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衛生、愛乾淨是好事,畢竟安全第一。
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五要點中,保證衛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為了保證飲食衛生安全,我們也會有不少講究。比如在外吃飯前都要用開水燙一下餐具。吃不完的剩飯菜放冰箱冷藏,而且一定要放涼之後才能放冰箱裡……
不過,這些真的有必要嗎?
開水燙餐具真的沒必要
許多人在外就餐的時候,都會用熱茶或者熱水把碗筷都燙一遍,希望可以殺菌清潔。尤其是廣東人,開水燙碗幾乎可以說是吃飯前的儀式。
不過,開水燙餐具,真的有用嗎?
事實上,高溫消毒需要溫度夠高,而且時間夠長。除非把餐具放進沸騰的水煮個幾十分鐘,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殺菌」效果。
而餐廳提供的熱茶水可能也就七八十度,倒在涼的餐具裡,溫度立刻降低。對於細菌,其實沒有什麼殺傷力。
當然,用熱水涮一下餐具,部分細菌會和水一起被倒掉。不過,這跟水熱不熱沒什麼關係,只不過是簡單的清洗。
所以,用熱水燙餐具並不會有很明顯的消毒效果。與其靠熱水燙餐具消毒,還不如找個靠譜衛生的餐廳吃飯更靠譜。
飯菜不用涼了再放冰箱
食物吃不完,就得放冰箱。
除了隔夜飯菜,各種水果、生鮮,我們總是習慣性往冰箱塞。
不過很多人覺得,熱菜直接放冰箱,會給冰箱造成負擔,冰箱容易壞,所以總是等食物冷了再放。
你是不是對冰箱有誤解?
其實,放涼食物的過程,給了細菌生產提供了大好的機會。不及時放進冰箱,當食物的溫度下降,細菌就開始「入駐」了。
研究發現,當食物的溫度降到 60 ℃,就有細菌開始生長;溫度降到 40~30 ℃,細菌們會很愉快,旺盛繁殖;而降到 7 ℃,大多數細菌消停下來,進入休眠狀態。只有將食物快速冷卻至 7 ℃ 以下,才有利於抑制細菌的繁殖,讓食物更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儘快把食物放冰箱裡面。
世界衛生組織WHO 也建議,食物在室溫下的存放時間不要超過 2 小時。 特別是夏天,某些有害菌不到半小時數量就能翻倍,還沒等放進冰箱就不能吃了。
其實,你並不用擔心熱的食物會會讓冰箱有「負擔」。現在冰箱製冷效率大大提升,雖然熱菜會多耗一點點電,但在冰箱正常運行範圍內。
所以,與其細菌滋生導致食物壞掉,多花這點電費並不可惜,畢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上面的這兩個錯誤就不要再犯啦,快告訴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