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經典,給自己一方安靜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的文人大家備受敬仰,但要說其中最特別的一個,我認為是李清照。不僅是因為她是一位女性,更是因為她的才華和創作能力。雖然有才的女子不少,但是能和李清照相比的,恐怕沒有幾個。
李清照的經典作品非常多「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是她少女時的嬌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她愛國的豪邁狀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是她晚年的憂愁。不同時期的李清照,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但是卻有人認為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夢令》應該從課本移除,這是因為什麼?
先來看看這首詞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大概寫於李清照未出嫁之時,是對少時遊玩經歷的一種回憶。詞中對以往生活的樂趣非常懷念,可以想像當時李清照的心境,一定是心興大發,執筆寫下此詞。接下來,我們先來一起理解一下這首詞。
常常記起在溪邊的亭中玩到暮色已近,沉醉在美妙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了興致才乘坐著小舟返回,卻誤入了荷花深處。奮力想把船劃出去啊,划船的聲音驚起了一灘鷗鷺。
這首小令用詞簡單,場景也很少,只用了幾個詞語便將曾經的少年時期的遊玩經歷表現出來。讓讀者也能感受到她的好心情,情感真實自然,是難得的佳作。這首詞也一直被認為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這樣的好作品,為什麼有人要求從課本刪除?
要求從課本刪除,只因一個字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個字。這首詞的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起筆自然,但是其中的「常」字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一直到現在也沒有結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應該是「嘗記溪亭日暮」,這是對以往生活的回憶,所以應該是這個「嘗」,解釋為曾經的意思。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常」是當時流傳時抄寫的錯誤。
對於這種觀點,安久是不認同的。安久認為,還是「常記溪亭日暮」更好,原因有兩個。一是現在多重版本的記載,極大部分都是「常」,而非「嘗」,我們應該相信書籍的正確性。二是因為「嘗」只能翻譯為曾經,「常」可以理解為常常。放在這首詞的意境中,我們分別來翻譯一下。曾經記起在溪邊亭中玩耍,常常記起在溪邊亭中玩耍,安久認為後者更好。
美好的回憶,不是曾經回憶起一次就結束了,翻譯為:常常回憶起那些記憶,更加符合心境。所以安久認為還是「常」字比較好,對於想要把這首詞從課本中刪除的想法,安久更加不認同。不論這兩個字,哪一個字才是真正正確的,這首詞的文化意義都是巨大的。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們錯過這樣的好作品。尤其是李清照這樣的才女的經典詞作,對於這首詞大家怎麼看?你覺得應該從課本中刪除嗎?
單選|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應該從課本刪除嗎?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