夫寫了一首《寄夫》,就一詩成名了,而這也是她唯一存世的詩作。這種偶然式的成名似乎不能完全說明才女的實力,與她們相比,頂著千古才女之名的李清照顯然水平要高出許多。李清照十五六歲時,開始憑藉《如夢令》揚名文壇。而後,從新婚時寫的肉麻情詞「賣花擔上。
  • 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那秦觀的這首如夢令你讀過嗎
    前段時間很火的一部電視劇《知否》,還有隨之一起火的同名主題曲,這裡的知否就是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李清照的如夢令是她宿醉後從睡夢中醒來,突然想起了庭院裡的海棠花。昨夜的雨下得很稀疏,風卻颳得又急又猛,沉沉的酣睡沒能把我殘餘的酒力全部消盡。我醒來後,詢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庭院裡的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
  • 李清照《如夢令》的前世今生
    這首《如夢令》可以說是李清照的代表作,畢卡索有一句名言:優秀者模仿,偉大者剽竊。這句話,賈伯斯也十分地認同。李清照這首人盡諧知的《如夢令》模仿了誰?又剽竊了誰呢?這首詞寫的是一個春天雨後的清晨,落花滿地的場景。等一下,這個場景太熟悉了,好像在哪裡見過。
  • 兩位才女兩首《如夢令》,李清照憑此一詞成名,歌姬卻差點丟了命
    提起《如夢令》,世人能想到的最多的大概還是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那首「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中學課本上的詞,讓我們見識了宋詞的清麗,原來宋詞不只有悽美,還有俏皮。其實不只是這首詞,《如夢令》做為一個有名的詞牌,一直就深受文人的喜愛,蘇軾、秦觀、納蘭性德等巨匠都有不錯的作品。但在這些詞作中,有一首才女之作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注意,這就是來自南宋詞人嚴蕊的《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嚴蕊出身低微,是南宋的一個下等歌姬。
  • 南渡前後的兩首《如夢令》,寫出了李清照截然不同的人生!
    南渡前,李清照多寫閨怨情深及對丈夫的思念,譬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便是此時的作品;而南渡後詞風轉為抑鬱悽涼,千古無二的「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戚戚」就是李清照南渡後所寫。一起來欣賞這兩首《如夢令》就能看出李清照南渡前後截然不同的人生!
  • 有家長建議「小荷才露尖尖角」移除課本,只因其中這一句,合理嗎
    這首《小池》正是「誠齋體」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首句從小池中的泉眼出發,寫出涓涓小流自泉眼無聲而出,這樣的景象本來再尋常不過,但是詩人卻用了一個「惜」字,一下子使得泉眼有了人性化的情感。因為愛惜所以捨不得多流,使得整首詩立馬變得富有情趣,也為全詩奠定了基調。次句描寫的是在陽光的映照下,樹陰投射在湖面上,遮住了水面。
  • 《如夢令》的作者不是李清照?是誰最早創作了《如夢令》
    一提到《如夢令》,我們便會想到李清照。的確,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優雅婉約,尤其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對比新奇,令人印象深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如夢令》並不是李清照的原創,《如夢令》最早也不叫《如夢令》。
  • 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流行,是否還記得「爭渡,爭渡」?
    有朋友提問希望從本義和引申義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夢令》。這個問題有點問題。因為李清照的《如夢令》有兩首,不知道這位朋友說的是哪一首?至於(其二),原本佳作,但是在大眾中名聲鵲起應該是託了《知否知否》電視劇的福,有人認為這詞是當代偽古風,在網上變成了段子流傳了一段時間。不管過程怎麼樣,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倒是耳熟能詳,漸漸超過《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名聲了。我們並不知道是問哪一首,但是要說本意和引申意思,好像兩首都沒什麼大的引申意義。
  • 應是綠肥紅瘦,3首《如夢令》背後是一個悽涼的李清照
    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 李清照的《如夢令》又被翻了出來,討論上面這兩個問題前,先一起重溫李清照的這首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果讓一個人背首李清照的作品,估計除了「不肯過江東」那一首,就是這首「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了吧。
  • 李清照,寫兩首《如夢令》,少女時代很幸福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但是此後她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這就是人生。這首《如夢令》也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李清照的這首小令,蘊含著靈動的氣質。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 因為7個字,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破陣子》移出課本,有道理嗎?
    因為這7個字,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破陣子》移出課本,有道理嗎?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良辰美景不常在,只願長存心間
    開篇李清照為讀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還記得那天在溪邊亭中歡樂的遊玩時光,當時日色已暮,按理說也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可惜自己卻「沉醉不知歸路」,而實際上卻是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個藉口。後來「興盡晚回舟」,卻「誤入藕花深處」,一下子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時內心不禁開始急躁和煩惱。此時在藕花之中有著一群鳴鷺,這一群鳴鷺打破水面的平靜,最後撲騰著翅膀飛遠了。
  • 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良辰美景不常在,只願長存心間
    開篇李清照為讀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還記得那天在溪邊亭中歡樂的遊玩時光,當時日色已暮,按理說也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可惜自己卻「沉醉不知歸路」,而實際上卻是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個藉口。後來「興盡晚回舟」,卻「誤入藕花深處」,一下子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時內心不禁開始急躁和煩惱。此時在藕花之中有著一群鳴鷺,這一群鳴鷺打破水面的平靜,最後撲騰著翅膀飛遠了。
  • 李清照的《如夢令》,寥寥數語,將愛花、憐花的憂與思表達出來
    中華文壇幾千年,無數文人墨客中女詞人本就屈指可數,而才貌俱佳、極具個人魅力的更是鳳毛麟角,李清照就是這其中的一位。李清照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寫於詞人十六七歲的年紀。「試問捲簾人」,李清照是何等的聰明,可是即使自己再怎麼逃避,心裡也已經猜到窗外一定是滿地的海棠花瓣。但詞人還是抱有一絲希望,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而又害怕聽到花落、不忍親自去看卻又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得細緻入微。
  • 李清照的《如夢令》,趙麗穎的《知否知否》,還有這層聯繫
    你看過由趙麗穎和馮紹峰主演的《知否知否》嗎?在過年的那段時間可是大火啊。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它的主題曲——李清照的《如夢令》,用這首《如夢令》打開《知否知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先看看這首詞的意思:昨天晚上,雨下得少、風倒是很大。我雖然酣睡了一整晚,但醒來還是沒能消去酒意。我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邊的情況怎麼樣,侍女答道,海棠花和往常的一樣。知道嗎,知道嗎?應該是綠葉茂盛,紅花惜少的。
  •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一顆少女心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兩首《如夢令》,便是詩人與丈夫兩地分別時所寫,雖然分離,卻相互惦念,為了減輕「離懷別苦」,李清照並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中,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麗。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少女情懷總是詩,懷念那份靈動與美好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一生是一場又一場的爛漫花事,有愛的濃烈,有分離難忍的思念,也有天人永隔的痛苦,這些經歷孤獨又絢爛。她的詞大多充滿了淡淡的哀傷和相思之苦。而這兩首《如夢令》是李清照在十六歲時先後寫下的,第一首沒有憂傷,只有少女的靈動,充滿了樂趣。第二首少女心思變得敏感,卻嫻靜溫婉。
  • 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3首《如夢令》就是悽美一生
    而正是因為這電視劇的名字乃是借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所以《如夢令》也又被人們翻了出來,重新回顧了一下這首詞。李清照出生於官宦世家,號易安居士。她的父親是有名的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她的公公則是北宋的宰相。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一共有不到60首,其中包括了三首《如夢令》,這三首《如夢令》乃是李清照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