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國內外銷量驚人的書,高曉松連續四期講述,楊振寧:看不下去。
這本書就是劉慈欣的《三體》。
劉慈欣的《三體》是被公認的「中國第一科幻」。
20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摘下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的雨果獎,劉慈欣實現了亞洲人在這一獎項上的零突破。後又入圍雨果獎,被公認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
一本國內外銷量驚人的書,高曉松連續四期講述,收穫無數粉絲
《三體》在國內外圈粉無數,銷量驚人,《三體》日文版正式發售,在日本熱銷,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售完。一周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三周內,銷售突破10萬冊。
《三體》在國內外也收穫了許多粉絲。
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咖粉,像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日本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歐巴馬、騰訊的馬化騰、360的周鴻禕、小米的雷軍、高曉松。
高曉松在《曉說》節目中,連續四期講述《三體》,盛讚《三體》為自己十年來看過的最好小說,並借用《三體》中的語言說:「劉慈欣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面壁者」。
歐巴馬是劉慈欣的粉絲,他曾說:「讀完《三體》,我才覺得美國總統這樣的渺小。」在讀完《三體I》後,他還曾發郵件給劉慈欣催更。
雷軍曾在各類場合多次提及《三體》,並表示:「在公司的戰略會上,花了很多時間分享讀《三體》體會,其中的哲學道理對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戰略非常有幫助。」
楊振寧談《三體》:看不下去
對於科幻小說,楊振寧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幻小說,尤其是詹姆斯·金斯的那本《神秘的宇宙》,印象非常深刻,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很神奇。
那麼"在世物理第一人"楊振寧是如何看待包含大量數學物理知識的中國科幻巔峰之作《三體》的呢?
在接受《人物》採訪時楊振寧表示買了一本《三體》但是看不下去,與這個小說其實沒關係,這是與我自己的精神狀態有關係。
記者問道:是因為你覺得科幻小說跟你從事的工作完全兩回事嗎?
楊振寧:不是,我想原因是因為我對於現實世界更發生興趣(笑),所以就覺得這個虛構的東西不能跟現實世界比。
我想這是主要的道理。對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跟它裡頭這個奇怪又妙的事情了解多了,就覺得科幻小說沒法子跟這個比。
多年沉澱,厚積薄發,成就了如今的劉慈欣
很多人都認為,劉慈欣之所以能夠火遍全球,只是因為一部《三體》而已,其實,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
在《三體》之前,劉慈欣還寫出過很多優秀的作品,像前文提到的《流浪地球》,還有《鄉村教師》、《朝聞道》、《球狀閃電》等作品,讓他逐漸積累起了科幻小說的寫作經驗。
經過多年的沉澱,劉慈欣厚積薄發,終於才成就了《三體》的輝煌。可能連劉慈欣本人都沒想到,《三體》這部小說會如此的火爆,如今,《三體》全球銷量已經突破2100萬冊。
三體的故事將宇宙空間,茫茫太空,外星世界定義為兇險。像極了霍金的觀點:即便收到外星文明的聯絡信號也不要回復!因為「黑暗森林法則」在不明確對方是敵是友時,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
《三體》中的時空觀,可以說是超越了我們的思維極限。從地球不復存在,太空國際獨立,到太陽系乃至整個銀河系因遭遇降維打擊而毀滅,人類的種子流亡太空。不僅在空間,更在時間裡旅行。
空間則突破三維,常人經驗以外的超驗場景,絕對能讓你展開奇幻而又合理的想像。科幻絕不是玄幻,就是因為它合乎理性,能讓你信服;它有科學支撐,並且支撐三體的不僅是科學,還有哲學。
如此,文學性的確可以退居次要位置。閱讀《三體》是為滿足想像力,好奇心和求知慾,發掘人類思維的極限。
科幻作家何夕說過:「劉慈欣是一個冷漠的宇宙觀察者,冷酷的道德評判者,再加上一個冷靜的思想者。」
在劉慈欣的書裡,除了超震撼的想像力,宏大的格局之外,我們往往還能夠看到哲學的深思,人性的拷問和掙扎。
很多人很想看,但擔心看不懂,因為書中對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重要概念和猜想的使用可謂出神入化,但劉慈欣卻說科幻不是寫給科學家看的。
所以完全不用擔心看不懂,《三體》對科學最大的價值應該在於它的「科普」作用。
還沒有看過《三體》這本書的朋友們,強烈推薦大家看一下,會給你帶來閱讀的震撼,思考的震撼,會對你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有啟迪。
想要閱讀的朋友,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購買了!